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0 likes | 1.47k Views
第七章 扩散与固相反应. §7.1 扩散动力学方程 §7.2 扩散的推动力、微观机构 §7.3 影响扩散的因素 §7.4 固相反应及其动力学特征 §7.5 固相反应动力学方程 §7.6 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 引 言. 扩散现象. 气体在空气(气体)中的扩散 液体在液体中的扩散 气体在液体介质中的扩散 固体内的扩散: 气体在固体中的扩散 液体在固体中的扩散 固体在固体中的扩散. 浓度梯度 化学位梯度 应力梯度.
E N D
第七章 扩散与固相反应 §7.1 扩散动力学方程 §7.2 扩散的推动力、微观机构 §7.3 影响扩散的因素 §7.4 固相反应及其动力学特征 §7.5 固相反应动力学方程 §7.6 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
引 言 扩散现象 • 气体在空气(气体)中的扩散 • 液体在液体中的扩散 • 气体在液体介质中的扩散 • 固体内的扩散: 气体在固体中的扩散 • 液体在固体中的扩散 • 固体在固体中的扩散
浓度梯度 化学位梯度 应力梯度 定义: 系统内部的物质在 的推动力下,由于质点的热运动而导致定向迁移,从宏观上表现为物质的定向输送,此过程叫扩散。
特点: 1、 流体中的扩散:具有很大速率和完全各向同性
特点: 2、固体中的扩散:具有低扩散速率和各向异性 △G 间隙原子扩散势场示意图
分类: 1)按浓度均匀程度分 互扩散:有浓度差的空间扩散; 自扩散:没有浓度差的扩散 2) 按扩散方向分 顺扩散(下坡扩散):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扩散 逆扩散(上坡扩散):由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的扩散 3) 按原子的扩散途径分 体 扩 散:在晶粒内部进行的扩散 表面扩散:在表面进行的扩散 晶界扩散:沿晶界进行的扩散
用途: 离子晶体的导电 固溶体的形成 相变过程 固相反应 烧结 金属材料的涂搪 陶瓷材料的封接 耐火材料的侵蚀性 硅酸盐 所有过程
§7.1 扩散动力学方程 一、 Fick第一定律 扩散过程中溶质原子的分布
一、 Fick第I定律 在△T时间内,没x方向通过x处截面所迁移的物质的量:
J扩散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的质点数(质点数/s·cm2)J扩散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的质点数(质点数/s·cm2) D扩散系数,单位浓度梯度的扩散通量 (m2/s 或 cm2/s) C质点数/cm3 “-” 表示粒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即逆浓度梯度方向扩散
三维表达式: 用途: 可直接用于求解稳定扩散问题。 • 稳定扩散:在垂直扩散方向上的任一平面上,单位时间 • 内通过该平面单位面积的粒子数一定,即J=const。 • 不稳定扩散:扩散物质在扩散介质中浓度随时间发生变 化,扩散能量与位置有关。
二、 Fick第II定律 X方向净增量:
用途: 可用于求解扩散质点浓度分布随时间和距离 而变化的不稳定扩散问题。 对Fick定律的评价: (1) 从宏观定量描述扩散,定义了扩散系数,但没有给出D与 结构的明确关系; (2) 研究的是一种质点的扩散; (3) 着眼点:仅从动力学方向考虑。 (4) 仅是一种现象描述,它将浓度以外的一切影响扩散的因素 都包括在扩散系数之中,而未赋予其明确的物理意义;
三、扩散的布朗运动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Einstein)在研究大量质点作无规则布朗运动的过程中,首先用统计的方法得到扩散方程,并使宏观扩散系数与扩散质点的微观运动得到联系。 扩散的布朗运动理论确定了菲克定律中扩散系数 的物理含义,为从微观角度研究扩散系数奠定了物理 基础。
§7.2 扩散的推动力、微观机构 一、扩散的一般推动力 根据热力学理论,认为扩散过程与其他物理化学 过程一样,其发生的根本驱动力应该是化学位梯度。 一切影响扩散的外场(电场、磁场、应力场等)都 可统一于化学位梯度之中,且仅当化学位梯度为零, 系统扩散方可达到平衡。
概念回顾: 化学位:物系中某组分i的偏摩尔自由焓 ,又称组分i 的化学位。 化学位判据:
高u Vi 低u Fi 假设: 在多组分中i质点由高化学位向低化学位扩散, 质点所受的力 ∵相应质点运动平均速度Vi正比于作用力Fi (Bi为单位作用力下i质点的平均速度或淌度)
i质点的扩散通量 Ji=CiViCi单位体积中i组成质点数 Vi质点移动平均速度
Nerst-Einstein方程 或扩散系数的一般热力学方程 设研究体系不受外场作用,化学位为系统 组成活度和温度的函数。
扩散系数热力学因子 理解: • 对于理想混合体系 活度系数 自扩散系数;
