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光纖分散式數據介面 (FDDI)

光纖分散式數據介面 (FDDI). 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Coop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 FDDI. 1980 年代末期美國國家標準局 (ANSI)X3T9.5 委員會所發展的標準中定義光纖分散式數據介面 (FDDI) 該委員會於 1995 年改制為 X3T12 國際標準組織 (ISO) 1982 制定 FDDI 標準。. ANSI (America National Standard Institute) X3T9.5 標準. 基本特性如下:

kim-gay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光纖分散式數據介面 (FDDI)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光纖分散式數據介面 (FDDI) 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Coop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

  2. FDDI • 1980 年代末期美國國家標準局 (ANSI)X3T9.5 委員會所發展的標準中定義光纖分散式數據介面 (FDDI) • 該委員會於 1995 年改制為 X3T12 • 國際標準組織 (ISO) 1982制定FDDI 標準。

  3. ANSI (America National Standard Institute) X3T9.5 標準 • 基本特性如下: • 網路架構:雙環、主環 (Primary Ring) 次環 (Secondary Ring) • 傳輸速率為 100 Mbps • FDDI 訊框 • 網路範圍可達 100 公里 • 傳輸媒介:雙絞線 (CDDI) 、光纖 (FDDI) • 傳輸服務: 同步傳輸 (Synchronous) 、非同步傳(Asynchronous) • 傳輸模式:Token Passing • 高負載時傳輸效率高 • 容錯性高。

  4. FDDI 拓樸 • FDDI 是記號傳遞協定,採用雙環狀 (Double Ring) 或星狀拓樸 • 雙環狀也稱為主幹環路(Trunk Ring),是由兩個分開的主環(Primary) 和次環(Secondary) 所構成 • 其內部流量的移動方向相反藉以提供容錯能力 • 雙環的圓周長度最高可達 100 公里,工作站的距離可達 2 公里之遠。

  5. 和兩個環路相連的工作站稱為雙附著工作站 (DAS)。如果纜線斷裂或某一工作站故障,流量則改道至次環路並改為反方向,以便利用次要路徑來存取網路上的其他系統 • 有故障FDDI 網路又稱為纏繞式環路 (Wrapped Ring)。纏繞式環路的效率比不上正常運作的雙環狀網路,因為流量的移動距離加長了,而且故障若未及時修復,整個網路就會暫時中斷。

  6. FDDI 也可以採用星狀拓樸,將工作站連接到雙附著集線器 (DAC)。此集線器可為獨立式或連接到雙環狀網路而構成所謂的樹狀雙環 (Dual Ring of Trees) • 和集線器連接的工作站稱為單附著工作站 (SAS);這種工作站只連接主環路,因此無法利用次環路的故障復原能力 • FDDI 規格共定義了四種用來連接工作站和網路的連接埠 主環路 次環路

  7. FDDI 協定依功能區分為四層

  8. FDDI 子系統 • FDDI 協定依功能區分為四層: • 實際媒體相依 (PMD) :負責網路媒介來傳遞資料 • 實體 (PHY)執行封包資料的編碼與解碼成為適合網路媒介傳輸的格式,並負責維護環內的時序同步 • 媒體存取控制 (MAC)藉由附加訊框來建立 FDDI 封包,包括資料的定址、排程和繞送,以及協調網路媒介的存取。 • 工作站管理 (SMT)提供 FDDI 環路的管理功能,包括新增和移除環內工作站、錯誤偵測與設定、識別鄰接點、以及監視統計資料。 • 這四層各有自己的 FDDI 標準文件,某些層的選項甚至含有個別的規格。

  9. 實際媒體相依層-光纖 • FDDI 標準所定義的兩種實體層選項如下: • 光纖 光纖的 PMD 標準定義了單模態和多模態光纖的用法,以及參與產生訊號的其他元件的作業特性, • 標準中定義的纜線是 62.5/125 微米等級的多模態光纖,也可以使用50/125、80/125直徑的纜線 • 單模態光纖的訊號衰減程度大幅低於多模態光纖,可延伸的距離較長工作站之間的距離可達 40 到 60 公里;缺點是其價格較高且彈性較差安裝不易

