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 likes | 1.44k Views
我的社區我的家. 大坑 / 屯區 / 文山 社大講師 曾懿德 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社區」的意義? 「社區」的範圍? 在希臘文中指的是? 社區與行政區不同?. 「社區」的意義? 這是近年來一個熱門的名詞。 有人認為:社區並不限於那一村、那一里。社區可能是一棟公寓、一條街巷、一所學 校、一個村落、一個鄉鎮、甚至是一個縣、一個市。 只要有一群人,因為居住在共同的所在,產生「我是這裡人」的認同感,就是一個社區。. 「社區」的範圍?
E N D
我的社區我的家 大坑 / 屯區 /文山 社大講師 曾懿德 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社區」的意義? • 「社區」的範圍? • 在希臘文中指的是? • 社區與行政區不同?
「社區」的意義? • 這是近年來一個熱門的名詞。 • 有人認為:社區並不限於那一村、那一里。社區可能是一棟公寓、一條街巷、一所學 校、一個村落、一個鄉鎮、甚至是一個縣、一個市。 • 只要有一群人,因為居住在共同的所在,產生「我是這裡人」的認同感,就是一個社區。
「社區」的範圍? • 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 ·滕尼斯將 “ 社區 ” 定義爲富有人情味的、有著共同價值觀念、關係親密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 就是一定地域內的人們社會生活的共同體,它是基於同類型社會生活而形成的相對獨立的地區性社會。
在希臘文中指的是? • 社區( community ) 就是「友伴( fellowship )」的意思。 • 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指出: 社區是 1.一群人生活在一起 2.共享互助結合 3.滿足基本需求 4.發現生活的意義
社區與行政區不同? • 社區 1.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的生活互動中自然形成的 2.其邊界較模糊,也因而產生認同 3.是 社會生活共同體,是地域、共同關係和社 會互動。 • 行政區 1.邊界線是清楚的 • 同一社區可能被劃入不同的行政區,而同一行政區內卻可能包含著不同的社區。
• 空間:為一空間範圍的居住場所。 (地理社區)• 人 :存有相互關係、具自主性、 共識、認同的一群居民或社群, 其原義含「共同體」之義。 • 時間: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歷程, 具時間向度的累積,形成社區 特色、文化。
社區面臨生活上多元化的議題,社區營造就是要尋求認識社區的議題,解決社區的問題社區面臨生活上多元化的議題,社區營造就是要尋求認識社區的議題,解決社區的問題 • 營造沒有一定的模式或內容,也沒有一定的切入點,包括:生活問題的解決、社區環境景觀的改善、社區生活空間的創造、社區終身學習等等,社區居民透過討論、組織、形成共識與行動,一起改造自己生活的家園。 • 「社區健康營造」是以「健康」議題做為社區營造的切入點,希望經由透過社區組織,達到社區健康的過程。
世界衛生組織於 1978 年阿瑪阿塔宣言( Alma-Ata )中強調:健康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 • 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已,政府和人民共同負有健康責任。 • 藉由落實基層保健醫療來促進民眾的健康,以達成全民健康的目標( Health for All ),強調運用民眾全力參與的策略來共同創造一個持續性健康的環境。
