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365 Views
水質污染與生物棲地營造. 張文亮. 花蓮富里,張文亮攝. 傳統的水質污染研究,是以人為最核心的考慮對象,著重飲用水的觀點。在 1850 年以前,水質污染最主要的影響,是飲用水的安全;後來,受到飲用水加氯消毒,水質污染的研究重心逐漸轉向土壤與作物。. 苗栗南庄,倪宏坤攝.
E N D
水質污染與生物棲地營造 張文亮 花蓮富里,張文亮攝
傳統的水質污染研究,是以人為最核心的考慮對象,著重飲用水的觀點。在1850年以前,水質污染最主要的影響,是飲用水的安全;後來,受到飲用水加氯消毒,水質污染的研究重心逐漸轉向土壤與作物。傳統的水質污染研究,是以人為最核心的考慮對象,著重飲用水的觀點。在1850年以前,水質污染最主要的影響,是飲用水的安全;後來,受到飲用水加氯消毒,水質污染的研究重心逐漸轉向土壤與作物。 苗栗南庄,倪宏坤攝
在1880年代,開始注意水質對於土壤鹽化 (soil salinity) 與鹼化 (soil alkalinity),對於作物的生長逆境關係,包括作物滲透壓的調適、營養份的均衡等。而後,水質的處理與安全的排放,成為水質污染發展的重點。在1880~1950年間,飲用水的安全與灌溉水的研究,持續的發展。 花蓮富里,張文亮攝
1950年代以後,水質污染的重點開始逐漸轉移,主要的關鍵是,發現污水經過處理以後,並不能夠完全解決河川與近海的污染問題,因為水質污染的處理,是以物理性的懸浮性顆粒,以及生物性的生化需氧量為主,但處理過後所排放出過多的氮與磷,仍然造成承受水體水質的優養化(eutrophication)。 臺北坪林,倪宏坤攝
因著水質優養化,藻類過度滋生,發生藻華現象 (algae bloom),在白日與黑夜,因著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過度旺盛,使得水中溶氧濃度有劇烈的改變。白日溶氧過高,甚至超過飽和溶氧 (9 mg/L);夜間溶氧降低,甚至低於 5 mg/L,很少魚貝類能夠忍受在短時間內溶氧如此大的變化。 南投埔里,倪宏坤攝
水中的溶氧濃度超過 9 mg/L,呈現過飽和現象 (oversaturation) 時,魚貝類的鰓很容易受水中氣泡阻塞,導致窒息死亡,或是全體遷移到其他的地方;水中的溶氧濃度若低於 3 mg/L,在水體底部容易產生對生物體有劇毒的硫化氫與硫化菌,所以在優養化的水體中,底棲生物或是在底部覓食的魚類容易在夜間死亡。 張文亮攝
1950年代以後水質污染研究的轉移,主要包括:1950年代以後水質污染研究的轉移,主要包括: • 1.) 以魚貝類以及水生昆蟲,作為水質污染的指標; • 2.) 將水質污染的淨化,融入水域生態系統 (ecosystem); • 3.) 1990年代以後,興起水質污染區生物棲地的營造,目的在棲地的營造,使得生物獲得棲息空間,更具生態系統的功能,促進水質自然淨化。 • 對於近代期待結合生態與工程的科學家或工程師而言,產生了更高的挑戰。 臺北坪林,張文亮攝
生物棲地的營造 張文亮 花蓮富里,張文亮攝
在聖經的創世記裡,上帝對人說,要管理空中的飛鳥與海裡的魚。當時的人聽到這樣的吩咐,可能沒有聽得很仔細,以致於我們現在,大學裡還無法開授「海洋魚類管理學」,也沒有「空中飛鳥管理學」。在聖經的創世記裡,上帝對人說,要管理空中的飛鳥與海裡的魚。當時的人聽到這樣的吩咐,可能沒有聽得很仔細,以致於我們現在,大學裡還無法開授「海洋魚類管理學」,也沒有「空中飛鳥管理學」。
嘉義東石,張文亮攝 • 人是陸地上的生物,如何管理水裡的魚類,或是空中的飛鳥呢?以致於長期以來,人類對於魚類或飛鳥,不是在爭辯要吃多少,就是魚或鳥裡面有多少營養等這些問題,很少談該如何管理。
整個棲地營造的開始,便是有一個人,首先回覆了這個問題。因著這個人的回覆,雖然答案還不是很成熟,卻成為了近代非常重要的學科,是棲地營造的創世記。這個人是格林費爾 (Joseph Grinnell, 1877~1939),生態工程與生態棲地營造的思考,便是從這個人開始。 http://mvz.berkeley.edu/Grinnell.html
