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第十三章 元朝的大一统 ( 1234 —— 1368 年)

第十三章 元朝的大一统 ( 1234 —— 1368 年). 教学要点:蒙古族的兴起和蒙古国的建立;蒙古国的西征、南进与元朝的统一;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元朝的文化与元朝的对外交往。 教学内容: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汗国的建立;蒙古军的三次西征;蒙古军的南进;忽必烈建立元朝;旧俗与汉法之争;元朝的政治制度;元朝的经济状况;元朝的文化;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元朝与诸国的交往;红巾军起义。 考核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蒙古国西征和南进的基本情况;掌握行省制度、达鲁花赤等名词概念;弄清成吉思汗、忽必烈和耶律楚材对元朝历史的贡献;分析评价元朝的民族政策。. 第一节

kevy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三章 元朝的大一统 ( 1234 —— 1368 年)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三章 元朝的大一统(1234——1368年)

  2. 教学要点:蒙古族的兴起和蒙古国的建立;蒙古国的西征、南进与元朝的统一;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元朝的文化与元朝的对外交往。教学要点:蒙古族的兴起和蒙古国的建立;蒙古国的西征、南进与元朝的统一;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元朝的文化与元朝的对外交往。 • 教学内容: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汗国的建立;蒙古军的三次西征;蒙古军的南进;忽必烈建立元朝;旧俗与汉法之争;元朝的政治制度;元朝的经济状况;元朝的文化;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元朝与诸国的交往;红巾军起义。 • 考核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蒙古国西征和南进的基本情况;掌握行省制度、达鲁花赤等名词概念;弄清成吉思汗、忽必烈和耶律楚材对元朝历史的贡献;分析评价元朝的民族政策。

  3. 第一节 • 蒙古国的建立和元朝的统一 • 一、蒙古的兴起 • 二、蒙古国的建立和扩张 • 成吉思汗创立的国家制度 • 1、千户制 2、怯薛制 • 3、断事官 4、札撒(法律)

  4. 蒙古国的扩张 • 1、南下——灭金和西夏 • 2、西征——三次西征与四大汗国的建立 • 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西征 1219年。 • 第二次西征(拔都西征),征欧洲,1232--1242年。 • 第三次西征是旭烈兀西征,1252-1259年。

  5. 三次西征,在辽阔的中亚、东欧建立了四大汗国:三次西征,在辽阔的中亚、东欧建立了四大汗国: • 拔都的钦察汗国、察合台的察合台汗国、窝阔台的窝阔台汗国、旭烈兀的伊利汗国。(拔都是术赤子,旭烈兀是拖雷子,实际是成吉思汗四个儿子的四个汗国)。 • 四大汗国是蒙古国在四个新占领区划分的封地,与中央是藩属关系,实际是不牢固的政治混合体。后来钦察汗国和伊利汗国独立发展,窝阔台称汗后,其封地一直由中央直接控制,察合台与中央仍是从属关系。到明清时期,以察合台、窝阔台汗国为基础,奠定了稳固的中国西北部边疆。

  6. 三、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 忽必烈在1260年三月在开平宣布继汗位,四月阿里不哥在和林宣布继汗位。 • 忽必烈利用中原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在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同时,为巩固汗位,一反原来蒙古国的忽里勒台大会选汗制,采取预立太子办法,并宣布建都燕京,改年号为至元。 • 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文意);次年,在燕京旧城东北筑新城,命名为大都。忽必烈即是元世祖。 • 1276年2月,元军攻占临安,俘恭亲、两太后及众官吏北去。南宋事实上灭亡了。 • 此后,很多将领继续打着宋室旗号抗元。如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直到1279年2月,陆秀夫负南宋末帝投海死,南宋才最后结束。

