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 likes | 1.08k Views
高中物理必修 Ⅰ 教学指导意见解读. 运动的描述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吕华荣. 2007 年 7 月. 物理课改理念方面. 一、重视三维目标的落实. 二、注重对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三、重视科学史的教育功能. 四、提倡教学方式 和学习方式 多样化.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 2 、教学难易把握的问题. 3 、 教学方式改进的问题. 4 、开发教学资源的问题. “ 前言”和“绪论”. 一、“前言”的意义. 《 走进物理课堂之前 》. ※ 紫珠提出了一个“科学问题”
E N D
高中物理必修Ⅰ教学指导意见解读 运动的描述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吕华荣 2007年7月
物理课改理念方面 一、重视三维目标的落实 二、注重对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三、重视科学史的教育功能 四、提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多样化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 2、教学难易把握的问题 3、教学方式改进的问题 4、开发教学资源的问题
“前言”和“绪论” 一、“前言”的意义 《走进物理课堂之前》 ※紫珠提出了一个“科学问题” ※黑柱、白胖、红孩分别提出“猜想”或“假说”;蓝仔提出了实验改进建议 ※猜想有争议,实验又未成功。请教老师。 ※师生交流、讨论 ※观察实验数据,分析与论证 ※结论及意义
二、“绪论”: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五个栏目: “物理学”、“物理学与其他科学技术”、“物理学与社会进步”、 “物理学与思维观念”、“物理学的未来”。 “物理学的未来”以汤姆孙“新春献词”和德布罗意“物理学的未来”为线索,展示科学永远是一部未谱写完毕的交响曲。同时以众多事例表明“重大的科学发现,大多数是年轻人做出来的”。“绪论”以“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努力啊作为结束。
三、总体感觉 (一)结构方面(结构和思路作了合理的调整) ⑴ 运动学提到静力学前面··· ⑵ 将原来运动学一分为二
(二)内容方面 (与原教材大体相同.注重基础性、连贯性、探究性和实践性)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一、课程标准内容 1.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 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二、各节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第一章集中了几个概念,主要是运动学的基本 概念,未涉及规律。
一、怎样对物体进行简化 ——质点 1、强调一般性的科学方法——建立物理模型 旧教材:强调质点的定义和判定。 新教材: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合理简化,建立模型。 2、从质点教学上来说没有本质区别,但在教学中要进一步创设问题情景,展示研究的科学思维过程,来建立质点概念。
据报道,“神舟” 5号飞船载人舱长7.4m,直径2.8m,用长58m、重达480t的“长征”2号火箭发射。升空后,显示在指挥部荧光屏上的仅是一个小小的光点。科学家研究它在空中的位置、离开地面的高度、飞行的速度、运动轨道等问题时,可以把它简化成一个有质量的点吗? 乒乓球小而轻,直径仅4cm,质量约2.7g,运动员研究各种旋转球的打法时,要关注球的受力部位和受力方向对旋转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可否把它简化为一个点? 质点教学案例
二、理解参考系和坐标系 没有参考系,无法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没有坐标系,无法定量地描述和研究物体的运动
三、怎样描述物体位置变化 ——位移 ① 质点①在t1时刻在A点,坐标x1=10 m, 质点①在t2时刻在B点,坐标x2=30 m 质点的位移是有向线段AB,线段的长度20 m表示位移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Δx=x2-x1=20 m,Δx的绝对值表示位移AB的大小,Δx为正值表示位移AB的方向与x轴正方向相同。
④ ③ ② 为了加深对位置和位移的理解,我们还可考虑设置下列问题: 1、质点②t1时刻在C点,t2时刻在D点; 2、质点③t1时刻在E点,t2时刻在F点; 3、质点④t1时刻在G点,t2时刻在H点; Δx = x2 - x1
四、怎样进行矢量教学 (教学不宜一步到位) (1) 位移:指出它叫做矢量----大小、方向。 (2)思考与讨论: 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中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 ……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此时还不要求得出这个法则,但要思考。)
(3)实验: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总结力的合成分解的法则 (4)给出矢量的定义强调两点: 有方向 平行四边形定则
(5)说一说 一个物体的速度 v1 在一小段时间内发生了变化,变成了v2,你能根据 v1、v2,按照三角形定则找出变化量 v 吗? 为后面向心加速度的学习“搭台阶”
五、怎样理解“变”与“不变”的思想(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教学)五、怎样理解“变”与“不变”的思想(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教学) 极限思想的渗透 极限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 要让学生掌握用这种思想去分析问题方法 。
六、用图象表示v—t关系 实验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教科书和阅读“说明卡”观察仪器,掌握使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时间和位移的技能,并运用这一技能测定平均速度,画出v-t图象。了解用图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七、加速度的引入 加速度是力学中重要的概念,但它的引入始终是一个难点。 教科书作了如下安排: 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还展示飞机的起飞过程,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含义不同,又在旁批中指出“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说明平均加速度的意义,进而说明瞬时加速度。对重要的v-t图象,教材又设置一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通过v-t图象加深对加速度的认识和对图象的理解。
引入一:利用教材描述的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加速情况的比较,组织同学思考、讨论,要求学生明确: 1、汽车的加速性能是反映汽车质量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 2、汽车的制动距离也是反映汽车性能的一项指标; 3、研究速度变化快慢是有意义的; 4、需要引入一个物理量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引入三:变化的大小与变化的快慢 表Ⅰ:绍兴人均支配收入(单位:万元) 表Ⅱ:绍兴Ⅱ类地段房价(单位:元/平方米)
