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470 Views
第 6 章 商业银行. 6 . 1 商业银行概述 6 . 2 商业银行的类型和组织 6 . 3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6 . 4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6 . 5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6 . 6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6 . 1 商业银行概述. 6 . 1 . 1 银行业的起源 银行业是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代银行的先驱是历史上的货币经营业。 货币经营业是经营货币商品的商业,其职能主要是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它在古代社会就开始出现了。. 6 . 1 . 2 现代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E N D
第6章 商业银行 • 6.1 商业银行概述 • 6.2 商业银行的类型和组织 • 6.3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 6.4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 6.5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 6.6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6.1 商业银行概述 • 6.1.1银行业的起源 • 银行业是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代银行的先驱是历史上的货币经营业。 • 货币经营业是经营货币商品的商业,其职能主要是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它在古代社会就开始出现了。
6.1.2 现代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 资本主义现代银行基本上是通过两条途径建立起来的: 一条途径是高利贷性质的旧式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而转变为资本主义的银行。 另一条途径是按照资本主义经营原则组织的股份银行,起主导作用的是后一条途径。 中国的现代银行发展较晚。 1897年在上海设立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自办的第一家新式银行。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事业的创始。
6.1.3 商业银行的性质 • 从性质上说,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公众存款、放款、汇兑(各种转账结算方式的概称)为主要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是一种特殊的企业。说商业银行是企业,是因为它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依法设立、依法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盈利为核心目标。它的业务活动处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之内,是实现资本循环周转的一个必要环节。说商业银行是特殊企业,是因为它与一般工商企业还有差别:它经营的对象不是普通商品,而是货币资本这种特殊商品;它的活动领域是货币信用领域,信用业务是其经营活动的特征。
6.1.4 商业银行的职能 • 1.充当信用中介 • 2.充当支付中介 • 3.把货币转化为资本 •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商业银行的上述职能,也是一般银行的职能,凡从事存、放、汇业务的各类银行,均具有这些职能。这些职能说明,银行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扩大再生产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6.2 商业银行的类型和组织 • 6.2.1 商业银行的类型 • 大致而言,商业银行基本是遵循职能分工型和全能型两类模式发展起来的。 • 职能分工型的商业银行主要经营存款、贷款和结算等传统的银行业务,其贷款又以短期为重点。至于证券等业务则另有机构专营。 • 全能型商业银行,又有万能银行、综合银行之称,它们可以经营一切金融业务,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和其他金融业务。
6.2.2 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 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是指其存在形式。由于各国政治经济环境不同,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也有所不同。 • 1.单一银行制 • 2.分支行制 • 3.银行持股公司制度 • 4.连锁银行制度
6.3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的外来资金两部分。 • 6.3.1银行自有资本 • 银行自有资本包括发行股票所筹集起来的股份资本,公积金以及未分配利润。具体讲,银行资本大体包括下面几种基本类型: • (1)股本。 (2)公积金。 (3)未分配利润,又称留存利润,它是指商业银行税后利润中未分配给股东的部分。 (4)补偿性准备金,它是指银行为应付意外损失而从收益中预先提留的资金,包括资本准备金和贷款、证券损失准备金。 (5)从属债务。
6.3.2存款 • 存款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存入货币资金,存款人可按规定支取款项的一种业务。存款是银行吸收外来资金的主要渠道,是负债业务的主要内容。 传统的方法是按支取方式将其分为 : (1)活期存款。 (2)定期存款。 (3)储蓄存款。
6.3.3其他负债 • (1)同业拆借。 • (2)回购协议。 • (3)中央银行借款。商业银行在必要时可向中央银行借款。这有两种形式:①再贴现,②直接借款, • (4)发行金融债券和境外借款 • (5)临时资金占用。
6.4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指运用资金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一般有四个方面: • ①现金资产; • ②贷款(包括贴现); • ③证券投资; • ④其他资产。
6.4.1现金资产 • 现金资产是指商业银行占用在现金形态上的资产,是随时可以加以运用的资金,在所有资产中具有最强的流动性,属于一级准备资产。一般包括四部分: • (1)库存现金。 • (2)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 (3)存放同业。 • (4)应收现金。
6.4.2贴现 • 银行办理贴现业务即是应客户的要求,买进其未到期的票据,或者说客户将未到期的票据卖给银行就是贴现。在贴现业务中,银行不是按票面额付款,而是要扣除贴现利息,即是从贴现日起至票据到期日止这段时间的利息,然后以票面余额付款给客户。票据贴现付款额的计算公式是:
6.4.3贷款 • 1.贷款种类 • 贷款业务种类繁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类。 (1)按有无抵押品划分,可分为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 (2)按贷款对象划分,可分为工商业贷款、不动产贷款、消费者贷款、农业贷款等。 (3)按贷款期限划分,可分为活期贷款和定期贷款 (4)按还款方式划分,可分为一次偿还的贷款和分期偿还的贷款。
2.贷款过程 • (1)业务开拓与信用分析。 • (2)贷款的发放和管理。 • (3)贷款检查。 上述贷款过程的三个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有效的贷款管理,应把三个环节分开,这样,可以增加贷款的科学性,提高贷款的经济效益。