格林費爾是個念藝術的學生,在1901年於史丹福大學取得藝術碩士學位;但是他認為,在自然界進行精確與長期的觀測,並將觀測的結果賦予活潑的理念,也是藝術。因此他沒有去畫畫或攝影,而是到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生物學老師;在課餘,到阿拉斯加調查極地陸生鳥種的種類,然後順著阿拉斯加南下,到加拿大沿海,甚至美國西岸的海邊,研究鳥類的分布。格林費爾是個念藝術的學生,在1901年於史丹福大學取得藝術碩士學位;但是他認為,在自然界進行精確與長期的觀測,並將觀測的結果賦予活潑的理念,也是藝術。因此他沒有去畫畫或攝影,而是到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生物學老師;在課餘,到阿拉斯加調查極地陸生鳥種的種類,然後順著阿拉斯加南下,到加拿大沿海,甚至美國西岸的海邊,研究鳥類的分布。 美國加州,張文亮攝
他在1904年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有一種特殊的鳥種小黃鶯 (Chestnut-backed Chickadee, Parus rufescens),其分布從阿拉斯加一直到加州,數千公里的範圍 (range) 都能夠存在;但是其所存在範圍的寬度,卻只有幾十公里。 http://flickr.com/photos/18092121@N00/373045384/
圖1:小黃鶯在太平洋東岸的分布 • 資料來源:Grinnell, J. 1904. Th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hest-Nut-Backed Chickadee. The Auk, Vol. 21, No .3, pp364~382.
圖2:小黃鶯在美國西岸的分布 資料來源:Grinnell, J. 1904. Th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hest-Nut-Backed Chickadee. The Auk, Vol. 21, No .3, pp364~382.
格林費爾所提出的這份報告,是近代研究生物棲地的經典之作,因為整個生態棲地的營造,就是從這裡開始。格林費爾在此篇研究報告裡,首先採用「棲地」(habitat) 這個名詞,早期habitat只用於形容人的生活習性,沒有用在野生動物身上。 美國加州,張文亮攝
美國加州,張文亮攝 • Habitat的字源是abit,是ability的起源,代表人的能力,可以選擇所要居住的地方。格林費爾認為,不只是人類有這種能力,動物也有能力選擇其要居住的地方。他將這個用於人習性的單字,賦予新的意義,來表示動物選擇居住範圍的能力。
這是個革命性的思考。他於研究中提出,小黃鶯是否真的具有選擇棲地的能力?這棲地的特性是什麼?人類會不會改變這個棲地的特性,以致於小黃鶯失去了可以棲息的空間?這是個革命性的思考。他於研究中提出,小黃鶯是否真的具有選擇棲地的能力?這棲地的特性是什麼?人類會不會改變這個棲地的特性,以致於小黃鶯失去了可以棲息的空間? http://flickr.com/photos/mattandjess/2245687178/
第一步,格林費爾以族群學 (population theory) 的概念,提出小黃鶯在空間中呈現常態分布,當愈接近常態分布平均值,便是物種愈好棲息的所在。而這棲息所在的特性,經過仔細的研究,發現最主要的因子是空氣中的溼度,其次是針葉林所提供的遮蔭果效,末了則是針葉林所提供的食物。 圖3:空間中的常態分布
在地域上,從阿拉斯加一直到加州沿海,受到洋流影響,雖然非常乾燥、年降雨量不到500 mm,但是洋流的高溫使得海水蒸發成為空氣中的水氣進到內陸,使得空氣的相對溼度經常在80 %以上,小黃鶯大部分便在這樣的特性中存在。 http://species.wikimedia.org/wiki/Poecile_rufescens
當時格林費爾所做的實驗都是靠眼睛觀察,以及對鳥數目的紀錄。在初期的研究中,只憑仔細觀察而產生結果,雖然客觀性不足,但這樣的學習精神,應該為近代的生態棲地營造者所注意。 http://pro.corbis.com/search/Enlargement.aspx?CID=isg&mediauid=%7BF3A5F6DE-8F86-4FFC-8024-5FB2B6E802BF%7D
