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7

第五章 药材提取、浓缩和干燥设备

第五章 药材提取、浓缩和干燥设备. 第一节 药物成分的提取设备 在药剂生产中,选用合适的溶剂和工艺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是一个重要的分离操作。浸出的可溶成分称溶质,不溶于溶剂的固体称载体或惰性物质。. 自商代就有水煮药材得到汤剂来服用治病的记载,以后又有药酒、煎膏剂问世,后来又增加了酊剂、流浸膏、浸膏、冲剂和注射剂等剂型。可以说这些都是中药浸出制剂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制备方法上不断采用一些新技术、新设备,使药品内在质量有所提高,这许多中药剂型在制作过程中的首要步骤就是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主要介绍浸提取的基本原理、操作和设备在药剂生产中的应用。. 桂枝. 肉桂.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章 药材提取、浓缩和干燥设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药材提取、浓缩和干燥设备 • 第一节 药物成分的提取设备 • 在药剂生产中,选用合适的溶剂和工艺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是一个重要的分离操作。浸出的可溶成分称溶质,不溶于溶剂的固体称载体或惰性物质。

  2. 自商代就有水煮药材得到汤剂来服用治病的记载,以后又有药酒、煎膏剂问世,后来又增加了酊剂、流浸膏、浸膏、冲剂和注射剂等剂型。可以说这些都是中药浸出制剂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制备方法上不断采用一些新技术、新设备,使药品内在质量有所提高,这许多中药剂型在制作过程中的首要步骤就是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自商代就有水煮药材得到汤剂来服用治病的记载,以后又有药酒、煎膏剂问世,后来又增加了酊剂、流浸膏、浸膏、冲剂和注射剂等剂型。可以说这些都是中药浸出制剂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制备方法上不断采用一些新技术、新设备,使药品内在质量有所提高,这许多中药剂型在制作过程中的首要步骤就是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 主要介绍浸提取的基本原理、操作和设备在药剂生产中的应用。

  3. 桂枝 肉桂 • 来源:樟科肉桂的嫩枝。 • 炮制品种:生用。 • 性能:辛、甘,平。归肺、心、膀胱经。 •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通(助)阳化气。 • 应用:1、风寒表证。表实配麻黄,表虚配白芍。 • 2、寒凝血滞诸痛:⑴胸痹;⑵脘腹痛;⑶经闭痛经、癥瘕;⑷痹痛—肩臂上肢痛为宜。

  4. 3、痰饮、水肿、小便不利。 • 4、心阳虚,心悸、脉结代。 • 其他:①脱疽、冻疮;②癫痫。 • 用量:风湿痹痛可至30—45克。 • 注意:《伤寒例》:“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 麻黄与桂枝异同: • 同——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 • 异——麻黄发汗力强,兼能平喘利尿;只用于表实证;用于水肿兼表证。 • 桂枝发汗力弱,可温通经脉、通阳化气;表实、表虚均可用;可用于寒凝血滞诸通;用于阳虚水湿不化诸证、心悸等。

  5. 紫苏 • 来源:唇形科紫苏的茎、叶。按:夏季采叶及带叶小枝为苏叶;秋收去枝叶老茎为苏梗。 • 炮制:生用。 • 性能:辛,温。归肺、脾经。 • 功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 应用:1、风寒表实之轻证。按:兼咳嗽或内有气滞者尤宜。 苏叶

  6. 紫苏 • 2、脾胃气滞。 • 附:⑴可行气安胎,用于气滞胎动不安; • ⑵古代用于鱼蟹中毒。 • 用量:鱼蟹中毒可用至30—60克。 • 按:苏叶长于解表;苏梗长于理气安胎。

  7. 姜(全草) 生姜 •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别名:鲜姜、鲜生姜。其栓皮及外表皮为生姜皮;捣榨所得液汁为姜汁。 • 炮制品种:生用。 • 性能:辛,温。归肺、脾、胃经。 •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 应用:1、风寒表证;2、呕吐——胃寒者尤宜,但配伍后可用于胃热、脾胃虚弱及妊娠呕吐;3、风寒咳嗽;4、鱼蟹中毒。