  10. 實際媒體相依層-光纖 • 多模態光纖FDDI 工作站之間最大距離 2 公里, • LCF-PMD是價格較低的多模態光纖纜線,其工作站之間的距離為 500 公尺 • 光纖纜線所使用的波長都是1300 奈米可混合使用在相同的網路上,但是必須符合纜線當中較嚴格要求的佈線規定

  11. 實際媒體相依層-CDDI • 雙絞線1995 年出版的 TP-PMD 標準稱為銅線分散式數據介面 (CDDI),要求使用標準的第 5 級無遮蔽式雙絞線 (UTP) 或 Type 1 遮蔽式雙絞線 (STP) • 兩者的纜線最大長度都是 100 公尺。雙絞線通常用來連接 SAS 和集線器,骨幹則使用光纖纜線。如此一來連到工作站的水平佈線即可採用價格較低的銅質纜線,因此 FDDI 和乙太網路之間不需使用橋接器來繞送,並同時保留了骨幹內的光纖佈線 • CDDI 目前未廣泛使用,大部份是因為高速乙太網路隨後即出現所致

  12. 實體層 • PHY 層提供介面用來存取MAC 層 • PHY 層負責在 MAC 層所建構的封包以及纜線上傳輸的訊號之間執行編碼與解碼的工作 • FDDI 所使用的傳訊法稱為不再回到零準位的相反(NRZI 4B/5B),此法的效率優於乙太網路和記號環所使用的 Manchester 和差異式 Manchester 法。 • TP-PMD(銅線分散式數據介面)標準則使用多層次轉換(MLT-3)傳訊法,此法使用三種訊號值來代替 NRZI 4B/5B 所使用的兩種 • 兩種傳訊法皆提供傳輸端和接收端工作站用來同步時序所需的訊號

  13. 媒體存取控制層 • MAC 層接收來自網路層協定的協定資料單元 (PDU),並將資料封裝於 FDDI 訊框內而構成的封包 • 此層也負責經由要求和產生記號來協調對於網路媒介的存取。

  14. FDDI資料訊框 • FDDI 工作站傳輸的封包大多都是資料訊框 • 資料訊框攜帶網路層協定的資料、或要求Token和求救程序所使用的 MAC 資料、或是工作站管理資料。 • FDDI 訊框中包含已編碼為符號的資訊。符號是 NRZI 4B/5B編碼用來表示一個4 位元值的 二進位字串,因此兩個符號相當於一個位元組 • 編碼處理後可提供16 個十六進位的資料符號、8 個控制符號 (其中一部份定義於隨後的訊框格式),以及 FDDI保留 未使用的 8 個違反 (Violation) 符號。

  15. 4B/5B編碼 • 原來四個位元編碼的符號,利用五個位元來表示該符號 • 額外的位元用來增加訊號變化減低同時出現 0 或 1 的機率及作同位查核 • 最多可能出現8個連續1及3個連續0 • 一般利用NRZI作二次編碼解決個連續1的問題

  16. Nonreturn-To-Zero-Inverted

  17. 4B/5B編碼

  18. 4B/5B編碼 • 例 • 資料21H(0010,0001) 4B/5B編碼為(10100,01001)連續3個0 • 資料70H(0111,0000) 4B/5B編碼為(01111,11110)連續8個1

  19. FDDI資料訊框 • FDDI 資料訊框的格式顯示於圖。訊框欄位的作用如下: • 前置符號(PA,8 位元組) 包含至少 16 個閒置符號,為互相交替的 0 與 1,供網路上的其他系統用來同步時序。 • 起始符號(SD,1 位元組) 包含符號 J 與 K,用來指出訊框的開頭 • 訊框控制 (FC,1 位元組) 包含用來指出 INFO 欄位內所含資料類型的兩個符號