  7. 元朝的大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 首先,它结束了从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从而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的长期统一。其次,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再者,它为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没有国家的统一,元朝的天文、地理等科学,就不可能达到如此高度水平。第四,它更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8.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 一、忽必烈的汉化政策 • 1、中央官制。 • 中书省————总理政务,在忽必烈以前,有文人起草文书,协助大汗和官员处理政务。耶律楚材以汉法称为中书省。但中书省的正式设立是在忽必烈时期。中书令为长,下设左右丞相(右为上),又设平章政事,参知政事为副相。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9. 枢密院——掌管军事。忽必烈前由怯薛长管军事。1263年设枢密院,专掌军务。长官由皇太子兼任,实际是虚衔,实责由两名副使负。枢密院——掌管军事。忽必烈前由怯薛长管军事。1263年设枢密院,专掌军务。长官由皇太子兼任,实际是虚衔,实责由两名副使负。 • 御史台——负责监察。1268年初立,“为天子耳目”,右丞相兼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亟,侍御史。纠察百官善恶,谏言朝政得失。下设殿中司,主管朝廷百官;察院主管地方。

  10. 宣政院——兼管宗教和吐蕃政务。初忽必烈设总制院,总管全国佛教,1288年,吐蕃使臣在宣政殿朝见,故设宣政院理吐蕃事务;又元崇信喇嘛教(佛教支系),故二者合一。宣政院——兼管宗教和吐蕃政务。初忽必烈设总制院,总管全国佛教,1288年,吐蕃使臣在宣政殿朝见,故设宣政院理吐蕃事务;又元崇信喇嘛教(佛教支系),故二者合一。

  11. 2、地方行政机构 • 行省——行中书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职责与中书省同,总理一地区政务。设十个行省: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内蒙、河北为“腹里”,即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行中书省长官为平章政事(岭北、江浙设左右丞相)。按山川地势划分,是由汉州、唐道、宋路的监察机构发展而来的行政区划,后来简称为“省”。

  12. 省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府不遍设,从属关系也不确定),各设札鲁花赤,以蒙人为主;又设总管,汉人为之。蒙人长官后来成为名誉衔。行省还可在一些地区特投宣慰司,上传下达政令、民事。省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府不遍设,从属关系也不确定),各设札鲁花赤,以蒙人为主;又设总管,汉人为之。蒙人长官后来成为名誉衔。行省还可在一些地区特投宣慰司,上传下达政令、民事。 • 行枢密院——地方有战事时增设,战后即撤销。 • 行御史台——元初各地设提刑按察使,纠察地方政务。灭宋后,逐渐改称行御史台,职责仍旧。由中央御史台统领。

  13. 3、兵制。 • 成吉思汗时实行千户制,兵民合一,又设怯薛军。灭宋以后,忽必烈实行兵民异籍,把全国军队分为: • 蒙古军——主力,驻京师及各要地; • 探马赤军——蒙人为主力,主要驻京师; • 汉军——金朝北部各部族的军队; • 新附军——南宋军;

  14. 又根据担负的任务和从属关系不同,可分为两个系统:又根据担负的任务和从属关系不同,可分为两个系统: • 侍卫亲军——由怯薛、元初的武卫亲军发展而来,1264年设立,初分左右两翼,又改左右中三卫,每卫万人,由各地壮勇充任。环戍京师,由枢密院统领。 • 镇戍军——镇守各地,仍称百户、千户、万户,但为纯军事组织,要地由蒙人把守。由行省镇抚掌管,统属于枢密院。

  15. 4、法律及其特点(见书132) • 5、学校、教育及其特点 • 6、科举

  16. 二、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 • 1、民族关系 • 蒙古人在立国之初,对周围的其他民族采取利用、防范的政策,征战中利用被征服的民族攻其他民族,最终都隶属于蒙古人之下,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将全国人民的种族分为四等: • 第一 蒙古人,包括蒙古各部的人; • 第二 色目人,即各种各样的人,指西北各族及中亚人; • 第三 汉人,指金统治下的汉人和女真、契丹等族人; • 第四 南人 指南宋亡后归附的汉人和南方民族。

