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585 Views
核苷酸与核酸 一、 核酸的种类与分布 1 、种类: 2 、分布: 二、核酸的组成成分 1 、核酸的基本组成成分:戊糖、碱基和磷酸 ( 1 ) 戊糖 :( 1 ) β-D- 核糖 ( 2 ) β-D-2- 脱氧核糖 ( 2 )碱基:嘌呤碱和嘧啶碱 嘌呤碱:嘌呤碱是嘌呤的衍生物 腺嘌呤和鸟嘌呤 腺嘌呤: 6- 氨基嘌呤 鸟嘌呤: 2- 氨基 -6- 氧 - 嘌呤. 嘧啶碱:是嘧啶的衍生物 胞嘧啶: 2- 氧 -4- 氨基嘧啶 尿嘧啶: 2 , 4- 二氧嘧啶
E N D
核苷酸与核酸 一、 核酸的种类与分布 1、种类: 2、分布: 二、核酸的组成成分 1、核酸的基本组成成分:戊糖、碱基和磷酸 (1) 戊糖:(1) β-D-核糖 (2) β-D-2-脱氧核糖 (2)碱基:嘌呤碱和嘧啶碱 嘌呤碱:嘌呤碱是嘌呤的衍生物 腺嘌呤和鸟嘌呤 腺嘌呤:6-氨基嘌呤 鸟嘌呤:2-氨基-6-氧-嘌呤
嘧啶碱:是嘧啶的衍生物 胞嘧啶:2-氧-4-氨基嘧啶 尿嘧啶:2,4-二氧嘧啶 胸腺嘧啶:5-甲基-2,4-二氧嘧啶 稀有碱基:次黄嘌呤 二氢尿嘧啶 5-甲基胞嘧啶 4-硫尿嘧啶 腺嘌呤(adenine) Ade A 鸟嘌呤(guanine) Gua G 胞嘧啶(cytosine) Cyt C 尿嘧啶(uracil) Ura U 胸腺嘧啶(thynine) Thy T
(3)磷酸:H3PO4 2、核苷:由核糖或脱氧核糖与嘌呤碱或嘧啶碱脱 水缩合生成的糖苷。 戊糖的第一个碳原子通常与嘌呤碱的第九个氮原 子相连。 或与嘧啶碱的第一个氮原 子相连。 戊糖与碱基之间的连键是N—C键,称为N—糖苷键。 在tRNA中,核糖上第一个碳原子偶尔与尿嘧啶的第五个碳原子相连,核糖与尿嘧啶之间的连键是C—C键,此罕见的化合物称为假尿苷,用ψ表示。 3、核苷酸:核苷酸是核苷的磷酸酯。
三、核酸的结构 1、核酸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 3ˊ,5ˊ—磷酸二酯键 由一个核苷酸的核糖或脱氧核糖第5位上的磷酸 与另一个核苷酸的戊糖上的第3位上的羟基缩合而成的3ˊ,5ˊ—磷酸二酯键连接。 2、核酸的一级结构(DNA、RNA的一级结构) 一级结构:指各核苷酸残基沿多核苷酸链排列 的顺序(序列) 在多核苷酸链中(核酸大分子是多核苷酸链) 主链是:由戊糖和磷酸相间排列构成。 DNA或RNA中所有的主链都是相同的
侧链是:碱基 不同核酸之间的区别:仅在于侧链—碱基的不同。 因此,可用碱基顺序来表示核酸的一级结构。 末端核苷酸:多核苷酸链两端的核苷酸 5ˊ—末端:当末端核苷酸的戊糖5ˊ位上为磷酸 单酯或游离羟基时,这一端称为多 核苷酸链的5ˊ—末端(5ˊ—端)。 3ˊ—末端:当末端核苷酸的戊糖3ˊ位上为磷酸 单酯或游离羟基时,这一端称为多 核苷酸链的3ˊ—末端(3ˊ—端)。 3、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①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以右手螺 旋的方式围绕同一中心轴构成的双螺旋结构。 (即一条链的走向是3ˊ→5ˊ,另一条走向为 5ˊ→3ˊ) ② 脱氧核糖--磷酸主链位于双螺旋的外侧,碱基在 内侧。两条链由碱基通过氢键相互连接,碱基 对平面与中心轴垂直。 ③ 双螺旋的平均直径为2nm,两个相邻的碱基对 之间的距离(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相邻 核苷酸彼此相差36°,沿中心轴每旋转一周有 10个核苷酸,每一转的高度(螺距)为3.4nm。
④ 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一条链上的A一定与另一条链上的T配对, G一定与C配对。 有四种可能的碱基对:A—T,T—A,G—C,C—G A与T之间形成二个氢键, G与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 碱基互补:碱基之间的配对关系称为碱基互补。 互补碱基:每个碱基对中的两个碱基称为互补碱基。 DNA分子的两条链称为互补链。
根据碱基互补的原则,当一条多核苷酸的序列被确定以后,即可推知另一条互补链的序列。根据碱基互补的原则,当一条多核苷酸的序列被确定以后,即可推知另一条互补链的序列。 分子的大小常用碱基对数( base pair, bp )表示。 单链分子的大小则常用碱基数( base , b )表示。 ⑤大多数天然DNA为双链结构( dsDNA ) 某些病毒如ø×174和M13的DNA是单链分子的DNA ( ssDNA ) 维持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稳定的作用力: (1)碱基堆积力(维持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稳定性 的主要作用力) (2)碱基对间的氢键 (3)离子键:磷酸残基上的负电荷与介质中阳离子 之间形成的离子键。
