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訪談與參與式觀察

訪談與參與式觀察. 質性研究中的訪談: 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者指南. 98.11.24 日 王秀民 報告.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閱讀本書將使您在以下問題上獲益:. 如果您意欲用訪談方法著手研究工作,或者曾經使用過此種方法,使用訪談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以敘述作為理解方式的可能性。 如何設計研究方案,以及通過流程對研究者加以引導的簡易而有效的辦法。 杜絕研究流程中應避免的陷阱,以及如何建立與訪談對象的交流渠道、如何篩選受訪者。

kh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訪談與參與式觀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訪談與參與式觀察 質性研究中的訪談: 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者指南 98.11.24日 王秀民 報告

  2.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3. 閱讀本書將使您在以下問題上獲益: • 如果您意欲用訪談方法著手研究工作,或者曾經使用過此種方法,使用訪談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以敘述作為理解方式的可能性。 • 如何設計研究方案,以及通過流程對研究者加以引導的簡易而有效的辦法。 • 杜絕研究流程中應避免的陷阱,以及如何建立與訪談對象的交流渠道、如何篩選受訪者。 • 以發展歷史與時空背景切入研究倫理委員會、人體試驗委員會(IRB)的介紹,另外還包括有關知情同意書與其涉及之複雜議題的深度討論。聆聽和提問的方法。 • 研究參與者融洽關係的複雜性,以及平等性在訪談關係中的重要作用。 • 如何管理、利用和分享從深度訪談中所獲得的數據。

  4. 第一章 為什麼進行訪談 • 訪談的目的 • 訪談:“特定的方法”還是“普通的方法” 【不二法門,抑或眾法殊途 】 • 為什麼不訪談 【訪談研究的缺陷 】

  5. 訪談的目的 • 深度訪談指的是希望透過訪談取得一些重要因素,而這些重要因素並非單純用面對面式的普通訪談就能得到結果。 • 深度訪談有別於單純訪談,深度訪談目的在於透析訪談的真正內幕、真實意涵、衝擊影響、未來發展以及解決之道。 • 深度訪談主要是要深入受訪者的內心深處,必須是如同抽絲剝繭一般,一層一層的向裡面探索,探訪出受訪者的真正感受,可用於新聞記者的深度報導專題、精神醫學、心理輔導、教育、社會文化、民族人類學等領域。

  6. 訪談的目的 • 深度訪談與單純訪談有很大的不同,深度訪談是要深入人心,探究受訪者真正的想法,得到更真實的資訊。 • 深度訪談目的在於透析訪談的真正內幕、真實意涵、衝擊影響、未來發展以及解決之道。 • 深度訪談的基本素養動力主要是來訪談者熱切探求事實的心,因此,必須分析整個採訪的環境,包括外在環境、內在的資源等,都要研究得相當透徹。

  7. 第二章 深度的現象學訪談結構 • 三輪(段)訪談序列 • 遵循訪談結構 • 訪談的長度 • 訪談的間隔 • 訪談結構和流程的替代方案 • 誰的意義? 效度和信度 • 親歷過程

  8. 何謂三輪訪談序列? • 第一輪訪談:著眼於生活歷程。【發展】 • 第二輪訪談:經歷的細節。【形塑】 • 第三輪訪談:反思意義。【反思】

  9. 訪談的間隔? • 以作者經驗,每輪訪談之間的時間間隔應控制3天到一周左右。 • 可使受訪者有反思時間,又不致忘記兩輪訪談之間的關係。 • 有效的間隔訪談:讓訪談者在2~3週的時間與受訪者一同合作完成訪談—訪談者有機會與受訪者之間建立密切的關係。

  10. 訪談結構和流程的替代方案 • 受訪者若因無法預見的複雜情況錯過了訪談,訪談的長度與訪談的間隔,可彈性調整。 • 只要訪談結構可以順利實現受訪者在她們的生活背景中對自己經歷進行重構和反思,就可以取代三段式結構、訪談的長度、訪談的間隔的安排。 • 實施不完美的訪談,總比無法實施理想的訪談或不進行訪談要好得多。

  11. 誰的意義? • 研究者對所研究的主題必須先擁有理論敏感度,也就是對研究主題有一個相當清楚的了解,將逐字稿的資料打散,依據屬性再找類別、次類別,針對逐字稿,經過一層一層不斷的深入,持績歸類、分析、整理出,更具象的概念,主題,並且發展出架構與理論。 • 一般而言,訪談者對深度訪談的題目興趣相當濃厚,故在進行深度訪談時,勢必會想介入訪談內容,也想發表對訪談的看法,這可能將造成受訪者的厭惡,且會影響到訪談的客觀性。

  12. 效度和信度 • 在可信賴性方面,深度訪談只要能透過立意抽樣等方法,找到符合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的人,並且能依照前述深度訪談的程序執行,就具有可信任性。 • 可驗證性方面,在深度訪談時,用客觀的角度去分析受訪者的主觀,有如現象學中懸置、再深入本質,以客觀的態度方法去找到事情的真象。

  13. 親歷過程-訪談練習曲 • 與同伴組成團隊,相互進行訪談。 • 運用三輪訪談序列,每輪訪談時間通常安排在30~90分鐘為宜。 • 為每位訪談者錄音,並確保受訪者反向再安排一次的訪談。 • 提醒注意:作為影響訪談的人應採用何種方式,同時體會作為聆聽者,始終追隨受訪者思路是困難的,必須意識到控制和聚焦的問題。 • 還可能發現,對他人故事沒有耐心或興趣,或者你會挖掘自己可能與受訪者所述相關聯的事件。

  14. 第三章 研究計劃書:從想法到文本 再到行動 • 作為程式的研究計劃書 • 研究任務約定【立志承諾】 • 從想法到語言【從構思到下筆成文】 • 還應當做什麼【論文計畫撰寫策略】 • 研究計劃書的框架問題 • 原理 • 處理材料 • 測試你的設計 • 結論

  15. 作為程式的研究計劃書 • 研究計畫的成年禮儀式角色:從某種意義上看,要成為一個學者,就像參加一個俱樂部…. • 已經獲得博士學士學位的人經常發揮俱樂部守門人的作用 • 男性至上主義、種族主義、階級主義及組織機構政治等因素,都會影響這種相互關係的變化發展過程。

  16. 研究計劃書的框架問題 • 架構論文計畫組織的六W • 研究什麼? • 爲什麼? • 怎麼做? • 誰? • 什麼時候? • 在哪裡?