  17. 2、阶级关系 • 元代的统治阶级有五种人: • ①蒙古贵族,通过赏赐份地(投下、食邑、汤沐邑)而转为封建贵族,有政治特权。 • ②官僚地主,中央官吏和封建大吏,有职田(最多十六顷),俸禄低,靠掠夺;地方官没有俸禄,靠贪污,掠夺为生。 • ③寺院地主,元朝保护菩僧,免税免役,多赏赐土地。寺院地主地位高,放高利贷,有特权。 • ④汉族地主,政治地位不高,经济实力强大。 • ⑤富人地主,元代优待富人,色目人多经商,税低(1/40,1/60),免杂役,政府常派人保护商人。

  18. 被统治阶级的层次很复杂,按职业划分为几十种,民、军、匠、站、盐、阴阳人、医、儒……,每个户又分很多类不同的名称,不能改籍。主要是:被统治阶级的层次很复杂,按职业划分为几十种,民、军、匠、站、盐、阴阳人、医、儒……,每个户又分很多类不同的名称,不能改籍。主要是: • ①民户,主要是农民(自耕农,半自耕农) • ②军户,世袭,死后其妻由国家抑配,军户子女不得外嫁。 • ③站户,执勤于驿站,自备所需交通工具,招待过往官吏。 • ④儒户,文人,可以参加科举,地位不高。 • ⑤医户,工匠,军匠,来自俘掳,或从民间征调,单立户籍。 • ⑥驱户,亦称驱口,驱丁,地位低,可任意买卖,杀戮。生产、家用。 • ⑦佃户,身份较驱户高,分官田和私田佃户。

  19. 三、平定叛乱和治理边疆 • 1、平定叛乱 • 2、治理边疆 • 元朝的疆域“北逾阳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域海表”,“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朝的建立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

  20. 蒙古(今内蒙,也包括外蒙一部分),原为边远荒漠,内蒙古是成吉思汗子孙的发祥地,故作为“腹里”地区,与河北山东一带一起由中央直辖,客观上促进了其与内地的融合。蒙古(今内蒙,也包括外蒙一部分),原为边远荒漠,内蒙古是成吉思汗子孙的发祥地,故作为“腹里”地区,与河北山东一带一起由中央直辖,客观上促进了其与内地的融合。 • 外蒙,建岭北行省,治和林,辖自贝加尔湖至唐努乌梁海一带。 • 西夏故地设甘肃行省,辖今甘肃、宁夏,这一地区从中亚、阿拉伯、波斯来的人定居者较多,称为“回回”,后来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形成独立的回族。回族就是在元朝形成的。

  21. 云南。唐宋时期云南一带的南诏、大理是独立的政权,只与内地有藩属关系。元初则设立了行省及路府州县,与内地完全相同了。云南。唐宋时期云南一带的南诏、大理是独立的政权,只与内地有藩属关系。元初则设立了行省及路府州县,与内地完全相同了。 • 西藏,唐与吐蕃时和时战,宋与之交往很少。元初蒙古人与吐蕃人的交往,是由信奉喇嘛教引起的,窝阔台时即归蒙古统管。忽必烈设宣政院,用吐蕃人、喇嘛教主八思巴为第一任长官。并把吐蕃设为前藏、后藏,阿里三部,十三个万户,中央任命万户长,征税、驻军。从此西藏成为中国的一个正式行政区域。

  22. 台湾。元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附近岛屿,包括台湾,正式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台湾。元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附近岛屿,包括台湾,正式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 • 这些边远行政机构的设立,使其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密切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也加强了。尤其是元政府不断迁移中原人口实边,驻防军队,以及发配罪犯至边疆,都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3. 四、元朝末年的社会状况和红巾军起义 • (一)社会矛盾的激化 • 1、朝廷的腐败 • 2、剥削的加重 • (二)红巾军大起义 • (三)朱元璋建明灭元 • 1367年十月,朱元璋发二十五万大军北伐灭元,提出“驱逐鞑掳,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檄文,仍用“复宋”号召众人,又向各族上层保证“立纲陈纪”。派徐达,常遇青北伐。1368年八月二日攻占元大都,元朝灭亡。 • 元顺帝北逃,在应昌(今内蒙境)死,其子继位,史称“北元”,1402年去国号。 • 朱元璋改大都为北平。仍以应天府为都城,沿用原“明”国号称明朝,仍用原来的洪武年号。

