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引言:

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变化 对高校教师的深度影响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张桂春 13591384509 gchzhang@hotmail.com 2013.5.22 大连. 引言:. 大学,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 能力本位 ” 的社会:

kineks
Download Presentation

引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变化 对高校教师的深度影响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张桂春13591384509 gchzhang@hotmail.com 2013.5.22 大连

  2. 引言: • 大学,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 “能力本位”的社会: • 社会越进步,越凸显“能力”的价值与作用。 • 科层制社会的四大操控力量: • 血统(家族); • 权力(政府); • 金钱(银行); • 能力(大学)。 • “知识依赖型社会”(或称“技术依赖型”社会)的能力法则。 • 必须拥有社会认可的知识和技能。 • 据此,大学走向了社会前台和中心位置

  3. 一、高等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世界的全球化走向 1.知识革命兴起 工具制造革命 (250万年前) 农业革命 (1万年前) 知识革命 (20多年前) 工业革命 (200年前)

  4. 第一次是工具制造革命,发生在大约250万年前,它使人区别于动物,人类从此进入原始文化发展阶段。第一次是工具制造革命,发生在大约250万年前,它使人区别于动物,人类从此进入原始文化发展阶段。 • 第二次是农业革命,发生在大约1万年前,它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人类随后进入农业文明发展阶段。 • 第三次是工业革命,发生在200多年前,它使人类生产方式从手工业生产变成机器生产,人类从此进入工业文明发展阶段。 • 第四次是知识革命,发生在约20多年前,它使人类消费模式从物质消费型转向知识消费型,人类从此进入知识文明发展阶段。

  5. 知识经济 2.人类活动重心-——经济活动转移 • 以人的知识为基础, • 以人的智力为资源, • 以人掌握的科学技术为核心。 工业经济 农业经济 原始经济

  6. 3.科技竞争激烈 • 21世纪的技术革命将以知识、信息和传播为特征,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科技快速发展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 经济竞争主要是高科技的竞争,即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纳米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竞争。 • 具有代表性的3D打印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具标志性的生产工具之一。 • 利润主要来自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 • “知识和技术创新”关系民族生死存亡。 • “2011计划”的时代背景。

  7. 4.全球化加速 • 全球化:资本、信息、知识、观念、人员、商品等跨境流动及其带来的时间和空间的压缩。 • 高等教育全球化(国际化): • 全球化院校出现:一所学校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营运作(教学、科研、创收),建立分校或学习中心、与当地院校组建联合大学(新加坡—麻省理工联盟、上海纽约大学)。 • 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将剧增。 • 市场的效用及竞争的压力将加大,政府鼓励竞争的导向: • 已经催生了一个由不同类型院校构成的庞大的高等教育市场:公立的、私立的、营利性的;大学、学院、技术学院、企业大学;在线的、传统的课堂,或混合型;国内的或国外的。

  8. 5.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取向 • 无边界的市场与竞争: • 全球范围的高等教育改革都呈现出市场化特征。 • 市场作为一个概念,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决定了高等教育在新的生态环境中的新属性——服务商品。 • 高等教育传统的合法性基础被动摇,需要在市场化生存的背景下做出新的解释。靠政府经费支撑的高校不可能达到国际优异水准的,必须设立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计划和教育形式。高校只有面对市场,才能向社会和公众展示自己的质量可靠和优异,才能获得更多的经费和资助。 • 市场取向是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功能确立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学取得自己合法性地位的基础。 • 一个全球性的高等教育服务市场已经形成,出现了“无边界高等教育”。只有发达的高等教育系统和优质的高等教育产品,才具有跨国贸易和全球竞争的优势。

  9. 美、英、日、德、法、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取得了市场的支配权。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年出国留学近40万人。美、英、日、德、法、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取得了市场的支配权。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年出国留学近40万人。 • 政府或政治家希望将市场力量作为管理高等教育的一种方式,以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 • 高校之间盛行的一套充满竞争性及市场导向的新标准。 • 这是一场全面的竞争:学生、教师、科研拨款、大学及学科排行榜上的排名、收入、体育竞赛的名次等。 • 市场化的运作,市场对高等教育的日益渗透,已经使得昔日对真理的追求让位于今日对收入的贪求,高等教育的传统的“公益性质”正在消失。被迫追求收入和排名,否则“入口”和“出口”的“品牌效应”将不再。 • 纷纷加强精英大学建设。德国重点资助9所“未来构想”大学;37个“卓越集群”;39个研究生院。

  10. (二)中国社会跨越式发展战略 1.后发型国家、外压式发展的社会 农业社会 原始社会 知识社会 工业社会

  11. 2.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 • 技术创新与应用,需要大批拔尖的科学和技术人才。 • 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工程: • 211工程; • 985工程; • 2011计划。 • 人才培养和引进: • 各级人才工程:百千万…… • 激励机制: • 官位与钱。

