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1.42k Views
兒童常見之消化道疾病與處理. 吳嘉峯醫師 台大兒童醫院兒童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兒童肝膽腸胃科. 消化道疾病 : 功能性腸障礙 , 慢性便秘 , 先天腸道異常 , 腸炎與阻塞 , 慢性腹瀉 , 消化道出血 肝炎 : A, B, C 型肝炎 , 威爾森氏症 , 肝醣儲積症 , 代謝與藥物性肝炎等 膽囊與膽管疾病 : 膽道閉鎖 , 囊腫 , 膽汁滯留症等 兒童生長遲滯 兒童過重. 功能性腸蠕動障礙與便秘. 功能性腸蠕動障礙與便秘. 生活型態的變遷 飲食內容的西化 蔬菜纖維攝取量的減少 高脂肪飲食的增加 兒童活動下降. 正常的排便生理.
E N D
兒童常見之消化道疾病與處理 吳嘉峯醫師 台大兒童醫院兒童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兒童肝膽腸胃科 • 消化道疾病: 功能性腸障礙, 慢性便秘, 先天腸道異常, 腸炎與阻塞, 慢性腹瀉, 消化道出血 • 肝炎: A, B, C 型肝炎, 威爾森氏症, 肝醣儲積症, 代謝與藥物性肝炎等 • 膽囊與膽管疾病: 膽道閉鎖, 囊腫, 膽汁滯留症等 • 兒童生長遲滯 • 兒童過重
功能性腸蠕動障礙與便秘 • 生活型態的變遷 • 飲食內容的西化 • 蔬菜纖維攝取量的減少 • 高脂肪飲食的增加 • 兒童活動下降
正常的排便生理 • 直腸為最終排瀉物儲積處 • 刺激直腸的感覺神經告知便意 • 刺激直腸的脊椎反射放鬆內括約肌 • 由大腦控制外括約肌
兒童便秘好發年齡 • 6個月到1歲半 • 剛開使上幼稚園 • 課業壓力繁忙時 • 青春期
生活習慣如何改善便秘 • 增加蔬菜, 水果纖維的攝取 • 多喝水 • 適當的運動量: 一週至少兩次30分鐘以上的運動 • 減少高油脂, 油炸食物 • 每天規則的如廁 - 最好是晚餐後 - 先喝些熱湯或溫開水 - 禁止看書, 玩具, PSP, 手機
該不該用藥物 • 肛裂, 血便, 痔瘡, 食慾下降, 體重減輕, 反覆為此掛急診等 • 藥物: 軟便劑, 纖維, 杜化液, 瀉劑, 表飛鳴與益生菌等 • 最重要的是: 生活習慣
急性腸胃炎 • 病毒性與細菌性腸胃炎 • 病毒性病因: 輪狀病毒, 諾羅病毒, 腺病毒等 • 細菌性病因: 沙門桿菌, 志賀菌, 球棒狀菌等 • 嘔吐, 腹瀉, 脫水, 發燒, 活動力下降
口服點滴 • 口服點滴與運動飲料熟優 • 如何判斷脫水: 小便量 小便次數 口腔黏膜 指甲血液回充 精神狀態
處理與治療 • 水份的適當補充: 口服點滴 • 發燒處理 • 緩瀉藥物的使用 • 勤洗手避免傳給家人 • 無乳醣奶粉的使用 • 抗生素: 大多不需要 • 病程多為5-10天
生長 • 理想體重 9個月平均 9 kg 1歲平均 10 kg 2歲平均12 kg 3~6歲 11 ~ 24 kg • 熱量的供應 0-3 歲: 100 kcal/kg/day 4-6 歲: 90 kcal/kg/day 7-9 歲: 80 kcal/kg/day 成人: 30-40 kcal/kg/day
我的小朋友是不是太矮了 • 足月新生兒平均 49-50 cm; 1歲平均 75 cm 第二年長 11 cm; 2-4歲 每年長6-7 cm; 4歲以後每年長5 cm; 青春期每年長 7-13 cm (男) ; 7-11cm (女) • 小於3個百分比才算矮小 • 生長曲線比實際數據更重要
如果太瘦的話,要考慮… • 營養攝取不足 • 腸胃 吸收不良: 牛奶 (食物) 過敏、乳糖不耐、長期感染 (細菌或寄生蟲)、炎性腸症、免疫不全、構造異常 (短腸、巨結腸) • 熱量需求更多 • 其它疾病
矮小的原因 • 營養不足 • 家族性身材矮小 • 體質性生長與青春期遲延 • 先天性疾患 (染色體異常、心臟病、腎衰竭、骨骼代謝異常等) • 內分泌系統