  8. 注意:⑴热盛及虚热忌用; • ⑵用量过大可致口干咽痛,乃至肾炎。 • 附: ⑴生姜皮:行水消肿、和脾。用于皮水。 • ⑵生姜汁:止呕、化痰、解毒。 • 参考资料: • 《千金方》:“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 李东垣:“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 • 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 生姜

  9. 荆芥 • 来源:唇形科荆芥的茎、叶、花穗。别名:假苏。 • 炮制:生用、炒用、炒炭。 • 性能:辛,微温。归肺、肝经。 • 功效:疏风解表,透疹消痈,止血。 • 应用:1、表证—风寒、风热均可。2、麻疹、风疹。3、疮疡初起有表证。4、出血。 • 用法:解表生用;表虚炒用;止血炒炭。 • 按:本品被古人称为“风病、血病、疮病之要药”。 荆芥

  10. 防风 • 来源:伞形科防风的根。 • 按:软(关)防风为道地品种。 • 炮制:生用、炒用、炒炭。 • 性能:辛、甘,温。 • 归膀胱、肝、脾经。 •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泻。 • 应用:1、表证(寒、热、湿) • 2、痹证。 • 3、破伤风。 • 4、肝脾不和,腹痛泄泻。 • 其他:常用于肠风下血。

  11. 防风 • 用法:生用解表、止痛、止痉、祛湿; • 炒用止泻;炒炭止血。 • 按:李东垣云:“防风治一 • 身尽痛,随所引而至,乃 • 风药中之润剂也。” • 编者按:1、本品既散风寒 • ,又疏风热,并祛风湿; • 既祛外风,又息内风。 2、与荆芥相比,本品止痛较 • 佳,荆芥善透疹发汗。

  12. 苍耳子 • 别名:枲耳、卷耳、狗蚤子、粘粘葵、羊负来。 • 功用疏要:善通鼻窍,散风寒、祛风湿力弱。多用于鼻渊,感冒鼻塞者也常用。

  13. 绿豆 • 来源: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 • 功用疏要:本品于清热解毒之外,善于解暑利尿。常用于解暑、解救药食中毒,也可用于痈肿疮毒。

  14. 蝉蜕 • 来源:昆虫黑蚱若虫羽化后脱落的皮壳。别名:蝉衣、蝉退。 • 炮制:生用。 • 性能:甘,寒,归肺、肝经。 • 功效: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 应用:1、风热外感及温病初起 • ——咽痛音哑者佳。 • 2、麻疹、风疹。 • 3、目赤翳障。 • 4、小儿急慢惊风。 • 其他:⑴夜啼;⑵面瘫。 • 用量:止痉用至30—60克。

  15. 熊胆 • 来源:棕熊、黑熊的胆汁干燥品。 • 功用疏要:本品可清热解毒、清肝息风定惊、明目,用于肝热惊风抽搐、目赤肿痛、疮痈及痔疮肿痛。

  16. 石膏 来源:含水硫酸钙的矿石。别名:细理石。 炮制:生用——生石膏;煅用——煅石膏。 性能: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石膏——清热泻火; 煅石膏——生肌敛疮,收湿止痒。 应用:1、急性热病,邪在气分——配知母。 2、肺热咳喘。 3、疮疡溃后不敛,烧烫伤,湿疹等。 其他:⑴风湿热;⑵高血压等。 用量:有清热用至150—250克者。

  17. 按:《衷中参西录》:“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功,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石膏之性,又最宜与西药阿斯匹林并用。盖石膏清热之力虽大,而发表之力稍轻,…(阿斯匹林)最善达表,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与石膏相助为理,实有相得益彰之妙也!”按:《衷中参西录》:“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功,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石膏之性,又最宜与西药阿斯匹林并用。盖石膏清热之力虽大,而发表之力稍轻,…(阿斯匹林)最善达表,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与石膏相助为理,实有相得益彰之妙也!” 石膏阿斯匹林汤:生石膏二两、阿斯匹林二瓦。糖水送服阿斯匹林,石膏煎汤,待汗出时服。治高热、心烦渴,脉洪滑。 石膏