  20. FDDI資料訊框 • 訊框控制 其中的一些數值意義如下: • 40 – Void 訊框 • 41、4F – 工作站管理 (SMT) 訊框 表示 INFO 欄位內包含一個由 SMT 表頭和 SMT 資訊所構成的 SMT 協定資料單元。當記號傳遞程序發生異常時,可利用這些訊框來執行復原作業,例如接收記號失敗或是完全無法還原任何資料 • 50、51 – LLC 訊框 表示 INFO 欄位內包含標準的 IEEE 802.2 LLC 訊框。FDDI 封包使用邏輯鏈路控制 (LLC) 訊框來攜帶應用程式的資料 • 60 – 實作訊框 • 70 – 保留訊框

  21. FDDI資料訊框 • 目的地位址 (DA,6 位元組) 表示下一個接收訊框之系統的 MAC 位址,或是一組位址或廣播位址 • 來源位址 (SA,6 位元組) 指定傳送封包之系統的 MAC 位址 • 資料 (INFO,不固定) 依據訊框控制( FC) 欄位所指定的訊框作用而定,可能包含網路層協定的資料、SMT 表頭和資料、或是 MAC 資料。 • 訊框檢查字元 (FCS,4 位元組) 包含傳送端系統所產生的CRC,由目的地系統重新計算並和此值比較以確認封包時否在傳送時受損

  22. FDDI資料訊框 • 結束符號(ED,4 位元) 包含一個 T 符號,用來指出訊框是完整的 • 訊框狀態(FS,12 位元) 包含值 R (重設) 或 S (設定) 的三個指示子 • 第一次傳輸訊框時三者的值都是 R,透過中介系統傳輸封包後則可能遭到修改 • 三個指示子的作用如下:E (錯誤) 表示系統偵測到 FCS 或訊框格式錯誤。如果收到此指示子的值為 S 的訊框,系統便會立刻丟棄。A (確認) 表示系統得知訊框的目的地位址代表自己,原因在於 DA 欄位中包含該系統的 MAC 位址或是廣播位址。C (複製) 表示系統已經成功地將訊框的內容複製到緩衝區。正常情況下會一併設定 A 和 C 指示子;已設定 A 卻未設定 C 的訊框無法複製到系統緩衝區。發生這種現象大多由於系統來不及處理傳入的流量所致。

  23. 記號傳遞 FDDI 和記號環協定都是採用記號傳遞作為媒體存取控制 (MAC) 機制 • 記號是在網路上循環的一種特殊的封包,且持有記號的系統才能傳輸資料 • FDDI 網路的標準使用早期記號釋放,其系統於送出最後一個封包後將立刻傳送一個新的記號 • FDDI 系統也能夠在釋放記號給下一個系統之前傳送多個封包。當封包在整個環內移動後回到建立該封包的系統時,系統便將記號從環內移除以防止記號無限循環。

  24. FDDI記號訊框 • 記號訊框的格式顯示於圖。各欄位的作用如下: • 前置符號(PA,8 位元組) 包含至少 16 個閒置符號,亦即互相交替的 0 與 1,供網路上的其他系統用來同步時序之後丟棄。 • 起始符號(SD,1 位元組) 包含符號 J 與 K,用來指出訊框的開頭 • 訊框控制 (FC,1 位元組) 包含用來指出訊框作用的兩個符號,採用下列十六進位值: • 80 不受限制的記號 • C0 受限制的記號 • 結束符號(ED,4 位元) 包含兩個 T 符號,用來指出訊框是完整的

