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國族主義

國族主義. Nationalism. 于蕙清 製作. 種族、族群、民族. 種族 (race) 源於生物學而創造之分類概念 族群 (ethnic) 起自平等之中性用語 民族 (nation) 起於大變動的十八世紀末 任何將人類分類的標準均是主觀標準. 國別史. National History—unit of history 那一種國家?--邦國( city-state) 、帝國( imperial-state) 、封建國家( feudal state) 、王國( kingdom )、民族國家。 誰執筆的?誰掌握了論述的權力? 寫給誰看的? 由何觀點來書寫的?.

khuy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國族主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國族主義 Nationalism 于蕙清 製作

  2. 種族、族群、民族 • 種族(race)源於生物學而創造之分類概念 • 族群(ethnic)起自平等之中性用語 • 民族(nation)起於大變動的十八世紀末 任何將人類分類的標準均是主觀標準

  3. 國別史 • National History—unit of history • 那一種國家?--邦國(city-state)、帝國(imperial-state)、封建國家(feudal state)、王國(kingdom)、民族國家。 • 誰執筆的?誰掌握了論述的權力? • 寫給誰看的? • 由何觀點來書寫的?

  4. 民族的起源 • Benedict Anderson認為誕生於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Nigel Harris主張源於荷蘭, Liah Greenfeld認為始於英國, Peter Alter認為發軔於法國大革命, John Breuilly認為起於浪漫主義, Montserrat Guibernau訂在法國革命與美國獨立, Craig Calhoun認為根本沒有所謂最早的民族主義,而只是一連串的歷史事件串在一起所致。

  5. 舊秩序的崩潰 • 政治革命 • 經濟變動 • 信仰混亂 • 社會失序

  6. 想像的共同體 • Benedict Anderson的名著「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民族是一種世俗的想像共同體,它包容了未出生的來者和往生的死者,並賦予他們十分重要的地位。 • 但是不能憑空想像。想像的基礎是要能引起人民共鳴的、認為是真實的客觀存在,如共同的祖先、語言、歷史、土地等。

  7. 想像的共同體(續) • 民族主義是用來解決特定時代認同危機的產物 。 • 因為在日益工業化的情況下,在舊有制度、價值瓦解之際,社會流動增加之際,人與人之間仍需要心理上情感的眷戀,需要一種「家」的感覺,否則社會就無法運作。

  8. 國家需要民族 • 是國家需要「民族」這樣一種概念,利用民族來確定領土、人口、和主權。脫離了關於國家的概念,民族這一概念就喪失了歷史的起源而無法定義。

  9. 大清帝國的內政 • 傳統中國的社會是以儒家倫理為價值中心的宗法社會,形成一種穩定的結構和秩序。清代中葉後,此種秩序逐漸崩壞,如滿漢之間的矛盾擴大、士紳階層的地位和前途未有保障、商人階級之出現,流民的滋生漫延,皆使得傳統的制度與價值觀念無從規範。

  10. 大清帝國的外交 • 在國際上,昔日以天朝自居及以朝貢國制度下的傳統外交方法與外國接觸。這種自我形象的世界觀,加深了中國對西方國家及西方主權國家為基礎的世界秩序的排斥。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一向被視為「蠻夷」的外邦,卻搖身一變成為支配中國的勢力,動搖了中國的「天朝中心的世界觀」。

  11. 孫中山的看法 • 滿清政府「政治不修,綱維敗壞,朝廷則鬻爵賣官,公行賄賂;官府則剝民刮地,暴過虎狼。盜賊橫行,饑饉交集,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嗚呼慘哉」。

  12. 何謂國族與國族主義 •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 民族的定義 • 血統 • 生活 • 語言 • 宗教 • 風俗習慣 • 共同意識(共同意志)

  13. 德國的統一

  14. 法蘭克王朝 • 墨洛溫王朝(Merowinger, 462-751) • 卡洛林王朝(Karolinger, 751-919) • 卡爾大帝(Karl der Grosse, Charlemagne)

  15. 薩克森王朝 • 康拉德一世(Konrad I., 王911-918) • 亨利一世(Herzog Heinrich von Sachsen,王919-936) • Deutsche—thiutisk—theodiscus--Teutonicus

  16. 神聖羅馬帝國 • 奧圖一世(Otto I.) 962年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 • 包括德意志、義大利、勃艮第。 • 除了帝銜外,什麼都沒有。唯帝國議會決定國家大事。皇帝由選王侯決定。 • 此後歷代王朝都和教皇鬥爭或合作,寫下一部「血淚史」。

  17. 西伐利亞和約之後 • 德意志帝國名存實亡。 • 民不聊生。 • 各諸侯倒向奧地利(布蘭登堡例外)。

  18. 布蘭登堡與普魯士 • 1157年阿爾伯希特(Albrecht der Bär)佔領布蘭登堡,自稱布蘭登堡邊疆伯爵(Markgraf von Brandenburg)。 • 1417年腓特烈六世(Burggraf Friedrich VI. Von Nürnberg)屬霍亨佐倫(Hohenzollern)王族,1613年兼任普魯士公爵,改稱布蘭登堡‧普魯士。

  19. 腓特烈‧威廉大選王侯 • 1643-1644年全力建軍。 • 1660年取得東普魯士之主權。 • 1675年打敗瑞典,獲得大選王侯之美名。 • 1685年頒布波茨坦詔令,保障宗教自由,以吸引人才。 • 「結盟是不錯的,但是自己的實力還是最可靠的。」