  24. 第三节 • 元朝的社会经济 • 一、农业 • 1、农业生产的恢复 • 劝农司的设立 锄社的整顿 • 水利的兴修 棉花种植的推广

  25. 2、农业生产关系 • 投下户 • “驱口” • 3、赋役制度 • 税粮 • 科差

  26. 三、手工业 • 元代手工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是以官手工业为主,私人手工业作坊较前减少,这是因为,蒙古人对中原技术的喜爱,蒙古族作为统治民族的身份支配中原的技工匠人。 • 元大都设“诸色匠人总管府”,各业“提举司”等,作为官手工业的总管机关,下设印、染、绣、罗、毛 、镔铁、玛瑙玉局等;后来在上都、涿州,建康、平江、杭州等地设织造局、酒醋局等。

  27. 官手工工匠分三类: • 军匠——生产武器,由军队管辖; • 人匠——为中央和地方官府局院生产,受局院辖; • 投下匠户——封主王公贵族管辖。 • 由于系官人匠身分低,待遇低,导致反抗,降低工作效率,政府也曾不断招募民间匠人,或差派工匠以补其不足。

  28. 民间手工业数量不多,但也在发展着。主要是丝织业在江南一带发展快。手工业生产从技术上看,最著名的是黄道婆对纺织业技术的改进。民间手工业数量不多,但也在发展着。主要是丝织业在江南一带发展快。手工业生产从技术上看,最著名的是黄道婆对纺织业技术的改进。 • 还有制瓷业,景德镇瓷器业在元代更为发展,成为专门生产进贡品的官手工作坊,政府设“浮梁瓷局”专门管理,以生产青白瓷为主。矿冶业、印刷业也在宋代的基础上恢复,发展。

  29. 三、商业 • 1、城市。最著名的是元大都,北方的涿州、真定、大同、太原、奉元(西安)、开封、济南、上都、和林;南方的抗州、平江、镇江、集庆、扬州、广州、福州、上海、成都、昆明、大理等,也是主要的经济中心。广州、泉州、温州、庆元(宁波)、上海等是对外开放的贸易港口,泉州为第一大港。

  30. 2、禁榷制度 • 3、市舶司。对外贸易上的专卖机关,市舶提举司的简称。此法在宋代即已出现,元代仍沿用。 • 4、中统钞。忽必烈中统元年十月,印制的以银为本位的纸币——中统元宝钞。将以前流通的不同样式的纸币统一起来,最大面额两贯,最小十文,共九种,二贯可换白银一两。是畅行全国的统一纸币。 • 5、斡脱钱。即商人放的高利贷。

  31. 四、海运和大运河的疏浚 • 海运指自杭州、苏州入海,沿黄海绕道山东半岛,入渤海的直沽(天津)。 • 大运河在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尽管已达涿郡,但不畅通;北宋仍用运河,南宋与金对峙时,运河已淤塞不通。元代的整修以大都为中心,以徐州为枢纽,直接北达大都。其疏浚工程分为三步: • 1、1280年开济州河,山东济宁至东平; • 2、1289年开会通河,东平到临清。与旧运河衔接,当时黄河过徐州,故徐州北沿卫河至临清,徐州南经黄河达运河,不再绕至河南了。 • 3、1291年,开通惠河,大都至通州。通州有白河达天津,这样大运河南至杭州,北至大都,全部畅通了。(明清仍有整修)

