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k likes | 1.51k Views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 一 ) 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及其取得的初步成果。 ( 二 )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 三 ) 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 20 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 ( 四 ) 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 20 年里,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得的重要的理论成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
E N D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及其取得的初步成果。 (二)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三)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20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 (四)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20年里,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得的重要的理论成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及其现实意义。 (二)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及其原因。 (三)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得的重要的理论成果。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第一节 良好的 开局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讲 授 要 点 讲 授 要 点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第二节 探索中的 严重曲折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三、深刻的教训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 济体系基本建立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教、 科、文、卫事业的发展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 改善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 的若干重要原则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 (二)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 (一)开始全面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特殊国情: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国际形势方面 国内形势方面
国际形势方面: • 二战后,求和平、谋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主题。 •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引发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剧烈动荡。 赫鲁晓夫 波兰事件中复出的波共总书记哥穆尔卡
对此,毛泽东讲到,赫鲁晓夫“揭了盖子,又捅了漏子。他破除了那种认为苏联、苏共和斯大林一切都是正确的迷信,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不要再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接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对此,毛泽东讲到,赫鲁晓夫“揭了盖子,又捅了漏子。他破除了那种认为苏联、苏共和斯大林一切都是正确的迷信,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不要再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接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新华出版社1995年,第7页。 毛泽东和吴冷西在交谈
国内形势方面: •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但还有一些人对它不适应,本身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 “一五”计划顺利实现; • 已开始觉察苏联模式的弊端。 “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解放后,三年恢复时期,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1960年2月6日)
请思考:上述两方面产生出了哪些问题? 必须再次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要性) 特殊国情 1.中国应该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上没有现成答案 开始具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再次结合的有利条件(可能性) 国际国内 形势 1.出现了一个相对有利于国内和平建设的机遇 2.破除了对斯大林的迷信,出现了一个有利于 探索自己道路的国际条件 3.”一五”计划的成功,积累了一定经验
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二)提出实行马克思主义和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
在实现共产主义“艰巨斗争的过程中,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走的是前无古人的道路,我历来是‘难免论’。斯大林犯错误是题中应有之义。赫鲁晓夫同样要犯错误。苏联要犯错误,我们也要犯错误。问题在于共产党能够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自己的错误。”在实现共产主义“艰巨斗争的过程中,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走的是前无古人的道路,我历来是‘难免论’。斯大林犯错误是题中应有之义。赫鲁晓夫同样要犯错误。苏联要犯错误,我们也要犯错误。问题在于共产党能够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自己的错误。” ——吴冷西:《忆毛主席》,第5页
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社会主义制度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不断体现自身的优越性。 开始提出一系列最初的关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宏大规划
这些宏大规划包括: 制定《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 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 “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 ——毛泽东(1956年1月) 1956年1月毛泽东在关于知 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表讲话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二)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三)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四)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酝酿:一切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与《论十大关系》的出台 1956年2月到4月,毛泽东等先后听取了国务院工业、农业、运输业、财政、计划等34个部门的汇报。后又采纳李富春的建议,通知200多个重要的工交企业向中央书面汇报,了解情况。 1956年4月25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和在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做《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1956年5月2日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
1.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实际上提出了要走中国的工业化 道路的思想 主 要 内 容 五大经济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之 间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实际上提出了对过分集中的经济 体制进行改革的问题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以苏为鉴,开始提出若干中国政治文明 建设的新的指导方针 五大政治关系
报告的主旨: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重大意义:《论十大关系》在指导思想上为召开党的八大作了准备《论十大关系》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点和最初的重大成果重大意义:《论十大关系》在指导思想上为召开党的八大作了准备《论十大关系》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点和最初的重大成果 正如毛泽东讲到:“前八年照搬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二)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毛泽东在八大上致开幕词 毛泽东和刘少奇在八大主席台上交谈 刘少奇在八大作政治报告
八大的主要贡献有: (1)正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问题,指出: “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明确提出了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即: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摘自十七大报告 中共十七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 ? 试比较十七大与八大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提法,有何异同?
