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805 Views
努力实现由制造大国向 制造强国的战略转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2005 年 6 月. 1. 中国制造的崛起为世人瞩目. 经过建国以来 55 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体系,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大国。表现如下:. 2000 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 30700 亿 , 占国民经济总值的 34% 。占工业总值的 78% 。 2001 年制造业增加值 37613 亿,占国民经济总值的 39.2% ,占工业总值的 77.6% 。 占世界制造业总额的比重超过 5% (达 5.9% , 1980 年仅占 1.4% )
E N D
努力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战略转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2005年6月
经过建国以来55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体系,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大国。表现如下:经过建国以来55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体系,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大国。表现如下:
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30700亿,占国民经济总值的34%。占工业总值的78%。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37613亿,占国民经济总值的39.2%,占工业总值的77.6%。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30700亿,占国民经济总值的34%。占工业总值的78%。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37613亿,占国民经济总值的39.2%,占工业总值的77.6%。 • 占世界制造业总额的比重超过5%(达5.9%,1980年仅占1.4%) • 位居世界第四位(仅列于美(占世界总额的21%)、日(占世界总额的15.8%)、德之后) • 2005年可能超过德国而居第三
2000年制造业出口223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9.7%。2001年为2398亿美元,占90%。2000年制造业出口223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9.7%。2001年为2398亿美元,占90%。 • 包括诸多行业在内共80多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2004年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坚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改革力度、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开拓两个市场,实现了年初预测的经济增长20%的目标,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4年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坚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改革力度、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开拓两个市场,实现了年初预测的经济增长20%的目标,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第一,经济总量创历史纪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04年机械工业仍然保持了历史上少有的增长速度,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2711亿元,同比增长27.41%;完成工业增加值8635亿元,同比增长22.75%;完成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1902.3亿元,同比增长27.7%。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同步超过3万亿元,创历史纪录。2004年机械工业仍然保持了历史上少有的增长速度,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2711亿元,同比增长27.41%;完成工业增加值8635亿元,同比增长22.75%;完成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1902.3亿元,同比增长27.7%。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同步超过3万亿元,创历史纪录。 产业结构在总量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产销率达到97.66%,多数行业销售收入增长超过30%。
第二,全行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 2004年机械工业实现利润1858.1亿元,同比增长16.51%;上交税金1161.88亿元,同比增长10.5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2.51%,比2003年提高了9.35个百分点。
第三,机械产品进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2004年机械工业实现进出口总额2227.8亿美元,同比增长45.42%,高于全国外贸进出口增长9.7个百分点。全年机械工业累计出口额857.87亿美元,同比增长49.87%,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增长14.47个百分点;累计进口额1369.93亿美元,同比增长42.77%,高于全国外贸进口增长6.77个百分点。
机械产品出口有三个突出特点: 1. 出口增速快于进口增速 2. 东部地区出口继续增长,中部地区出口明显加快 3. 民营企业成为扩大产品出口的新生力量。机械工业民营企业去年累计出口额146.72亿美元,同比增长73.67%,在扩大机电产品出口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已经形成三个世界级制造区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已经形成三个世界级制造区域。 这三个区域的制造比重占全国的66%以上,出口占总额的比重超过85%,可以说主要制造产品的生产基地大多位于这三个区域。 • 此外,东北重大成套设备制造和川陕军事装备制造已形成聚集地。
①中国制造业排名世界第四,但是以轻工为主。 例如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玩具生产和出口基地,占总量的60%;洗衣机占世界总量的24%;冰箱占16%;空调占30%,摩托车1999年产978万辆,占世界总产量的50%。