  12. 3.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变化 • 一流大学与学科建设工程。 • 市场化导向: • 政府减少公共拨款(降低或消减经费); • 实行学费政策,增加学费在高校收入中的比例。 • 举办私立高校,扩大私立高等教育规模; • 改变对高校的经费拨款方式,按学生数量计算,引入竞争机制。 • 激励高校进行技术转让,推动知识商品化; • 高校拓宽经费渠道。 • 高效开展培训、网络教育和其他有偿服务。 • 招收自费留学生,拓宽海外教育市场,留学教育产业化。

  13. 4.政府和社会向高校“问责” • 关注效率和效益,注重结果和产出。 • 政府对高校签署“强迫契约”。 • 国际与国内大学排行榜的“名次”目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等。 • 采用一套量化的绩效考核标准。 • 教学评估;质量报告; • 学科排名。 • 忽视人才培养效益的滞后性特点。

  14. (三)高等教育内部环境的变化 1.学校发展的战略定位 • 定位: • 水平定位: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国内著名,国内知名;省内、区域内一流、著名或知名等。 • 特色定位:与其他院校相比表现出的办学内涵与特色。 • 定型: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 。 • 定性:单科(专业)性;多科(专业)性;综合性。 • 定向:为谁服务?用什么来服务?怎样服务? • 定力:工作的着力点。

  15. 2.大学发展的模式选择 • 国际大学发展的四种模式: • 第一种模式:学者的自治社团(传统的欧洲大学)。 • 构成逻辑:自由探求,探寻真理,追求理性,专业知识技术。 • 第二种大学模式:大学是国家的政策执行机构(极权国家的大学)。 • 构成逻辑:行政管理:执行既定的政治目标。 • 第三种大学模式:大学是民主的代表(北欧部分国家试点)。 • 构成逻辑:利益代表、选举、讨价还价、少数服从多数。 • 第四种模式:大学是竞争性市场的服务型企业(美国的大学)。 • 构成逻辑:社区服务、市场变换和价格体系的一部分。 • 评判标准:满足社区需求,经济、效率、灵活、生存。

  16. 第四种大学的特点: • 第一,教学与科研明确分开(纯研究型大学与纯教学型大学)。 • 第二,提供不同的服务。 • 研究型大学:优秀的研究人员;热衷于学术研究的学术型学生;新教授的任命主要考虑其研究方向;主要目标不是追求“优质的教学”。 • 教学型大学:教学优于科研;学生的学习多元化;教授是优秀的教师,报酬丰厚;教学和教师发展是学校生存的关键,追求“教学卓越中心”,就业导向,技能优先,通识专才。 • 第三,不注重教师发展及培训,靠品牌、待遇和环境,竞争大师级人物,招聘优秀教师(与职业俱乐部高薪买球员相似)。 • 第四,大学组织:学术中心或教学培训中心;大学权力:自治程度高。

  17. 3.大学学术组织的创新 • 系到学院,再到学部。 • 跨学科、跨学院的矩阵式研究机构: • 科研平台——团队、基地、中心、实验室等。 • 大学管理组织创新: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办、科技处、社科处等。 • 大学组织属性、学术体制化、学术组织创新等对教师学术职业及其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18. 4.学术体制化 • 学术体制化的含义: • 现代学术最具决定意义的特点就是其制度化,即随着现代的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化,学术是以职业化、专业化、制度化的形态存在的,包括知识生产的专业化、学科化、职业化以及知识产出的学术成果的发表(出版)机构、资助评估机构等等。 • 这是现代学术和前现代学术的一个根本区别。 • 现在的大学、研究机构、专业化的学术评价制度、发表制度、基金制度等等,都是学术研究制度化的重要标志。(陶东风)

  19. 表现及其特征: (1)“课题指导的知识生产机制大行其道,国家行政权力重新强有力地介入”(何怀宏) • “问题意识”就是“课题意识”。学者个人、学术机构、机构的领导,精于此道者大获全胜。 • 课题滚雪球式再生产。课题带来经费,还能带来课题,课题是继续申报的条件。 (2)知识生产的企业化模式 • 学术产业集群模式,示范性、优势、特色、竞争力学科等。 (3)“集体性知识生产机器” • “基地”、“中心”、“团队”日益强势,基地、中心等知识生产作坊鳞次栉比,滥竽充数。 (4)“学术带头人”(“包工头”)领军样态 • 专家——所谓“学者型领导”(其实多是“领导型学者”)对课题和经费的垄断,转包或发包现象普遍。