  32. 第五节 元朝的文化 • 一、哲学和宗教 • 佛教。各宗派在内地的流行,与唐宋相同。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分支喇嘛教的流行,喇嘛教是佛教与西藏“本教”融合成的教派,兴盛于(宋代)十一至十三世纪。元朝建立后,尊喇嘛为师,亲自受戒,喇嘛僧人受到特别优待,喇嘛教得以广泛传播 。

  33. 道教。道教分正一教、全真教、真大道教,太一教等流派,全真教势力最大,1222教主丘处机曾应邀到中亚阿姆河畔的营帐会见成吉思汗,是为“丘处机会见”。丘处机称长春真人,在山东莱州讲道。丘处机讲,道教也没有长生不老术,劝成吉思汗不要掠杀,以敬天保民为本。(其弟子李志常写,《长春真人西游记》)。道教。道教分正一教、全真教、真大道教,太一教等流派,全真教势力最大,1222教主丘处机曾应邀到中亚阿姆河畔的营帐会见成吉思汗,是为“丘处机会见”。丘处机称长春真人,在山东莱州讲道。丘处机讲,道教也没有长生不老术,劝成吉思汗不要掠杀,以敬天保民为本。(其弟子李志常写,《长春真人西游记》)。 • 基督教,亦称也立乔,也立可温。一派是聂士脱里派,由波斯海商从东南传入内地;一派是天主教派的圣方济各派,由意大利教士孟德高维奴来京任天主教总主教。在各地都有信徒,有教堂,传播较广。 • 伊斯兰教。由回回人即阿拉伯,波斯,突厥人带入。汉人蒙人有很多人信奉伊斯兰教。 • 以及犹太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等。

  34. 二、史学 • 《文献通考》:马端临著。马端临,饶州乐平(江西)人,生于南宋。见唐杜佑撰《通典》自天室之后中断,故仿其体例,并扩大取材范围,写成的一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因革的通史。全书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类。对经济史详尽,对宋代制度记载尤为详细。但不及《通典》考证严紧。自此,《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前三通)完成,后人仿续到清朝成为“十通”。

  35. 《通鉴注》,胡三省著。 • 宋、辽、金三史,元顺帝时丞相脱脱主编。 • 三、文学艺术 • 元曲:是元朝文学成就的代表。从文学形成的发展过程看,宋以前以抒情的诗歌、散文为主,元以后出现了有情节、人物、说唱、武打的戏剧。元曲就属于后一类。 • 元曲分两种,一是剧曲亦称杂剧。元代有姓名可考的剧作家有八十余人,作品五百多种,今流传下来一百六十多种。其中,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四大元曲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也是名作。

  36. 关汉卿,元大都人,一生作六十多种杂剧剧本,今流传下来八个,代表作是《窦娥冤》,描写一个被黑暗统治冤枉致死的反抗的妇女形象,对封建神权,王权进行了鞭鞑。关汉卿,元大都人,一生作六十多种杂剧剧本,今流传下来八个,代表作是《窦娥冤》,描写一个被黑暗统治冤枉致死的反抗的妇女形象,对封建神权,王权进行了鞭鞑。 • 元曲的第二种是散曲,即没有念百和折子(场况)的歌曲。 • 除元曲外,还有南方的地方戏——南戏,亦称传奇。 • ※元代思想文化发达的原因在于:第一,城市经济的发展;第二,元统治者的思想控制松,不懂思想控制的重要性,只知道从军事,政权上防。入明后,有文字狱等,与元朝不同。

  37. 元代绘画艺术仍以山水画为主。初有钱选,后有元四大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在技巧、含义方面均有创新。同时,元代寺观宫殿兴修较多,壁画艺术也发展较快,壁画家有朱玉、李时等人;雕塑家有刘元。元代绘画艺术仍以山水画为主。初有钱选,后有元四大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在技巧、含义方面均有创新。同时,元代寺观宫殿兴修较多,壁画艺术也发展较快,壁画家有朱玉、李时等人;雕塑家有刘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