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環境變遷與永續城鄉之探討

環境變遷與永續城鄉之探討. 許正旺. 摘要. 環境變遷→ 文明累進現象 → 換來了多少文明價值 ? → 付出多少人性代價 ? 值得所有城鄉環境皆放任其變遷異動 , 一滴不漏 ? 生活環境 → 汰舊換新的變遷本質 → 實現城鄉永續經營理念 ? 整體城鄉發展現況 → 去地域化傾向 資本主義經濟效益主導 → 去人性化演進特徵 人本價值尺度 人文思想環境特質. 預期論述成果如下 :.

kent
Download Presentation

環境變遷與永續城鄉之探討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環境變遷與永續城鄉之探討 許正旺

  2. 摘要 • 環境變遷→文明累進現象 →換來了多少文明價值? →付出多少人性代價? 值得所有城鄉環境皆放任其變遷異動,一滴不漏? • 生活環境 →汰舊換新的變遷本質 →實現城鄉永續經營理念? • 整體城鄉發展現況→去地域化傾向 • 資本主義經濟效益主導→去人性化演進特徵 • 人本價值尺度 • 人文思想環境特質

  3. 預期論述成果如下: • 探討台灣整體城鄉發展現況與趨勢的去地域化傾向,及其環境促因. • 探討台灣環境變遷屬性之去人性化演進特徵的強勢,及其環境促因. • 論述並彙整提供拓展具人文思想環境特質之城鄉經營與續造建議.

  4. 壹、前言 • 世紀初經濟延盪→二十世紀末東南亞金融風暴 • 兩岸經貿投資現象及趨勢  →投資市場資金兩大誘因 →投資環境成本與市場規模潛力 • 體現精神層面環境經營最有利之生機  →傳統產業西移  →投資環境面臨嚴苛對比  →物質層面環境變遷速度趨緩 • 提供與展現具時代性與前瞻性之人文思想理念  →永續城鄉經營執行軸向參考

  5. 探討論述流程文明累進           環境變遷 汰舊換新(物質層面)人性代價(精神層面) 文明價值? 繁衍價值趨勢人本價值尺度 人文思想 環境特質 城鄉紋理 經營軸向 永續城鄉

  6. 貳、現象、成因與趨勢 • 以機能主義與純粹幾何造型結合為訴求之現代建築運動思潮,形成一股波及全球之國際樣式風潮 • 六○年代初期起,受現代建築運動影響之大規模城市建設即遭受嚴厲的質疑與批評 • 八○年代初起,西歐整體城鄉建築教育主流與城鄉環境價值思潮明顯回歸歐洲傳統都市空間理念(指國際樣式風潮盛行之前的傳統城市空間價值),旗幟鮮明地排斥現代主義國際樣式所倡導之城市空間企圖及願景. • 思考方位及論述步驟 : (一)環境變遷與思潮對峙 (二)繁衍趨勢與人本價值抗衡 (三)人文思想環境特質

  7. (一)環境變遷與思潮對峙 以近代波及全世界城鄉建築思潮的延續性反噬效應來貫聯以下兩個場景,作為提供從近代世界文明整體互動與變遷的世界觀角度,客觀性研判台灣本土的環境變遷及其特質: (一)近代歐洲城鄉環境價值變遷 1.六○年代以前現代主義國際樣式盛行場景 2.六○年代至八○年代初思潮對峙場景 3.八○年代以後傳統城鄉環境價值回歸場景 (二)近三十年台灣城鄉環境價值變遷 1.七○年代人定勝天價值場景 2.八○年代汰舊換新價值場景 3.九○年代天人共生意識場景

  8. 1.六○年代以前現代主義國際樣式盛行場景 • 「現代建築國際會議(CIAM)」於第一次會議”目標宣言”確認現代建築觀念應將建築現象與總體經濟狀況聯繫,並從傳統學院派價值與古老法式之中解脫出來(1928). • 第四次會議主題”功能城市”宣告城市形態的重組應該僅僅受人的尺度所指引;而城市規劃的要點在於四項功能:居住、工作、遊憩和流通(1933). • 第五次會議主題”居住與休閒” 所確認歷史形成的架構以及城市的區位對一個城市的影響之重要性,已可隱約嗅出現代主義思潮企圖從機能與經濟效率掛帥之價值標榜回歸對傳統城鄉環境價值認定的路線修正(1937). • Alva Aalto:”真正功能好的建築應該主要從人性的角度看它的功能如何...,技術功能主義(Technical functionalism)創造不出來真正的建築”(1940).