世界衛生組織於 1986 年加拿大渥太華舉行第一屆健康促進國際研討會並發表渥太華憲章,將健康促進定義為「促使人們增進其掌控和改善本身健康能力的過程」,並提出健康促進之行動綱領: • 建立健康的公共政策。 • 創造支持性的環境。 • 強化社區行動。 • 發展個人技巧。• 調整衛生服務的取向。
其實際作為有賴社區居民自主行動及經營,以健康促進為職責、創造有利健康的環境及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方能達到健康的永續經營。其實際作為有賴社區居民自主行動及經營,以健康促進為職責、創造有利健康的環境及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方能達到健康的永續經營。 • 健康促進的活動強調由兩方面著手: 一、個人需採取適當的行為,爲自己建立 良好的生活型態,是預防工作中最根 本且最重要的部分 二、政府和民間機構需要積極制定政策、 創造健康環境,提供適當的健康服務 等,則預防工作才能做得徹底。 健康促進是目前公共衛生所要追 求的一個理想,也是一種新的策 略、新的工作方法。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城市」計畫, Hancock 及 Duhlru 將「健康城市」定義為:「持續地創造並增進城市之物理及社會環境,同時強化其社區資源,使人們能夠相互支持,實行其所有的生活功能,並達到最大的潛能」。 • 更具體的描述理想的健康城市,應符合十一項品質如下:
• 乾淨、安全、高品質的生活環境。 • 穩定且可持續的生態環境。 • 強而有力且相互支持的社區。 • 對影響生活和福利之決策具高度參與的社區。• 滿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 • 市民能藉多元管道獲得不同的經驗和資源。 • 多元化且具活力及創新的都市經濟活動。 • 能保留歷史古蹟並尊重地方文化。 • 是一個有特色的城市。 • 提供市民有品質的衛生和醫療服務。 • 市民有良好的健康狀況。
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與疾病型態的改變,社區居民對健康需求的層次亦不斷提高,健康促進已成為全民健康的主要策略。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與疾病型態的改變,社區居民對健康需求的層次亦不斷提高,健康促進已成為全民健康的主要策略。 • 1998 年行政院衛生署開始試行辦理社區健康營造計畫, • 1999 年正式推動社區健康營造計畫, 希望藉由社區資源的投入及民眾的參與,讓當地民眾來發掘出社區的健康議題,進而產生共識,並建立社區自主照護健康營造機制。 • 2002 年台北市宣示為「健康城市元年」,利用社區發展的方式,來完成健康促進之行動。 • 2004 年為止,全國 已經成立 256 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部落社區健康營造中心 46 個,總共 302 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全台灣共 369 鄉鎮,幾乎快達一鄉鎮一健康營造中心的目標。
社區健康資源在那裡? 在參與社區營造工作時,我們常常擔心「沒有錢,沒有人,怎麼做?」的確,「資源」是社區持續營造的重要動力 • 參與社區健康營造,我們必須瞭解、運用社區健「資源」,我們會發現可以解決社區問題,表現社區特色,或是創造更多社區福利的有形無形物質都是「資源」,端看社區工作者如何發揮巧思運用。一條傳統市場內的臭水溝,是病媒、蟑螂、蚊蠅、老鼠滋生的地方,地板濕漉漉的,是婦女朋友們上市場時的夢懨,為什麼不能像日本的老市場,營造成明亮、通風良好、地面乾爽、食物衛生可靠、又保有溫馨人情味道,花蓮市光復市場把「問題」轉換成「議題」,從「水溝」整治開始,成就了有創意又衛生的市場了!
