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0

第九讲

第九讲. 农村人口问题 和农村人口城镇化. 人口多 基数大 增长速度快 人口素质低 劳动力剩余多等。. 一、农村人口. 人口通常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居住在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的总和。 农村人口是指居住在农村的人的总和,包括广义的农业人口和与农村有关的非农业人口,是城镇人口的对称。. (一)中国农村人口 数量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1990年底,中国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5% 1996年农村人口数量8.6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6% 2007 年乡村人口数量 7.2750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55.06% 农村人口数量特征: 基数大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九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讲 农村人口问题 和农村人口城镇化

  2. 人口多 • 基数大 • 增长速度快 • 人口素质低 • 劳动力剩余多等。

  3. 一、农村人口 • 人口通常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居住在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的总和。 • 农村人口是指居住在农村的人的总和,包括广义的农业人口和与农村有关的非农业人口,是城镇人口的对称。

  4. (一)中国农村人口 数量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 1990年底,中国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5% • 1996年农村人口数量8.6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6% • 2007年乡村人口数量7.2750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5.06% • 农村人口数量特征: 基数大 比重大 自然增长率高.

  5. 年份 全国总人口 农村人口 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949 54167 48402 89.4 1957 64653 54704 84.6 1965 72538 59493 82.0 1975 92420 76390 82.7 1985 105851 80757 76.3 1995 121121 85947 71.0  2000 49-2000农村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

  6. 中国农村人口数量现状的成因 既有人口本身的原因,也有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和制度原因: 1.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 • “多生孩子,早生孩子,生男孩子”是农业社会扩张劳动力的需要。 • 中国农村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和社会舆论。

  7. 2.家族文化的影响 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势力大小,取决于家庭或家族人口的多少。 • 不仅是“名门”,还须是“旺族”。 • “在家亲兄弟,出门父子兵” 。

  8. 3.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人均寿命延长 • 婴儿死亡率降低。 4.劳动力培养成本低 • “多一个人就是多一双筷子” • 人民公社制度部分承担了劳动力培养成本,刺激了人口增长。

  9. 5.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 马寅初计划生育思想: • 20世纪20年代发表了“计算人口的数学” • 30年代发表“人口问题与世界经济大势的关系” • 40年代发表“马尔萨斯之人口论”。 • 1957年指出: “我国人口增长太快”,提出“提高人口的质量,控制人口的数量”。 • 马寅初受到批判,国家实行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

  10. 6.巨大的人口基数 • 7.家庭养老的赡养方式 • 8.僵化的户籍制度

  11. (二)中国农村人口 的年龄构成 • 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的时间点上,人口年龄的分布状态。

  12. 衡量人口年龄结构方法 • 年轻型 • 成年型 • 老年型 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成年型再向老年型的转变过程就是人口老化的过程。

  13. 类型 0-14岁人口比例 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 老 少 比 年龄中位数(岁) 年 轻 型 40以上 4以下 15以下 20以下 成 年 型 30-40 4-7 15-30 20-30 老 年 型 30以下 7以上 30以上 30以上 联合国关于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

  14. 中国农村人口 年龄结构“金字塔”变动趋势 •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 进入90年代后 成年型 年轻型 老年型 成年型

  15. 按中国1989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预测:按中国1989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预测: • 到2010年,老年人口8000多万,占农村总人口的7.74%; • 到2020年,老年人口1.2亿,占农村总人口的9.98%,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 随着人口城镇化过程加快,农村人口老化速度也必然加快。

  16. (三)中国农村人口的性别构成 • 性比例= 男性(女性)人口/总人口×100% • 性别比= 男性人口/女性人口×100% 大多数国家里,出生婴儿的性别比约为每100女性对105个或106个男性。 • 据统计发展中国家性别比多在100以上,发达国家则往往在100以下。

  17. 中国农村人口性别构成有两个主要特征: • 第一,中国农村性别比呈现波浪形,基本平衡。 • 第二,婴幼儿性别比比较高,0岁组性别比是112.06,超出了103-107的正常范围。

  18. (四)农村人口的分布 • 1、东南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分布不均衡 • 2、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分布不均衡 • 3、不同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分布不均衡 • 4、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布不均衡

  19. 农村人口分布最密集的是江苏省,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554人;农村人口分布最密集的是江苏省,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554人; • 最稀疏的是西藏,人口密度低达每平方公里只有l.6人。 • 相差346倍。

  20. 二、 农村人口问题

  21. (一)人口与社会 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既是改造自然世界的力量,也是破坏自然世界最主要的力量;既是组成社会的主体,又是被社会制约的客体。

  22. 1.人口数量的增长本身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物 2.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从而引起经济增长。 3.人口数量与国家生产能力的关系 4.人口数量与文化教育的关系 5.人口数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6.人口数量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23. (二)农村人口问题

