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277 Views
地科報告. 台灣梅雨面面觀. 組員 : 顏聖烜 蘇文彥 洪鈞晟 呂玠樺. 摘要. 1. 前言 2. 梅雨的 成因 3. 梅雨的天氣 and 氣候的 特徵 4. 梅雨發生的 時間 5. 梅雨的 災害 與 影響 6. 地形 對梅雨的 影響 7. 梅雨大事記 8. 資料來源. 前言. 「五月南風下大雨,六月南風飄飄晴」,這句諺語正說明了台灣地區五、六月間的典型氣候。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台灣各地相對都較容易出現細雨紛飛、陰雨連綿的天氣,此即為台灣的梅雨季節,是台灣地區 春夏 交替過程出現的特殊天候現象,也是台灣地區最顯著的氣象災害之一。
E N D
地科報告 台灣梅雨面面觀 組員:顏聖烜 蘇文彥 洪鈞晟 呂玠樺
摘要 1.前言 2.梅雨的成因 3.梅雨的天氣and氣候的特徵 4.梅雨發生的時間 5.梅雨的災害與影響 6.地形對梅雨的影響 7.梅雨大事記 8.資料來源
前言 「五月南風下大雨,六月南風飄飄晴」,這句諺語正說明了台灣地區五、六月間的典型氣候。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台灣各地相對都較容易出現細雨紛飛、陰雨連綿的天氣,此即為台灣的梅雨季節,是台灣地區春夏交替過程出現的特殊天候現象,也是台灣地區最顯著的氣象災害之一。 事實上,「梅雨」是東亞地區獨特的天氣與氣候現象,主要是發生在台灣、日本與華南的春末夏初。由於該時期雨量特別豐富,且適逢長江中、下游一帶梅子成熟季節,因而稱為「梅雨」( Mei-yu、plum rains、Baiu),又因該時期降水多而連續,空氣潮濕,物品容易發霉,因此也稱為「霉雨」(mold rains)。
梅雨的成因 台灣所在的東亞為全球季風很顯著的區域,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在春未夏初的過渡季節交綏所產生的特殊現象就叫做梅雨。西南季風氣流(溫暖)與未完全退去的東北季風(寒冷)在台灣附近相遇,兩股勢力相對峙,使鋒面在台灣附近呈滯留狀態,稱為「梅雨鋒面系統」,爾後鋒面漸向北移,到長江流域及日本之間,形成長江梅雨及日本梅雨 台灣地區梅雨期間地面平均圖 (參考自蔡清彥與陳正改的研究成果)
梅雨期的鋒面到達台灣附近時,容易發生滯留或徘徊而導致連續性降雨。梅雨期的鋒面到達台灣附近時,容易發生滯留或徘徊而導致連續性降雨。 但鋒面系統的組織或結構變動性甚大,降雨情形不一。 梅雨鋒面系統立體示意圖
梅雨的天氣和氣候的特徵 梅雨期最主要的天氣特徵便是持續性降雨。梅雨期有時會有二個峰面系統先後連續影響台灣地區,致使連續陰雨的天數相對增長。當一道鋒面過後、另一道鋒面抵達之前,會有幾天晴朗天氣,但持續的時間長短都不一樣,有時鋒面接二連三而來,幾乎無晴朗的日子可言,有時相隔甚久,晴朗多日。每年梅雨期平均有四至五個梅雨鋒面影響台灣地區。以下為台灣梅雨期的氣候特徵 • 連續性降雨,並夾帶雷陣雨 • 降雨量僅次於颱風時期; • 持續性降雨機率是全年最大值; • 由於持續性降雨,而使氣溫有時不但不隨接近夏季而上升,及而有下降或平穩趨勢。
梅雨發生的時間 台灣地區的梅雨出現在五、六月間,一般指的是從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氣候上雨量較多的時期。 事實上,大氣環流逐年都不同,每年梅雨期到來的時間也有很大的差異。中央氣象局為了提醒民眾和有關單位及早作好防火準備工作,自民國八十三年起,將每年的五、六月訂為台灣的梅雨期,藉此配合相關單位加強防災宣導,以預防及減輕梅雨誘發的豪雨和災情。 在下一頁,有台中與台北兩地的日降雨量氣候值和月平均日降雨量氣候值,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梅雨的時間分布,圖中的五月十八日到六月十九日是梅雨期。
