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k likes | 1.34k Views
開發中國家經貿關係. 發展中國家與全球化. 什麼是貿易?. 以下六點有助於我們了解什麼是貿易: 國際貿易就像其他經濟活動一樣,是一種生產的過程,將出口轉換為進口 貿易的目的是進口,而非出口。一國從貿易獲得利益,主要是因為它有能力進口所需之物品。出口則是一種負擔,因為只有靠著出口,才能換取進口 我們追求高生產力,並不是因為這有助於與他國競爭,而是因為這將使得一國可生產並消費更多的物品。這無論是有無從事對外貿易,都是一樣. 什麼是貿易?(續). 我們時常過於強調高價值部門,其實並非這些部門才能從貿易獲得利益
E N D
開發中國家經貿關係 國際貿易與金融
發展中國家與全球化 國際貿易與金融
什麼是貿易? • 以下六點有助於我們了解什麼是貿易: • 國際貿易就像其他經濟活動一樣,是一種生產的過程,將出口轉換為進口 • 貿易的目的是進口,而非出口。一國從貿易獲得利益,主要是因為它有能力進口所需之物品。出口則是一種負擔,因為只有靠著出口,才能換取進口 • 我們追求高生產力,並不是因為這有助於與他國競爭,而是因為這將使得一國可生產並消費更多的物品。這無論是有無從事對外貿易,都是一樣 國際貿易與金融
什麼是貿易?(續) • 我們時常過於強調高價值部門,其實並非這些部門才能從貿易獲得利益 • 有人常把就業與貿易聯想在一起,進口太多產品,就會降低國內就業。實際上諸如關稅政策,對就業的影響實在不大。所以,當我們就貿易政策進行爭辯時,大可不必對就業的增減太過大驚小怪 • 政府扶持某個產業,固然有助於該產業與國外競爭,不過也使得其他產業可用的資源因而減少。即使透過貿易,也無法掩飾這個事實:政府對某一產業的扶持,也將造成另一產業的損失 國際貿易與金融
經貿政策關係產業發展 • 產業結構轉變生產力提升經濟成長 • 產業政策的目標: • 就業 • 產出 • 所得分配 • 經濟活動的地區分布 • 技術水準的提升 • 非經濟目標:國際地位、推動策略性產業 國際貿易與金融
產業政策工具 • 三個主要層面: • 國際(關稅、配額、進口許可、內購比例、出口補貼、出口經濟區、出口融資) • 產品(競爭政策、市場管制) • 生產要素(外人之接投資政策、資本與金融市場的管制、勞工市場的干預) 國際貿易與金融
貿易與成長 國際貿易與金融
成長的要素 • 成長的三大要素:勞工、資本與技術 • 資本深化(capital deepening):每一勞工所能使用的資本持續上升。問題資本遞增會產生報酬遞減,可能導致成長的停滯。 • 技術進步則可同時提升勞工與資本的生產力,抵銷了上述報酬遞減的作用,同時更促成產能增加、經濟成長,尤其是節省勞工的技術進步(labor-saving technical progress)(其他尚有中性以及節省資本的技術進步) 國際貿易與金融
對貿易的影響 • 生產因素的增加或技術的進步都會影響貿易的結構,進而影響一國之福利 • 對出口勞工密集產品的國家來說,若其資本相對增加,每人福利固然會提升,不過對外出口可能將下降。為甚麼? • 不過,這個國家若其出口產業技術進步,生產成本降低,則出口將會增加。為甚麼? • 另一方面,若貿易價格變動,則若因成長而使得一國之出口增加,通常會使其對外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惡化。為甚麼? 國際貿易與金融
貿易的靜態利益 • 經濟學裡談到貿易利益,通常分為「靜態」與「動態」利益。 • 一個國家從事對外貿易,其國內價格水準即必須針對國際水準來加以調整,而國內生產者與消費者也因此必須予以因應;這種因應動作所造成資源更有效的使用,即為貿易的靜態利益 • 另一種利益為規模經濟之利益。一國因貿易而擴大銷售市場,這使得生產者能進行更大規模的生產,也使得單位生產成本因而降低。這對本國市場極小的國家來說尤其重要。這也可解釋為何兩個或更多的國家同時都生產同一種產品(譬如鞋子),並相互貿易,大家都更為專業化,也因而改變了國內的產業型態 國際貿易與金融