消化道出血 • 上消化道出血: 幽門桿菌感染, 誤食異物, 誤吞腐蝕性物質 • 小腸出血: 腸套疊, 梅克爾窒室, 血管異常, 克隆症, 感染 • 大腸出血: 感染症, 肛裂, 大腸息肉, 痔瘡, 慢性腸炎, 大腸癌 • 如何區分: 血便的外觀與糞便的性質 • 如何診斷: 糞便檢查, 影像學攝影, 內視鏡, 等
異物吞食 • 須內視鏡取出: 尖銳物品 卡住食道 滯留於胃大於1-2週 水銀電池>48小時 鉛電池, 鹼性電池 • 誤食腐蝕性物質: 於24-48小時檢查
常見的誤食腐蝕性物質 • 鹼粽水 • 通樂 • 鹽酸 • 硫酸 • 清潔劑
異物吞食最佳處理方法 預防, 預防, 預防
B型肝炎 • 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為陽性者就是B型肝炎帶原者 • 在台灣地區的成年人,每五人就有一個(即百分之十五至二十)是B型肝炎帶原者。 • 自一九八四年起推展B型肝炎疫苗注射以來,學齡兒童B型肝炎帶原率已降至1-3%
會不會傳染給家人? • B型肝炎如何傳染?如何預防被傳染? • 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感染的血液、體液經由皮膚或黏膜進入人體,有兩種傳染途徑 (1) 母子傳染(2) 水平感染
母子傳染 • 母子傳染(又稱垂直傳染) • 是指帶原的母親,在生產時前後將B型肝炎傳染給新生兒。 • B型肝炎帶原者母親如為e抗原陽性,則新生兒,百分之九十八均會成為帶原者。 • 新生兒時期因此途徑而得到B型肝炎者,很容易在日後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
水平感染 • 水平感染是指帶有病毒的血液或體液,進入有傷口的皮膚,或黏膜而傳染。 • 輸血、打針、血液透析、針灸、穿耳洞、刺青、共用牙刷、共用刮鬍刀,都可能是B型肝炎的水平傳染途徑。
B肝帶原產婦的小孩需注意什麼? • B型肝炎帶原者母親如為e抗原陽性者,於出生24小時內施打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 B型肝炎帶原者母親如為e抗原陰性者,可考慮自費於出生24小時內施打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 準時於0, 1, 6個月施打B肝疫苗 • 考慮於1-3歲間檢測B型肝炎血清指標
B型肝病的症狀 • 嚴重的肝病可能會有: 食慾不振, 倦怠感, 腹部疼痛 , 腹脹, 噁心, 嘔吐 , 腹水, 黃疸, 發燒 • 肝病可以說是一個隱形殺手,因為大部份的肝病都沒有症狀出現。 • 因此規則的由醫師追蹤診療為肝病早期診斷治療的最好方法
是否可以「共食共飲」? • 「民以食為天」,共用碗筷會不會傳染肝炎呢? • A型肝炎主要是經口傳染,所以公筷母匙對於預防A型肝炎的感染是有幫助的。 • 對國人為害最大的B型肝炎,其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體液(尤其是血液)傳染;經由共用碗筷而傳染的機會非常小。
B肝帶原應該怎麼追蹤? • 一般而言,若是帶原者每年追蹤一至二次,肝硬化的病人,則須4-6個月追蹤一次。然而,要多久追蹤一次,因每個人的病情不同而略有不同。這須要由您的醫師決定。 • 至於要追蹤幾年呢?一輩子。雖然有點煩,但卻很重要,追蹤須持之以恆。尤其是肝硬化的病人千千萬萬要定期追蹤。
保肝守則 • 1.為了維護肝臟的健康,除了規律的生活。 • 2.注意均衡的飲食,避免食用不新鮮或發霉的食 物。 • 3.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膩的食物。 • 4.避免不必要的打針、刺青、穿耳洞,也不要與 人共用針頭、針筒、牙刷及刮鬍刀。 • 5.保持輕鬆的心情,並維持固定的運動習慣。 • 6.注意應定期接受追蹤檢查。 • 7.請勿服用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