  18. 栀子 • 来源:茜草科灌木栀子的果实。别名:越桃、木丹。 • 炮制:生用;炒用;炒焦;炒炭(黑山栀)。栀子仁;栀子皮。 • 性能:苦,寒。归心、肺、胃、肝、三焦经。 •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 应用:1、热郁胸膈,心烦躁扰——配淡豆豉。 • 2、湿热——⑴黄疸;⑵小便短赤而涩。 • 3、血热出血。 • 4、疮痈、跌打、烧烫伤。 • 其他:肝热——⑴肝郁化热;⑵目赤肿痛。 • 用法:生用泻火除烦,炒炭止血。皮达表,仁泻内。

  19. 按:本品善泻一切火热,可泻三焦火,而以泻火除烦为传统所重特长。按:本品善泻一切火热,可泻三焦火,而以泻火除烦为传统所重特长。

  20. 金银花 • 来源:忍冬科藤本植物忍冬的花蕾。别名:银花、二花、二宝花;鹭鸶、鸳鸯等。 金•段克己诗:“有藤名鹭鸶,天生匪人育。金花间银蕊,翠蔓自成簇”。

  21. 炮制:生用;炒炭;制露。 • 性能:甘,寒。归肺、胃、大肠经。 • 功效:清热解毒,宣散风热,凉血止痢。 • 本品轻清疏散,善解热毒。炒炭可入血分,止泄痢。 • 应用: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配连翘。 • 2、痈肿疮毒——外、内痈俱可。 • 3、热毒血痢。 • 其他:⑴叶片泡茶饮可治肠炎腹泻;⑵可用于肝炎;⑶配蒲公英制水点眼可治目赤肿痛等。 • 用法用量:风热、温热病小量;疮痈大量。止痢炒炭。

  22. 野菊花 • 别名:苦薏、野山菊、野黄菊。功用疏要:善于清热解毒,多用于疮痈肿毒,也可用于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及湿疹湿疮等。

  23. 一提取原理 • 1提取过程 • 用一定的溶剂浸出药材中能溶解的有效成分的过程称为中药成分提取过程,简称提取过程。可分为4个步骤。

  24. (1)浸润渗透 • 中药材在提取前一般已被干燥粉碎,细胞已萎缩,经溶剂浸泡后组织变软,溶剂得以渗透到细胞中。 • (2)溶解 • 溶剂在细胞内将有效溶解而形成溶液。

  25. (3)扩散 • 细胞内溶液浓度逐渐增高,在细胞内外出现较大浓度差,细胞内浓度大的溶液开始向细胞外扩散,并向固液界面移动。 • (4)转移 • 溶液从固液界面向溶剂主体转移,有效成分被提取。

  26. 影响提取速率的因素 • 提取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中有效成分扩散至溶剂的质量。它一般与固液接触面积、浓度差和温度成正比,与扩散距离和溶剂的黏度成反比。在中药浸出中影响提取速率的因素有以下方面。

  27. 1药材的粉碎程度 • 药材粉碎得越细,固液相接触的面积,一般来说,提取速率会提高。但药材若是过细,大量的细胞被破坏,细胞内一些不溶物和树脂等也进入溶剂,使其黏度增大,反而会降低提取速率,故对花、叶等疏松药材应粉碎得粗一些,对根、茎和皮类药材宜粉碎得细一些。

  28. 2浸出溶剂 • 选出适当的溶剂对提取速率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对溶剂的要求有如下几方面: • ①有很好的选择性,即对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溶解度有较大差别。 • ②溶剂易回收,如用蒸馏回收则需要在组分间有较大的相对挥发度 • ③表面张力稍大一些,黏度小些,无毒,且不与药材发生化学反应。 • ④价廉、易得。