貿易的動態利益 • 貿易的動態利益較難理解,不過通常也較為重要。主要是指因貿易的自由化,而在較長期間(數十年)增進了經濟的成長,這可能來自若干因素: • 這將增進外人投資,因而促成經濟的成長 • 因國外的競爭而激發國內生產者提升其X-效率(X-efficiency),也就是促使生產者積極從事創新及其他提升效率的行為 • 貿易的動態利益有著重要之政策意涵。不過因為很難就實際資料加以證實,所以時常很難讓一般民眾體會其重要 國際貿易與金融
移轉(transfer)的問題 • 凱恩斯(Keynes)在八十年前指出,一個國家對他國資金的移轉,將會使得其貿易條件惡化。主要是因為接受移轉國家,必須以降低價格促進出口以玆補償。基本上,這發生在接受移轉國家本國對出口產品有較高的消費偏好,反之,則貿易條件會轉好 • 以東亞金融危機為例,東南亞各國因資金大量的移出,必須降價以出口,這確實導致其貿易條件的惡化 國際貿易與金融
貿易條件之效果的意涵 • 一國若課征關稅,通常會使其貿易條件好轉,主要是因其出口產品相對供給減少,而相對需求上升之故。反之,一國對其出口補貼,將會使貿易條件惡化,因相對供給上升,而相對需求減少 • 問題:為甚麼各國通常都極厭惡他國的出口補貼?這攸關所得分配,雖然進口國消費者因他國的出口補貼而獲利,該國生產者則遭殃,在後者的要求之下,乃促使進口國政府採取報復行動 • 這些都導致國際間所得的重分配(因為相對價格變動之故)。不過,實際上各國較關心的,並不是國際分配,而是國內分配的問題 國際貿易與金融
貿易政策 國際貿易與金融
幼兒產業 • 幼兒產業論點(infant industry argument):許多開發中國家有發展製造業之潛在的比較利益,故需要政府的保護,以協助這些產業的茁壯 • 問題:產業真的需要保護嗎在未來而非現在有發展潛能的產業,需要急著保護嗎?受到保護就真的會使產業提升競爭力嗎? • 關鍵:保護產業是因為市場失靈資本市場的不健全、產業創始成本的無法回收,那麼更正市場失靈為最好做法(first best),貿易保護則為次好(second best) 國際貿易與金融
進口替代政策(import substitution policy, ISP) • 過去許多國家採取進口替代產業發展政策,大多未能成功,問題? • 產業的無法發展並非僅僅是缺乏經驗之故,所以光以貿易限制來促進產業發展,仍然無法解決其他的困境,包括技術勞工的短缺,企業人才、管理能力以及社會制度(包括各種發展所需之基礎建設)的缺憾 • 複雜的保護措施使得有效保護(effective protection, EP)過高。[EP通常是把各種保護措施折算成關稅等值(tariff equivalent)來衡量] • 國內市場過小,無法達到產業發展所需生產規模 • ISP經常使得諸如所得分配或失業等問題惡化 國際貿易與金融
雙重經濟(dual economy) • 徵兆:現代部門每人產值、工資遠高於其他部門現代部門通常相當資本密集,不過資本獲利率不見得很高,此外,都市裡低度就業或失業人口也與其他富有人口形成強烈對比 • 與貿易的關係: • 市場的不健全,導致雙重經濟,故有賴貿易措施來矯正 • ISP可能是導致雙重經濟的重要原因 國際貿易與金融
貿易政策是矯正市場的最好做法? • 以勞工市場來說,主要的市場失靈是因為部門間工資的差異之故(製造業工資高於農業)。所以最好(first best)的矯正措施,應是以工資補貼等做法來為之;對製造業補貼雖能矯正勞工市場的失靈,但又造成其他(譬如資本)的扭曲,所以是第二好(second best);至於以貿易措施來矯正,則進一步扭曲了消費市場,充其量只能說是第三好(third best) • Harris-Todaro的觀察,發現過高的製造業工資,吸引過多人力的移入都市,導致都市失業問題。所以上面對矯正市場的討論,可能需要重新思考 國際貿易與金融
貿易與工資差異的關聯性 • 不論是為了擴張生產以促進出口,或是因保護產業貿易而促使工會勢力上升,都可能導致工業部門工資的高於其他部門 • 此外,高工資或對工業的保護,亦將誘使資本的大量投入,造成資本的過於密集,而至資本獲利率的降低 => 較好措施為何? 國際貿易與金融