(4)关于探索经济体制的改革方面,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4)关于探索经济体制的改革方面,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 这个思想实际提出了可以发展多种所有制和利用市场作用的问题 (4)关于探索经济体制的改革方面,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 这个思想实际提出了可以发展多种所有制和利用市场作用的问题 陈云 (5)提出要加强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6)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 董必武在八大上
1956年12月,毛泽东在同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中央统战部负责人的谈话中又进一步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发展资本主义”。1956年12月,毛泽东在同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中央统战部负责人的谈话中又进一步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发展资本主义”。 1956年12月18日,毛泽东 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出席全国工商联第二届会 员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 如果说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着重于提出社会主义还可以允许个体经济的问题,毛泽东的这个谈话则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还可以允许私营经济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历史背景 • 从理论上看,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否存在矛盾、存在哪些矛盾,是一个还未解决的问题。 • 从实践上看,正是理论认识上的缺陷,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曾出现过混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严重错误。 • 在我国,1956年下半年,一些地区曾出现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和农民退社的情况。
主要贡献: (1)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2)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3)实际上明确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 政治生活的主题。 (4)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目标——“六又”政治局面; (5)正式提出要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大意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大意义: (1)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的巨大理论勇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3)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重大促进作用,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发展; (4)对构建中国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现实指导意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现实指导意义: (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判断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理,仍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正确判断各种复杂矛盾的指针;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奠定了理论基础;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不断改革;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也是一篇调查研究的典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可贵的理论品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创新的巨大理论勇气,必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深远影响。(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也是一篇调查研究的典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可贵的理论品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创新的巨大理论勇气,必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1956年,毛泽东在广东造纸厂
(四)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背景: 在执政的条件下,党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等错误倾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党外人士对党员干部的批评和监督,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开门整风 人民日报关于整风运动的报道
整风运动的对象: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整风运动的对象: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 整风运动的形式:开门整风。但在整风过程中,却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发动进攻。 整风运动的转折:1957年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同日,《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一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反右派运动全面展开,一直持续到1958年夏季。
对反右运动的评价: 一方面,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另一方面,又犯了严重地扩大化的错误。 反右运动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1957年10月至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改变八大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判断,认为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后,确实有一股势力、一股思潮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核心是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有些人确实是杀气腾腾,想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扭转社会主义的方向。不反击,我们就不能前进。三大改造完成后,确实有一股势力、一股思潮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核心是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有些人确实是杀气腾腾,想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扭转社会主义的方向。不反击,我们就不能前进。 ——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
第二节 严重的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一)“大跃进由发动到高潮 (二)“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三) 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 (四)国民经济调整 (五)“左”倾错误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却有进一步发展 (六)对这一时期的评价
(一)大跃进由发动到高潮 大跃进的原因 •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但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片面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 •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估计不足 • 民主集中制开始受到破坏 大炼钢铁
凡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就要受挫折。现在没有蔬菜吃,副食品、日用百货严重不足,就是因为我们脱离了客观规律,……搞经济建设我们还是小孩,无经验,同地球作战,战略战术我们还不熟,要正面承认这些缺点和错误。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34页。
“如果没有民主,不了解下情,情况不明,不充分搜集各方面的意见,不使上下通气,只由上级领导机关凭着片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材料决定问题,那就难免不是主观主义的”。“如果没有民主,不了解下情,情况不明,不充分搜集各方面的意见,不使上下通气,只由上级领导机关凭着片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材料决定问题,那就难免不是主观主义的”。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94页, 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讲话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又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在大跃进的同时,还开展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为2.6万个人民公社。
由于“大跃进”中片面地追求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在各项高指标中又特别地强调钢铁指标和粮食指标,严重地破坏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由于“大跃进”中片面地追求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在各项高指标中又特别地强调钢铁指标和粮食指标,严重地破坏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 结果: 由于“大跃进”中片面地追求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在各项高指标中又特别地强调钢铁指标和粮食指标,严重地破坏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 由于“大跃进”中片面地追求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在各项高指标中又特别地强调钢铁和粮食指标,严重地破坏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因为强调“一大二公”,严重地脱离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致使“一平二调”之风泛滥,损害了广大的社员和小集体的利益。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因为强调“一大二公”,严重地脱离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致使“一平二调”之风泛滥,损害了广大的社员和小集体的利益。
毛泽东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又是中央领导集体中较早地觉察并实际纠正“左”倾错误的领导人。 “如果不是毛主席从纷繁的事务中,找到人民公社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的事业就可能被‘共产风’所葬送”。 ——薄一波《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 薄一波
(二)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重点是重申社会主义的商品 生产的问题 第一次郑州会议 1958年11月 重点是解决急于过渡、商品 生产的问题,并决定开展整 顿人民公社的工作 武昌会议 1958年11,12月 重点是整顿人民公社,提出 “队为基础、分级管理、三级 核算、各计盈亏、按劳分配、 承认差别”的方针 1959年2月 第二次郑州会议
但是,初步纠“左”的努力是在肯定和坚持“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初步纠“左”的努力是在肯定和坚持“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现在有些人,讲起去年的缺点,一讲几十条,一无是处。这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不管我们有多少缺点,归根到底,是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问题。”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9年2月2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第33页。
(三)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 1959年7月2日到8月1日和8月2日到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连续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两次会议统称为庐山会议。 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原定议题是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指标,继续纠正“左”倾错误。 彭德怀与毛泽东
7月14日,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所谓“万言书),着重陈述了他对于“大跃进”存在的严重问题和突出矛盾的看法。7月14日,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所谓“万言书),着重陈述了他对于“大跃进”存在的严重问题和突出矛盾的看法。 7月23日,毛泽东在会上尖锐批判彭德怀,会议转向反右倾。 八届八中全会上,又作出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随后在全党开展“反右倾”斗争。
结果,八届八中全会上提出了更高的指标: 八届八中全会指出,调整后的一九五九年国民经济计划,仍然是一个继续跃进的计划。钢产量将比去年的八百万吨增加四百万吨,即增长50%;煤产量将比去年增加六千五百万吨,即增长24%;粮食和棉花在去年核实的产量五千亿斤和四千二百万担的基础上各增产10%左右。调整后的今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成,将使我们完成、超额完成或者接近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原定在一九六二年完成的指标。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的公报》
庐山会议的重大影响: 1.在经济建设上打断了纠“左”进程 2.把党内正常的意见分歧当作阶级斗争来处理,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升级 3.党内的民主生活受到严重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