产量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制造产品分类 • 材料产业 • 机械装备(缝纫机、拖拉机、太阳能热水器、集装箱) • 化工产业 • 交通产业(自行车、摩托车) • 家电制造业 •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 纺织产业 • 皮革毛皮品及医药制造业等。
可以看出,只是机械装备和交通行业中的“低档”产品居世界第一,那些为高技术产业提供的装备(即高技术装备)以及重大成套装备仍是我们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可以说,机械装备制造业不发展,制造业的水平就上不去,就缺乏竞争优势。可以看出,只是机械装备和交通行业中的“低档”产品居世界第一,那些为高技术产业提供的装备(即高技术装备)以及重大成套装备仍是我们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可以说,机械装备制造业不发展,制造业的水平就上不去,就缺乏竞争优势。
② 中国占世界制造业总量(增加值)的5.9%。与北美(21%)、日本(15.8%)相比中国还远远称不上是一个世界制造强国。
③ 上个世纪末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虽然中国有11家,但其中没有制造业企业。技术含量高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在世界市场中还远未形成主流。 直到这两年,我国的宝钢以及个别汽车制造企业刚刚冲进了500强。使我国在500强企业中增加到15家。
国外进口 国外进口 产业价值链 MADE IN CHINA 生产 技术研发 产品研发 品牌 分销 服务
④从硅谷—新竹—东莞之间,按产业分工其利润率依25%—15%—5%递减。充分说明中国制造更多地处于一个世界制造业加工车间(世界工厂)的位置(而不是制造强国),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制造能力的全面提升。④从硅谷—新竹—东莞之间,按产业分工其利润率依25%—15%—5%递减。充分说明中国制造更多地处于一个世界制造业加工车间(世界工厂)的位置(而不是制造强国),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制造能力的全面提升。
纵观上述,我国制造业现实真正的态势则是: “靠劳动力与资源、靠比较优势在低端挣小钱”,而还没有做到“靠知识与技术、靠竞争优势挣大钱”。在整体上可以说目前我国确实是某些产品的制造大国,但还远不是重大精尖产品的制造基地,更不是盼望中的制造强国。
路甬祥理事长在学会年会上的讲话 我们为之奋斗的制造强国绝不是仅仅基于传统技术和产品的强国,而必须是适应新时代、掌握新技术、满足新需求的制造强国。中国不仅要拥有强大的以家电和电子元器件为代表的轻型的规模产品制造能力,还要拥有强大的以发电设备、冶金石化设备和汽车生产装备为代表的重型的重大装备制造能力,更要拥有强大的以微电子、光电子制造设备、微机电系统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型的高技术装备制造能力。
这段论述,清楚地指出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着眼于全面形成强大的规模产品制造能力、雄厚的重大装备制造能力以及高水平的高技术装备制造能力。这三类制造能力的目标指向不同、需要条件不同、在全球化体系中所处地位不同,而且所遵循的发展规律和实现的机制也完全不同。当前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在继续扶植好规模产品制造能力的发展、继续安排好国民经济重大建设项目所需的装备制造的同时,还要关注与培育我国研发与制造高技术装备的能力。这段论述,清楚地指出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着眼于全面形成强大的规模产品制造能力、雄厚的重大装备制造能力以及高水平的高技术装备制造能力。这三类制造能力的目标指向不同、需要条件不同、在全球化体系中所处地位不同,而且所遵循的发展规律和实现的机制也完全不同。当前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在继续扶植好规模产品制造能力的发展、继续安排好国民经济重大建设项目所需的装备制造的同时,还要关注与培育我国研发与制造高技术装备的能力。
彩电空调 电子元器件 发电设备 轧钢机 集成电路 生产设备 规模产品 及零部件 重大成套装备 高新技术装备 轻型 重型 新型 “四小龙” 前苏联 美国、日本 东莞 昆山 沈阳 哈尔滨 ? 新时期制造强国的关键性标志 三大类制造能力 缺一不可!
中国大陆世界产量第一的规模产品制造能力 彩色电视机 3936万台 29% 洗衣机 1443万台 24% 电冰箱 1279万台 16% 空调 1827万台 30% 电风扇 7661万台 50%以上 照相机 5514万台 50%以上 微波炉 1257万台 30% 电饭锅 1355万台 - 吸尘器 1010万台 - 抽油烟机 366万台 - 收录机 2.4亿台 70% VCD视盘机 2000 万台 70% 电话机 9598万台 大于 50% 显示器 4590万台 42% 钟表 15亿只 75% 微特电机 30亿台 60% 一次性电池 170亿只 40% 数字程控交换机 3000万线 - 缝纫机 865多万台 50% 拖拉机 210 万台(1996) 83% 太阳能热水器 600 万平方米 - 集装箱 153万 TEU 83% 自行车 4270万辆1999年 约 40% 摩托车 1153万辆 44% 人造金刚石 10亿克拉 60%以上 钕铁硼永磁体 5360吨 43%左右
谁来做喷墨头? 这还只是微米技术 标准喷墨打印头 喷墨面积14平方毫米 喷嘴3072个 直径15微米 打印时加热器在十万分之一秒内升温至三百多度,使喷嘴内形成约100大气压 由此从喷嘴中喷出直径为20微米、体积为4微微升的墨滴,速度每秒24000滴
为此,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不能停留在轻工业化的水平上,应当也必须使技术密集型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以及以高技术装备为代表的新型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此,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不能停留在轻工业化的水平上,应当也必须使技术密集型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以及以高技术装备为代表的新型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这后者,特别是这高技术装备,构成了新时期制造产品的新的增长点,也是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竞争的核心,以及对其他国家保持技术竞争优势的核心所在。特别是这后者,特别是这高技术装备,构成了新时期制造产品的新的增长点,也是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竞争的核心,以及对其他国家保持技术竞争优势的核心所在。
高技术装备不可能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由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但离开了高技术装备的制造,中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强国,这正是衡量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关键!高技术装备不可能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由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但离开了高技术装备的制造,中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强国,这正是衡量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关键!