  9. 2.六○年代至八○年代初思潮對峙場景 • 六○年代從美洲乃至西歐所掀起的劇烈學潮、工潮等群眾社會運動,明顯彰示全面化社會思潮對峙場景: (1)社會制度對峙(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 (2)性別理念對峙(女性主義運動與傳統父權制度) (3)政治理念對峙(反戰、無政府主義與極權專制) • Aldo Rossi :”只有經由分佈在城市中不同地方的族群所具有的自然傾向才能解釋城市結構的修正”(1966). • Robert Venturi :”建築既含有適用、穩固和愉悅三項Vitru- vius所列的要素,其複雜和矛盾實為必然之事”(1966). 這個學術觀點強有力地反駁了現代主義思潮(尤其是Le. Corbusier)要求建築必須擁有一崇高的純粹主義(purism); 不僅對單一的建築物如此,對整座城市更是如此.

  10. 3.八○年代以後傳統城鄉環境價值回歸場景 • 現代主義國際樣式的城鄉環境價值與歷史脫離促因: (1) Framgoise Choay:”對工業革命初期所抱持的樂觀的進 步理念所產生的誤解”(1965) (2) Karl Max主張由工人階級消滅資產階級重新創造另一個新世界的意識形態所影響 批判: • 機能主義者所倡導的「都市效率」取代西方建築文化傳統中的「都市美學」現象 • 簡化了方法論中解決問題的邏輯去面對現代城市的交通、衛生與景觀等公共性議題,但卻漠視了人文思想中的傳統價值與理念的經營與延續 傳統城鄉環境價值回歸: • 二十世紀末二十年至今西歐主要重大城鄉建設與規劃,莫不以延續及突顯在地性城鄉特色為主要訴求

  11. (2)近三十年台灣城鄉環境價值變遷 • 因為量(指其相對性規模)、質(指其相對性區位)特色的與生具有,傾邊緣化、受波及化與小角色化地被多向性牽制是其宿命,更也是其強質: 1.從資、共冷戰時期漸漸轉化成全球市場社會中的邊陲資本主義區位 2.位處區域性洲陸強權與跨洋超霸抗衡島鏈上的樞紐中心點 • 城鄉意義的界定與再設定促因: 1.區域性社會經濟產業結構的變遷 2.偶發性地方大規模天災的催化效應

  12. 1.七○年代人定勝天價值場景 • 面對以工業建設、商業貿易等二級產業開發為訴求之十大建設事業,執政者鼓吹人定勝天的攻堅口號,以提增建設工程的可實行度及其效率 →自然環境的角色扮演,對號入座地被設定為等著讓人征服的客體(對象) • 方盒子的建築樣式蠶食鯨吞傳統城鄉風貌(指斜屋頂建築樣式及風貌)的社會環境變遷景象正拉開序幕 • 新舊建築材質與樣式的共存及並比效應下,也逐漸醞釀及發酵總體社會價值觀以新舊表象對比進步與落後的物質化衡量標竿及尺度 • 世界性的石油危機波及影響下(1973),住宅房舍由提供住宿的機能轉變拉抬為可增值買賣的流通性商品角色

  13. 2.八○年代汰舊換新價值場景 • 旅遊休閒及服務業等三級產業的盛行,與電子資訊產業的興起,推促新一波城鄉環境汰舊換新的價值認可趨勢 • 資本主義社會的資金缺乏投資管道時押注於房市並扭曲市場行情的經濟景象 →住宅房舍扮演可增值買賣的公認流通性商品角色 →加速整體城鄉風貌汰舊換新的變遷腳步 →房價持續飆漲至所謂的天價(1989) • 資金籌措便利與資本的雄厚 →大規模的造鎮計畫四處盛行延燒(含舊翻新改造計畫) →城鄉風貌全面性斬斷過去的汰舊換新場景

  14. 3.九○年代天人共生意識場景 • 主導台灣作跨世紀經營軸向之思維操演促因: (1)兩岸經貿統合與競比的角色定位 (2)進入WTO所面臨的一級產業三級化轉型的產業生存 挑戰(傳統農畜業轉型為兼具休憩觀光作導向之服務業) (3)面對投資市場整合的磁吸效應的宿命 • 世紀末的天災(921震災)震垮近三十年來「人定勝天」價值意念.過度的開發,招致大自然反噬時災害的擴大 →引人反思尊重自然以及與大自然和睦相處之道 →催生「天人共生」意識的城鄉環境價值再定論