  24. 1.农村人口的素质较低 • 人的素质是由遗传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等构成

  25. 身体素质低于城镇 • 农村人口中残疾人的比例达到7.5%左右 • 绝大多数农民的通婚范围不超过25公里 • 2000年17岁城镇男生身高172.8厘米,农村男生(168.8厘米) • 1979年到2000年,城镇女生胸围增长幅度为2.27%,而农村女生只为0.49% • 6岁儿童身高不达标的,农村占37%,而城镇只有12%

  26. 文化素质 • 根据人口统计资料(1997)在农村人口中,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比重为43.29%,初中占28.20%,高中占4.48%,大专以上仅占0.27%。 • 城镇人口中初中占32.72%,高中占20.78%,大专以上占7.47%。

  27. 2.人文发展指数(HDI)低 人文发展指数: • 健康状况(出生时的人均预期寿命) • 智力程度(使用组合的教育成就表达) • 人的福利水平(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GDP) 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总体状况和国民生活质量总水平。

  28. 3.农村人口增长过快 • 自然增长率过高 • 妇女总和生育率是指每一千名妇女在整个一生中生育的子女数。 4 .劳动力富余,就业问题突出 • 到2000年4月,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了1.5亿。

  29. (三)与农村人口问题 相关的其他社会问题 1.农村的贫困问题2.农村教育问题3.农村青年的犯罪问题4.村的婚姻家庭问题5.农村社会的老龄化问题

  30. (四)解决农村人口问题 的途径和方法 • 农村人口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农民自己的问题。只有把行政手段和利益导向结合起来,把宣传工作与社会生活氛围结合起来,才能促成农民生育行为改变的转变。

  31. 1.诱导农民把对人力资源投资的重点转向智力投资1.诱导农民把对人力资源投资的重点转向智力投资 据对劳动力的成本与收益研究: • 体能、技能和智能的社会支付之比为1:3:9 • 为社会创造财富与价值之比为1:10:100 • 对于社会的净贡献之比为1:7:91 教育农民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从多生转向少生、优生和优教,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32. 2.发展和完善 农村的社会化养老制度 •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养老保障的社会化程度 • 家庭养老转变为以社会养老为主 • 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弱化“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

  33. 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 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的提高,是顺利推行计划生育的思想保证 •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合作,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和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34. 4.强化行政控制和农村人口的管理。 • 弊病:工作方法简单; 把超生罚款当成财政来源 •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领农民致富,改变“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生育状况

  35. 5.丰富妇女文化生活 提高社会地位 专家指出:妇女受教育水平与生育子女数量成反比。母亲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子女的抚育水平 • 妇女生育意愿受社会氛围、家庭要求左右 • 以家庭为中心的活动使妇女缺少自主意识。 • “重男轻女”的思想减少女童受教育机会。 • 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劳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可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意识,转移时间和精力,降低生育意愿。

  36. 三、农村人口城镇化

  37. 对城镇化的理解(一) 人口从乡村向城镇的流动,或者确切地说是乡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人口学 人口、产业等由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的转化和聚集的过程。 地理学 经济学 农村经济向城镇经济的转化过程和机制。

  38. 对城镇化的理解(二) 历史学 人类从区域文明向世界文明过渡中的经济和社会现象。 文化学 乡村文化向城镇文化过渡。 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化的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后果。 社会学

  39. (一)城镇化的含义 1.“人口城镇化”观点 • 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 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

  40. 2.“空间城镇化”观点 • 城镇化是指一定地域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管理手段、服务设施、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要素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复合的一种转换或重组的动态过程。

  41. 3.“乡村城镇化”观点 • 强调乡村与城镇的对立和差距,认为城镇化即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的城镇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 沃思(L·Wirth):城镇化是指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镇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42. 城镇的特征: 1.载体上,体现出环境的高组织化和物质设施的集聚化。 2.人口上,集中程度远高于乡村,职业多元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简单化,较强的社群性。 3.经济上,发展水平总体高于乡村;经济部门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经济结构上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具备发达的制造业、商业和服务业。

  43. 4.在生活方式上: 工作专门化 行为传媒化 交往多样化。 • 5.在文化底蕴上: 多元性 开放性 技术性和商业性等特点。

  44. 城镇化的本质含义的完整表述 城镇化是基于工业革命以来的城乡区别,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城镇文明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一定地域在载体上、人口上、文化上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向具有城镇特点的表现形态变迁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

  45. (二)农村人口城镇化 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46. 1.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必要性 •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减少农业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含量。 • 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需要。进而影响其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 • 是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的需要。

  47. 2.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可能性 • 市场经济体制是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动力之一。 • 农业产业化为人口城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 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人口城镇化提供了渠道。 • 各种规模的经济发展中心的出现为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提供了方向。 • 国家基本建设移民的安置有意识地选择了城镇化方向。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