机械制造业面临着新的技术革命,机械制造业要为高技术产业提供装备,就需要努力做到如下三点:机械制造业面临着新的技术革命,机械制造业要为高技术产业提供装备,就需要努力做到如下三点:
第一、要主动迎接高技术,要有远见地看到高技术装备这个市场是无止境的。第一、要主动迎接高技术,要有远见地看到高技术装备这个市场是无止境的。
机械科学、机械工程、机械制造是不断发展和前进的。谢友柏院士早就指出:有人抱怨机械、机械科学、机械学不再受人重视,实际上是他自己把自己束缚在陈旧的机械的概念中。机械科学必须有一个与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科学和信息科学相适应的飞跃发展。机械科学、机械工程、机械制造是不断发展和前进的。谢友柏院士早就指出:有人抱怨机械、机械科学、机械学不再受人重视,实际上是他自己把自己束缚在陈旧的机械的概念中。机械科学必须有一个与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科学和信息科学相适应的飞跃发展。
同样,机械制造业也必须有一个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相适应的飞跃发展。要扩大服务领域,迎接新需求,满足新客户,要为高技术产业化开发和提供先进装备。同样,机械制造业也必须有一个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相适应的飞跃发展。要扩大服务领域,迎接新需求,满足新客户,要为高技术产业化开发和提供先进装备。
半导体生产设备是高技术装备的一个代表。单是基于200mm和300mm晶圆的硅基芯片的生产制造已经为全世界的装备制造者提供了每年150—200亿美元的需求,何况芯片本身还在以摩尔定律的速度继续发展,对装备和仪器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不断涌现。半导体生产设备是高技术装备的一个代表。单是基于200mm和300mm晶圆的硅基芯片的生产制造已经为全世界的装备制造者提供了每年150—200亿美元的需求,何况芯片本身还在以摩尔定律的速度继续发展,对装备和仪器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不断涌现。
除了半导体器件,更多的高技术产品也在逐步跨入大量应用时代,如射频识别器件、生物和化学传感器、微型机器人、纳米材料零部件,以及各种新治疗方法和生物药品生产所需要的设备仪器和元器件,哪一种都可能成长为不亚于今天芯片制造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的装备产品市场。除了半导体器件,更多的高技术产品也在逐步跨入大量应用时代,如射频识别器件、生物和化学传感器、微型机器人、纳米材料零部件,以及各种新治疗方法和生物药品生产所需要的设备仪器和元器件,哪一种都可能成长为不亚于今天芯片制造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的装备产品市场。
机械制造业为高技术产业做装备,是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也是历史的必然。机械制造业为高技术产业做装备,是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也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要主动适应高技术产业的特点,积极掌握高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这些不可忽视的特点和趋势有:第二、要主动适应高技术产业的特点,积极掌握高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这些不可忽视的特点和趋势有:
微加工正在成为通常制造技术,亚微米及纳米级制造及测量成为制造科技 和制造工艺的主流; • 广泛应用光制造技术,光加工、光化 学加工、光电加工构成十分普通的加工方法; • 生长型制造的比重迅速提高,成为传统的“从上而下”的去除法制造的必要补充,特别是在微纳制造领域;
生物工程成为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体、柔性体的处置加工成为与加工金属体和刚性体同样普遍的制造方式:生物工程成为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体、柔性体的处置加工成为与加工金属体和刚性体同样普遍的制造方式: • 机电一体化实现高技术化升级,产品的结构、运动、检测、控制、驱动等要素充分融合,从而真正实现智能化; • 制造技术与材料技术更加密不可分, 特别是纳米材料的应用使制造业的设计和制造产生革命性的巨变;
个性化实验装备的制造成为重要的新兴行业,对于科学仪器、医疗器械、生物工程设备等,从实验生产到规模生产、从试验装置到量产设备的界线逐渐消失;个性化实验装备的制造成为重要的新兴行业,对于科学仪器、医疗器械、生物工程设备等,从实验生产到规模生产、从试验装置到量产设备的界线逐渐消失; • 精密化工过程,如超级粉碎、超净过滤、精确分离、智能传热等,与机械制造过程相互渗透融合,成为强大的新型制造技术; • 可控复合表面工程技术成为广泛应用的精密制造技术,非连续性及非均一性结构材料的应用大大拓宽机械设计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