社區中可能隨時隨地都有不起眼的「資源」,等待社區營造參與者的發掘與創意。社區中可能隨時隨地都有不起眼的「資源」,等待社區營造參與者的發掘與創意。 • 如何發掘資源、或就地取材或善用創意,讓社區動起來!值得大家思維。 • 社區健康營造是社區營造的一項議題,也可以從健康的角度,來看 社區資源。 談到社區資源的運用時,台灣社區已然有許許多多的實例了!現在是向這些實際努力的地方致敬與學習的時候。
社區資源包括有 「人文產地景」五種社區資源的分類 • 一、人/ 人力 • 二、文化特色 • 三、地方產業 • 四、地方景觀 • 五、自然景觀/地理環境
一、人 / 人力 是社區營造最重要的資源 是社區營造的能量來源 是社區營造的目標 是社區營造的根本 是延續社區營造的重要關鍵
很多社區居民組織「巡邏隊、巡更隊」,日常守望、連線警鈴,是第一道防護網,居民以服務的心和不懈的鬥志,在每個星星高掛的黑夜裡為社區默默付出。很多社區居民組織「巡邏隊、巡更隊」,日常守望、連線警鈴,是第一道防護網,居民以服務的心和不懈的鬥志,在每個星星高掛的黑夜裡為社區默默付出。 • 也有社區居民組織「保健志工隊」,由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開辦志工培訓課程,加強志工專業訓練及服務居民的機會,增進志工對工作的投入,造福社區。 • 台北市東華、吉慶保健志工隊,不只做慢性病防治,對於 SARS 、登革熱、流行性感冒等也可以多一些了解,同時結合環保志工和巡守隊,增加傳染病知識的了解,當他們發現社區某些地方雜草叢生時,他們便知道這樣對健康是有影響的,而能夠更加注重。
因此,「人」是社區健康營造最大關鍵,找出社區中是不是有這樣一群人,具有清晰的理念與實踐的熱忱,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對於改善社區健康懷有使命感,在實際工作時又能互相配合?她(他)可能是學校老師、校長、社區熱心媽媽、熱愛鄉里的上班族、地方媒體記者、農村青年、專業人士(如醫療人員、社工、律師、行銷者、學術機構等)、公部門行政組織(如村里鄰長)、企業、宗教團體及政治人物( 如議員、民意代表 ) 等,都可能成為推動社區健康營造最重要的靈魂人物。也可以參考台北市內湖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做法,由社區內自發性地由某數個鄰近家戶,應用共同使命感結緣,其中熱心人士提供場所,如咖啡館或家庭客廳 ……等,成立了許多如此的生活小站,進行對該社區內問題之討論、解決及健康營造事務之推動等,待建立工作默契後,很自然的氣氛下推動相關社區健康營造工作。
社區營造的過程中,常常必須透過活動發掘熱心的人,再由參與的人遊說、帶動其他的人一起來。社區事務很多多種,不怕有人沒事做,但是如何做好分工、如何協調人跟人的相處、如何讓參與的每個人,都覺得受到尊重、肯定、不可或缺的關鍵,是社區營造 最需要學習的過程。社區營造 很重要的目的是要讓居民由參與的過程自我教育,學習以民主的方式參與眾人之事,如何作決定,以增進人們的自我價值、對生活及環境的認同感。
二、文化特色 每一個社區都有其發展歷史,及所 累積出來的文化特色與人文資源
文化特色與人文資源,包括:居民生活狀況、社區組織及活動、著名的歷史人物、文學家、藝術家、 原住民族群、 平埔族社、孩子的秘密基地、廟會活動、大型慶典或是社區固定的聚會活動等。也有有趣的文化資源,例如:著名的歷史事件、各種民藝技術、文化財、社會風土民情、節慶活動、例如元宵節、端午節等。我們可以透過圖書館或出版刊物追溯社區的歷史及文化,而訪問社區內的長者也為蒐集社區歷史發展及文化特色的一個好方法。 台灣雖然小到連世界地圖上都不容易見到,由於地形多樣化,台灣人民對於環境的適應力及創造力,增加台灣不少的情趣,多元的生活面貌。