台北 雨量圖 日降雨量氣候值 (公厘,1955-1975年) 月平均日降雨量氣候值 (橫線,1951-1970年) (取自陳泰然及吳清吉的研究成果) 5 6 7 台中 5 6 7
梅雨的災害與影響 成也梅雨, 敗也梅雨 台灣地區除東北部之外,其他地區多屬於冬季乾燥氣候類型,春季若無適當的降雨,乾旱現象便會隨即發生。台灣地區梅雨期內平均為雨量為450至500公厘,約佔年雨量的四分之一,為大自然解除春季旱象最有效的方式。即使春季有正常的降雨量,但若該年梅雨不顯,即為乾梅或空梅,則可能發生缺水甚至乾旱現象。 據象局12年(1985至96年)的統計分析,台灣地區因為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直接損失,一年可達185億元,其中梅雨造成的災情即佔16%,每年約30億元。
梅雨也會帶來益處 台灣電力公司為節省發電燃料成本,對中央氣象局於颱風及梅雨期間所發布的豪大雨特報均相當重視,並適時充分應用以增加水力發電的效益。 例如民國八十六年五至六月梅雨期間,台電公司即根據中央氣象局提供的正確豪雨預報資訊,適時調度各水庫的蓄水量,予以滿載發電,不僅發揮了防洪及灌溉功能,同時為該公司節省了發電燃料費達新台幣20億餘元,並增加了水力發電量達7億8千萬度。顯然,梅雨期適時適量的降雨,對水資源的分配、調度及應用具有重要的正面價值。
地形對梅雨的影響 因為受到中央山脈的影響,迎風面西側的梅雨雨量分布顯著高於東側,約為東部的2至6倍,尤其在嘉南地區,五、六月的雨量有百分之八十集中在梅雨期。 梅雨時期各地豪雨的發生頻率分布也有類似的情形:中央山脈西側約為東側的2至4倍,發生頻率最高的地區位於台南至阿里山一帶,其次則在新竹一帶。這些現象顯示地形效應對台灣梅雨期間氣候特徵具有決定的重要性。 由下頁的圖可得知,梅雨與地形的關係。
80%雨量 44次豪雨 % 次 1950-1980年梅雨期平均降雨量佔五月與六月總平均降雨量百分比(參考自陳泰然及楊進賢的研究成果) 1975-1984年五月與六月台灣地區各氣象站326次豪雨個案空間分布(參考自陳泰然及楊進賢的研究成果)
梅雨大事記 • 入梅(註1)最早的是民國三十三年、八十二年及八十六年的五月一日; • 入梅最晚的是民國八十年的六月六曰; • 出梅(註2)最早的是民國六十九年的五月十二日; • 出梅最晚的是民國五十四年的六月三十日; • 最長的梅雨期為民國八十二年及八十六年的56天; • 最短的梅雨期為民國四十三年的7天; • 梅雨期平均每年有34天,即五月十七曰至六月十九日; • 最長的雨日為民國五十九年的 41天; • 最短的雨日為民國四十三年及八十年的 6天; • 平均每年有22天梅雨日。 • 註1:入梅梅雨開始 註2:出梅 梅雨結束
雨量標準 • 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人員綜合分析各種氣象資料,研判有豪雨或者大雨可能發生時,即會對外發布「大雨特報」或「豪雨特報」,呼籲大眾採取防範措施,以減少災害損失。其標準如下: • 大雨特報:每小時雨量超過15公厘,24小時累積雨量超過50公厘以上的連續性大雨。 • 豪雨特報:每小時雨量超過15公厘,24小時累積雨量超過100公厘以上的連續性大雨。
資料來源 雜誌來源:地球科學園地一九九八◆三月春季《第五期》 內文及抬頭:台灣梅雨面面觀陳正改/中央氣象局 網址: http://earth.gl.ntu.edu.tw/magazine/9803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