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 likes | 871 Views
4. 热力学在冶金中的应用. 4.1 最高反应温度(理论温度)计算 4.2 炼钢过程中元素氧化发热能力计算 4.3 选择性氧化 — 奥氏体不锈钢的去碳保铬 4.4 选择性还原 — 从红土矿中提取钴和镍. 4.1 最高反应温度(理论温度)计算. 冶金反应焓变及标准自由能变化计算. 研究化学反应、溶液生成,物态变化(如晶型转变 、熔化或蒸发等)以及其他物理变化和化学过程产生热效应的内容,称为热化学。 冶金反应焓变 的计算实际上是冶金热化学的主要内容。.
E N D
4. 热力学在冶金中的应用 4.1 最高反应温度(理论温度)计算 4.2 炼钢过程中元素氧化发热能力计算 4.3 选择性氧化—奥氏体不锈钢的去碳保铬 4.4 选择性还原—从红土矿中提取钴和镍
4.1 最高反应温度(理论温度)计算 冶金反应焓变及标准自由能变化计算 研究化学反应、溶液生成,物态变化(如晶型转变 、熔化或蒸发等)以及其他物理变化和化学过程产生热效应的内容,称为热化学。冶金反应焓变的计算实际上是冶金热化学的主要内容。 高炉炼铁以及电炉、闪速炉熔炼铜锍为半自热熔炼,其热量来源既有物理热,又有化学热;电炉炼钢则需要电能转变为热能,而转炉炼钢、吹炼铜锍、镍锍则为自热熔炼,主要的热源是化学热。以氧气顶吹转炉炼钢为例,把1350℃的铁水升温到1650℃,主要依赖于铁水中的[Si] 、[Mn] 、[C]等元素氧化反应放热;即由化学能转变成热能。要控制氧气顶吹转炉的温度,需要进行冶金热化学计算(热平衡计算),温度偏高加降温剂,如废钢等;温度偏低则要加入提温剂,如硅铁等,以达到控制冶炼过程的目的。总之,金属的提取过程一般都伴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因此,计算冶金反应焓变,不仅有理论意义,还有实际意义 。
焓变计算方法 物理热的计算: 纯物质的焓变计算,一是利用热容;二是应用相对焓。 1. 用恒压热容计算纯物质的焓变: 对于成分不变的均相体系,在等压过程中的热容称为定压热容(Cp),在等容过程中的热容称为定容热容(Cv).
当物质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相变时: 将固态1mol某纯物质在恒压下由298K加热到温度T时,经液态变为气态,其所需的全部热量的计算式为:
2.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量热给出了纯物质在298K时的热化学常数 称为摩尔标准相对焓,即一摩尔物质在常压下从298K加热到K时所吸收的热量。 若物质的量为n摩尔,其相对焓为
若该物质在所研究的温度下为固体,且有固态相变,则相对焓若该物质在所研究的温度下为固体,且有固态相变,则相对焓 若在所研究温度下该物质为液态,则相对焓 若在所研究温度下该物质为气态,则相对焓为
4.1 最高反应温度(理论温度)计算 利用基尔霍夫公式计算化学反应焓变,前提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温度相同,为了使化学反应温度保持恒定,过程放出的热要及时散出;对吸热反应则必须及时供给热量。 如果化学反应在绝热条件下进行,或因反应进行得快,过程所放出的热量不能及时传出,此时也可视为绝热过程。 对于放热反应,生成物将吸收过程发出的热,使自身温度高于反应温度。如果已知反应的焓变,以及生成物热容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即可计算该体系的最终温度,该温度称为最高反应温度(又叫理论最高反应温度)。 绝热过程是理想过程,实际上和环境发生能量交换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反应所能达到的实际温度总是低于理论最高温度。
计算放热反应的理论最高温度,实际上是非等温过程焓变的计算。计算放热反应的理论最高温度,实际上是非等温过程焓变的计算。 一般假定反应按化学计量比发生,反应结束时反应器中不再有反应物。 可认为反应热全部用于加热生成物,使生成物温度升高。 实标上,反应结束时总还残留未反应的反应物。因此,也证实了实际能达到的温度比理论最高温度要低。
例题: 镁还原制钛的总反应为 TiCl4 (g)+2Mg(s)=Ti(s)+2MgCl2 (s) (1)当反应在298K、恒压下发生; (2)当反应物TiCl4和Mg分别预热至1000K,再使它们接触发生反应。 试用第一节的数据表,用试算法计算最高反应温度。