  29. 常见的溶剂可分为以下三类:1)水:水是一种强的极性溶剂。中草药中亲水性的成分,如无机盐、糖类、分子不太大的多糖类、鞣质、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盐、生物碱盐及甙类等 都能被水溶出。为了增加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也常采用酸水及碱水作为提取溶剂。酸水提取,可使生物碱与酸生成盐类而溶出,碱水提取可使有机酸、黄酮、蒽醌、 内酯、香豆素以及酚类成分溶出。

  30. 2)亲水性的有机溶剂: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与水能混溶的有机溶剂,如乙醇(酒精)、甲醇(木精)、丙酮等,以乙醇最常用。乙醇的溶解性能比较好,对中草药 细胞的穿透能力较强。亲水性的成分除蛋白质、粘液质、果胶、淀粉和部分多糖等外,大多能在乙醇中溶解。难溶于水的亲脂性成分,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也较大。还 可以根据被提取物质的性质,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进行提取。用乙醇提取比用水量较少,提取时间短,溶解出的水溶性杂质也少。乙醇为有机溶剂,虽易燃,但毒性 小,价格便宜,来源方便,有一定设备即可回收反复使用,而且乙醇的提取液不易发霉变质。由于这些原因,用乙醇提取的方法是历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甲醇的性质和乙醇相似,沸点较低(64℃),但有毒性,使用时应注意

  31. 3)亲脂性的有机溶剂: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与水不能混溶的有机溶剂,如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二氯乙烷等。这些溶剂的选择性能强,不能或不容易 提出亲水性杂质。但这类溶剂挥发性大,多易燃(氯仿除外),一般有毒,价格较贵,设备要求较高,且它们透入植物组织的能力较弱,往往需要长时间反复提取才 能提取完全。如果药材中含有较多的水分,用这类溶剂就很难浸出其有效成分,因此,大量提取中草药原料时,直接应用这类溶剂有一定的局限性。

  32. 3浸出温度 • 一般来说温度高,浸取速率高。但过高的浸出温度会使一些有效的热敏性成分被破坏,另外有可能使一些无效成分在较高温度时浸出,从而影响浸出液的质量。

  33. 4浸出时间 • 一般说浸出有效成分的质量与浸出时间成正比。但当扩散达到平衡时,随时间增加,浸出量不会再增加。此外,时间过长,还会导致大量杂质浸出,故针对具体情况,通过实验办法求出最佳浸出时间。

  34. 5浸出溶液的pH值 • 在浸出过程中,溶液的pH值有时与浸取速率有很大关系。如用低pH值溶剂提取生物碱,高pH值溶剂提取皂苷才会得到较好的浸出效果。

  35. 6流体的湍动程度 • 用搅拌或增加液体的压强来提高液体的湍动程度,可降低阻力,提高提取速率,改善浸出设备的结构也可达到提高液体湍动程度的目的。

  36. 二浸出方法与设备 • 中药生产中,浸出过程的原料多是经炮炙的饮片,浸出产品是提取了有效成分的浸出液。具体方法按操作条件可分为煎煮提取、浸渍提取、渗漉提取及回流等。

  37. 一煎煮提取 • 煎煮是指在一容器中放置被处理的饮片,加适量水后,将其煮沸至一定时间,饮片中的有效成分扩散至水中形成浸出液,将浸出液倒出,再加水煎煮两三次,弃掉药渣即可得到提取有效成分的浸出液。

  38. 1煎煮提取的操作 • (1)适量的水 一般加工要没过药材一成左右。 • (2)加热的温度 一开始温度要高,待煮沸后可降温使液体微沸即可。 • (3)煎煮的时间 根据饮片的硬度、粒度等性质决定。