6.4.4证券投资 • 证券投资是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的业务。银行购买的有价证券主要是国库券、公债、政府机构证券、地方政府证券,以及少量的大公司债券。 • 银行证券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和增加收益,此外还可降低风险。
6.5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 6.5.1中间业务 • 中间业务是银行不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只是以中间人的身份出现,为顾客提供各类服务。 • 1.结算业务 银行办理结算业务是指受客户委托将款项从付款人账户划转到收款人账户完成货币收付的行为。我国习惯称为转账结算。结算业务的方式,同城的主要是支票结算,异地的主要是汇兑、托收、信用证结算。
2.信托业务 信托是信用委托的意思,是指一方委托另一方代为管理、经营和处理某项经济事务的行为。银行经营的信托是金融信托,即银行作为受托人受客户的委托,代为管理、经营、处理有关钱财方面的事项。 • 3.租赁业务 租赁是出租人以收取租金为条件,将财产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的经济行为。承租人按期交纳租金,享有使用权,所有权仍旧归出租人。 租赁业务,按其性质一般可分为金融租赁和经营租赁两大类,银行经办的主要是金融租赁。
4.代理业务 代理业务是指银行(代理人)接受客户(被代理人)委托,代为办理指定的经济事项。银行代理业务有两个特点:一是综合性的服务业务,具有代客服务的性质;二是以收取手续费为收益来源。 • 5.代理融通业务 代理融通又叫代收账款或收买应收账款,指银行或专业代理融通公司代企业收取应收账款,并向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一种业务方式。
6.银行卡业务 银行卡是由银行发行、供客户办理存取款和转账支付的新型服务工具的总称。它包括信用卡、自动出纳机卡、记账卡、录光卡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信用卡。 • 7.咨询业务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是无形的财富,是企业的“性命”。商业银行通过资金运动的记录,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可以为企业提供多种咨询服务。 (1)企业财务资料资信评价。 (2)商品市场供需变化趋势介绍和预测。 (3)金融市场动态分析。
6.5.2表外业务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判定标准,表外业务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 表外业务有以下四类: (1)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 (2)承诺。 (3)金融衍生工具交易。 (4)投资银行业务。
6.6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 6.6.1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 商业银行的经营要遵照三个原则:盈利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 追求盈利是商业银行经营总目标的要求,是银行改进服务、不断开拓业务经营的内在动力; 安全性原则,是指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 流动性原则,是指银行应有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取存款、满足必要贷款等方面要求的能力。 • 以上三个原则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
6.6.2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 • 1.资产管理理论 • 资产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的重点是流动性管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业务的发展,资产管理理论也经历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商业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理论。 第二阶段:可转换理论。 第三阶段:预期收入理论。
2.负债管理理论 •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保证银行流动性的重点,从资产方面转到负债方面,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资产管理来获得,也可以通过向外借款来得到。银行无需经常保持大量的准备资产,完全可以将资金更多地投放到高收益的资产上去,而一旦需要周转资金,则可向外筹借。 • 但是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对吸收资金抱有信心并能够如愿以偿的基础上的,它存在着明显的缺陷:①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②增加了经营风险③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 目前流行的是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它产生于80年代初。 这种理论认为,只有根据经济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通过资产、负债两方面的统一协调管理,才能实现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均衡,为银行谋取最大利润。 而单纯的资产管理过于偏重安全和流动,往往以牺牲盈利为代价,不利于鼓励银行家进取经营;单纯的负债管理过于强调依赖外部借款,增大了银行经营风险。它们都带有一定的偏向。一种把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的管理才是更有效率的管理。
6.6.3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 • 1.缺口管理法 • 缺口管理法,是根据期限或利率等指标将资产和负债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对同一类型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即缺口,进行分析和管理。根据这两类资产和负债的不同组合,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缺口管理战略。 (1)零缺口,即浮动利率资产等于浮动利率负债。 (2)正缺口,即浮动利率资产大于浮动利率负债。 (3)负缺口,即浮动利率资产小于浮动利率负债。
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通过一系列资产负债比例指标来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监控和管理的办法。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对1994年发布的资产负债管理的具体内容进行了修订,所提出的资产负债比例监控指标共10项,其内容是: • (1)资本充足率指标(本外币合并考核);(2)贷款质量指标(对人民币、外币、本外币合并分别考核);(3)单个贷款比例指标(本外币合并考核); (4)备付金比例指标;(5)拆借资金比例指标(仅对人民币考核);(6)境外资金运用比例指标(仅对外汇考核);(7)国际商业借款指标(仅对外汇考核);(8)存贷款比例指标;(9)中长期贷款比例指标;(10)资产流动性比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