較開放的貿易政策促成一國的經濟成長? • 許多國家較開放的貿易體系確實與其較高的經濟成長有正的關聯性,問題是,前者促成了後者嗎?還是反過來呢? • 開放的貿易應該只是部分的解釋因素,產業政策則常被用來澄清與解釋。不過,其顯著性如何? • 也許是其他的因素,譬如高投資率與高人力教育,才是真正的解釋因素! 國際貿易與金融
出口競爭 國際貿易與金融
出口擴張使得貿易條件惡化 • 一個國家生產體系的發展若傾向於出口產業(export-biased growth),它將會面臨貿易條件的惡化(見下圖),反之,若傾向進口產業(import-biased growth),貿易條件會改善=>貧窮國家出口越擴大,貿易條件越惡化,甚至大到抵銷了生產能量的增加=>immiserizing growth • 不過,上述情形會發生,主要是RS和RD曲線非常陡峭之故,也就是價格彈性很低。這表示什麼? 國際貿易與金融
傾向出口的成長 國際貿易與金融
勞力豐富國家會透過貿易把勞力大量輸出? • 根據Heckscher-Ohlin模型,一個國家傾向出口較密集使用其豐富生產要素的產品(譬如低度發展國家出口勞力密集之產品),如此,將使得其豐富要素之價格上升,最後將使得各國生產要素的價格趨於一致(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這同時也表示,一國透過貿易,間接將其較豐富資源出口到其他國家(勞力豐富國家間接將勞力輸出到其他國家) • 不過,對美國的實證研究發現,隱含在美國進口產品裡的勞力其實並不高(美國不是較缺乏勞力嗎?),這是怎麼回事?=>也許是由於各國生產技術不同之故 國際貿易與金融
衡量出口表現的指標 • 固定市場佔有率(constant market share, CMS):以出口市場佔有率的增加來顯示一國的出口潛能,出口的增加主要來自於(1)全球對出口需求的上升,(2)集中生產於出口需求高於全球平均的產品或市場,(3)提升全球市場佔有率所增加的出口價值。若一國之(2)、(3)項的和為正,即表示其出口表現優於全球之出口,該國因競爭優勢而獲利 • 顯示性比較利益(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顯示一國之相對出口型態,一產品之RCA值越高,表示該國相對於其他國家對該產品有出口比較利益;RCA值的持續上升,表示該國出口的持續升值 國際貿易與金融
東南亞國家的出口表現 • 在1980年之前,東南亞國家(馬、泰、印、菲)出口主要以非製造業以及天然資源加工業為主,顯示其發展型態的反出口傾向 • 1980到1995年間,這些國家出口大增,出口結構也從過去天然資源導向轉為較高技術之製造業產品 • 產品循環結構重整使得出口生產從高成本轉向低成本國家(東南亞四國與中國) • 四小龍成本雖升高,仍保有低技術製造業的比較利益;反之,東南亞四國成本雖較低,其比較利益仍在於資源加工之產品 • 這些國家並未發展出中級技術之重工業的比較利益,譬如汽車、化學與非電氣機械 • 台、韓、新、馬、泰、菲在高技術的電子部門(主要為電腦相關產品)取得比較利益 • 香港以及菲律賓在服務業出口取得比較利益 國際貿易與金融
出口競爭力有何了不起? • 問題:為何以出口而非利潤來衡量一國的表現? • 政府若以短期利潤來決定其產業輔助之對象,可能因資訊的不足,而無法顯示其長期的表現。 • 讓我們看看顯示利潤的兩個指標:出口利潤以及國內銷售利潤。後者可能是在國內不完全的市場之下所獲,許多消費者可能是受害者而非獲利者;反之,若能成功銷售到國際市場,代表有能力擊敗國際對手,而國際市場也較為完全競爭,而即使都不是,至少受害的是國外消費者 • 此外,出口到國際市場必須面對更嚴格的挑戰,譬如必須遵循更高的產品標準 =>簡言之,出口的社會收益(social return)要大於私人收益(private return) 國際貿易與金融
出口獎勵 • 必需基礎設施的供給 • 資本與外匯的優惠:必須注意獎勵的依據,是否真為過去優秀的出口表現 • 開發出口市場:譬如新加坡的EDB • 提升國家出口的信譽:日本、台灣 =>其他國家也會效法,那麼他們為何不成功?他們是否創造了租金利益(rent),然後用來促進成長,或只是將這些利益當成恩惠來散播?政府與企業是否緊密合作,而非相互勾結?資源的配置是否基於競爭與表現?是否採行機會平等措施(譬如教育)? 國際貿易與金融
