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69 Views
歌唱 (第三册). 袁一玉. 歌唱发声的基础. 一、发声训练:. a . 2/4 1 2 | 3 2 | 1— ‖ ao u b . 2/4 1 2 3 4 | 5 4 3 2 | 1 — ‖ ao u. XXX. 练习提示: 用急吸缓呼的呼吸方法,来配合发声练习。气息不能上浮,要始终保持腰腹部的支持力度,呼吸要深沉、平稳而自然流畅。要控制好气息,声音不能出现“台阶”,要连贯自然。. 二、歌唱的共鸣.
E N D
歌唱 (第三册) 袁一玉
一、发声训练: a. 2/4 1 2 | 3 2 | 1— ‖ ao u b. 2/41 23 4 | 5 43 2 | 1 — ‖ ao u XXX
练习提示: 用急吸缓呼的呼吸方法,来配合发声练习。气息不能上浮,要始终保持腰腹部的支持力度,呼吸要深沉、平稳而自然流畅。要控制好气息,声音不能出现“台阶”,要连贯自然。
二、歌唱的共鸣 • 歌唱的共鸣,就是指歌唱发生时,由于气息冲击声带 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同时引起了人体内其它共鸣器官,共 鸣腔体产生共振的现象。由于共鸣时所产生的泛音与声带 发出的音构成复音,因此,共鸣使声音得到美化,使原本 声带所发出的单薄的声音更加洪亮、音色丰富、表现力 强,从而达到丰满悦耳动听的效果。正确的发音,是建立 在最大限度地运用共鸣基础之上的,绝不单凭喉头的力 量,也不是用气息压迫它,而必须是有弹性地,柔和地运 送气息,引导出有共鸣的美好声音。 • 人体有很多天然的共鸣体,如: 胸腔、口咽腔、头腔、鼻腔等。
1、头腔共鸣: • 头腔共鸣是声乐发声的一种方法,是 头部各窦腔的共鸣,如额窦、跌都等。这 些窦腔能对频率较高的声波产生共振,它 与腭上面的鼻腔共鸣、鼻咽腔共鸣构成人 的上部共鸣,它可以极大地改善声音的色 彩,发展高音,增强声音的持久力。其声 音明亮、柔美,并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头腔共鸣是沿袭了科学知识尚不发达的19世纪的声乐术语,是一种练声方法。头腔共鸣感觉的获得是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面移动一些,把下胛放下来(好像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的感觉)。同时,软腭和小舌头也随之上抬,舌根则有放下一些的感觉,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些,声波沿着上腭传递向鼻咽腔、鼻腔和诸窦,引起声波的回荡。它在发高音(头声区)时为主要的共鸣器官,口腔、咽腔次之,胸腔更次之。
2、口腔共鸣、胸腔共鸣: • 口腔共鸣是声乐发声方法之一。口腔共鸣的获得是要在发音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上腭有上提的感觉。基音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气息的传送,使声波沿着硬腭向上齿背方向推送。这时,声波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喉咽部分流畅向前,在口腔的前上部分引起振动,声音即在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这时兼有鼻腔打开、畅通的感觉。这种共鸣使声音明亮靠前,但过多的口腔共鸣,容易使声音出现“白声”。发中音(中声区的音)时,以口腔、咽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头腔次之,胸腔更次之。口腔共鸣效果明亮、靠前,很容易和头腔共鸣联系起来。同时,可以减少咽喉的负担,对声带起到保护的作用,唱中声区的音时用得较多。
所谓胸腔共鸣是沿袭了科学尚不发达的19世纪的说法,是一种练习方法,一种声乐术语。胸腔共鸣感觉的获得是使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状,发声时,下腭自然下垂,喉咽部适当开大一些,把在硬腭上声波振动的反射点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再由气管附近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这时,似乎感觉到是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一样。唱低音(发胸声区的音)时,以胸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口腔、咽腔次之,头腔更次之。 胸腔共鸣的音色丰满、浑厚。
3、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a、 鼻腔共鸣(包括鼻咽腔共鸣)与头腔共鸣联系十分紧密,在吸气打开鼻腔的基础上,继续向上吸,打开额窦,然后向后上方吸,打开整个头腔。在向上向后打开的过程中,会感到两颧打开,软腭与小舌柔和地提起,下颌后退,硬腭有一种紧张感。通过高位起音,使鼻腔 共鸣在整个头部空腔中震荡。
b、 要始终保持喉咙打开,并注意呼吸的支持。 • c、 在换声区,要采取元音变形的手段,即a带o、u的成分,i带ü的成分等,并注意引发前额的共鸣,同时,喉头稍向下、向后退让。
d、 练习发弱的头声。用半打呵欠的感觉 吸气,打开头腔,利用叹气的感觉,在高位的共鸣点上起音,声音虽小,但集中,然后下滑接真声。当熟练以后,再用有支点的气息在高位轻柔发声,经过不断地练习,逐渐增加音量,使声音宏亮起来。
唱好换声区,发展高声区必须调节使 用头腔共鸣。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用头腔共鸣来演唱中声区,虽然音量小一点,但不会损害声带。
4、混合共鸣 人体的共鸣腔体联为一体,构成了声音的通道。发声时,基音在整个通道中产生共振,形成混合共鸣,混合共鸣是一种最为自然合理的共鸣方式。头鼻腔共鸣,口、咽腔共鸣,胸腔共鸣,随着音高的变化,混合的比例有所不同,但其中头鼻腔共鸣在混合共鸣中居统帅地位,以确保声音统一,共鸣位置高,声音明亮、饱满、优美、圆润、自如、灵活。
(1)、低声区 • 在胸腔共鸣的基础上混以适量的口、咽腔共鸣,并尽力保持一定的头鼻腔共鸣。
(2)、中声区 • 在口、咽腔共鸣的基础上混以适量的头鼻腔共鸣和胸腔共鸣。
(3)、高声区 • 在头鼻腔共鸣的基础上,混以适量的口、咽腔共鸣并尽力保持一定的胸腔共鸣。
三、共鸣发声练习: • 2/4 1 2 | 3 2 | 1— ‖ • ao • au • yu
练习提示: • 用急吸缓呼的呼吸方法,来配合发声练习。气息不能上浮,要始终保持腰腹部的支持力度,呼吸要深沉、平稳而自然流畅。要控制好气息,声音不能出现“台阶”,要连贯自然。元音的咬字发音要充分利用腔体共鸣,并始终保持统一的发声位置,不随着音高的升高而改变发声位置。在换声区,要采取元音变形的手段,即a带o、u,,i带ü。
四、作业: • 1、通过学习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正确的掌握歌唱发声时的共鸣位置及方法,并勤以练习。 • 2、通过演唱短小的声乐作品,来体会歌曲演唱中的共鸣位置及其共鸣腔体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