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0

第 11 章 抗 生 素

第 11 章 抗 生 素. 11.1 概述. 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全国: 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为 80% ,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联合使用的占到 58% ,高于 30% 的国际平均水平。 我国抗菌药物使用量占到 30% 左右,部分基层医院可能高达 50% 以上。发达国家约占所有药品的 10% 左右。. 抗生素是治疗 细菌 感染的药物. 让我们生病的细菌 ——. 11.1.1 抗生素的定义 (1). 最初定义. 抗生素是某些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在低浓度下对各种病原性微生物具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物质。. Penicillium – 真菌.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11 章 抗 生 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1章 抗 生 素

  2. 11.1 概述

  3. 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 全国: • 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为80%,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联合使用的占到58%,高于30%的国际平均水平。 • 我国抗菌药物使用量占到30%左右,部分基层医院可能高达50%以上。发达国家约占所有药品的10%左右。

  4.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 让我们生病的细菌——

  5. 11.1.1 抗生素的定义(1) 最初定义 • 抗生素是某些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在低浓度下对各种病原性微生物具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物质。 Penicillium– 真菌

  6. 11.1.1 抗生素的定义(2) 某些抗生素具有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或免疫抑制活性等。 • 抗生素是某些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或用化学方法合成的相同结构或结构修饰物,在低浓度下对各种病原性微生物或肿瘤细胞具有强有力杀灭、抑制或其他药理作用的药物。

  7. 11.1.2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大多数抗生素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用于治疗大多数细菌感染性疾病。 某些抗生素,还具有抗肿瘤活性,用于肿瘤的化学治疗。 有些抗生素还具有抗病毒、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和刺激植物生长作用。 所以抗生素不仅用于医疗,而且还应用于农业、畜牧业和食品工业方面。

  8. 11.1.3抗生素杀菌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例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 2、与细胞膜相互作用。一些抗生素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而影响膜的渗透性,对细菌有致命的作用。例多粘菌素,短杆菌素。 3、干扰蛋白的合成。使细胞存活所必需的酶不能被合成。例利福霉素 ,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 4、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抑制核酸的功能阻止了细胞分裂和所需酶的合成。

  9. 11.1.4抗生素的结构分类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Lactam Antibiotics) 2. 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 Antibiotics)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 Antibiotics) 5. 氯霉素类抗生素(Chloramphenicol Antibiotics)

  10. 11.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Sir Howard Walter Florey Alexander Fleming Sir Chain • 1929年Fleming意外发现在培养葡萄球菌的琼脂平板上污染青霉菌后有溶菌现象。 • 1940年Florey和Chain继Fleming(1929)之后,提炼青霉素结晶,由此开创了抗生素“黄金年代”。 • 1960年以来,半合成抗生素成为热点,其中以β-内酰胺类通过结构改造,获得的第二、三、四代头孢菌素最为显著

  11. 11.2.1 β-内酰胺抗生素的结构与分类 • β-内酰胺抗生素是指分子中含有由四个原子环成的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 11.2.1.1 结构特征

  12. β-内酰胺抗生素的特征 • β-内酰胺环是该类抗生素发挥生物活性的必需基团,在和细菌作用时,β-内酰胺环开环与细菌发生酰化作用,抑制细菌的生长。 • β-内酰胺是由四个原子组成,其分子张力比较大,使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发生开环导致失活。

  13. 临床最为常用的药物是: 青霉素类:6-氨基青霉烷酸(6-APA) 头孢菌素类:7-氨基头孢烷酸(7-ACA)

  14. 11.2.1.2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 青霉素类6-APA 通过改造6-APA或7-ACA获得大量各具特点的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7-ACA β-Lactams 氧头孢烯类 碳青霉烯类 头霉素类 单环β-内酰胺类

  15. β-内酰胺抗生素的基本母核 Penam(青霉烷) Cephem(头孢烯) Monobactam(单环类)

