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 likes | 776 Views
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 复旦大学校医院 刘立祥. 课程安排. 健 康 教 育 概 论. 第一节 健康概述 第二节 健康的内容 第三节 影响健康的因素 第四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五节 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一节 健康概述.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原始时代 —— 身强体壮无病无痛 十九世纪末 —— 心理健康 二十世纪中叶 —— 社会适应 二十世纪末 —— 道德 如果没有健康 , 智慧就难以表现 , 文化无从施展 , 力量不能战斗 , 财富变成废物 , 知识也无法利用。. 赫拉克利特. 健康数字
E N D
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 复旦大学校医院 刘立祥
健 康 教 育 概 论 第一节 健康概述 第二节 健康的内容 第三节 影响健康的因素 第四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五节 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一节 健康概述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原始时代——身强体壮无病无痛 十九世纪末——心理健康 二十世纪中叶——社会适应 二十世纪末——道德 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 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 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 赫拉克利特
健康数字 1 0 0 0 0 健康 学业 事业 家庭 金钱。。。。
健康概念的演变 • 神灵主义的健康模式 健康是由鬼神主宰的唯心的迷信观点,认为健康出现问题是妖魔鬼怪在作祟,人类无力抗争,特别是传染病的几次大流行更加剧了人们的这种认识。
健康概念的演变 • 机械论的健康模式 近代社会,受“人是机器”的机械唯物论的影响,人们认为保护健康就像维护机器一样。认为肉体的正常工作状态(无病)就是健康。
健康概念的演变 • 生物学健康模式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疾病观形成雏形,认为疾病是由于单一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健康就是保持病原(微生物)、人体(生理病理)和环境(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平衡,医护人员只关心如何改善病人得的躯体机能。
健康概念的演变 • 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模式 把人看作复杂的、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属性的人,强调社会、心理因素在健康与疾病之间的重要关系,强调人际关系、社会压力、个体因素和认知对健康的影响。医务工作不单单是治疗躯体疾病,还要帮助个体改善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调适的能力,对人的心理、行为方式等方面给予全面关注。
健康新概念 •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给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三维健康观
健康新概念 1989年WHO又将健康的定义修改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 四维健康观
第二节现代健康的内容 • 生理健康 • 心理健康 • 社会适应健康 • 道德健康
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健康 道德健康 疾病 无病 亚健康 死亡 社会保健制度 生活方式因素 生物遗传 环境因素
生理健康的标准: • 从普通意义上讲,生理健康就是:发育和生理功能正常,没有疾病,体魄强健。 • WHO曾就生理健康提出了标准: 体重合适,身体匀称而挺拔; 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 头发具有光泽而少头屑; 牙齿清洁无龋,牙龈无出血而颜色正常; 肌肤具有弹性。
心理健康的标准: • 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 1、智力正常 2、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 3、具有较强的意志和品质; 4、人际关系和谐; 5、能动的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 6、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五大特征 人际和谐 乐于与人交往、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心理健康 五大特征 情绪良好 愉快、开朗、自信的心情 人格完整 智力正常 注意力、想象力、学习、记忆 思维、言语、实际操作 适应环境
社会适应健康的标准: • 社会适应健康主要是指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扮演好各种与自己相适应的角色,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具体为: 1、正确认识他人,与他人的关系和谐,既能接纳他 人,也能为他人所接纳。 2、正确认识社会,与社会的关系和谐,既能接纳社会,也能为社会所接纳 。 • 适应社会、适应环境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适 应 外在适应 人与人之间协调合作,能妥善地处理社会人际关系 内在适应 自我内在的价值标准和生活目的相一致,使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欲望和自尊心、 幸福感等得到满足 适应的概念 18
不适应问题和症状 人格 障碍 神经症 不适应问题和症状 精神 分裂症 适应 障碍
健康三要素的关系 • 生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础,是健康的必要条件 • 心理健康是维持正常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 社会适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最高层次反映,社会适应健康是建立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基础上的。
道德健康的标准: • 个体的道德标准不仅要求对自己的健康维护和促进负责,而且要求对他人的健康维护和促进负责,不以牺牲他人的健康和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要求,将维护和促进所有人的健康行为为自觉行为。 • 具体标准: 1、在满足自己需要时,不影响他人的健康和利益。 2、既满足自己的健康需要,也满足他人的健康需要。 • 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单纯利己。。。
衡量人体健康的十项标准(WHO)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 ,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快。
身心健康的八大标准 • 快食:所谓快食,快食并不是狼吞虎咽,不辨滋味,而是吃饭时不挑食、不偏食,吃得顺利,没有过饱或不饱的不满足感。 • 快眠:快眠就是睡得舒畅。有睡意后就能很快入睡,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 快便:便意来时,能顺利快速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 • 快语:说话流利,语言表达准确,有中心,合乎逻辑,头脑清楚,思维敏捷 • 快行:行动自如、协调,迈步轻松、有力,转体敏捷,反应迅速,动作流畅。 • 良好的个性:性格温和,言行举止能被公众认可,能够很好地调整倩绪和适应不同环境,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冲动感。目标坚定,感情丰富,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网襟坦荡。 • 良好的处世技巧:看问题,办事情,都能以现实和自我为基础,与人交往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不管人际关系如何变化,都能始终保持对社会环境和自我需求的平衡。 •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与他人交往的强烈愿望,能有选择地与朋友交往,尊重他人人格,待人接物能宽大为怀。