引入四:交通工具速度变化的大小与变化的快慢引入四:交通工具速度变化的大小与变化的快慢 一架飞机以200m/s的速度匀速飞行;一列火车从静止开始经过60s,速度达到15m/s;一位运动员从静止开始经过1s,速度达到8m/s,问: (1)谁的速度变化大? (2)谁的速度变化快?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能否用速度变化的大小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建议学生列表分析
教学建议 一、课时建议
二、教法建议 1、加强对这些概念的比较,使学生在认识相近概念的共同性、差异性和相互联系中,达到对每个概念的透彻理解。 2、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参照物、路程、时间、速度、平均速度等概念,所以,本章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又要根据高、初中知识之间的差异,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提高和拓展。 3、本章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是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进行的第一个分组实验,由于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上没有实验误差方面的内容,高中物理实验相对于初中实验要求上有较大的提高。所以,实验之前可以安排1课时,对学生进行实验常识的教育,如实验对物理学研究和物理学习的意义;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误差和有效数字,等等。
4、为了理解打点计时器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可参考教科书27页的“自制模拟打点计时器”内容,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活动,将活动与问题思考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体验,领悟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建议活动由两个学生合作进行,一个学生拉纸带,另一个学生用铅笔打点(角色应互换),为了使打点不受到干扰,可让打点的学生闭上眼睛。4、为了理解打点计时器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可参考教科书27页的“自制模拟打点计时器”内容,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活动,将活动与问题思考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体验,领悟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建议活动由两个学生合作进行,一个学生拉纸带,另一个学生用铅笔打点(角色应互换),为了使打点不受到干扰,可让打点的学生闭上眼睛。
5、本章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教育的因素,如以质点为代表的理想化方法、以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为代表的近似方法、以比值定义法为代表的数学方法、以平均速度为代表的等效代替方法,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方法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适用条件,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但由于学生刚刚学习高中物理,他们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对科学方法也有一个从体验到认识,再到运用,以及逐步积累、逐渐深化的过程,所以,在本章教学中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比如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等都是理想化模型,但理想化模型方法的教育应当重点放在质点概念的教学上。5、本章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教育的因素,如以质点为代表的理想化方法、以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为代表的近似方法、以比值定义法为代表的数学方法、以平均速度为代表的等效代替方法,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方法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适用条件,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但由于学生刚刚学习高中物理,他们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对科学方法也有一个从体验到认识,再到运用,以及逐步积累、逐渐深化的过程,所以,在本章教学中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比如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等都是理想化模型,但理想化模型方法的教育应当重点放在质点概念的教学上。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 、课程标准内容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能用公式和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各节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第一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教材的思路如下: 通过实验忠实记录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时,时间与对应的速度的数据 ↓ 作出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 ↓ 发现存在着这样一种运动,它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 发现直线v-t图象所代表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给出匀变速运动的定义 ↓ 通过图象一般性地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得出v=v0 + at
与现行教材讲法不同。是否过于烦琐?区别在于实际上是看问题出发点的差别。如果眼睛只盯着知识的掌握,那么,从加速度的定义a= (v-v0)/t 出发,经过简单的代数式变形,马上就可以得到v=v0+at,于是就能用来解题了。 这段教材虽然不与人类对此问题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但对于作为个体的人,它却是一个学习、认识科学规律的好例子。它强化了从实验得出规律的一般性过程,练习了用图象分析问题的通用方法,逻辑线索清晰。它在价值观及科学过程、科学方法上的教育价值高于现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