  20. (5)学术活动的行政化逻辑 • 学科(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术组织(国家或省级基地、中心、团队)、学术刊物和出版社(国家级、省级、市级)、学术课程(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学术作品和学术思想(国家、省级、市级)等等,都有“行政级别”。 • (6)学术评价机制——量化 • 挣工分的教授、填表教授、公关教授、满天飞教授。 • (7)科研、学术管理体制——照搬自然科学知识产出的评价取向和管理模式 • 追求量化,强调实用性(为经济建设服务,转化为生产力等等,片面强调应用性、强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还存在自然科学、特别是实用性技术科学的霸权问题。

  21. 学术体制化的根源: • 基于国家竞争力的知识创新理念和行动 • 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带来的竞争。 • 基于行政化逻辑的管理主义理念和行动 • “强迫契约制”:行政管理条文中的霸王条款——不完成科研任务,就降级、降档、降薪等。 • 基于“精英主义”的“尚贤”规则 • 名人即精英:社会中的有杰出才能者。 • 打造领军人物——“学者”:“长江学者”、“黄河学者”、“紫江学者”、“龙江学者”、“珠江学者”、“赣江学者”、“闽江学者”;“泰山学者”、“天山学者”、“攀登学者” … … • 基于“政绩工程”的“GDP”理念和作风 • 筑巢盖庙:基地,中心,平台,团队……

  22. 5.高校竞争的样态及规则 • 高等学校(2800所)的科层排序: (1)“985学校”(39所)(研究型大学) • 2所(清华、北大)优先发展大学; • 7所(复旦、上交大、西交大、中科大、浙大、南大、哈工大)重点建设大学(C9联盟); • 30所 (南开、武大、山大、大连理工等); (2)“211学校”(共112所;有73所),重点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 (3)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本和二本大学, (4)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本院校,(教学研究型大学); (5)无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本学院(包括三本,共1112所本科院校)(教学型大学); (6)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等专科学校(1276所); (7)成人高校、民办高等学校(412所)。

  23.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112所(包含独立学院13所),其中中央部委属5所,省属54所,市属18所,民办35所。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112所(包含独立学院13所),其中中央部委属5所,省属54所,市属18所,民办35所。 • 按办学层次分,本科院校63所,高职院校49所,另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22所。 • 在校生:普通本专科在校生93.4078万人,其中本科生为64.5816万人,高职专科生为28.8262万人,博士生1.3253万人,硕士生7.6808万人。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00%。 • 研究生培养机构50个,其中包括14个科研机构和36所普通高校。高校博士点320个,硕士点1291个。博士后流动站82个。 • 高校专任教师6.0502万人。高级职称44.9%。66.7%有硕士学位。两院院士19人。

  24. 辽宁省112所普通高校(63+49)的科层排序: (1)2所985高校(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 (2)2所211高校(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学); (3)11所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中国医科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科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交通大学); • 2所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大连工业大学); (4)16所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共33所); (5)无硕士学位授予权本科院校(二本17所,三本13所); (6)高职高专学校(49所),其中四所211高职院校(辽交通高专、沈职院、大职院、辽农职院)。 (7)成人高校(22所)。

  25. 211学校数量: • 北京24所 • 江苏11所 • 上海9所 • 湖北7所 • 陕西7所 • 四川5所 • 黑龙江4所 • 广东4所 • 辽宁4所(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学)

  26. 高校竞争的要件: • 教师:大师、名师、有发展潜力的高学历者。(引进院士、长江学者) • 学生:优秀生源——智力、努力和毅力(华约、北约、联盟等抱团招生) ;有知识购买力的生源(国际…学院、2+2办学模式) • 学科(科技平台):学位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重大科技平台(2011计划)等。 • 课题:各级各类研究项目。 • 名分:研究中心、基地、实验室、团队、示范性专业、精品课、学科排名等。 • 经费:政府拨款;学费;横向经费;社会赞助。(校庆) • 品牌:学校声望(学校入口——生源市场、出口——劳动力市场中的知名度)。 • 大学排名(国际和国内)。

  27. 竞争的规则: • “马太效应”: • 从前,一个国王要出远门,临走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去做生意。第一个仆人用一锭银子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把那一锭银子一直包在手巾里保存的好好的,于是国王便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没收,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 ---《新约·马太福音》

  28. “马太效应”规则的实质:“扶强不扶弱”。 • 社会资源分配对“强者”搞“锦上添花”,对“弱者”不搞“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 • “抽瘦补肥”,“逆向分配”,“损不足奉有余”。 • 财富分配的“二八法则”:社会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20%的财富。 • 两个结果: •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 • “代际效应” (后代因父母“强”而“强”,因父母“弱”而“弱”)。 • 问题是: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都“扶强”。