第三节 影响健康的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估疾病与健康关系的报告指出,影响健康的因素: 生活方式和行为60%; 生物学因素占15%; 环境因素中社会环境占10%; 自然环境占7%; 社会保健制度占8% 。
1、行为因素(吸烟、酗酒、吸毒、饮食等) 2、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思想方法) 行为和生活方式 环境因素 生物学因素 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1、自然环境(阳光、空气、水) 2、社会环境(个人收入、工作条件) 1、遗传 2、病原微生物 3、个人的生物学特征(年龄、性别、形态) 包括对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在内的康复训练、普查疾病、促进健康、预防疾病、预防伤残以及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社会保健制度 Company Logo
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因素 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因素 人类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 医疗卫生服务、保健因素 影响健康因素之间的关系 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最主要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60%的死因与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 *行为起到中介作用,行为是这几类因素互相作用的交叉点。 *行为因素最为活跃,也相对容易发生变化。 行 为 行 为 四类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一、合理膳食 • 两句话,十个字 • 一、二、三、四、五 • 红、黄、绿、白、黑
二、适量运动 运动的好处: 1、改善心脏供血,增加心脏功能 2、降低血脂水平,防治动脉粥样硬化3、改善肌肉代谢,增强体质 4、防治高血压的有效辅助方法 5、放松情绪、减轻体重
四、心理平衡 • 正确对待自己 定准自己人生坐标, 不越位,不自卑 • 正确对待别人 永远对他人有感激之心 • 正确对待社会 用乐观、积极的态度看 世界
卫生 宣教 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 教育 健康 促进 第四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知识、信息的普及及传播 健康教育是在卫生宣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我国的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三个阶段。三者的关系是后者包容前者,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其不同点在于:我国的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三个阶段。三者的关系是后者包容前者,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其不同点在于: 卫生宣传=知识普及+宣传鼓动 健康教育=知+信+行 的系统工程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社会支持
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 临床治疗 危险人群 健康人群 患病人群
知 信 行 健康教育的核心 • 健康教育追求的是使教育对象实现知识、观念和行为改变的统一。 • 知、信、行是表述健康教育最基本内涵的“三字经”,其核心是提倡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普及卫生科学知识 树立正确卫生观念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实现人人健康的目标 健康教育的知→信→行 知 信 行
健康教育的核心 关于“知” • 知是人们通过学习,接受卫生信息,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 • 知就是告诉群众: • 是什么? • 为什么? • 做什么? 知识 –基础 信念–动力 行为 –目标
健康教育的核心 关于“信” • 信念:相信某事物或某现象是真实的,可信的。 • 态度: 由接受健康知识转变为健康信念,进而准备采取行动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 是采纳健康行为的必要动力。 • 健康在我心中! 知识 –基础 信念–动力 行为 –目标
健康教育的核心 关于“行” • 行是指居民的行为和行动,即: • 把已经接受的健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使自己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 行为习惯一旦形成,改变起来容易吗?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内涵 • 以健康教育、组织、法律、政策和经济等综合手段干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生态环境,以促进健康。 健康促进的概念
制定健康政策 创造健康环境 健康促进的五大活动领域 健康促进 加强社区行动 发展个人技能 调整服务方向
1 2 3 正常体重BMI=(kg)÷(m2) BMI: 18.5-25 超重BMI≥25-29.9 肥胖BMI≥30 6克盐∕人∕天 25-30克油∕人∕天 成人正常血压 收缩压小于140 舒张压小于90 成人腋下体温36-37 ℃ 成人脉博60-100次∕分 睡眠时间7-8小时∕天 卫生部颁布中国健康素养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结合卫生日开展城乡基层健康教育 • 全国强化免疫日(1月5日) • 国际麻风节(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 全国爱耳日(3月3日) •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3月24日) •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 • 全国爱国卫生月(4月份) • 世界卫生日(4月7日) • 全国计划免疫日(4月25日) • 世界哮喘日(5月3日) • 全国防治碘缺乏病宣传日(5月5日) • 中国学生营养日(5月20日) • 全国母乳喂养日(5月20日) • 世界无烟日(5月31日) • 世界环境日(6月5日) • 全国爱眼日(6月6日) • 世界献血日(6月14日) • 国际禁毒日(6月26日) • 世界人口日(7月11日) • 世界预防自杀日(9月10日) • 全国爱牙日(9月20日) • 国际聋人节(9月第四个星期日) • 国际老人节(10月1日) • 全国高血压日(10月8日) • 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 • 国际盲人节(10月15日) • 世界骨质疏松日(10月20日) • 男性健康日(10月28日) • 食品卫生法宣传周(11月第一周) • 世界糖尿病日(11月14日) • 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
改善健康状况的对策 • 针对个人因素,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与心理状况。 • 针对社会因素,改善政策、环境、服务,维护和增进人群健康。
三级预防(病残预防) 防止病发症和伤残 患病人群 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控制危害健康的危险因素 健康人群 二级预防(早期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防止转为慢性病 亚健康人群
1 2 3 血压 收缩压小于140 舒张压小于90 高血压的预防 限制钠盐 减轻体重 参加体育运动 不吸烟、少饮酒 心情愉快 高血压的行为危险因素 高脂高热量饮食 钠盐 紧张刺激 肥胖 吸烟、缺少锻炼 高血压的行为危险因素及预防
预防癌症的二个概念 肿瘤 (身体组织的异常增生) 肿瘤的一级预防 预防致癌因子侵放人体,便能防癌 肿瘤的二级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便可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