對外投資與跨國企業 國際貿易與金融
界定外人直接投資 • 外人直接投資(FDI)不單只是跨國的資本流動,更關乎對企業經營的控制 • 橫向整合:大企業在世界各地開設子公司 • 縱向整合:跨國整合與生產過程相關產業,以期降低風險 • FDI通常針對特定產業,所以可以從那些接受投資產業的特性,來解釋FDI • 為何要從事FDI?簡單地說,因為獲利率較高 國際貿易與金融
產品循環理論 • Vernon的產品循環(product-cycle)假說指出廠商在成長過程中,會在某個階段時成為跨國企業。亦即,當產品演化進入標準化階段,廠商即開始到海外尋找較低成本的生產場所 • 經由價格的降低,或將產品多樣化,以開發新市場 • 這通常可用來解釋為何總是已開發國家在從事創新,亦可用來解釋新興工業國家製造業出口的快速成長 國際貿易與金融
市場不完全與FDI • 產品循環論並無法解釋為何不直接授權國外廠商去生產,而非要親自去投資 • 若從市場與投資地廠商的特性來看,則跨國投資者可能會發現它可在國外市場取得優勢而獲得租金利益,而且是大於國外廠商所願意支付的權利金。爲什麼? • 市場失靈:技術是公共財、技術情報的洩漏、技術買者不會用、技術賣者無法將知識與製程分離 • 造成寡占市場:藉由投資以阻絕競爭 • 內部化:面對不完全的外部市場,選擇跨國整合生產,以提升效率,消除不確定性 國際貿易與金融
「管理」為一種生產因素 • 管理若與資本及勞工同為生產所需之投入因素,那麼由於管理者較容易跨國移動,而有時資本的移動也必須伴隨管理的移動 • 若國外較缺乏管理技術,那麼從事跨國投資,同時對其輸出管理技術,將會獲得比在本國生產更大的利潤 國際貿易與金融
Dunning的擇中理論(eclectic theory) • Dunning提出OLI的擇中理論,希望整合各解釋理論 • 擁有(Ownership)之優勢:擁有技術、管理能力等等,可藉由跨國投資確保優勢 • 區位(Location)之考量:基於運輸成本、原料取得、進口限制、方便性、獲利性等等考量,而赴國外投資生產 • 內部化(Internalization)的利益:為避免市場的不完全而赴國外投資,以進行廠商內部的交易 • 三個型態的條件都必須符合,才可能進行FDI。譬如,具有擁有之優勢者,而基於區位考量應該到國外投資,不過卻無內部化利益(國外廠商可以同樣的效率來生產),那就不如授權國外廠商 國際貿易與金融
國外投資者的策略 • 從許多外人投資的理論,我們會覺得好像都與市場的不完全競爭有關,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投資的產業常為寡占(oligopolistic)、獨占性競爭(monopolistically competitive)或多廠(multi-plant)經營,一方面則是他們並不依據自由金融的法則來進行 • 這些都可從策略的角度來看:維持寡占或獨占(橫向或縱向整合),有助於其確保市場;至於不向本國銀行而反向投資國銀行融資,主要是確保能遵行地主國法規習俗,而不致被接收 國際貿易與金融
FDI的效果 • 租稅效果移轉定價(transfer pricing),不過有人認為這與地主國外匯管制政策較有關(地主國的最適對策為何?租稅?外匯?) • 國際收支平衡效果投資國因出口增加、利潤匯回、權利金等而獲利,不過因資本移出、進口增加而遭到損失;本利相比,必須要長期才能打平,故短期不利,長期得利(不過若從地主國融資呢?) • 就業效果投資點的轉移 • 產業控制R&D的壓抑 • 外部效果訓練、R&D的移入 • 剝削效果資本主義的延續、對落後國家的壓抑(對跨國企業的爭議) 國際貿易與金融
地主國的因應策略 • 對FDI的限制 • 防止外人控制國內產業 • 重心為投資部門、地點、地方參與度、技術移轉、公司資訊的揭露 • 股權以及合夥的要求 • 對FDI的吸引 • 以保護措施來促進發展(關乎進口替代) • 改進經濟幅員、政治態度以及政治穩定(關乎出口擴張),通常採取外向型政策的國家,也較能從FDI獲得正面效果 • 策略對「資本-技術-管理」封包的破解、加工出口區、與貿易相關之投資措施 國際貿易與金融