  16. 11.2.1.2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 (一)青霉素类 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 1.窄谱类 以注射用青霉素G和口服用青霉素V为代表。 2.耐酶类 以注射用甲氧西林和口服、注射用氯唑西林为代表。 3.广谱类 以注射、口服用氨苄西林和口服用阿莫西林为代表。 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类 以注射用羧苄西林、哌拉西林为代表。 5.抗G-类 以注射用美西林和口服用匹美西林为代表。 (二)头孢菌素类 按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一、二、三、四代。 1.第一代 以注射、口服用头孢拉定和口服用头孢氨苄为代表。 2.第二代 以注射用头孢呋辛和口服用头孢克洛为代表。 3.第三代 以注射用头孢哌酮和口服用头孢克肟为代表。 4.第四代 以注射用头孢匹罗为代表。 (三)其他β-内酰胺类 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

  17. 11.2.1.3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粘肽,由短肽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结构。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胞壁粘肽层上的青霉结合蛋白,干扰细菌细胞壁的粘肽的生物合成,使细菌无法合成细胞壁,使细胞不能定型和承受细胞内的高渗透压,引起溶菌,细菌死亡。

  18. 青霉素类的主环为四元的β-内酰胺环与五元氢化噻唑环的稠合而成。青霉素类的主环为四元的β-内酰胺环与五元氢化噻唑环的稠合而成。 11.2.2 青霉素类抗生素

  19. 11.2.2.1天然青霉素

  20. Penicilin G , (青霉素G,苄青霉素) 本品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用于治疗各种球菌和G+菌。 • 不溶于水,溶于醋酸丁酯 • 其钠盐和钾盐溶于水

  21. 青霉素G存在问题 1. 对酸不稳定,不能口服; 2. 不耐酶,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3. 耐药性,金葡菌、淋球菌、肺炎球菌等极易产生耐药性; 4. 抗菌谱窄,只对革兰氏阳性菌及少数革兰氏阴性菌效果好; 5 . 过敏反应,由其所含的一些杂质引起。

  22. 不耐酸 某些重金属离子(铜、锌等)、温度和氧化剂都可对上述分解和分子重排起催化作用。

  23. 不耐酶,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24. 11.2.2.2 半合成青霉素衍生物 • 耐酸的半合成青霉素 • 耐酶的半合成青霉素 • 广谱的半合成青霉素

  25. 半合成青霉素的制备 半合成青霉素的合成是以6-APA为基本母核,接上各种酰胺侧链。

  26. a.耐酸青霉素 6-位酰胺侧链的α-碳上具有吸电子基,可降低羰基上氧原子的电子密度,其诱导效应阻碍了青霉素的电子转移而不能生成青霉二酸,对酸稳定。

  27. b.耐酶青霉素 耐酶,耐酸 6-位酰胺基α-碳上引入空间位阻较大的基团,阻止药物与酶的活性中心作用,对酶稳定。

  28. c.广谱青霉素 6-位酰胺基侧链α-位上引入极性亲水性基团,如-NH2、 -COOH、-SO3H等,使之易于透过细胞膜可以扩大抗菌谱。

  29. 阿莫西林(Amoxicillin) 侧链为对羟基苯甘氨酸,有一个手性碳原子,临床用其右旋体。

  30. 阿莫西林的临床特点 • 对G+的作用与青霉素相当; • 对G-的作用较强; • 易产生耐药性; • 用于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胆道感染等。

  31. 1. 均具有一个四元的β-内酰胺环;通过N和相邻碳与其它环稠合 2. 母核两个环不在同一平面上; 3. β-内酰胺的α位连有酰胺侧链; 4. C3或C4 (与N相邻的碳原子)有一个游离羧基。 11.2.2.3 青霉素衍生物的构效关系 • 青霉素衍生物的结构共性

  32. 11.2.2.3 广谱青霉素的构效关系 1. C3羧基的是基本活性基团,进行酯化,有利于增进口服吸收和药代动力学性质,延长作用时间。 2. 母核上的双环的立体构型对保持活性是必需的。 3. 在分子适当的部位引入空间位阻可克服耐药性。在侧链适当引进杂环,如噻吩、萘啶、哌嗪等,不仅有利于广谱性质,而且具有耐酸和耐酶作用。 4. 6α-位引入甲氧基或甲酰胺基,可增加β-内酰胺环的稳定性,但会导致活性降低。基团较大时,活性消失。