解 (1)计算反应 TiCl4 (g)+2Mg(s)=Ti(s)+2MgCl2 (s) 在298K发生反应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 此反应全部用于加热生成物Ti和MgCl2,使其温度升至TK,运用理论热平衡方程得:
由相对焓定义式积分可得到各纯物质的相对焓。由相对焓定义式积分可得到各纯物质的相对焓。 钛的相对焓计算如下: (298~1155K) (1155~1933K) (1933~3575K)
MgCl2的相对焓计算如下: (298~987K) (984~1691K) (1691~2000K)
计算生成物相对焓之和: 当T=298~987K 当T=987~1155K 当T=1155~1691K
当T=1691~1933K 用内插法说明 =1691K
(2) 计算当TiCl4(g)和Mg均预热到1000K,再使其接触引发反应,所能达到的最高反应温度 =131.27+519.65
用试差法计算最高反应温度。 若生成物加热至T=1600K时,则 若生成物加热至T=1700K时,则 因此,生成物的最高反应温必定在1600~1700K之间,用内插法计算此温度:
镁热还原TiCl4制取海绵钛的反应,若不排出余热,反应所能达到的最高理论温度已接近MgCl2的沸点(1691K),远超过了Mg的沸点。镁热还原TiCl4制取海绵钛的反应,若不排出余热,反应所能达到的最高理论温度已接近MgCl2的沸点(1691K),远超过了Mg的沸点。 反应开始后,排出余热是控制工艺过程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生产实践中,镁热还原TiCl4工艺通常控制在900℃左右,防止了镁的蒸发和高温下Ti与反应器作用生成Fe-Ti合金。
4.2 炼钢过程中元素氧化发热能力计算 氧气转炉炼钢过程所需的热量来源: (1) 加入转炉内1350℃左右的铁水带来的物理热 (2) 主要是在吹炼过程中,铁水中各元素[C]、[Si]、[Mn]、[P]、[Fe]等氧化反应放出的化学热。 虽然炉渣、炉气、炉衬等升温消耗一定热量,但过程产生的化学热仍过剩。因此,在氧气转炉炼钢过程中要加入冷却剂,借以消耗多余的热量。
例题1-4 要计算铁水的总化学热,必须了解各元素氧化发热能力。当转炉开吹后,吹入298K的氧,溶解在铁水中[Si]、[Mn]优先氧化,并释放化学热,使铁水温度升高。当炉温达到1400℃左右时,大量溶解在铁水当中的[C]开始氧化,约90%的[C]被氧化成CO,10%被氧化成CO2。现以[C]氧化成CO为例,计算当铁水中碳由w[C]为1%降至0.1%将使炼钢熔池温度升高多少度?并计算添加废钢的冷却效果。
解: 该问题属非等温条件下焓变的计算 (1) 计算[C]氧化放出的热量
Qstcp,stT+( Qsl+ Qfr) cp,sl,frT (2) 计算氧化1%C时,炼钢熔池温升值
(3) 计算冷却剂的冷却效应 吸收热量
4.3 选择性氧化—奥氏体不锈钢的去碳保铬 奥氏体不锈钢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其特点是具有良好的抗晶间腐蚀能力。其含碳量越低,抗腐蚀能力越强。 奥氏体不锈钢的一般钢号为1Cr18Ni9(Ti),即,C≤0.12%,Cr17%~19%,Ni8%~9.5%,Mn1%~2%,S≤0.02%,P≤0.035%。 钢号为0Cr18Ni9的不锈钢,C≤0.08%。 对于超低碳优质不锈钢,C≤0.02%。
第一个阶段—配料熔化法(1926年~上一世纪40年代)第一个阶段—配料熔化法(1926年~上一世纪40年代) 方法特点就是使用各种低碳原料,如工业纯铁、纯镍、低碳铬铁及低碳废钢等。按钢号要求事先配好料,然后在电炉内熔化生产不锈钢。所以该法在电炉中只是个单纯的熔化过程。
由于在熔化过程中,电极会向熔池渗碳,因此必须使用低碳原料。配料熔化法存在如下两个主要问题:由于在熔化过程中,电极会向熔池渗碳,因此必须使用低碳原料。配料熔化法存在如下两个主要问题: (1)不能使用不锈钢返回料。不锈钢生产中会产生大约30%~50%的返回料。 如果使用这些返回料,那么由于熔化过程中,电极会向熔池渗碳0.08%左右,因此将造成钢水中含碳量超标。 (2)如果使用返回料,不能用铁矿石氧化去碳。 在当时,吹氧氧化去碳技术还未产生,氧化剂主要是铁矿石。然而,若想使用返回料,用铁矿石作氧化剂,只会造成铬的大量氧化,而碳并不氧化,从而达不到去碳保铬的目的。??
