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638 Views
禪心 以禪的智慧平息煩惱. 見品法師口述 編輯部整理. P PS : Sunkist 按滑鼠換頁. 禪,就是清淨的心 「禪者,佛之心」。 簡單地說「禪」就是覺悟的心; 覺悟的心,也就是「佛」; 這念「心」能夠達到清楚、明白, 就是「佛的心」。 所以,「禪」、「佛」、「心」, 可以說就是一個。. 六祖大師說: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但由於眾生的煩惱、執著、分別, 使這念心產生了許多的塵垢與障礙, 乃至這個心,始終是歇息不下來, 所以需要另外用禪修的方法,把這些妄念歇下來,
E N D
禪心 以禪的智慧平息煩惱 見品法師口述 編輯部整理 PPS: Sunkist 按滑鼠換頁
禪,就是清淨的心 「禪者,佛之心」。 簡單地說「禪」就是覺悟的心; 覺悟的心,也就是「佛」; 這念「心」能夠達到清楚、明白, 就是「佛的心」。 所以,「禪」、「佛」、「心」, 可以說就是一個。
六祖大師說: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但由於眾生的煩惱、執著、分別, 使這念心產生了許多的塵垢與障礙, 乃至這個心,始終是歇息不下來, 所以需要另外用禪修的方法,把這些妄念歇下來, 歇下來之後,所產生的境界, 稱之為「禪定」的境界; 而定有深有淺,達到最究竟的定,還是不離這念心。 所以禪, 其實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 也就是我們本具的清淨心。
歇即菩提 人們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著煩惱。 煩惱,其實就是來自於一種「執取」的心; 禪,就是要讓我們歇下這種執取的心。
人的心,只要想去「取」,就擾動起來; 只要心一動,就會煩、惱、亂, 就像一池湖水起了波浪, 無法顯現一切事物的真相。 這念心也是一樣,一旦有了執取, 就會變得不清楚,不明白, 因而無法觀照自己的心念,更談不上靈活運用, 而掌握得宜地去應對生活中的每個層面。
社會上許多人的心始終是靜不下來, 整日求名求利, 乃至唱卡拉OK、跳舞, 追求種種享受; 因為這念心總是無所適從, 每天都在追求刺激以麻痺自己; 然而刺激過後,心卻更亂; 心亂,則生活就變得更糟, 始終都是惡性循環……。
心,是一切做人、做事的根本。 把心定下來, 自然就不會被煩惱所擾, 更不會被萬花筒般的世間萬象所纏縛;
禪修,就是修這念心, 任何人都應該學習禪修。 因為唯有真正把心歇下來時的清涼自在, 才是最究竟快樂; 也唯有在這個清淨自在、 無憂無惱的禪心世界, 才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地方。
心本定、本靜、本明,不假外求 禪修的方法, 其實在形式上並沒有侷限, 只要能達到定心、淨心、明心、悟心的目的, 它就可以說是一種禪修。
但是, 首先知見要正確, 否則修習了種種的方法, 最後不是變成枯定, 就是落到狂禪當中。
例如坊間有些人打坐, 心想吸取外界的光、能量,或是去冥想一種境界, 這些都是顛倒。 誤以為另外找尋一種境界,就可以脫離現前的憂惱, 結果反而又被妄想的幻境,障蔽了本具的清淨心; 這念心迷了, 始終就是被妄心所想像、 創造出來的世界所支配。
佛法的禪修, 最終目的就是要契悟本心, 而不是另外去冥想、 尋找一種光明的境界; 當我們調伏了自己的妄心, 心清淨了, 這個心; 本來就是定, 本來就是靜, 本來就是光明。
靜中養成覺察、覺照 一般來講, 大部分的人心都較散亂、妄想多, 因此針對這些心的毛病, 就先要用「止」的方法, 將心安歇下來。 其中「禪修靜坐」, 便是適合大眾修習的法門。
「禪修靜坐」 是用觀行的法門, 使心念專注,歇下心中的妄想, 身心達到一種靜境, 才能體會什麼是「定」; 再者, 心靜了才能了解什麼是妄想, 知道什麼是妄想以後, 方能進一步覺察──發現煩惱, 覺照──對治煩惱。