  20. 腓特烈‧威廉一世 • 從負債2000萬到遺產800萬。 • 軍人國王。 • 「普魯士的節儉」。 • 「國」和「家」分開。 • 「普魯士人不馬上開槍」。

  21. 無愁宮的哲人--腓特烈二世變大王 • 「每個人都應按自己的想法過日子。」 • 「人口眾多是一個國家真正的力量泉源。」 • 「我是國家的第一位公僕。」

  22. 十九世紀的發展 • 1800年法奧之戰後簽「魯內威和約」,再次確認1797年的「坎普弗米歐和約」--奧地利獲得威尼斯共和國,放棄北義大利和比利時;奧國承諾法國可永久佔領萊茵河左側。 • 1805年「普萊斯堡和約」

  23. 末代皇帝弗蘭茲二世 • 德意志王朝神聖羅馬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1792年加冕。 • 1804年拿破崙稱帝。 • 1806年7月拿破崙成立萊茵聯盟,法國成為南德之保護國。 • 拿破崙要求弗蘭茲二世在8月10前拿下皇冠,8月6日弗蘭茲屈從。神聖羅馬帝國結束。

  24. 狄里西特和約 • 1806年普法戰爭。普國大敗。黑格爾祝福法軍萬事大吉。 • 1807年法、俄合作,簽狄里西特條約,普魯士喪失一半的領土與人口。

  25. 普魯士改革 • 施泰因(Karl vom und sum Stein, 1751-1831)解放農民。 • 哈登貝格(Karl August von Hardenberg, 1750-1822)財政改革,平等待猶太人,軍事改革,教育改革。

  26. 浪漫主義 • 對啟蒙理性的反動。 • 是文學的主流,也成為政治的意識型態。 • 費希特(Johann Gottliev Fichte, 1762-1814)發表「告德意志民族書」。

  27. 拿破崙下台 • 俄英奧普同盟反法,1814年拿破崙退位,法國投降。 • 普魯士民族意識高漲--沒有任何的愛要比祖國的愛還神聖,沒有任何的喜悅要比自由的喜悅更甜美。

  28. 1814年9月維也納會議 • 奧國梅特涅操縱大局。

  29. 維也納會議後 • 政治高壓。 • 青年德意志派。 • 南德數邦立憲,但與法國大革命的理念差距頗大。 • 德意志工業化。但急速的變化,也造成失業問題。

  30. Deutscher Zollverein, German Customs Union) • 1834年前有許多結盟。 • 1834年後,陸續加入普魯士主導的德意志關稅同盟。

  31. 歐洲風雨飄搖的1840年代 •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建立第二共和。 • 三月在奧地利的維也納與普魯士的柏林,成為抗爭的中心。 • 梅特涅下台,逃往英國。 • 腓特烈‧威廉四世--對付民主人士只有動用軍隊。議會遷往布蘭登堡。

  32. 三月革命 • 1848年國民議會成立,提出建國兩大方案 • 大德意志--包括部份的奧地利 • 小德意志--將普魯士擴大

  33. 丹麥事件 • 丹麥與史雷斯威-霍爾斯坦聯合公國(Schleswig-Holstein)問題。史國以丹人居多;霍國以德人居多,且屬於德意志領邦同盟。 • 丹麥欲併史國,反對派向國民議會求援。普魯士出兵,受到列強干涉。 • 普國簽停戰協定,使國民議會進退失據。

  34.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 德意志人民的基本權利。在基本人權方面,又是威瑪共和國憲法和聯邦德國基本法的楷模。 • 腓特烈‧威廉四世拒絕成為德意志皇帝。國民議會解散。

  35. 三月革命的結論 • 解決統一的德意志問題,並非內政。 • 普魯士實力不足。 • 普王拒絕接受革命的皇冠。

  36. 1850年普奧競爭 • 普--德意志聯盟 • 奧--恢復德意志領邦同盟,以建立以維也維為中心的中歐帝國。俄國支持奧國。 • 普奧簽訂「歐爾米茨條約」(Vertrag von Olmutz)。

  37. 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 • 與奧一戰難免。 • 唯有德意志人才是普魯士的可靠盟友。 • 1862年為首相兼外長--鐵血宰相。

  38. 普奧衝突 • 1864年普丹戰爭,丹麥敗。1865年普奧哥斯坦協議協定史雷斯威公國歸普魯士,霍爾斯坦公國歸奧地利。 • 奧國欲解決公國主權,普國退出德意志領邦同盟。 • 普國在外交上爭取支持,封殺奧國。

  39. 戰後影響 • 普魯士領土擴大。 • 德意志領邦同盟解散。 • 成立大普魯士的北德聯邦(Norddeutscher Bund, 1866-1870)。

  40. 普法衝突 • 盧森堡問題--荷蘭是盧森堡大公國宗主國,加入德意志領邦同盟,未加入北德聯邦,境內有普軍駐防。1865年成為中立國。 • 西班牙王位空缺--1868年請霍亨佐倫家族之里奧波親王任國王。法國恐兩面夾擊,要求親王放棄繼承,並保證不由霍亨佐倫家族提出繼承人。

  41. 普法戰爭 • 法國倉促決定開戰。 • 9月2日色當(Sedan)一役,使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 • 1870年9月19日開始包圍巴黎。次年1月28日言和投降。

  42. 俾斯麥的談判 • 1870年10月以北德聯邦的憲法基礎,要求黑森、巴登加入。 • 予威登堡和巴伐利亞特權,在「一國兩制」的條件下加入。

  43. 德意志帝國建立 • 俾斯麥要求普王登基遭拒,直到登基前一天才讓步。 • 威廉一世不想當德意志皇帝(Deutscher Kaiser),而想當德國皇帝(Kaiser von Deutschland)

  44. 後話 • 破壞了自維也納會議以降之歐洲權力平衡。 • 歐洲歷史上第一場人民戰爭,法德從此為世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