  29. 三、对大学教师的影响 (一)教师与学校关系的变化 • 传统单位体制: • “高校——教师”之间是“保——报”关系。 • “保”:学校向教师提供全面的保护和资源保障。保障教师与家庭成员的工作与生活,如住房、配偶工作、子女教育、各种福利等。 • “报”:教师以教学科研成果效忠与回报学校。 • 双方均受益的交换关系。教师作为“单位人”,以顺从和效忠为代价,换取单位所掌控的物质、荣誉、地位等稀缺资源。(张银霞,2012) • 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 • 较高的依附性,浓烈的“单位意识”与“单位情节”。

  30. 聘任制: • 高校——教师之间形成了“雇主——雇员”式的契约关系。 • 契约式劳动关系,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双方都具有自由选择权。只是“利益共同体”。 • 与企业日益趋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招聘,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指导方针,学校像企业一样,在学术劳动力市场上“择优录取”,学术职业不再是铁饭碗,在入职、续聘、晋升、和工资待遇等方面都强调竞争与绩效考核。 • 改变了教师身份。不再是“国家工作人员”或“国家干部”,不再是“单位人”。而是某一学术领域掌握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士”,履行职责,能够在学术劳动力市场中自由择业的“社会人”。教师对学校的“忠诚”度降低。“兼职”普遍。 • “老人老政策,新人新政策”的双重规则。

  31. (二)职业身份属性变化 • 大学的分层、分类、分型对教师和学生(合法性与合理性)身份的定格。所谓的学历“查三代”,“三个985,求职不受苦”。 • 学术职业分类: • 教学与研究并重的学术职业; • 研究主导的学术职业; • 教学主导的学术职业; • 应用主导的学术职业。 • 四类之间产生明显的地位与声望差异与差别。 • “地位竞争”。

  32. (三)价值取向的变化 • 追逐行政权力的大学文化。 • 重科研轻教学、重行政轻学术的激励机制与标准。 • 两个显著特征: • 官府的特征:官僚化机构,行政主导,人浮于事,学者与博士竞相做官; • 国企的特征:计划培养,规模发展,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债务缠身。 • 大学的“做派”越来越商业化,对各种创收渠道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公益目标的关心。关注自身超过关注公众。 • 高等教育与营利性活动及市场力量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 • 大学拨款机制变化,按学生数量拨款。竞争学生激烈。 • 大学变成另一个“利益集团”。

  33. (四)利益诉求的变化 • 科研评价取向及利益分配制度导致教师只“研”不“教”。绩效考核主要采用“量化的绩效评价标准”。给教师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与工作压力。 • 一是职称晋升,二是绩效工资。 • 职称:是“大学教师的命脉所在”。意味着声誉(学术声望的提升)、地位(不再是底层)、自由(达到学者层次,有更高的平台和更大的自由)、认可(资格、身份)。 • 教师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增加自己在学术圈子中的可见度和影响力。 • 绩效工资:意在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挫伤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基本工资量与超工作量,激励作用有限。 • 学校待遇降低了教师的保障力度,只对引进“人才”。 • 保障的弱化,降低了教师对学校的依赖,开始消极“回报”,热心于到校外获取额外资源。 • 只关注自己的学术发展和学校的“待遇”,“利益共同体”。 • 聘任制降低了学术职业的稳定性和教师职业的安全感,尤其是新任教师。 • 职业自主感和自尊感降低。缺乏“单位”归属感,有好机会就走人。

  34. (五)(青年)教师的压力 • 评价考核; • 科研任务; • 教学任务; • 家庭经济收入; • 职称职务晋升; • 行政管理事务; • 人际关系; • 孩子学习与升学; • 其他。

  35. (六)教师流动问题 • 从国际上看,我国大学教师“校际流动率”最低,82%的教师只在一所学校工作过。 • 国外惯例一般是“非升即走”。 • 我国与“近亲繁殖”、“论资排辈”、“学术生产力低下”、“评审制”等有关。 • 流向:只有封官才反向流动。 • 不同学校之间的“职称”不等值也不等价,存在低职称高社会声誉与高职称低社会声誉两种状况。 • 地区和高校不平衡带来的教师“无序流动”问题(生活条件和学术条件差距拉大)? • 如何处理引进与培养的关系? • “引进”的有限性,要制度性鞭策和激励现有教师自律地提升自我素质。

  36. 结语: • 高等教育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时期。 • 教师是一切重大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 • 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 学校人事管理的理念与行动创新问题? • 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与路径问题? • 领军人才的成长与管理问题? • 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培养问题? • 学校凝聚力的提升问题?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