  25. FDDI 屬於可預測的(Deterministic) 網路協定其可計算出系統接收記號需要花費的最長時間,只要將網路上的系統數量乘以系統傳遞一個封包所需的時間即可,稱為目標記號循環時間(Target Token Rotation Time) • FDDI 網路通常是非同步環路模式(Asynchronous Ring Mode),亦即任何系統皆可在接收記號時一併傳遞資料。某些 FDDI 產品也能夠執行於同步環路模式(Synchronous Ring Mode),因此管理員可將網路總頻寬的一部份配置給特定系統或一群系統;此時網路上的其他所有系統則是非同步執行,並正常分配剩餘的頻寬。

  26. 工作站管理層SMT • FDDI 具備整合網路的管理與監視能力,並依據這些能力來設計。SMT 層負責網路環的維護和診斷作業,例如: • 工作站起始作業 • 工作站的新增與移除 • 連線管理 • 組態管理 • 錯誤隔離與復原 • 收集統計資料 • 一部電腦可以安裝多張 FDDI 配接卡且每張配接卡都有自己的 PMD、PHY 和 MAC 層實作,但整個系統只有一項 SMT 實作 • SMT 訊息隨著 FC 欄位值為 41 或 4F 的標準 FDDI 資料訊框一併傳遞。在工作站管理訊框中,FDDI 資料訊框的 INFO 欄位內包含一個 SMT PDU,此 PDU 是由一個 SMT 表頭和一個 SMT Info 欄位所構成。

  27. SMT PDU 格式 • 各欄位的作用如下: • 訊框類別 (Frame Class,1 位元組) 指定訊息的作用,採用下列值: • 01 – 鄰接點資訊訊框 (NIF) FDDI 工作站定期傳送自己的 MAC 位址宣告讓網路上的系統用來判斷上游鄰接點位址(UNA) 和下游鄰接點位址(DNA),稱為鄰接點通知協定(Neighbor Notification Protocol)。網路監視設備也可以利用這些訊息來建立 FDDI 環路的圖示。 • 02 – 狀態資訊訊框-組態 (SIF-CFG)請求和提供系統的組態資訊以便用來隔離錯誤、對應環路和監視統計資料。

  28. SMT PDU 格式 • 03 – 狀態資訊訊框-作業 (SIF-OPR)請求和提供系統的作業資訊以便用來隔離錯誤、對應環路和監視統計資料。 • 04 – 回應訊框 用於 FDDI 系統之間的 SMT 對 SMT 迴路測試。 • 05 – 資源配置訊框 (RAF)用來實作網路原則,例如同步頻寬的配置。 • 06 – 請求拒絕訊框 (RDF)用來拒絕另一系統所提出之版本 ID 值不支援或長度錯誤的請求。

  29. SMT PDU 格式 • 07 – 狀態報告訊框 (SRF) 發生特定狀況時用來向網路管理員報告工作站的狀態,特定狀況包括: • 訊框錯誤狀況 表示發生訊框錯誤過多的異常狀況。 • LER 狀況 表示連接埠所發生的鏈結錯誤超出指定的限制。 • 位址重複狀況 表示系統或是其上游鄰接點使用了重複的位址。 • 對等式纏繞狀況 表示 DAS 運作於纏繞模式,亦即由於發生纜線斷裂或其他錯誤而使資料從主環路移轉到次環路。 • 握持狀況 表示系統處於握持主環路或握持次環路的狀態。 • 未複製狀況 表示因系統緩衝區太滿而使封包尚未複製到緩衝區即已中繼。 • EB 錯誤狀況 表示連接埠上出現伸縮緩衝區錯誤。 • MAC 路徑變更 表示系統 MAC 位址的現有路徑已經改變。 • 連接埠路徑變更 表示系統連接埠的現有路徑已經改變。 • MAC 鄰接點變更 表示上游鄰接點或下游鄰接點的位址已經改變。 • 非預期的連線 表示建立了非系統所預期的連線。