  39. 对硬度高、粒度大的饮片煎煮时间稍长,一般来说煎煮时间为沸后20~40min;煎煮的次数主要视饮片类别而异,如人参鹿茸之类的补药煎煮时间可长一些,次数多一些,一般情况下要煎两次。对硬度高、粒度大的饮片煎煮时间稍长,一般来说煎煮时间为沸后20~40min;煎煮的次数主要视饮片类别而异,如人参鹿茸之类的补药煎煮时间可长一些,次数多一些,一般情况下要煎两次。

  40. 煎煮设备 • (1)传统容器 • 一般用来煎煮中药饮片的容器只要不与药材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即可。 • 木材、搪瓷、陶瓷、铜及不锈钢制的容器即可。

  41. 多能提取罐 • 工业生产的煎煮提取多采用多能提取罐,

  42. 浸渍提取 • 浸渍法是用一定量的溶剂在常温或低温下浸泡药材,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至溶剂中,从而得到有一定药物浓度的浸出液。该法由于低温操作非常适用于热敏性药物的提取。

  43. 1浸渍提取的工作原理 • 将粉碎的中药材置于浸渍容器中,再加入定量的溶剂,加盖密闭,在规定的时间内(几日或几十日)不时晃动,使药材中有效成分尽快被浸出。浸出完成后,收取浸取液过滤,得到滤液,将药渣和滤渣一起经压榨机压榨,尽量将渣内的残留滤液全部压出,与滤液一并成为浸渍产品。

  44. 由于浸渍法浸出过程中推动力小,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往往浸出不完全,致使浸取效率较低,故在浸渍操作中,人们常采用重浸渍法。由于浸渍法浸出过程中推动力小,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往往浸出不完全,致使浸取效率较低,故在浸渍操作中,人们常采用重浸渍法。

  45. 重浸渍法又称多次浸渍法,就是将一定量的溶剂分为若干份,再将每一份溶剂依次对同一药材进行反复浸渍,使药材中有效成分充分被浸出。依靠压榨机挤压,只是得到残留于药材组织之外的浸出残液,而用重浸渍法可以得到更多的组织内的有效成分,从而提高浸出效率。重浸渍法又称多次浸渍法,就是将一定量的溶剂分为若干份,再将每一份溶剂依次对同一药材进行反复浸渍,使药材中有效成分充分被浸出。依靠压榨机挤压,只是得到残留于药材组织之外的浸出残液,而用重浸渍法可以得到更多的组织内的有效成分,从而提高浸出效率。 • 浸出效率=得到浸出液体积/溶剂体积×100%

  46. 例4-1 • 现以600ml溶剂分别用浸渍、二次浸渍和三次浸渍对同样药材进行浸渍,若药渣吸收溶剂量均为20ml,设药材中被浸出的有效成分为100g,试比较三种方法得到的浸出液量。

  47. 一次浸渍法: 浸出效率=(600-20)/600×100%=96.67%,得到浸出有效成分96.67g. • 二次浸渍法: • 第一次 浸出效率(300-20)/300×100%= • 93.33% • 第二次浸出效率=300/320=93.75% • 得到的浸出药效含量: • 第一次=100×93.33%=93.33g • 第二次=6.67%×93.75%=6.25g • 共99.58g.

  48. 三次浸渍 • 第一次180/200=90% 有效成分量90g 第二次200/220=90.9% 有效成分量10*90.9%=9.09g 第三次200/220=90.9% 有效成分量0.91*90.9%=0.87g 共99.96g.

  49. 结论:每多一次浸渍,浸出有效成分得到量就多一些,但每多一次的操作耗时也要多,故二次浸渍的综合效果(收率和时间消耗)最佳.结论:每多一次浸渍,浸出有效成分得到量就多一些,但每多一次的操作耗时也要多,故二次浸渍的综合效果(收率和时间消耗)最佳.

  50. 浸渍提取设备 • 与煎煮药设备的材料与形式基本相同,只要是密闭容器,可以防止溶剂挥发,要求木制容器要一药一桶,以防一种药的成分渗入木桶后在浸另一种药时渗出,影响药液质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