630 likes | 824 Views
中华大蟾蜍. 黑眶蟾蜍. 蟾 酥. 【 来源 】 两栖纲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 的干燥分泌物。. 【 性状鉴别 】 团蟾酥: ①扁圆形团块或饼状,茶棕色至紫黑色,表面平滑。 ②质地坚硬不易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 ③ 气微腥,味麻辣,粉末嗅之作嚏。 ④遇水即泛出白色乳状液。 片蟾酥: 不规则片状,一面光滑一面粗糙。质脆易折断。. 经验鉴别: 药材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粉末少许,于锡箔纸上,加热即熔成油状。. 【 显微鉴别 】 粉末:淡棕色。 ①甘油水装片: 半透明或淡黄色不规则碎块,并附有砂粒状固体。
E N D
中华大蟾蜍 黑眶蟾蜍 蟾 酥 • 【来源】 • 两栖纲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
【性状鉴别】 • 团蟾酥: • ①扁圆形团块或饼状,茶棕色至紫黑色,表面平滑。 • ②质地坚硬不易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
③气微腥,味麻辣,粉末嗅之作嚏。 • ④遇水即泛出白色乳状液。 • 片蟾酥: • 不规则片状,一面光滑一面粗糙。质脆易折断。
经验鉴别: • 药材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粉末少许,于锡箔纸上,加热即熔成油状。
【显微鉴别】粉末:淡棕色。 • ①甘油水装片:半透明或淡黄色不规则碎块,并附有砂粒状固体。 • ②浓硫酸装片:显橙黄色或橙红色,碎块四周逐渐缩小而呈透明的类圆形小块,表面显龟裂状纹理,放置稍久渐溶解消失。 • ③水装片加碘试液:不应含有淀粉粒(不应显蓝紫色)
【成分】 • 含多种强心甾体化合物(唯一含有该类成分的动物药)。
【理化鉴别】 • ①粉末的甲醇浸液,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固体,再加硫酸-→显蓝紫色。(吲哚类化合物反应) • ②甾体反应:粉末的氯仿浸液蒸干,残渣加醋酐溶解,滴加硫酸-→ 初显蓝紫色,渐变蓝绿色。
③取1%蟾酥的氯仿提取液,蒸干后用甲醇溶解,测定其紫外吸收光谱,在波长300nm附近有最大吸收(检查脂蟾毒配基)。③取1%蟾酥的氯仿提取液,蒸干后用甲醇溶解,测定其紫外吸收光谱,在波长300nm附近有最大吸收(检查脂蟾毒配基)。
【真伪鉴别】 • 1、水试: • ①颗粒放入水中:膨胀,有棉团状物浮出,摇之有泡沫。若掺有泥沙、铁屑等则沉于水底。 • ②断面滴水:泛出白色乳状液。 • 2、火试:用锡纸包碎片,烧之即熔化为油状。
3、镜检:观察有无植物组织、淀粉类掺伪。 • 4、理化检查(防掺伪): • 粉末水浸液+双缩脲试剂-→浅红、棕红色。(蛋白质类)
蛤蟆油 • 【来源】 • 两栖纲蛙科动物中国林蛙的雌蛙的干燥输卵管。
【性状鉴别】 • ①呈不规则块状,弯曲而重叠,长1.5~2cm,厚1.5~5mm。 • ②表面黄白色,具脂肪样光泽,可见明显红色毛细血管,偶带灰白色薄膜状干皮。手摸有滑腻感。
③质硬易折断。 • ④用温水浸泡体积可膨胀10—15倍。 • ⑤气腥,味微甘,嚼之有粘滑感。 • 质量要求: • 以色黄白、有光泽、片大肥厚、无皮膜者为佳。 • 【成分】 • 主含雌激素:雌酮、17-β雌二醇等。
【理化鉴别】 • 膨胀度的检查:取样品破碎成直径约3mm的碎块,于80℃干燥4小时,称取0.2g,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膨胀度测定法测定:读取样品膨胀后的体积,计算。S=V / W, (V为药物膨胀后的体积ml,W为样品重量g)。 • 药典规定膨胀度不得低于55。
【附注】 • 伪品的主要区别: • 表面无脂肪样光泽,膨胀度较小。
蛤蚧原动物 蛤 蚧 • 【来源】 • 爬行纲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 【产地】 • 主产于广西。有人工养殖。
【性状鉴别】 • ①头扁平三角形,吻鳞不切鼻孔,角质细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大牙。
进口蛤蚧 国产蛤蚧 • ②背部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绿色斑点(进口蛤蚧多为砖红色斑点)散在。全身密被类圆形有光泽的细鳞。