  33. 11.2.2.4半合成青霉素衍生物的化学合成方法 • 以Penicillin G为原料,经青霉素酰化酶(Penicillin acylase)进行酶解,生成6-氨基青霉烷酸(6-APA),是半合成青霉素的主要中间体。 • 6-APA

  34. 得到6-APA后,再与相应的侧链酸进行缩合 (1)酰氯法: (2)酸酐法: (3)DCC法(羧酸法):

  35. 11.2.3 头孢菌素及半合成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从真菌顶头孢菌中衍生出来,头孢菌素C,N,和P,其中头孢菌素C(Cephalosporin C)抗菌谱广,毒性小。

  36. (一)Cephalosporin 的一般特征 头孢菌素C的母核是四元的β-内酰胺环与六元的氢化噻嗪环稠合而成。 头孢菌素四元环骈六元环”的稠合体系受到的环张力比青霉素母核的“四元环骈五元环”体系的环张力小。 结构中C-C的双键可与N-1的未共用电子对共轭,比青霉素更稳定。 头孢菌素的过敏反应低。 CH2OAc D-α氨基己二酸 7-氨基头孢霉烷酸

  37. (二)半合成头孢菌素的发展概况 第一代对革兰氏阴性菌的β-内酰胺酶的抵抗力较弱,较易产生耐药性。 第二代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效能与第一代相近或较低,而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为优异。主要特点为:抗酶性能强,抗菌谱广。 第三代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效能普遍低于第一代(个别品种相近),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第二代更为优越。 第四代的3位含有带正电荷的季铵基团,增加了药物对细胞膜的穿透力,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和抗菌谱和耐酶性。

  38. (三)常用头孢菌素的分类 第一代:头孢噻吩 cefalothin 头孢唑啉 cefazolin 头孢氨苄cefalexin 头孢拉定cefradin 等 第二代:头孢呋辛cefuroxime 头孢孟多 cefamandole 头孢克洛cefaclor 头孢丙烯 cefprozil 等 第三代:头孢噻肟cefotaxime 头孢曲松ceftriaxone 头孢克肟 cefixime 头孢哌酮cefoperazone 第四代:头孢匹罗cefpirome 头孢 吡肟 cefepime 头孢利定 cefolidin 头孢噻利 cefoselis 等

  39. (四)半合成头孢菌素的构效关系

  40. 1. 对I部位改造的构效关系(1) C-7酰胺侧链引入亲水性取代基能增强抗菌活性或扩大抗菌谱。 依据青霉素的经验,7位酰胺的α位引入亲水性基团,可扩大抗菌谱。

  41. 头孢氨苄(Cefalexin),先锋IV • 对格兰仕阳性菌效果较好,临床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感染。

  42. 1. 对I部位改造的构效关系(2) 许多第三代头孢菌素都有氨噻唑侧链, 该侧链的导入增加药物对青霉素结合 蛋白的亲和力,抗菌活性更强。

  43. 头孢噻肟钠(Cefotaxime Sodium)

  44. 2. 对IV部位改造的构效关系

  45. C3位乙酰氧基的所引起的反应 Cephalosporin C3位的乙酰氧基进入体内后,易被体内的酶水解,而代谢失活。

  46. 3. 对II部位改造的构效关系 7位引入α-CH3O的衍生物称为头霉素,由于甲氧基的空间位阻作用,阻止对β-内酰胺酶与β-内酰胺环接近,增加了药物对β-内酰胺酶稳定。 头孢菌素 C(Cephamycin C)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强,但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活性较差,对β-内酰胺酶稳定。 头孢西丁

  47. 4. 对III部位改造的构效关系 Cephalosporins母核的硫原子被氧原子或次甲基取代后,其活性不会显著降低,分别称为氧头孢烯类和碳头孢烯,是非天然的β-内酰胺抗生素。 拉氧头孢(Latamoxef)

  48. 5. 2位羧基 头孢菌素类的羧基制成二酯的前药也使生物利用度提高。 头孢特仑制成新戊酰氧甲酯,提供了口服吸收率。

  49. 11.2.3 其他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碳青霉烯、青霉烯、氧青霉烷和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通常称为非经典的β-内酰胺抗生素。 Monobactam(单环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