金融風暴與貿易演變 國際貿易與金融
小而開放經濟體之特性 • 小國的貿易型態: • 一般都很開放,貿易額對GDP比極高 • 生產集中於若干產品與服務 • 在全球市場是價格接受者 • 對全球市場的高度依賴 =>小國極易受國外供需以及資本與外匯市場變動的影響 • 金融危機提升了投資之風險 • 與大國關係越密切,即越容易受其影響 國際貿易與金融
日本與東南亞之經貿關係 • 日本自東南亞(以及四小龍)進口比例持續上升直至1980年代,後因中國對日出口的上升,前述國家所佔比例在1990年代逐漸下降=>意涵? • 由於日圓升值以及日本對產品、技術、製程以及行銷技術上的擁有(ownership)優勢,導致其對東南亞直接投資的推力。此外,東南亞高品質∕低工資的勞工、 低運 輸成本、寬鬆投資誘因以及政治安定,則為東南亞在區位(location)上對日本投資的拉力 =>日人投資幫助東南亞各國出口導向製造業的擴張,也提升就業、移轉技術 國際貿易與金融
金融風暴前後的經濟情況 • 金融危機之前東亞各國之經濟狀態: • 預期經濟的持續上升 • 逐漸升高的國際當期收支赤字 • 漸增的外債 • 國內信用的膨脹(經濟成長帶來高儲蓄以及外國儲蓄[尤其是日本]的投入) =>價格競爭力的降低(偏高的實質匯率) • 金融危機的影響: • 貿易由赤字轉為盈餘(因進口減少之故∕貨幣貶值) • 資本外逃以及外人投資的減少 • 產出縮減及失業上升 國際貿易與金融
亞洲出口值與價格 國際貿易與金融
實質匯率的變動 國際貿易與金融
出口競爭力的變動 國際貿易與金融
防禦性的貿易保護以為因應 • 全球貿易情勢的轉變促使各國採取應變的貿易保護措施關稅—關稅的些微上升、配額的嘗試緊縮、自動出口的設限、反傾銷案件的增多等 • 不過應變的保護幅度並不大,因為: • 美國經濟的好轉 • 其他既存之有效的貿易保護(農業、紡織等) • 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效力與嚇阻 • 然而,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風潮開始走倒車=>APEC/WTO的挫折、東協加三的興起 國際貿易與金融
外人投資政策 國際貿易與金融
FDI的利與弊 • 一國政府為何要吸引FDI?因為外商帶來: • 投資資本(低廉、可靠之資本,包括股本或貸款) • 技術 • 管理技能 • 考量因素: • 排擠(crowd-out)效果。外資與本地廠商競相爭取產品與金融市場,使得本地廠商利潤減少,同時將所獲利潤匯出,不利於地主國 • 外人過度控制本地經濟,或掌握了若干策略性產業 • 外國投資者獲利之後,可能不移轉技術,或協助勞工增進技能 國際貿易與金融
對外人投資的限制 • 基於特殊考量,禁止外人投資某些產業,譬如武器等有關國家安全者 • 一般都限制外人投資於基礎建設,尤其是電力與運輸 • 對外人投資於自然資源,乃至電子裝配產業,都有所戒心 • 指望外人移轉較高技術,創造高薪工作,並防止其轉移過期技術 • 限定外人投資於出口產業 國際貿易與金融
獎勵投資 • 各種吸引投資措施,包括 • 經濟特區 • 基礎建設 • 租稅減免 • 等等 • 吸引措施有其代價過度偏袒外人 國際貿易與金融
FDI的重要性 • 若國內民間部門之扭曲不大,那麼: • FDI與經濟成長的相互關聯。不過影響方向不能確定FDI一方面帶來資本、技術、知識與市場,另一方面只有成長較快經濟才能吸引FDI • 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s)。包括平行外溢(新技術的研發為本地廠商所複製)與垂直外溢(移轉技術給供應商,後者的顧客因此享受到較低價格) • 許多研究指出,FDI對成長的貢獻遠大於本國投資(可能是三倍),不過就絕對值來說,還是比本國投資小得多(亞洲各國,新加坡除外,FDI所佔比例低於10%) 國際貿易與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