第二个阶段—返回吹氧法(1939年) 该法在1939年由美国发明,称为不锈钢冶炼史的一次革命。该法的优点是可以使用返回料,并通过吹氧的方法达到去碳的目的??
该法同样存在下面两个问题: (1)吹氧时,钢水中的[Cr]也要氧化一部分,大约2%~2.5%,造成一定的浪费。 (2)配料时Cr不能一次配足。即,生产1Cr18Ni9不锈钢时,Cr不能一次配到18%,而只能配到12%~13%。 ?? 这样停吹后,由于吹氧损失2%~2.5%的Cr,熔池中含Cr只有10%左右。所以必须在氧化期末补加一定量的低碳铬铁,从而提高了生产成本。
第三个阶段—高碳真空吹炼法 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被称为不锈钢冶炼史上的新纪元。 该工艺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1)原材料不受任何限制,各种高碳材料均可以使用; (2)配料时Cr可以一次配足?? (3)采用真空或半真空吹炼,或者先在常压下吹氧脱碳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真空或半真空处理; (4)钢液中[Cr]的回收率高,可达97%~98%
4.3 选择性氧化—奥氏体不锈钢的去碳保铬 在炼钢温度下碳和铬同时与氧相遇,氧化作用必有先后。这决定于元素同氧的亲和力的大小,亲和力大的先氧化。按照同氧亲和力大小决定氧化或还原顺序,这就是选择性氧化和还原理论核心。
(固态下) 1). 标态下的氧化顺序 ? ∆G0=0时,T=1508K(1235ºC)。
1). 标态下的氧化顺序 (溶于钢液) ? ∆G0=0时,T=1570K(1297ºC)。
2). 非标态下的氧化顺序 非标准态下,碳和铬的氧化顺序由等温方程决定。Cr>9%时,渣中铬氧化物为Cr3O4。所以冶炼不锈钢的反应如下: 非标准状态下,碳和铬的反应决定于温度、C和Cr的含量、pCO。
非标态下氧化转化温度计算 吹炼温度必须高于氧化转化温度,才能使钢水中的[C]氧化而[Cr]不氧化,也就是可以达到去碳保铬的目的。
氧气或铁矿石氧化时,钢水升降温的计算: a. 用氧气氧化1%[Cr]提高钢水温度的计算 。 所以78g w[Cr] 为1%的钢水中含[Fe]为 吹入的氧气温度为室温。
表 计算钢水升降温所需数据 即吹氧氧化1%[Cr]时,可使钢水温度提高113℃。
b.用氧气氧化1%[C]提高钢水温度的计算 2[C]+O2(g)= 2CO(g) 即氧化1%[C]时,可使钢水温度提高118℃。
c.用铁矿石氧化1%[Cr]提高钢水温度的计算 即用铁矿石氧化1%[Cr]时,只能使钢水温度提高8℃。
d.用铁矿石氧化1%[C]提高钢水温度的计算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只能使钢水温度降低。 即用铁矿石氧化1%[C]时,可使钢水温度降低204℃。
回答问题 (1) 为什么吹氧发明前不能使用不锈钢返回料?即为什么用铁矿石作氧化时不能达到去碳保铬的目的? 如若使用返回料,将Cr配到12%左右,则w[C]从0.35%降到0.1%时,吹炼温度必须从1549℃升高到1728℃。 若使w[C]再降到0.05%时,吹炼温度必须达到1837℃。即降低w[C]必须在高温下完成,而高温的获得靠的是钢液中[Cr]的氧化。 当使用铁矿石作氧化剂时,每氧化1%[Cr]只能使钢液温度提高8℃,这个温度远远抵消不了氧化0.1%[C]使钢液降低的温度20.4℃。 加入铁矿石只能大量氧化[Cr]而不能去[C]。 所以,如果使用返回料,由于电极增碳,用铁矿石氧化又不能去掉所增加的碳,故在吹氧发明前不能使用返回料。