  15. (二)繁衍趨勢與人本價值抗衡 • 繁衍趨勢 : 延續生物種存在的生命特徵,以物種生理 需求及思維邏輯導向作驅策 →展現在科技領域裡頭永無止盡的研發及應用 • 人本價值:印證人性精神層面的心理需求及生命體 互動的生存模式 →體現在法律條文與社會總體人文涵養及互動行為模式 • 互動性制衡模式:上述兩種構成人類生命質地的特徵,在時空場景的變遷演化過程中,產生流動性相互消長的角力現象 →現象若過度極化 →個體精神層面的質變與生存意願的質疑,終將顯露於群聚總體表徵之中 →所謂的「社會亂象」

  16. 台灣社會環境變遷的特質及傾向: • 去地域化傾向: 受汰舊換新的物質更替價值衡量所導引的去「在地性」生活質變; 亦即台灣從南至北無分此處他處或這裡那裡,到處盡是同樣的生活空間形式與場景,所不同的也只是地理位置的差異而已 →去根著性的生活質變 • 成因: 1.樓房價值商品化炒作 房市買賣的商品性格主導基本空間屬性與氣氛營造.內外住宿環境的在地性特色自然被剔除殆盡,也因此而阻斷了具備地域性氣質的傳統風格被延續、維護以及突顯、強化的可能性 →城鄉風貌的變遷趨向一致化、單調化與缺乏多樣性的量產模具化

  17. 2.在地性認同感的式微 • 直接反映了一級產業的弱勢化現象與就業市場人力流向的機動性本質 • 鄉村勞動人口的外移也瓦解了傳統家族結構,間接促成傳統家族勢力作用與影響的式微 3.都會成長的磁吸效應 • 鄉村勞動人口的外移直接顯現在都會區就業人口擴增與都會成長外擴 • 都會環境的強勢經營,包括基礎建設的強化改善(尤其是大眾捷運運輸網路的完備)與行政文教資源的便利普及,吸引家庭從鄉村搬至都會, 甚至連文藝沙龍等文化性指標活動也同樣集中於都會 • 地方就業人口遭都會成長的磁吸效應掏空,所形成的社會問題不僅在都會區產生,也同樣在鄉村製造困擾.這些表面上不同性質的社會問題,反映了兩極化性格以及具備連帶因果關聯的社會不均現象

  18. (2)去人性化演進特徵及其成因 資本主義的唯物論述,其文明演進的基礎即建立在否定以精神層面的人本價值思維作導向的唯心論述 →以唯物論述導引而出的資本主義社會之繁衍價值趨勢,同樣否定了人本價值尺度的衡量與定論 去人性化演進指的即是否定人本價值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繁衍價值趨勢 →不快樂、缺乏充實感與一大堆實現不了的願望纏身等,生動串演掏盡人本價值精髓之去人性化演進的舞台戲 成因: 1.效益價值判斷的扭曲 2.經濟掛帥思維的獨大 3.社會物化趨勢的加速

  19. 1.效益價值判斷的扭曲 • 在個人主義盛行的狀況下,公眾性的效益價值判斷經常被扭曲成特定團體性或個體性的效益價值判斷 • 特定領域的地方性效益價值判斷也常被扭曲並屈服在整體公共性效益價值判斷之下 →以汽車通行停放為主要衡量效益價值的現代都會規劃理念,機械式地強制套用在舊時空產生的城鄉紋理空間 →造成都市更新的操作處處僅見「拓寬」與「拉直」的單調表象化時代景象 →因此而抹滅掉的舊戀老街與花弄草巷,象徵性地終結掉傳統純樸人性的互動

  20. 2.經濟掛帥思維的獨大 • 經濟競爭力的提昇最常被社會媒體所注重與報導,但也對等附上了同樣份量的社會亂像報導 • 社會文化力展現的薄弱 →文化性思維被邏輯性地櫥窗化與形式化 • 不快樂指數持續攀高 →現代都會人口生活價值觀及自我情緒涵養缺乏良性互動的機制 • 基礎建設與行政文教資源較缺乏的鄉村地帶,居民住戶活的比都市裡頭的人來的閒情逸致 →突顯在經濟掛帥思維主導之下,資本主義市場競比的本質性要求是造成都會人口不快樂的基本因素