DNA双螺旋的多样性 DNA的二级结构分为两类: 右手螺旋:A—DNA B—DNA 左手螺旋(局部):Z—DNA B—DNA:在相对湿度为92%时所具有的结构状态。 A—DNA:在相对湿度为75%时所具有的结构状态。 两者的区别 Z—DNA:Rich将人工合成的DNA片段d(CGCGCG)制成晶体,并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d(CGCGCG)片段以左手螺旋存在于晶体中。左手螺旋中主链(脱氧核糖—磷酸)呈锯状向左盘绕,因此,命名为Z—DNA。 Z—DNA与B—DNA的主要区别
Rich通过实验证实:在天然中确有一些DNA片段处于左手螺旋状态。并认为,具有(CG)n结构的DNA溶液从低盐浓度到高盐浓度时:Rich通过实验证实:在天然中确有一些DNA片段处于左手螺旋状态。并认为,具有(CG)n结构的DNA溶液从低盐浓度到高盐浓度时: B—DNA → Z—DNA Z—DNA的生物学功能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基因的调控有关。 Watson和Crick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B型。 生物细胞中的DNA属于B型结构。 Z—DNA是DNA的一种存在形式,但不是主要形式。 DNA的三级结构 指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特定结构 RNA的二级结构: 酵母丙氨酸tRNA三叶草叶型的二级结构模型 三叶草叶型结构的特征:
① 氨基酸臂:3ˊ—末端有CCA区 CCA区是蛋白质生物合成时,结合氨基酸的部位。 ② D环(二氢尿嘧啶环):具有两个二氢尿嘧啶, 故得名。能与活化酶结合并在蛋白质合成中起 作用。 ③ 反密码环:氨基酸臂的对面,由7个核苷酸组成, 其中环中部的3个核苷酸上的碱基和mRNA上的 三联体密码碱基互补。因此, 这三个核苷酸称 为反密码子。 ④ TΨC环:含有TΨC顺序,Ψ代表假尿苷。 是核糖体的识别部位。 ⑤可变环:不同的tRNA,这个环的大小不一, 是tRNA分类的一个重要指标。 tRNA的三级结构:像倒写的字母L
核酸的性质 (一)一般理化性质 (二)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三)核酸结构的稳定性 (四)核酸的变性 1、核酸变性的概念 核酸的变性是双螺旋区氢键断裂,空间结构破坏,形成单链无规线团状态的过程。 问题1:核酸的变性,是否涉及核苷酸之间的共价键的断裂? 问题2:核酸的分子量有没有降低? 2、核酸变性后的性质 ①260nm的紫外吸收值明显增加。(增色效应) 问题:核酸变性后紫外吸收值为何会急剧增加? ②粘度下降,浮力密度升高。 ③生物学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
3、DNA的热变性和Tm值 将紫外吸收的增加量达最大增量一半时的温度值称为熔解温度(Tm)。 影响Tm的因素: (1)G-C对的含量 G-C对的含量愈高, Tm亦愈高;反之愈低。 经验公式: (G+C)%=(Tm-69.3) ×2.44 (2)溶液的离子强度 (3)溶液的pH (4)变性剂 五、核酸的变性
变性核酸的互补链在适当条件下重新缔合成双螺旋的过程,称为复性。变性核酸复性需缓慢冷却。故又称为退火。变性核酸的互补链在适当条件下重新缔合成双螺旋的过程,称为复性。变性核酸复性需缓慢冷却。故又称为退火。 六、分子杂交 根据核酸变性与复性的原理可形成杂交分子。 在退火条件下,不同来源的DNA互补区形成双链,或DNA单链和RNA链的互补区形成DNA-RNA杂合双链的过程称为分子杂交。
生物体内一些重要的核苷酸衍生物 AMP(腺苷-5ˊ-一磷酸)可与一分子磷酸结合成ADP (腺苷-5ˊ-二磷酸)可再与一分子磷酸结合成ATP (腺苷-5ˊ-三磷酸) 其它单核苷酸可和AMP一样磷酸化,产生相应的二磷酸和三磷酸化合物。 核苷一磷酸 核苷二磷酸 核苷三磷酸 AMP ADP ATP CMP CDP CTP GMP GDP GTP UMP UDP UTP 脱氧核苷一磷酸 脱氧核苷二磷酸 脱氧核苷三磷酸 dAMP dADP dATP dCMP dCDP dCTP dGMP dGDP dGTP dTMP dTDP d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