原住民以他們生存的本能創造了無可取代的生活方式、文化特色及人與土地的互動,像蘭嶼的 達悟族人是一個十分懂得與大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民族,從他們嚴格遵守祖先捕捉飛魚的規定、伐木造舟造屋必須栽種新樹、每日上山皆只採收當天所需之食物等等,達悟族人的祖先也留下許多的禁忌來規範或保護自然生態與族人,例如像補飛魚的禁忌或對魚的分類以及終食季( manuyotoyun )等。此外達悟族人對於海洋的了解與感情,以及他們對於生命的看法及相信鬼靈( anito )的觀念而發展出非常獨特的達悟族文化,不只是台灣,更是世界的珍寶。
客家人對土地及資源的珍惜,形成他們特有的性格及飲食特色。客家人對土地及資源的珍惜,形成他們特有的性格及飲食特色。 • 客家飲食具有多鹽、多油、多甜的特色,不利健康訴求,苗栗縣公館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黃金小鎮協進會)結合客家文化產業和健康休憩生活等兩大主題 , 發展客家健康飲食,導入優質健康飲食概念,具有少鹽、少油、少甜、多纖維,保存傳統客家健康飲食的特色,又合乎健康要求。 • 另外也發展腳踏車休憩活動,規劃有安全步道及詳細解說牌幟;同時著重老年化議題、居民與地方產業的互動,以增進生活福祉。
從當地的文化特色出發,常是凝聚社區意識和社區力量的最佳切入點。從當地的文化特色出發,常是凝聚社區意識和社區力量的最佳切入點。 • 社區的文化特色,是增加人們對社區認同感的重要資源。並不是舊的社區才有文化特色,只要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其生活模式,也衍生出獨特文化。 • 因此,要找出社區的文化特色,何妨,找幾個好朋友,坐下來想想:「我們這裡的文化特色是什麼呢?」思考一下「社區居民間最津津樂道的事情是什麼?」、「如果有朋自遠方來,我會怎麼樣介紹我的社區?」…
三、地方產業 當代、傳統產業等之資源,都值得 我們學習與瞭解。 社區有什麼好玩的、好聽的、好看 的東西呢?西螺有延平老街、醬油 工廠等,斗六有太平老街、吳宅 等,虎尾有糖廠、郡役所等,古坑 有綠色遂道、橡木桶、台灣咖啡等, 親身體驗社區的所有美好事物,社區遊一日 勝讀教科書!
新港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針對社區盛產稻米、洋桔梗、彩色甜椒等農業特產,結合文化氣息濃厚的小鎮新港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針對社區盛產稻米、洋桔梗、彩色甜椒等農業特產,結合文化氣息濃厚的小鎮 • 新港文教基金會係帶領提升新港文化與環保的火車頭,鄉內的景觀整理和環境衛生的維護,都可以看到基金會義工的足跡。 • 新港鐵路公園的「五分仔火車」,經整修後的車站區,可散步、慢跑、乘涼、作森林浴,設有網球場、籃球場、溜冰場、兒童遊樂場、健康步道、假山、涼亭、水潭、民俗表演場,雖非旅遊景點,卻是在地人、遊客與進香客歇腳、休憩的「好所在」。
四、地方景觀 社會景觀與生活資源等地方景觀, 都是社區健康營造的資源。
觀音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以觀音鄉豐富的埤塘景觀,但是社區接近海岸,土地貧瘠, 居民缺乏規律性的運動,加上 客家人以豬油炒菜,嗜鹹味醬菜、 醃製食品 , 大多男性居民有抽菸、喝酒不良習慣,平常也少有健康檢查,故容易罹患慢性病之威脅 • 因此,預防保健工作應著重在癌症及慢性病防治。 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利用埤塘 景觀、農村特色,規劃 社區居民健康『互助會』計畫,例如:社區老人健康促進互助計畫、家庭有氧健康操、上班族健康操、健走俱樂部、 「 一日走萬步健康有保固活動 」,結合 埤塘 景觀衍生的蓮子產業, 散播健康的種籽,營造健康的「蓮鄉」, 努力達到「健康鄉村」和「延緩老化」的目的。
五、自然景觀/地理環境 每個地區有其不同的自然景觀及環 境
可以邀請居民共同為社區的區域面積及地理環境定義可以邀請居民共同為社區的區域面積及地理環境定義 • 可以透過舉辦社區活動,如「社區有多大?」或「社區像什麼?」的形容詞或詞句比賽,或者小朋友的寫生比賽、社區老照片展 ... 等等活動,都是結合居民共同描繪社區圖像的好方法。
