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地科報告

地科報告. 台灣梅雨面面觀. 組員 : 顏聖烜 蘇文彥 洪鈞晟 呂玠樺. 摘要. 1. 前言 2. 梅雨的 成因 3. 梅雨的天氣 and 氣候的 特徵 4. 梅雨發生的 時間 5. 梅雨的 災害 與 影響 6. 地形 對梅雨的 影響 7. 梅雨大事記 8. 資料來源. 前言. 「五月南風下大雨,六月南風飄飄晴」,這句諺語正說明了台灣地區五、六月間的典型氣候。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台灣各地相對都較容易出現細雨紛飛、陰雨連綿的天氣,此即為台灣的梅雨季節,是台灣地區 春夏 交替過程出現的特殊天候現象,也是台灣地區最顯著的氣象災害之一。

kh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地科報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地科報告 台灣梅雨面面觀 組員:顏聖烜 蘇文彥 洪鈞晟 呂玠樺

  2. 摘要 1.前言 2.梅雨的成因 3.梅雨的天氣and氣候的特徵 4.梅雨發生的時間 5.梅雨的災害與影響 6.地形對梅雨的影響 7.梅雨大事記 8.資料來源

  3. 前言 「五月南風下大雨,六月南風飄飄晴」,這句諺語正說明了台灣地區五、六月間的典型氣候。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台灣各地相對都較容易出現細雨紛飛、陰雨連綿的天氣,此即為台灣的梅雨季節,是台灣地區春夏交替過程出現的特殊天候現象,也是台灣地區最顯著的氣象災害之一。   事實上,「梅雨」是東亞地區獨特的天氣與氣候現象,主要是發生在台灣、日本與華南的春末夏初。由於該時期雨量特別豐富,且適逢長江中、下游一帶梅子成熟季節,因而稱為「梅雨」( Mei-yu、plum rains、Baiu),又因該時期降水多而連續,空氣潮濕,物品容易發霉,因此也稱為「霉雨」(mold rains)。

  4. 梅雨的成因 台灣所在的東亞為全球季風很顯著的區域,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在春未夏初的過渡季節交綏所產生的特殊現象就叫做梅雨。西南季風氣流(溫暖)與未完全退去的東北季風(寒冷)在台灣附近相遇,兩股勢力相對峙,使鋒面在台灣附近呈滯留狀態,稱為「梅雨鋒面系統」,爾後鋒面漸向北移,到長江流域及日本之間,形成長江梅雨及日本梅雨 台灣地區梅雨期間地面平均圖 (參考自蔡清彥與陳正改的研究成果)

  5. 梅雨期的鋒面到達台灣附近時,容易發生滯留或徘徊而導致連續性降雨。梅雨期的鋒面到達台灣附近時,容易發生滯留或徘徊而導致連續性降雨。 但鋒面系統的組織或結構變動性甚大,降雨情形不一。 梅雨鋒面系統立體示意圖

  6. 梅雨的天氣和氣候的特徵 梅雨期最主要的天氣特徵便是持續性降雨。梅雨期有時會有二個峰面系統先後連續影響台灣地區,致使連續陰雨的天數相對增長。當一道鋒面過後、另一道鋒面抵達之前,會有幾天晴朗天氣,但持續的時間長短都不一樣,有時鋒面接二連三而來,幾乎無晴朗的日子可言,有時相隔甚久,晴朗多日。每年梅雨期平均有四至五個梅雨鋒面影響台灣地區。以下為台灣梅雨期的氣候特徵 • 連續性降雨,並夾帶雷陣雨 • 降雨量僅次於颱風時期; • 持續性降雨機率是全年最大值; • 由於持續性降雨,而使氣溫有時不但不隨接近夏季而上升,及而有下降或平穩趨勢。

  7. 梅雨發生的時間 台灣地區的梅雨出現在五、六月間,一般指的是從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氣候上雨量較多的時期。 事實上,大氣環流逐年都不同,每年梅雨期到來的時間也有很大的差異。中央氣象局為了提醒民眾和有關單位及早作好防火準備工作,自民國八十三年起,將每年的五、六月訂為台灣的梅雨期,藉此配合相關單位加強防災宣導,以預防及減輕梅雨誘發的豪雨和災情。 在下一頁,有台中與台北兩地的日降雨量氣候值和月平均日降雨量氣候值,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梅雨的時間分布,圖中的五月十八日到六月十九日是梅雨期。