  30. SMT PDU 格式 • 08 – 參數管理訊框-Get (PMF-Get) 提供用來查詢遠端系統的管理訊息庫 (MIB) 屬性的方法。 • 09 – 參數管理訊框-Set (PMF-Set) 提供用來設定遠端系統的某些 MIB 屬性值的方法。 • FF – 延伸服務訊框 (ESF) 供定義新的 SMT 服務時使用。 • 訊框類型 (Frame Type,1 位元組) 指定訊框中所包含的訊息類型,採用下列值: • 01 宣告 • 02 請求 • 03 回應 • 版本 ID (Version ID,2 位元組) 指定 SMT Info 欄位的結構,採用下列值: • 0001 表示使用低於 7.x 的版本 • 0002 表示使用 7.x 版本

  31. SMT PDU 格式 • 交易 ID (Transaction ID,4 位元組) 包含用來關聯請求訊息與回應訊息的數值 • 工作站 ID (Station ID,8 位元組) 包含工作站的唯一識別碼,由使用者定義的兩個位元組和網路介面配接卡的 6 位元組 MAC 位址所構成 • 填補位元 (Pad,2 位元組) 包含值為 00 的兩個位元組,將表頭的整體大小墊補到 32 個位元組 • 資訊欄位長度 (Info Field Length,2 位元組) 指定 SMT Info 欄位的長度

  32. SMT PDU 格式 • SMT 資訊 (SMT Info,不固定) 包含一或多個參數,每個參數包含下列子欄位:參數類型,2 位元組 指定參數的作用。第一個位元組表示參數的類別,採用下列值:00 一般參數10 SMT 參數20 MAC 參數32 PATH 參數40 PORT 參數參數長度,2 位元組 指定資源索引和參數值欄位的總長度。資源索引,4 位元組 指出參數所描述的 MAC、PATH 或 PORT 物件。參數值,不固定 包含實際的參數資訊。

  33. FDDI 系統於開機時利用 SMT 訊息使自己加入環路,加入程序包括數個步驟 • 首先是由系統將環路初始化並測試網路的鏈結,然後利用要求記號 (Claim Token) 來判斷網路上是否有記號藉以啟動連線 • 如果已有記號訊框,要求記號則將剛啟動的系統包含在記號的路徑中 • 如果偵測不到記號,網路上的系統全部都會產生要求訊框 (Claim Frame) 而使系統得以判斷記號循環時間並得知應該由哪個系統產生記號 • 受到 SMT 表頭的大小以及訊息作用的數量所影響,FDDI 網路的控制負擔相對於其他協定來說相當重

  34. 項目 FDDI Token-Ring 傳輸媒介 光纖或無遮蔽式雙絞線 遮蔽式雙絞線 傳送速率 100 Mbps 1 or 4 Mbps 編碼技術 4B/5B with NRZI 插動式曼徹斯特 容錯能力 強 弱 時序 分散式 集中式 優先權技術 定時記號環繞法 優先權位元及預約位元 記號釋放 訊框傳送結束時 訊框收回時 記號接收 侵占記號 更改記號位元 位址長度 可 16 bits and 48 bits 16 bits or 48 bits 訊框長度 最長 4500 Bytes 依記號使用時間而定 網路監控 分散式由所有工作站負責 集中式由記號監督工作站負責 FDDI 與 IEEE 802.5 的比較

  35. FDDI-II • FDDI-II 是比較新的標準,其設計目的在於提供比原始 FDDI 標準的同步環路模式更好的頻寬配置型式 • FDDI-II 的對象是需要專用頻寬的即時應用,例如串流音訊和視訊。FDDI-II 基本上屬於電路交換技術,可將現有的頻寬分割成具備不同能力的 16 條通道。然後應用程式即可在伺服器和用戶端之間指定一條專屬電路,藉以提供一致而連續的頻寬 • FDDI-II 並未受到市場的注意,主要原因是此技術要求網路上的所有系統必須採用 FDDI-II 的設備。如果環內含有標準 FDDI 的工作站,其他系統就必須執行於標準 FDDI 模式

  36.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