致病三角模式 宿主 環境病原
社區觀察法 髒亂點收集 老舊房舍及空屋 路樹水溝社區破壞處 空地管理 水源衛生監測
發現社區問題 確立社區問題 社區問題探索 擬訂社區方案
社區問題探索 • 拜訪社區相關人士 • 社區士紳拜訪 • 尋求社區資源
**分小組,帶著相機、紙、筆等,來一次 社區之旅,徹底的找尋、分析社區資源,這是社區營造的第一步。 **五官總動員,客觀的重新探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從這當中再發現社區的寶藏。 **用筆記記下來,有時,在我們找尋的過程中,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人事物,這個也是發現地區資源的一個好方法。 **接著我們將各個小組所發現到的人、景觀、產業等各種資源,畫在社區地圖中。
** 也可以邀請不同經驗、不同地域、或是外國人,由不同角度參與,來共同參與調查,我們將會發現地區裡藏有各式各樣的資源了。 **特別是小孩的參與,小孩天真活潑,沒有約束的想法,常常會給我們大人很大的省思。小孩在社區營造中所發揮的影響力。 **北投溫泉博物館的例子,可以得到證明小孩子的夢想,透過老師、社區人士、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終於讓北投溫泉浴場的再生,圓了小孩的夢想。 **我們在築夢時,會遭遇到問題,透過腦力激盪,找出改善方案。透過問題、改善方案不斷的循環,讓夢想成為智慧的結晶。
社區調查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收集相關機構或組織的現有資料、文獻查證、訪問關鍵人物、正式的調查、舉辦座談會、社區踏勘, 不管是集體的談話(如座談會、老樹下的老人會、圍在泉水空洗衣服的社區媽媽),還是個別談話(如正式的訪談錄影、錄音,或是非正式的泡老人茶、喝啤酒開講),都是人與人溝通或傳達訊息的基本方式。
「訪談」,訪談出發前要先做好準備工作,擬定主題,預先蒐集閱讀與研究主題的相關背景資料,預擬訪談題材;尋找受訪者、了解受訪者的簡歷、生平、交友關係;請教受訪者,比對資料有無矛盾之處,問詢一般文獻中沒有記載的關鍵事項。「訪談」,訪談出發前要先做好準備工作,擬定主題,預先蒐集閱讀與研究主題的相關背景資料,預擬訪談題材;尋找受訪者、了解受訪者的簡歷、生平、交友關係;請教受訪者,比對資料有無矛盾之處,問詢一般文獻中沒有記載的關鍵事項。 • 訪談對象的選擇也要注意到:與事件關聯度高的當事人、相關人為優先;注意受訪者的條件:年齡、性別、家庭、族群、城鄉、教育、職業、誠實、記憶力、表達溝通能力等。
訪談工作之進行要培養個人蒐集資料之專業、語言溝通能力、工作倫理等;事前的準備接洽:約定時間地點、訪問人員、預先提示訪談題目、受訪者準備的資料或圖片等訪談工作之進行要培養個人蒐集資料之專業、語言溝通能力、工作倫理等;事前的準備接洽:約定時間地點、訪問人員、預先提示訪談題目、受訪者準備的資料或圖片等 • 口述訪談之進行:紀錄工具準備周全、見面禮、訪談態度、依序清楚表達問題、避免打斷受訪者言談的連續性、避免離題太遠,設法拉回主題、不預存成見、不當面糾正受訪者觀點避免發生衝突,注意語言的使用問題。若能同時製作訪談工作日誌或手記,則是更佳。
訪談歷史,錄音帶、錄影帶在錄畢後必須立刻貼上註記採錄時間、地點、再訪者姓名,甚至訪談內容摘要的標籤,做系統性的管理,以免特日一久無法辨識。如果能有家族收藏、影像蒐集,更是佳作。
訪談後儘速整理資料 *訪談資料整理方式有問答式、自述式、 他述式 *如有重複需按時間、事實重新整理,並 注意可能的主觀、片面、隱瞞之處 *保留問題,註記查證,對照相關資料再 確認。 *影像蒐集、文稿整理後須經當事人過目,訪 談資料、影像使用或出版須當事人同意 *借用資料更要妥善保存、如期歸還,並在授 權範圍內妥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