  8. 台北 雨量圖 日降雨量氣候值 (公厘,1955-1975年) 月平均日降雨量氣候值 (橫線,1951-1970年) (取自陳泰然及吳清吉的研究成果) 5 6 7 台中 5 6 7

  9. 梅雨的災害與影響 成也梅雨, 敗也梅雨 台灣地區除東北部之外,其他地區多屬於冬季乾燥氣候類型,春季若無適當的降雨,乾旱現象便會隨即發生。台灣地區梅雨期內平均為雨量為450至500公厘,約佔年雨量的四分之一,為大自然解除春季旱象最有效的方式。即使春季有正常的降雨量,但若該年梅雨不顯,即為乾梅或空梅,則可能發生缺水甚至乾旱現象。 據象局12年(1985至96年)的統計分析,台灣地區因為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直接損失,一年可達185億元,其中梅雨造成的災情即佔16%,每年約30億元。

  10. 梅雨也會帶來益處 台灣電力公司為節省發電燃料成本,對中央氣象局於颱風及梅雨期間所發布的豪大雨特報均相當重視,並適時充分應用以增加水力發電的效益。   例如民國八十六年五至六月梅雨期間,台電公司即根據中央氣象局提供的正確豪雨預報資訊,適時調度各水庫的蓄水量,予以滿載發電,不僅發揮了防洪及灌溉功能,同時為該公司節省了發電燃料費達新台幣20億餘元,並增加了水力發電量達7億8千萬度。顯然,梅雨期適時適量的降雨,對水資源的分配、調度及應用具有重要的正面價值。

  11. 地形對梅雨的影響 因為受到中央山脈的影響,迎風面西側的梅雨雨量分布顯著高於東側,約為東部的2至6倍,尤其在嘉南地區,五、六月的雨量有百分之八十集中在梅雨期。 梅雨時期各地豪雨的發生頻率分布也有類似的情形:中央山脈西側約為東側的2至4倍,發生頻率最高的地區位於台南至阿里山一帶,其次則在新竹一帶。這些現象顯示地形效應對台灣梅雨期間氣候特徵具有決定的重要性。 由下頁的圖可得知,梅雨與地形的關係。

  12. 80%雨量 44次豪雨 % 次 1950-1980年梅雨期平均降雨量佔五月與六月總平均降雨量百分比(參考自陳泰然及楊進賢的研究成果) 1975-1984年五月與六月台灣地區各氣象站326次豪雨個案空間分布(參考自陳泰然及楊進賢的研究成果)

  13. 梅雨大事記 • 入梅(註1)最早的是民國三十三年、八十二年及八十六年的五月一日; • 入梅最晚的是民國八十年的六月六曰; • 出梅(註2)最早的是民國六十九年的五月十二日; • 出梅最晚的是民國五十四年的六月三十日; • 最長的梅雨期為民國八十二年及八十六年的56天; • 最短的梅雨期為民國四十三年的7天; • 梅雨期平均每年有34天,即五月十七曰至六月十九日; • 最長的雨日為民國五十九年的 41天; • 最短的雨日為民國四十三年及八十年的 6天; • 平均每年有22天梅雨日。 • 註1:入梅梅雨開始 註2:出梅 梅雨結束

  14. 雨量標準 • 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人員綜合分析各種氣象資料,研判有豪雨或者大雨可能發生時,即會對外發布「大雨特報」或「豪雨特報」,呼籲大眾採取防範措施,以減少災害損失。其標準如下: • 大雨特報:每小時雨量超過15公厘,24小時累積雨量超過50公厘以上的連續性大雨。 • 豪雨特報:每小時雨量超過15公厘,24小時累積雨量超過100公厘以上的連續性大雨。

  15. 資料來源 雜誌來源:地球科學園地一九九八◆三月春季《第五期》 內文及抬頭:台灣梅雨面面觀陳正改/中央氣象局 網址: http://earth.gl.ntu.edu.tw/magazine/980302.htm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