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一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二 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 三 条件稳定常数. . .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一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在配位反应中,金属离子( M )与 EDTA ( Y )的的配位反应大多数形成 1  1 的配合物,其反应通常在不表示出酸度和电荷的情况下书写,可以简单地表示成:. 稳定常数:. K MY 越大,配合物越稳定,反之越不稳定。.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一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kipling
Download Presentation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一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二 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 三 条件稳定常数  

  2.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一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在配位反应中,金属离子(M)与EDTA(Y)的的配位反应大多数形成11的配合物,其反应通常在不表示出酸度和电荷的情况下书写,可以简单地表示成: 稳定常数: KMY越大,配合物越稳定,反之越不稳定。

  3.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一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由于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大多都较大,因此常用其对数值表示,即lgKMY。例如lgKFeY=25.10、lgKAlY=16.30、lgKCaY=10.69、lgKMgY=8.70等。 注意: 附录表4中数据是指无副反应(18~25℃,I = 0.1mol/L)的情况下的绝对稳定常数。

  4.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1n型的配合物MLn,MLn型配合物是逐级形成的, 2 配合物的逐级稳定常数 M + L→ML 第一级稳定常数K1 ML + L→ML2第二级稳定常数K2  MLn –1 + L→MLn第n级稳定常数Kn

  5.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3 配合物的累积稳定常数(累积形成常数)  M + L ML ML + L ML2  MLn –1 + L MLn [ML] = β1 [M][L] [ML2] = β2 [M][L]2 [MLn] = βn [M][L]n

  6.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 二 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 在配位反应中,除了金属离子与配位剂EDTA之间的主反应外,金属离子或配位剂的其它副反应也可能同时发生,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平衡关系可表示为(省去电荷): Y 不存在副反应时:

  7.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二 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 存在副反应时: 未与Y反应的金属离子浓度([Mˊ]): [M′] = [M] + [MOH] + ‥‥‥+ [M(OH)n] + [ML] + ‥‥‥+ [MLn] 未与M反应的配位剂浓度([Yˊ]): [Y′] =[Y] + [HY] + ‥‥‥+ [H6Y] + [NY] 配合物:[MY′] = [MY] + [MHY] ([MOHY])

  8.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二 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 条件稳定常数: 副反应系数:总浓度和游离型体浓度的比值, 表示。 [M′] — 未参加主反应的金属离子的总浓度。 [M] — 游离金属离子的浓度。 M 越大, 表示金属离子的副反应越严重。 M = 1 则 [M′] = [M],表示金属离子未发生副反应。

  9.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二 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 [Y′] — 未参加主反应的配位剂的总浓度。 [Y] — 游离配位剂的浓度。 [MY′] — 各型体配合物浓度之和 。 [MY] —MY的浓度 查表 计算

  10.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1 配位体的副反应系数 (1) 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 EDTA在水溶液中相当于一个六元酸,在溶液中以七种型体存在,而直接与金属离子配位的是Y,而不是其他型体。Y除了与金属离子M发生主反应外,Y还与H离子发生反应,显然影响Y与金属离子的反应。 酸效应:由于H+的存在而使配位剂参加主反应能力降低的 现象称为酸效应。 酸效应系数: H+引起副反应时,衡量其副反应程度的系数 称为酸效应系数,用  Y(H)表示。 式中:[Y]—未参加主反应的EDTA各种型体的总浓度; [Y]—游离的Y型体的浓度。

  11.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1 ) 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 配位剂是碱,易接受质子形成相应的共轭酸。为了便于处理平衡计算问题,可以把酸看作是氢配合物,配位剂Y与H的逐级反应产生HY、H2Y、H3Y、H4Y、H5Y、H6Y,其反应与相应的平衡常数为: Y+H HY HY+H H2Y H2Y+H H3Y H3Y+H H4Y H4Y+H H5Y H5Y+H H6Y

  12.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1) 酸效应与酸效应系数 Y(H)仅是[H+]的函数。酸度越高,Y(H)值越大,反之,Y(H)越小。它反映了酸度对配位剂的影响程度. 当Y(H)=1时,不存在酸效应的影响。