对于非理想混合体系 当 时,Di>0,称为正常扩散,在这种情况下物质流将由高浓度处流向低浓度处,扩散的结果使溶质趋于均匀化。 ① ②当 时,Di<0,称为反常扩散或逆扩散。 与上述情况相反,扩散结果使溶质偏聚或分相。
逆扩散实例 1.玻璃分相 2.晶界的内吸附 3 .固溶体中发生某些元素的偏聚
二、扩散机制和扩散系数 1、可能的扩散机制 1)易位:两个质点直接换位, (d) 2)环形扩散:同种质点的环状迁移, (e) 3)准间隙扩散:从间隙位到正常位置,正常位质点到 间隙, (c) 4)间隙扩散:质点从一个间隙到另一个间隙, (b) 5)空位扩散:质点从正常位置移到空位, (a)
空位机构 间隙机构 (1)易位扩散所需的活化能最大(特别是离子晶体);(2)环形易位虽能量上可能,但实际可能甚小; (3)处于晶格位置的粒子势能最低,在间隙位置和空位 处势能较高,故空位扩散所需活化能最小。 讨论: 空位扩散是最常见的扩散机理,其次是间隙扩散和准间隙扩散 晶体中原子或离子的迁移结构主要为:
空位扩散:指晶体中的空位跃迁入邻近原子,而原子 反向跃迁入空位 2、扩散系数 (1)空位扩散系数 ——在空位机构中,空位与邻近结点原子的距离 f——结点原子成功跃迁到空位中的频率 =Ka0
晶体内的空位浓度(缺陷浓度) 质点跃迁到邻近空位的跃迁频率 f 可供空位跃迁的结点数 :A 即: 则:空位扩散系数(DV)
(2)间隙扩散系数 在间隙扩散机理中,由于晶体中间隙原子浓度往往很小,所以实际上间隙原子所有邻近间隙位置都是空的。因此,可供间隙原子跃迁的位置几率可近似地看成为1。 则:间隙机构的扩散系数(Di)
则:空位间隙扩散系数统一起来 其中:Do——频率因子 Q ——扩散活化能 空位扩散:空位形成能+空位迁移能 间隙扩散:间隙原子迁移能
(3)本征扩散与非本征扩散 本征点缺陷(弗、肖)—本征扩散 掺杂点缺陷 —非本征扩散 空位来源: • 由本征点缺陷产生的空位浓度: • 由掺杂点缺陷产生的空位浓度:Ni
总的空位浓度: 则:
(1)高T时,晶体结构中 讨论: 扩散为本征缺陷所控制,扩散系数为本征扩散系数 (2)低T时,晶体结构中 扩散掺杂点缺陷所控制,扩散系数为非本征扩散系数
(4)非化学计量氧化物中的扩散 金属离子空位型氧离子空位型 非化学计量空位 a. 金属离子空位型: 环境中氧分压升高,如: Fe1-XO 平衡时: 则,非化学计量空位浓度 :
b. 氧离子空位型:环境中氧分压降低 反应平衡常数: 则,非化学计量空位浓度 :
氧离子空位型扩散系数: lnD 6 1 LnPo2
§7.3 影响扩散的因素 • 扩散介质结构的影响 • 扩散相与扩散介质的性质差异 • 结构缺陷的影响 • 温度与杂质的影响
1)急冷玻璃与充分退火玻璃;2)同一物质的晶体与玻璃熔体;3)体心立方 的β-黄铜与面心立方α-黄铜; 1、扩散介质结构的影响 通常,扩散介质结构越紧密,扩散越困难,反之亦然。
这是因为当扩散介质原子附近的应力场发生畸变时,就较易形成空位和降低扩散活化能而有利于扩散。故扩散原子与介质原子间性质差异越大,引起应力场的畸变也愈烈,扩散系数也就愈大。这是因为当扩散介质原子附近的应力场发生畸变时,就较易形成空位和降低扩散活化能而有利于扩散。故扩散原子与介质原子间性质差异越大,引起应力场的畸变也愈烈,扩散系数也就愈大。 2、扩散相与扩散介质的性质差异 一般说来,扩散相与扩散介质性质差异越大,扩散系数也越大。
在离子型化合物中,一般规律为:QS=0.5Qb; Qg=0.6~0.7Qb 3、结构缺陷的影响 在金属材料和离子晶体中,原子或离子在晶界上扩散远比在晶粒内部扩散来得快。 QS、Qg、 Qb——分别为表面扩散、晶界扩散和晶格内 扩散的活化能;
Ag的自扩散系数Db,晶界扩散系数Dg和表面扩散系数DsAg的自扩散系数Db,晶界扩散系数Dg和表面扩散系数Ds
4、温度与杂质的影响 (1)T的影响 • 扩散活化能:Q越大,T对D的影响越敏感 • 热过程:如急冷玻璃和充分退火玻璃
(2)杂质的影响 • 高价离子:一般可造成阳离子空位和晶格畸变,D增大 • 杂质与介质形成化合物:扩散活化能升高,D减小 • 空位发生缔合:总空位浓度增加,D增大
§7-4 固相反应及其动力学特征 • 狭义:常指固体与固体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固 体产物的过程。 • 广义:凡是有固相参与的化学反应。 例:固体的分解、氧化 固体与固体的化学反应 固体与液体的化学反应 1、定义:
2、特点(与气、液反应相比) • 泰曼观点 (1)固态物质间的反应是直接进行的,气相或液相没有或不起重要作用。 (2)固相反应开始的温度远低于反应物的熔点或系统的低共熔温度,通常相当于一种反应物开始呈现显著扩散作用的温度,此温度称为泰曼温度或烧结温度。 (3)当反应物之一存在有多晶转变(相变)时,则转变温度通常也是反应开始明显进行的温度(海德华定律)。
广义固相反应的共同特点 (1)固态物质间的反应活性较低、反应速度较慢; (2)固相反应总是发生在两种组分界面上的非均相反应; 包括两个过程:相界面上的化学反应 反应物通过产物扩散(物质迁移) (3)固相反应通常需在高温下进行,传热和传质过程都对 反应速度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