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502 Views
第十章 体能训练的生物化学. http://nt3197.xilubbs.com/. 第一节 提高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 主要把握. 训练的生化依据:训练对该供能系统产生的影响 训练方法:训练强度、训练间歇、休息间歇安排及依据. 第二节 训练效果的生物化学. 251 页. 一、训练适应. ( 一 ) 概念 训练适应是指机体对不同运动方式所引起化学特性发生适应变化的现象。. 训练适应是运动能力提高和身体健康的标志。. 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变化包括:. 肌肉细胞形态至来细胞水平的变化 代谢调节和机能水平的变化
E N D
第十章 体能训练的生物化学 http://nt3197.xilubbs.com/
主要把握 • 训练的生化依据:训练对该供能系统产生的影响 • 训练方法:训练强度、训练间歇、休息间歇安排及依据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第二节 训练效果的生物化学 251页
一、训练适应 (一)概念训练适应是指机体对不同运动方式所引起化学特性发生适应变化的现象。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训练适应是运动能力提高和身体健康的标志。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变化包括: • 肌肉细胞形态至来细胞水平的变化 • 代谢调节和机能水平的变化 • 神经内分泌与细胞水平活动的协调性的变化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二)训练适应的专项特点及意义 • 适应的专项性:不同的训练类型,引起相应的适应。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意义: • 有助于了解项目特点 • 指导运动员选材 • 运动员机能评定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二、力量训练效果的生物化学基础 (一)力量训练的生化特点 (二)力量训练的适应性变化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一)力量训练的生化特点 1、肌纤维的类型:快肌动员多,力量大。 快肌的生化特点 2、ATP利用速率:ATP酶活性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3、中枢的支配作用 • 调节肌纤维募集数:神经递质 • 控制神经冲动发放频率:神经递质,钙,胆碱脂酶 • 协调运动单位之间冲动发放的同步化程度:Na+-K+ ATP酶, Na+-Ca2+ ATP酶,胆碱脂酶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二)力量训练的适应性变化 1、肌力增大 2、肌肉壮大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1、肌力增大 • 神经系统的适应性: (1)增加拮抗肌的抑制作用 (2)增强协同肌的协同作用 (3)肌肉收缩保护性反射抑制减弱 • 快肌纤维的比例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2、肌肉壮大 • 蛋白质合成增加(原因见163-165)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三、速度训练效果的生物化学基础 (一)速度性运动的生物化学特点 (二)速度训练的适应性变化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一)速度性运动的生物化学特点 • 以快肌(Ⅱb)为主 • 无氧代谢供能为主(ATP-CP、糖酵解) • 主要消耗的能源物:ATP、CP、肌糖原 • 神经系统兴奋水平高:谷氨酸、多巴胺等等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二)速度训练的适应性变化 • 磷酸原供能能力增强:ATP酶、CP、CK升高 • 糖原酵解酶活性增强:磷酸化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 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程度上稍逊于力量训练 • 肌肉缓冲酸的能力增加:蛋白质、氨基酸缓冲系统(肌肽、组氨酸)、CP分解反应、碳酸/碳酸氢盐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四、耐力训练效果的生物化学基础 (一)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特点 (二)耐力训练的适应性变化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一)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特点 1、短时间耐力运动(35秒~2分钟,速度耐力) 2、持续2~10分钟的耐力运动(最大强度耐力) 3、长时间耐力运动(大于10分钟)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1、短时间耐力运动(35秒~2分钟,速度耐力) • 无氧代谢供能为主 • CP消耗较多 • 运动的后(末)期血乳酸浓度较高 • 糖酵解酶的活性受高H+浓度抑制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2、持续2~10分钟的耐力运动(最大强度耐力) • 有氧代谢供能比例增多 • 运动中血乳酸较高水平 • 以CP和肌糖原供能为主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3、长时间耐力运动(大于10分钟)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有氧代谢供能为主 • 小于1小时的运动以糖供能为主 • 超过1小时的运动脂肪供能为主 • 超过2小时的运动会出现运动性低血糖(若不采用外源性补充),体温升高,并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失调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二)耐力训练的适应性变化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五、停训练的生物化学变化 (一)停训对训练效果的影响 (二)防止运动能力下降的措施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一)停训对训练效果的影响 1、肌肉力量的消退 2、肌肉耐力的消退 3、肌肉能量储存量的减少 4、酶活性的消退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1、肌肉力量的消退(较慢) • 肌肉质量和含水量的减少引起体积减小和最大肌力的下降 • 运动单位和肌纤维募集量减少,引致部分力量丧失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2、肌肉耐力的消退(较快) • 最大摄氧量下降 • 血红蛋白总量下降 • 血容量下降 • 细胞色素C下降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3、肌肉能量储存量的减少 • CP含量下降 • 肌糖原含量下降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4、酶活性的消退 • 酶含量减少(与酶的半寿期有关) • 酶活性下降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二)防止运动能力下降的措施 • 停训练时间不宜过长 • 保持适度的训练力量:每周一次大负荷量力量训练耐力:降低训练密度,保持训练强度(每周2次)柔韧:停训练即丧失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六、过度训练的生物化学变化 (一)概念 (二)过度训练的生物化学特征 (三)防治过度训练的措施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一)概念 • 过度训练是指训练计划安排不当,运动负荷量过大,超过运动员机体的承受力的训练。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产生原因: • 一次性或长期累积,造成训练及恢复、运动及运动能力、负荷与负荷的承受力三方面平衡的破坏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外在表现: 机体多种功能的减退、情绪异常,及运动能力下降;易患病,甚至生理机能异常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二)过度训练的生物化学特征 1、血、尿常规指标异常 2、免疫系统机能损伤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1、血、尿常规指标异常 (1)血红蛋白低或呈下降趋势 (2)血浆激素水平异常:儿茶酚胺及受体下降;血浆睾酮/皮质醇下降;促黄体生成素和生长激素下降 (3)与代谢能力相关指标:运动中最大血乳酸水平下降;运动中易出现低血糖;CK易升高 (4)出现蛋白尿或血尿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2、免疫系统机能损伤 • 免疫球蛋白降低 • 自然杀伤细胞减少 • 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三)防治过度训练的措施 • 合理安排运动训练,注意个体差异。 • 合理体息,注意劳逸结合。 • 合理营养 • 加强系统身体的机能评定。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复习思考题 1、骨骼肌对力量、速度、耐力训练的生化适应表现哪些方面? 2、停训练对身体素质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何谓过度训练?试述过度训练的外在表现和生化特征。如何预防过度训练的发生?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王斌 http://nt3197.xilubbs.com/
再 见 欢迎访问 http://nt3197.xilub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