  13.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1) 酸效应与酸效应系数 可以计算出在不同pH值时EDTA的lgY(H) pH pH=2.00时, Y(H)=3.25×1013 lgY(H)=13.51 pH=5.00时, Y(H) = 2.82×106 lgY(H)=6.45 pH=10.00时,Y(H)=2.82 lgY(H)=0.45 pH=12.00时,Y(H)=1.02 lgY(H)=0.01 lgY(H) 将EDTA在不同pH时的lgαY(H)值绘成pH—lgαY(H)关系曲线 EDTA的酸效应曲线(林邦曲线)。

  14.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2+ 2+ 2 3+ 2+ 2+ 2+ 3+ lg KMY lg aY(H) (1) 酸效应与酸效应系数 EDTA的酸效应曲线(林邦曲线)。

  15.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2) 共存离子效应与共存离子效应系数 (3) 配位体总的副反应系数

  16.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2 金属离子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1) 配位效应与配位效应系数  由于其他配位剂体存在使金属离子参加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称为配位效应。 配位体L引起副反应时的副反应系数称为配位效应系数, 用αM(L)表示。 αM(L)=1+ β1 [L]+β2[L]2+…+βn[L]n 附录表 3 αM(L)越大,即副反应越严重。如果M没有副反应,αM(L)=1。

  17.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2 金属离子M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2) 金属离子的总副反应系数αM 若溶液中有两种配位体L和A同时与金属离子M发生副反应,则其影响可用M的总副反应系数αM表示: αM= αM(L)+ αM(A)- 1

  18.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2 金属离子M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2) 金属离子的总副反应系数αM 同理,若溶液中有多种配位体Ll,L2,L3,….Ln同时与金属离子M发生副反应则M的总副反应系数αM为: 例1

  19.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例1 计算pH5、10、11、12时,当溶液中游离的氨的平衡浓度均为0.1mol/L时,Zn2+的副反应系数。 已知: Zn(OH)42+的 lg1~lg4为 4.4, 10.1, 14.2, 15.5; Zn(NH3)42+的 lg1~lg4为 2.27, 4.61, 7.01, 9.06。 解: (1) pH=5时,[OH]=10-9.0,[NH3]=0.1=10-1.0 Zn(OH)=1+1[OH]+2[OH]2+3[OH]3+4[OH]4 =1+104.4-9.0+1010.1-18.0+1014.2-27.0+1015.5-36.0= 1 Zn(NH3)=1+1[NH3]+2[NH3]2+3[NH3]3+4[NH3]4 =1+102.27-1.00+104.61-2.00+107.01-3.00+109.06-4.00=105.10

  20.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则: Zn=Zn(OH)+ Zn(NH3) - 1 = 1+ 105.10 - 1 Zn(NH3)=105.10 lg Zn=5.10 计算表明,在pH5、10的情况下可以忽略金属离子的水解效应的影响,尽管在pH=10时水解效应增加,但相对配位效应仍可以忽略;在pH=11时两种效应势均力敌,必须同时考虑它们的影响;当pH升至12时,主要以Zn2+的水解效应为主。

  21.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 三 条件稳定常数 自学 lgKMY= lgKMY- lgY- lgM+ lgMY 在一定条件下,如溶液的pH及各试剂的浓度一定时,Y、M、MY均为定值,因此KMY在一定条件下是个常数,因其随条件改变而变化,故称之为条件稳定常数,简称条件常数。根据其特点又称为有效稳定常数或表观稳定常数。 结论:YKMY;MKMY;MY KMY

  22. §4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三 条件稳定常数 通常忽略MY的副反应则: lgKMY =lgKMY-lgY-lgM 条件稳定常数的意义:条件常数KMY是用副反应系数校正后的稳定常数 ,它反映了副反应存在下M与Y形成配合物的实际反应程度,即表示了MY配合物的实际稳定性。 只有当溶液中不存在副反应时,才与稳定常数KMY相等,此时KMY才能反映M与Y的实际反应程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