  17. 原理-方法論抉擇的辯護 • 目前質性研究在教育學專業的研究生論文項目中受歡迎,很多新的研究者並沒有被要求學習實證主義或准實證主義的假設和規則。 • 擬進行訪談或其他形式的質性研究者,都應該讀一些坎貝爾和斯坦利的關於所謂實驗研究或准實驗研究的內、外部有效性的威脅因素的權威性論文。 • 最好的選擇是仔細閱讀科學史和人種學史。

  18. 處理材料 • 文獻與相關資料的整理與呈現 : • 一些學者主張,用來對受訪者與訪談者所分享的話語進行的甄別和文本話,必然要源於這些話語本身。不能也不應當讓這些話語附和於理論,而是從中推導出理論。 • 一些學者主張,在質性研究中,應當將上述的相關已有成果文獻控制在最低的引用範圍,避免對研究者的見解,和認識造成不力的影響。 • ~由於我沒有閱讀很多的資料,所以我才能提出真實的問題。~

  19. 測試你的設計 • 研究計畫的試行 ,所有的訪談研究者,在自己的計畫書中測試自己所設計的訪談結構,並把握建立溝通渠道、進行溝通聯繫和發展訪談的的實際技巧。 • 完成測試設計後,研究者可以回顧這個過程,反思自己測試性訪談經歷,同指導委員會成員就相關問題進行探討,並根據測試經歷中所獲得的認識來修改研究方法。

  20. 結論 • 由於深度訪談運用開放式的方法,所以準備、規劃和結構設計都變得十分關鍵。 • 每一次訪談,都需要對研究的方向迅速做出一系列的決策。 • 切勿從受訪者本人了解的信息發生扭曲或將研究者的世界觀強將給受訪者。

  21. 第四章 建立接觸、聯繫渠道並篩選 受訪者 • 便捷渠道的危害性【口袋人選的危險】 • 通過正式的“守門人(gatekeepers)”的渠道 • 非正式的“守門人” • 接觸方式和層級 • 進行聯繫 • 親自聯繫、訪問 • 建立受訪者信息庫 • 一些邏輯性考量因素 • 篩選受訪者 • 篩選過程中必須避開的陷阱 • 多少受訪者才是足夠的【充分性、飽和性】

  22. 通過正式的“守門人(gatekeepers)”的渠道 • 在組織中守門人的角色是如何從非正式的組織學習中服膺組織的規範。 • 和正式的守門人合作,有時也會充滿繁雜的困惑。例:守門人的鼓勵有時將會引發研究倫理的爭議。

  23. 建立受訪者信息庫 • 無論是在訪談者邀請受訪者,參與研究的聯繫性訪問時刻,還是稍後的回訪中,皆必須不斷擴充的受訪者信息庫中的受訪者特徵保持敏感的意識,已確保樣本的目的性和價值性。

  24. 一些邏輯性考量因素 • 後勤事務 :訪談時間、地點、受訪者及訪談者的安全性。 • 普遍通行的原則是確保公平性。 • 訪談後的回饋信-致謝。

  25. 篩選過程中必須避開的陷阱 • 訪談者應確定受訪者是否別有企圖。 • 深度訪談的方法是以一種特定的方法誘導每個人進行自己的故事。

  26. 第五章 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和知情 同意書 • 貝爾蒙報告 • 地方性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的建立 • 知情同意書 • 知情同意書的八個主要部分 • 做什麼、多久、怎麼做、什麼結果、為誰做 • 風險、不適及損傷 • 受訪者的權利 • 可能的收益 • 記錄的保密性 • 結果發布 • 關於兒童的特殊條件 • 聯繫信息及知情同意書副本 • 確認研究倫理調查委員會審查過程和知情同意的複雜性

  27. 第六章 技巧不代表一切,但它居於 重要地位 • 少說、多聽 • 跟隨受訪者所講的內容 • 多聽,少講,並提出真正的問題 • 跟隨,不要打斷 • 兩種特別喜歡的方式 • 要求受訪者重構,而不是回憶 • 聚集受訪者注意力,並詢問具體細節 • 訪談時不因個人變化而起伏不定 • 限制你自己的互動 • 探究笑聲 • 順從你的直覺 • 謹慎地運用訪談提綱 • 容忍沉默

  28. 第七章 訪談是一種關係 • 訪談是一種“我—你”關係 • 融洽的關係 • 社會群體認同與訪談關係 • 區分隱私、個人經歷和公眾經歷 • 避免建立治療性(或矯正性)關係 • 互惠 • 平等

  29. 第八章 分析、解釋以及分享訪談材料 • 管理數據 • 將訪談和分析分開:訪談間隔中應當做什麼 • 對訪談進行錄音 • 轉錄訪談錄音 • 研究、簡化和分析文本 • 分享訪談信息:概要和主題 • 確立、分析材料與主題之間的聯繫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