(2) 为什么吹氧时可使用返回料而不怕增碳? 熔池中的w[C]从0.35%降到0.05%时,熔池温度必须从1549℃升至1837℃。为了满足去碳保铬,吹炼温度必须大于氧化转化温度。 上述所升高约290℃,主要靠吹氧氧化钢液中的[Cr]来实现。因为每氧化1%[Cr]可使钢水温度升高118℃,那么氧化约2%~2.5%的[Cr]可使钢水温度升高约236℃~295℃。 w[C]从0.35%降至0.05%氧化掉0.3%,也可使钢水升温约36℃。 为了使用返回料并达到去碳保铬的目的,必须首先损失掉2%~2.5%的[Cr],以满足w[C]降至0.05%所需要的290℃热。当w[C]降到要求后,再补加一部分低碳铬铁,使w[Cr]达到钢号要求的18%。 因此,返回吹氧法吹炼不锈钢时,必须做到“吹氧提温”。
(3) 为什么在返回吹氧法中,Cr不能一次配足至18%, 而只能配到12%~13%? 若w[Cr]一次配足到18%,那么当w[C]为0.35%时,开吹温度必须高于1626℃。 w[C]降至0.1%时,吹炼温度必须高于1822℃。 w[C]继续降到0.05%时,吹炼温度必须高于1943℃。 高的吹炼温度炉衬设备是难以承受的。因此,氧化转化温度太高是造成Cr不能一次配足的主要原因。
(4) 为什么高碳真空吹炼法Cr可以一次配足? 当一氧化碳分压小于标准压力101325Pa时,氧化转化温度可降低。越小,氧化转化温度越低。 例如,当PCO=10132 Pa时,w[Cr] =18%、w[C] =0.05%,氧化转化温度只有1601℃,这个温度在生产中可以达到的。 为了吹炼超低碳不锈钢,如w[C] =0.02%,从实例12可以看出,当PCO=5066 Pa时,氧化转化温度为1631℃,仍是可行的。因此,采用真空或半真空吹炼,可以将Cr一次配足。 当[C]含量越高时,氧化转化温度越低。所以,吹炼开始时,可以先在常压下吹氧脱碳。但当w[C]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必须采用真空吹炼。
1). 温度越高,碳含量越低,去碳保铬效果越好; 2). 获得不同温度下的[Cr]和[C]的平衡曲线; 由图中可知,冶炼不锈钢时,碳越低则需要熔池温度越高,而且[Cr]要求越高,去碳保铬所需温度就越高。所以一般是在电炉中为提高温度而先期氧化掉一些Cr进入熔渣,在去掉C后,再将熔渣中的Cr3O4部分还原回收。
3). 对某一定的平衡C和Cr,pCO愈低,转化温度愈低,即吹氧温度也愈低,根据这些结果可知,利用真空或半真空技术冶炼高碳金属料没有问题。
4.4 选择性还原—从红土矿中提取钴和镍 红土矿因以赤铁矿和褐铁矿为主而得名,包括古巴、希腊、阿尔巴尼亚等产地的红土矿都富含Ni、Co、Cr等重要合金元素,但无法进入高炉进行冶炼,原因可以从埃林汉图中得到。 如果将红土矿放到高炉内冶炼,所有的有用元素Ni、Co、Cr都将进入生铁并且影响后面的炼钢过程的成分控制,所以必须在红土矿进入高炉以前对Ni、Co等进行分离。 选择性还原焙烧
直接还原与间接还原 在高炉内,直接用C还原的反应称为直接还原,而用CO还原的反应称为间接还原。 直接还原主要发生在炉腰-炉缸的高温区,而且在这些高温区发生的反应生成物主要是CO,然后CO在上升过程中进入炉料的加热段,于是发生间接还原,生成物为CO2,显然,炉内大部分区域进行的主要反应是间接反应。 直接还原: 间接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