第二步,格林費爾以動物結構與行為學,來說明棲地的特性。他量測小黃鶯飛翔的距離、翅膀的寬度、尾羽的長度、喙的尖銳與強度,認為小黃鶯的尾羽與翅膀較短,適合短距離的飛翔,能在較高的針葉林中穿梭;其喙的尖度與強度,也適合取食針葉樹的松果。第二步,格林費爾以動物結構與行為學,來說明棲地的特性。他量測小黃鶯飛翔的距離、翅膀的寬度、尾羽的長度、喙的尖銳與強度,認為小黃鶯的尾羽與翅膀較短,適合短距離的飛翔,能在較高的針葉林中穿梭;其喙的尖度與強度,也適合取食針葉樹的松果。 http://www.dereila.ca/dereilaimages/Birds4.html
第三,格林費爾發現,只要空氣的相對溼度低於70%,其他的鳥類就會占優勢,小黃鶯幾乎不會出現,因此他提出,不同生物物種間的競爭或天敵,會限制小黃鶯在空間中的分布。第三,格林費爾發現,只要空氣的相對溼度低於70%,其他的鳥類就會占優勢,小黃鶯幾乎不會出現,因此他提出,不同生物物種間的競爭或天敵,會限制小黃鶯在空間中的分布。 圖4:不同小黃鶯分布的距離 資料來源:Grinnell, J. 1904. Th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hest-Nut-Backed Chickadee. The Auk, Vol. 21, No .3, pp364~382.
表1:3種小黃鶯翅膀與尾羽的長度量測數據 資料來源:Grinnell, J. 1904. Th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hest-Nut-Backed Chickadee. The Auk, Vol. 21, No .3, pp364~382.
其他鳥種 小黃鶯 圖5:小黃鶯與其他鳥種的常態分布
格林費爾進而解釋,當空氣的相對溼度逐漸消失,針葉林植物相便逐漸轉換為低矮的灌木林或草原,當鳥類在此移動時,會需要較長的尾羽,以利飛翔。 http://flickr.com/photos/55286571@N00/361336706
第四,格林費爾在1923年繼續提出,棲地會影響生物活動,生物活動也會受到棲地影響的研究。他以5種地鼠,探討其挖洞對於棲地土壤的影響。第四,格林費爾在1923年繼續提出,棲地會影響生物活動,生物活動也會受到棲地影響的研究。他以5種地鼠,探討其挖洞對於棲地土壤的影響。 圖6:格林費爾研究的地鼠 資料來源:Grinnell, J. 1923. The Burrowing Rodents of California as Agents in Soil Formation. Journal of Mammalogy, Vol. 3, No .3, pp137~149.
他首先提出,棲地是個動態 (dynamic) 的變化,不只動物會影響,人類可能也會影響。他亦是首先提出,因著人為的過度開發,可能會破壞到生物棲地的觀念,並進而提出,人類對於動物棲地的影響,不僅是對小黃鶯或是地鼠,而是會影響到所有生物。 圖7:地鼠打洞的痕跡 資料來源:Grinnell, J. 1923. The Burrowing Rodents of California as Agents in Soil Formation. Journal of Mammalogy, Vol. 3, No .3, pp137~149.
因此他下了個結論:大地上所有的生物,在空間上的分布,如果以生物族群作為考慮,會呈現常態性分布;而且更重要的,生物分布的空間,是受限於地理的條件,他把這條件稱之為barrier。在barrier之內,生物的棲息範圍稱為「領域」(territory),這些名詞我們現在都非常常用,是生物棲地營造的開始。因此他下了個結論:大地上所有的生物,在空間上的分布,如果以生物族群作為考慮,會呈現常態性分布;而且更重要的,生物分布的空間,是受限於地理的條件,他把這條件稱之為barrier。在barrier之內,生物的棲息範圍稱為「領域」(territory),這些名詞我們現在都非常常用,是生物棲地營造的開始。 圖8:地鼠打洞的痕跡 資料來源:Grinnell, J. 1923. The Burrowing Rodents of California as Agents in Soil Formation. Journal of Mammalogy, Vol. 3, No .3, pp13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