国产蛤蚧 • ③四足均有五趾,趾底面有吸盘,除第一趾外均有爪。 • ④尾细长,有不甚明显的银灰色环带数条(约7条)。 • ⑤质坚韧,气腥,味微咸。
质量要求: • 以体大、尾粗而长、无虫蛀者为佳。 • 【附注】 • 伪品:趾底均无吸盘,注意鉴别。 • ①小蛤蚧:壁虎科动物多疣壁虎的全体。 • ②小蛤蚧:壁虎科动物壁虎的全体。 • ③红点蛤蚧:鬣蜥动物蜡皮蜥的全体。
④西藏蛤蚧:鬣蜥科动物喜山鬣蜥的全体。 • ⑤土蛤蚧:两栖纲蝾螈科动物红瘰疣螈去或未去内脏的干燥体。 • ⑥两栖纲蝾螈科动物中国瘰螈: • ⑦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
金钱白花蛇 • 【来源】 • 爬行纲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的幼蛇去内脏的干燥体。 • 又叫“小白花蛇”
【性状鉴别】 • ①小圆盘形,铜钱状,头在中央,尾常纳口中。 • ②盘径约3cm,蛇体直径约4mm;亦有蛇体较大,盘径达15cm,蛇体直径达2cm者。
③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具多数白色环纹(体部27个以上),并有一条显著突起的脊棱;腹部黄白色,鳞片稍大。③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具多数白色环纹(体部27个以上),并有一条显著突起的脊棱;腹部黄白色,鳞片稍大。 • ④气微腥,味微咸。
质量要求: • 以头尾齐全、肉色黄白、盘径小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①背鳞水装片:外表面黄白色,具众多细密的纵直条纹,间距1.1-1.7μm。(本品粉末鉴定的重要依据) • ②横切面:内外表皮较平直,真皮中色素较少。
【附注】 • 1、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色斑常有8种变化, 主要有: • 白横纹-→黄色;白横带渐消失成白点;黑-→浅棕色。 • 2、白花蛇:市售商品来源较复杂,有大小白花蛇之分。小白花蛇即金钱白花蛇。
五步蛇、金环蛇、白花锦蛇及银环蛇的成体均有加工成白花蛇入药。五步蛇的加工品即药材蕲蛇,习称大白花蛇。五步蛇、金环蛇、白花锦蛇及银环蛇的成体均有加工成白花蛇入药。五步蛇的加工品即药材蕲蛇,习称大白花蛇。
3、伪品:近年来出现多种伪品,其充伪方式可分为:3、伪品:近年来出现多种伪品,其充伪方式可分为: • ①由其他多种幼蛇加工而成,区别: • 金钱:尾下鳞单行。 • 游蛇科:尾下鳞双行。
金 环 蛇 金钱白花蛇 • 金钱:白色横环纹27-67个,黑纹宽于白纹(1-2个鳞),横纹不环绕腹部。 • 金环蛇:黄色环纹23-33个,黑黄纹相间近等宽,横纹环绕腹部。
②用正品银环蛇的成蛇体剖割加工成若干小蛇身,再装上其他蛇的蛇头,盘成圆盘状,伪充。②用正品银环蛇的成蛇体剖割加工成若干小蛇身,再装上其他蛇的蛇头,盘成圆盘状,伪充。 • 区别:蛇身不完整,蛇头与蛇身有拼接痕,白环纹约10个,无蛇尾。 • ③以其他蛇的幼体用退色药水、油漆等将蛇身涂成白色环纹。 • 区别:白环纹的宽窄、间距不规则,背鳞不扩大呈六角形。
蕲 蛇 • 【来源】 • 爬行纲蝰科动物五步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 习称“大白花蛇”。
【性状鉴别】 • ①头呈三角形,吻端向上突起,习称“翘鼻头”。 • ②背部浅棕色,有24个灰白色菱方形斑纹,习称“方胜纹”。
③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有多数类圆形黑斑,习称“连珠斑”。③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有多数类圆形黑斑,习称“连珠斑”。 • ④尾骤细而短,末端有一枚三角形的角质鳞片,习称“佛指甲”。
⑤气腥,味微咸。 • “龙头虎口翘鼻头,方胜珍珠佛甲尾”
【显微鉴别】 • ①背鳞水装片:外表面深棕或黄棕色,密布乳头状突起,内含颗粒状色素。(此为本品粉末鉴定的重要依据) • ②背鳞横切面:外表面呈波浪形(因部分真皮和表皮向外呈乳头状突起),内表面较平直。
【附注】 • ①近年来发现蕲蛇的混淆品及伪品不少。 • ②掺伪:鲜蕲蛇剖腹后在蛇身皮下掺入异物再盘圆固定;或利用餐厅食用蕲蛇去掉的头皮尾,贴在去头皮尾的杂蛇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