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likes | 699 Views
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 王荣生 上海师范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 一、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二、 辨识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类型 三、 了解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四、正确理解内容目标和活动目标 五、尽可能把能力目标具体化 六、 关注领域之间目标的互通 和 关联. 一、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的两个要点. 合宜的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是国家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国家的意志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规定语文课程应该培养的素养,包括学科育人价值和学科核心素养,其主体是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E N D
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 王荣生 上海师范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 一、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二、辨识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类型 三、了解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四、正确理解内容目标和活动目标 五、尽可能把能力目标具体化 六、关注领域之间目标的互通和关联
课堂教学的两个要点 合宜的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是国家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国家的意志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规定语文课程应该培养的素养,包括学科育人价值和学科核心素养,其主体是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一堂具体的语文课:教学目的 • 语文课程目标 • 选文类型 教学连续性 • 学生状况
一堂具体的语文课: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教材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与内容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第二学段阅读 1.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学段阅读 6.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内容目标 内容目标又叫“内容标准”,它指明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即学习内容。 ◇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又叫“表现标准”,它指明学生在什么方面应该达到什么水平。 ◇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又叫“表现性目标”,它指明学生要进行什么样的听说读写活动,并期望在这些活动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学习。 ◇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第二学段阅读 1.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学段阅读 6.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构成”关系 当课程目标是“内容目标”时,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是“构成”关系,即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直接构成部分。学习这些内容,本身就是目标。 ◇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构成”关系 ◎当课程目标是“内容目标”时,“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同义词语。换言之,学习这些内容本身就是目标。 ◎语文课程“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学习领域中的程序性知识,即听说读写的态度、规则和策略等,一般与课程目标是“属于”关系。 ◎一些与听说读写态度、规则和策略直接相关的语言学、文学、文章学等关于对象的知识,有时会成为内容目标的直接构成部分,因而它们也是语文课程中必需学习的课程内容。
“达到”关系 当课程目标是“能力目标”时,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是“达到”关系,即课程内容能够有效地达到课程目标。 ◇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可能涉及一些概念,如“观点”、“话题”、“连贯”等等。
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则会出现复杂的状况: ◎能力目标与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学习的课程内容,具有可选择性。 ◎能力目标与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学习的课程内容,类似于目的与途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语文课程中所涉及的语言学、文学理论、文章学等知识,一般与课程目标是“达到”关系,学习这些内容是为了较好地“达到”课程目标,具有相应的语文能力。 ◎能力目标与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学习的课程内容,是概率性质的。
“符合”关系 当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是“活动目标”时,课程内容就是与这一活动指向“相符”的语文活动。 ◇比如,独立撰写一份小课题研究报告,就是与“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条目标相符合的语文活动。 ◇阅读指定的课外读物,就是与“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这条目标相符合的语文活动。
“相符”关系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领域,其学习内容与课程目标大多是“相符”关系。 ◎在“写字与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领域,也有一些需要学生完成的有特定指向的学习活动,设计这些活动,必须注意与课程目标的相符性。
“构成”、“达到”、“符合” ◎课程目标要由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支撑 ◎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要指向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必须与课程目标相呼应
第二学段阅读 1.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内容目标与语文知识 对语文教师来说,有些知识是新的。 ◎ “阅读叙事性作品,……。阅读说明性文章,……。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内容目标与语文知识 有些语文知识,看起来是“旧”的,其实已灌注进新的内涵。 ◎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 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1 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1 亲爱的 你 放在冰箱里的 两颗葡萄 我 把它吃了
活动目标的要领,是语文活动的样式 •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分解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这句话就可以分解出:“议论文”、“观点”、“材料”、“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判断的标准”等教学内容,分别达成“区分”、“发现联系”、“思考和判断”等教学目标。
揭示 揭示出课程目标中所蕴含的课程内容,主要适用于其中的“内容目标”、“活动目标”,以及一些在“能力目标”中内容指向比较明晰的条目。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就需要揭示“常见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的运用”与“写作语境”的关联等,从而形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记叙生动 • 记叙,即叙述、叙事。记叙是动的,与时间相关,记叙人物、事件的变化和发展历程。写实的文章,记叙主要有顺叙(直叙)和倒叙。 1.起落。起落是读者反应的强弱。记叙不宜平铺,事情本身有起落,写出来的记叙文也就有起落;如事情本身的起落感不强,就要采用倒叙等补救办法。 2.详略。详略指取材,重要的详写,不那么重要的略写,不重要的不写。取材有主从,所以文笔有繁简,不宜平均。 3.表里。指作文材料显隐。大家都能看到的,是表层,而偶尔露出事情真相的,引起读者的想象和推论,是里层。
描写与观察 1.日常观察。即正常情况下通过眼睛的观感就能看到,在正常的情况下不同的眼睛所看到的大致趋同。 2.科学观察。或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所能看到的,比如X光照片,或者是通过专门仪器可以看到的,比如望远镜、显微镜等,科学观察建立在客观基础上,也就是说,同样受过专业训练,或使用同样的仪器,所看出来的东西应该是一样的。 3.文学观察。文学观察,与其说是用眼睛看,不如说是用心看。文学观察则是主观的,是这一位作者在这一境遇中的独特观感,是由作者的想象、联想、情感、趣味等独特体验所酿造出来的主观之镜像。换言之,是其他人的眼睛所看不到也不可能看到的。
描写生动 • 描述或描写,实际上把瞬间发生的事定格、延长,把综合的物体景观加以分解、特写。学生学习描述或描写,实际上是学习如何把观察到的镜像定格、延长、分解并加以特写。 • 描述或描写,具体是关键,具体才会生动,才会营造身临其境感。 • 与语文教师的直觉相反,具体的描写,主要靠名词和动词,而不是靠带有评价色彩的形容词——概念化的形容词往往导致不具体和虚假感。
提炼 从语文教材(课文)或听说读写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就需要结合不同体式的课文,依据体式,寻找相应的“重要词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及“体味”、“推敲”和“品味”的种种具体办法。
选择 按课程目标的指引,从相关的研究中选择指向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开发 语文课程目标相应的课程内容,有一些在目前尚无现成的可资依赖的可靠知识,要合适地进行教学,就需要在备课时进行开发。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阅读 1.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学段阅读 6.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二学段阅读与写作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阅读与写作 第二学段: 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第三学段: 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协调 在语文学习中,同一学段、同一领域的条目之间会相互作用,因此需要加以协调,在领会语文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统筹规划。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 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强制的、使学生经历挫折甚至痛苦的办法去认字和写字,那么就会与第一条相冲突,导致学习低效甚至走向目标的反面。
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 一、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二、辨识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类型 三、了解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四、正确理解内容目标和活动目标 五、尽可能把能力目标具体化 六、关注领域之间目标的互通和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