  21. 3.社會物化趨勢的加速 • 社會物化的真實性效應: 不快樂的都市人依然自負其所處環境物質裝備與建設的優越,而看輕快樂的鄉下人 • 物化趨勢與懷舊情境是相互對峙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 →面對舊時空的純樸老街及花弄草巷的體驗,與感受古蹟文物乃至對舊的破銅爛鐵的玩味,都是展現人性精神層面的人本價值理念 • 很不幸的是,絕大部分的人都視環境物化趨勢的彰顯為社會進步的表徵

  22. (三)人文思想環境特質 • 人本價值尺度的衡量,可用以篩檢文明價值的質地,作為審思與關照人文思想環境特質的有效工具 →人本價值尺度的評判依據,自是以人性代價的增減,來檢驗文明價值的肌理 →包含人際關係良性的互動、互助與互惠;人情味的關照;以及人與自然界的共存、共生,這些理念及其反向價值的對峙與消長,即構成了人性代價的增減 • 人文思想環境應該具備的理念: (1)身分角色的確定 (2)個性特質的彰顯 (3)區域涵構的歸屬 (4)歷史記憶的關照 (5)情境傳承的延續

  23. (1)身分角色的確定 • 身分角色指的是具備人文思想生活環境的背景 • 身分角色的確定,自然將其獨特性氣息的傳達視作肯定此空間環境的存在意義之展現 (2)個性特質的彰顯 • 個性特質指的是具備人文思想生活環境的性格 • 個性特質的彰顯,可以強調突顯其韻味及特色的吸引力,藉以構築多樣化而且相互競比的整體城鄉風貌 (3)區域涵構的歸屬 • 區域涵構指的是具備人文思想生活環境的屬性 • 區域涵構的歸屬,是有效標誌該空間環境所處地理位置以及區別所屬不同區位的方法

  24. (4)歷史記憶的關照 • 歷史記憶指的是具備人文思想生活環境的事實 • 對歷史記憶的關照,是對人與此空間環境互動記載的真實性鋪陳及感受,有助於強化人與此空間環境的認同感 (5)情境傳承的延續 • 情境傳承指的是具備人文思想生活環境的傳統 • 情境傳承的延續,可以確保地方文化意識及情感的真實性運作,並確立其根著性傳遞的永續願景

  25. 參、城鄉經營與續造對策 本文緣上述分析歸納,提出下列五項城鄉經營與續造之對策作為全文之結論: (一)身分角色與自然環境經營 (1)研究探討人文(人性因子與文化因子)與環境(環構因子與境域因子) 身分角色認定與永續特質經營之潛在性格剖析,以及自然界與環境人文不可分割之主宰角色定位 (2)由身分角色的認定以及與自然環境作良性互動的經營,藉以展現空間環境的獨特性氣息及其存在意義 (二)都市區段與社區修復活化 (1)研究探討城、鄉肌理滯斷之根著性促因與鄰近地域之區域性互動變因,尋求都市區段與社區修復活化之持續性總體營造

  26. (2)由都市區段與社區修復活化的持續再造對策, 藉以勾勒出空間環境的韻味及特色,繼而構築多樣化風韻而且相互競比的整體城鄉風貌 (三)城鄉結構與空間質地確認 (1)研究探討城、鄉環境空間秩序之差異性與生活模式之訴求差距,釐定都市區段與社區各整體環境架構之結構性城、鄉發展軸向,並豐富地域性群聚之生活空間質地 (2)尤其體認縮短城鄉差距的急迫性 (3)經由城鄉結構的整體均勻發展以及城鄉空間質地之確認,有效標誌空間環境所處地理位置以及區別所屬不同區位的在地性突顯

  27. (四)地方認同感與凝聚力強化 (1)研究探討城、鄉景觀變動與褪滅之過程及成因,挖掘都市區段與社區之偶失性集體時代記憶,援以強化地域性社區精神與生活之凝聚力及認同感 (2)經由對歷史記憶的關照及省思,以及對這些互動記載的真實性鋪陳的感受,有深度地強化了人與地方的意識認知及情感認同 (五)傳統優質空間精神再延續 (1)研究探討城、鄉景觀延續與再造之人文依據與環境束縛,落實傳統優質空間架構精神之保存與再生 (2)經由傳統優質空間精神的再延續,確保地方文化意識及情感的真實性運作,繼而確立其根著性傳遞的永續願景,經營具跨世紀價值之前瞻性都市維護與景觀續造理念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