所以, 禪修靜坐, 不僅能修「止」, 心專注止於一處; 同時也能修「觀」, 以智慧心覺察妄想、煩惱, 進而將妄想煩惱照破。
現代人生活忙碌, 一旦靜坐下來, 才會曉得原來自己平時一直在攀緣執取, 對種種人、事、物的放不下, 始終都在妄想紛飛。 禪修, 主要就是培養這種覺察覺照的能力, 以破除自己的煩惱、執著, 將佛法的智慧運用在生活中。
動中磨鍊 「禪修」除了靜坐,最快、最直接的方法, 就是到道場發心,在動中養成。 在道場中, 處處所聞、所見都是佛、法、僧三寶, 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要用清淨、慈悲、忍辱的心, 來面對種種境界。 道場中有來自十方的發心菩薩, 每個人做事的方式不盡相同, 而當自己的想法與他人有所差異和衝突時, 就表示「我執」現前, 此時正可藉機檢視自己的執著、煩惱是什麼;
知道煩惱、執著所在, 才能用佛法的道理將之根除。 所以,「禪修」不僅在靜中養成, 還要在動中磨鍊, 將在道場中所學到的觀照功夫, 運用在個人的家庭及事業, 如此不斷地返照自心, 持之以恆, 心就會愈來愈清明。
動靜一如 禪的意義深遠, 先從靜中養成, 再到動中磨鍊, 最後不執著靜、 也不執著動, 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
有些人禪修一段時間後,會變得很怕擾動, 只要出現一些影像、聲音或覺觸, 馬上就升起一股厭惡心。 殊不知寂靜的環境, 只是讓心平靜下來的一種方便而已, 如果對「靜」境起了執著, 則相對的就有「動」; 心一旦落入相對當中, 則又是無明、煩惱。
所以, 禪就是讓我們知道, 這念心是可以作主的; 既然這念心能起執著、貪愛; 當然也可以讓這念心不執著、不貪愛。
所謂「十字街頭好打坐」, 修行不用離開十字街頭, 另外找一個安靜的地方。 因為, 十字街頭本來就是寂靜, 本來就沒有半點紛擾, 只要歇下自己的心便是。
無住心就是自在解脫 禪的利益, 就是讓我們這念心解脫自在。 例如在過去人們能夠吃到白米飯, 就覺得很心滿意足; 但現在如果只讓別人吃白米飯, 可能對方會覺得是別人瞧不起自己, 而故意怠慢。
所以, 這念心若不明白吃飯, 只是滋養色身的方便法門; 則吃飯時,也沒有真正在吃飯, 而是貪愛食物的口感美味而已; 現在知道了吃飯的真正意義, 把這念貪心轉過來, 用清淨的心,來做一切事; 比如飯吃完了, 一點也不去回味, 乃至不會去想下一餐要吃什麼。
這個心始終該動就動,該止就止, 人在那裡,心在那裡; 因緣過去了,不留一片雲彩, 這念心清清朗朗, 沒有煩惱、沒有罣礙。 則不管行、住、坐、臥,樣樣都是解脫、自在。 如此, 生活中無處不是禪的利益與功德。
隨緣自在 因此, 若能以禪的智慧看待逆境, 就會發現生活中無一是所謂的失敗與黑暗。 例如有一項工作籌備了許久, 後來發現不適用,突然宣告停止。 此時大部分的人會因此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心想自己付出了這麼多, 為什麼還是功虧一簣,甚至遷怒他人……。
中國有句俗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雖然眼前的因緣看似不好, 但卻成就了另一個好的因緣。 如果這念心清楚明白, 就會懂得因緣總是一直在變化的道理, 沒有一刻的因緣是一樣的。
所以, 在瞬息萬變的因緣中, 最重要的是當下這念心要清楚明白, 體察現前的因緣具足與否, 知道什麼事該做、不該做; 該提起就提起,該放下就放下。 如此, 用禪的智慧, 來看待人生的種種無常、變化, 生命就是無限的自在、無礙與寬廣。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人在生活中: 無心可點、無心可得、無法可執。 活在當下, 日日是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