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360 Views
第一章 短暂而强盛的隋朝. 第一章 短暂而强盛的 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 、杨坚代周.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 、杨坚代周. ▲ 580 年,北周宣帝去世, 外戚杨坚辅政,掌握了军政大权。 ▲ 他改革弊政,收揽人心,镇压异己,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 581 年,杨坚称帝,定都长安,改国号为隋。. 隋文帝像. 2 、统一全国. 2 、统一全国. ( 1 )条件成熟 ▲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创造了物质基础,人民 迫切要求结束战乱,实现统一。
E N D
第一章 短暂而强盛的隋朝 第一章 短暂而强盛的 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杨坚代周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杨坚代周 ▲580年,北周宣帝去世, 外戚杨坚辅政,掌握了军政大权。 ▲他改革弊政,收揽人心,镇压异己,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581年,杨坚称帝,定都长安,改国号为隋。 隋文帝像
2、统一全国 2、统一全国 (1)条件成熟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创造了物质基础,人民 迫切要求结束战乱,实现统一。 ▲民族融合加快,南北对峙的民族性质消失。 ▲隋文帝妥善处理了与突厥关系,废掉后梁,为 灭陈统一扫清了障碍。 (2)统一过程
隋地图 隋
二、隋朝的国家制度 1、三省六部的确立 二、隋朝的国家制度 1、三省六部的确立 皇帝 内史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出令 执 行 审核颁布 九寺二监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措施 ▲ 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 ▲ 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三年一任,不得连任。 ▲ 中央派使臣对地方巡视、考察。 (2)作用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削弱士族势力,巩固统一。
3、选举制度的变革 隋文帝陵 3、选举制度的变革 (1)背景 (2)科举制度的确立 ▲ 开皇七年,“制诸州岁贡三人” ▲ 雏形——秀才、明经两科 ▲ 以“志行修谨、清平幹济”二科举人 ▲ 炀帝设立进士科 (3)意义
4、府兵制度 4、府兵制度 自北周建立府兵制度后,开始出现兵民合一、 兵农合一的趋势。590年,隋文帝规定兵籍与民户 同隶州县,改变了过去兵民分治的现象,府兵制度 进一步与均田制度结合起来。 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 民同。军府統领,宜依旧式。罢山东、河南及 北方统边之地新置军府。 ——《隋书•高祖纪下》
5、修订法律 5、修订法律 ★隋文帝修成《开皇律》 ★ 律文500条,刑名分为五种,十恶、八议 ★
隋律 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 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八议 议亲、议故、议贤、议能 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6、均田制、租调役和整顿户籍 (1)均田制、租调役 6、均田制、租调役和整顿户籍 (1)均田制、租调役 ▲内容: 职事及百姓请垦田者,名为永业田。……一夫受露 田八十亩,妇四十亩。奴婢依良人,限数与在京百官同 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限止四牛。又每丁给永业二十 亩,为桑田。……非此田者,悉入还受之分。土不宜桑 者,给麻田,如桑田法。
均田制、租调役 自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 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丁男一床, 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麻土以布,绢絁以匹,加绵三 两。……未受地者皆不课。有品爵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 并免课役。 京官又给职分田。一品者给田五顷。每品以五十亩为 差,至五品,则为田三顷,六品二顷五十亩。其下每品以 五十亩为差,至九品为一顷。外官亦各有职分田,又给公 廨田,以供公用。
评价 时天下户口岁增,京辅及三河,地少人众,衣食不给。 议者咸欲徙就宽乡。其年冬,帝命诸州考使议之。又令尚 书以其事策问四方贡士,竟无长算。帝乃发使四出,均天 下之田。 ▲ 评价: (1)防止土地过分集中、限制兼并、鼓励垦荒。 (2)稳定农业生产,保证了国家税收,恢复和发展 北方经济。 (3)国家对掌握土地的调剂,不能做到平均分配。
(2)整顿户籍 (2)整顿户籍 高颎又以人间课输,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恆多,长吏肆情,文帐出没,复无定簿,难 以推校,乃为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 《隋书·食货志》 背景:控制人口,增加赋税 内容:大索貌阅、析籍、输籍定样 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 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 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 《隋书·食货志》
三、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1、隋炀帝其人及其暴虐统治 (1)隋炀帝其人与改革 三、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1、隋炀帝其人及其暴虐统治 (1)隋炀帝其人与改革 ◆ 欺骗隋文帝,阴谋登上皇位。 ◆ 营建东都洛阳,兴修大运河。 ◆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官制。 ◆ 创立进士科,完备科举制度。 ◆ 重视文化和教育,整理古籍。 杨广书法
隋朝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
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政治上,沟通南北,加强对 南方的控制,有利巩固统一; 经济上,经济交流繁荣,南 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精神文化上,生活方面日趋 一致,形成全新的民族意识,统 一观念深入人心。 大运河 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元和郡县图志》
(2)隋末暴政 (2)隋末暴政 滥用民力:开长堑、筑长城、凿运河、造离宫 巡游无度:北出长城、西巡张掖、南游江都 三征高丽: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左:隋炀帝游幸江都图 右:隋炀帝墓(江苏扬州)
2、农民起义的爆发及其演变 2、农民起义的爆发及其演变
3、隋朝的灭亡 3、隋朝的灭亡 农民起义军、各割据势力使隋朝统治摇摇欲坠 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杀死隋炀帝,隋朝灭亡 隋世系(581—604年) (1)文帝杨坚 —— (2)炀帝杨广 ——(杨昭)— (581—604) (604—618) (3)恭帝杨侑 (617—618) (3)皇泰帝杨侗 (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