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有“ 禮 ”走遍天下 ——礼仪与图书馆服务育人 江苏大学图书馆

有“ 禮 ”走遍天下 ——礼仪与图书馆服务育人 江苏大学图书馆. 引 言. 图书馆馆员既要“知书”,也要“达 礼 ”。馆员是否懂得和运用社交的基本礼仪,不仅反映该馆员的自身素质,同时也折射出该馆员所在图书馆的文化品位和管理水准。. 礼义与传统文化 礼义与四书五经 礼义与道德文明 礼义与大学教育 礼义与图书馆服务 礼义与人际关系. 礼 义及其它. 礼义与传统文化(一).

Download Presentation

有“ 禮 ”走遍天下 ——礼仪与图书馆服务育人 江苏大学图书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有“禮 ”走遍天下——礼仪与图书馆服务育人 江苏大学图书馆

  2. 引 言 图书馆馆员既要“知书”,也要“达礼”。馆员是否懂得和运用社交的基本礼仪,不仅反映该馆员的自身素质,同时也折射出该馆员所在图书馆的文化品位和管理水准。

  3. 礼义与传统文化 • 礼义与四书五经 • 礼义与道德文明 • 礼义与大学教育 • 礼义与图书馆服务 • 礼义与人际关系 礼义及其它

  4. 礼义与传统文化(一) •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义之邦。人们从古就崇尚礼节,二千多年以前的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他把讲礼貌看作是做人的根本。我国古代学者颜元也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5. 礼义与传统文化(二) • 古往今来,我国许多仁人志士,在他们的日常交往中就非常注意讲文明讲礼貌。如历史上的“孔融让梨”、“张良拜师”、“将相和”等等的动人佳话,一直被传为美谈。

  6. 礼义与传统文化(三)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的儒家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 礼义以为纪的的主要内容是“以正君臣,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礼记.礼运》)

  7. 礼义与传统文化(四) • 仁、义、礼、智、信 • 扬雄继承董仲舒的“五常”学说,认为仁义礼智信三者皆重,不可偏废:或问仁义礼智信之用。曰:“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智,烛也;信,符也。处宅由路,正服明烛、执符,君子不动,动斯得矣。”(《修身》)

  8. 仁是人应当经常保持的爱人品德;义是人的行为准则;礼是人的面貌外观;智是人认识是非的能力;信是人取信于人的保证。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功,就必须以仁为居,以义为路,以礼为饰,以智辨物,以信取信。仁义礼智信五者,都同等重要,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多余的东西。他又说:道、德、仁、义、礼,譬诸身乎?夫道以导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义以宜之,礼以体之,天也。合则浑,离则散。一人而兼统四体者,其身全乎!(《问道》)仁是人应当经常保持的爱人品德;义是人的行为准则;礼是人的面貌外观;智是人认识是非的能力;信是人取信于人的保证。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功,就必须以仁为居,以义为路,以礼为饰,以智辨物,以信取信。仁义礼智信五者,都同等重要,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多余的东西。他又说:道、德、仁、义、礼,譬诸身乎?夫道以导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义以宜之,礼以体之,天也。合则浑,离则散。一人而兼统四体者,其身全乎!(《问道》)

  9. “仁”是儒家思想的根本观点,它统率义、礼、智、信,其内涵是尽己之忠与推己之恕。一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要尊重、宽容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1993年在芝加哥有几千位宗教领袖与伦理学家们签署《全球伦理宣言》,其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人本精神不仅在把人当作人看,尊重人,而且重如何做人,怎样做人,注重人的内在道德修养。

  10. 礼义与四书五经(一) •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 把四书当成一个思想体系是由宋朝二程(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和朱熹(1130-1200)开始的。 • 《论语》是孔子弟子、再传弟子所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儒家的重要经典。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 《大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第42篇,《大学》之意为博大的学问,讲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三大纲领、八大要点。

  11. 礼仪与四书五经(二) • 《中庸》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原为《礼记》的一篇。该书专论人事,叙天人合一,即人文与自然合一。提出“博学之,常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方法,把学习过程概括为5个步骤,这是对教育过程客观规律的探讨和总结,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孟子》是战国时代孟子的言论汇编,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由孟子的弟子万章和公孙丑纂辑。孟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一书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 “仁政”;主张“王道”;指出“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

  12. 礼仪与四书五经(三) • 《诗》、《书》、《禮》、《易》和《春秋》 • 《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儒家的重要经典。先秦时称为《诗》,因共收三百余篇作品,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所收作品上起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至编辑成书的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前后经历五百多年。流传至今的作品有三百零五篇 。 • 《书》,又称《尚书》、《书经》,中国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献和史迹记述的汇编,在古语中“上”“尚”相通,故在汉代又称为《尚书》。

  13. 礼仪与四书五经(四) • 《礼》,即《礼经》,记载周人的各种礼节仪式,是研究周王朝社会情况和等级制度的重要资料。汉人称《士礼》,晋以后称《仪礼》。古文经学家也称《周礼》或《礼经》。 • 《易》,又称《周易》,汉时尊称为《易经》,全书分为“经”、“传”两部分。经文部分也称为《易经》,即《周易古经》。它以卦、爻来占卜及象征自然和社会变化之吉凶。传的部分称为《易传》,即《周易在传》,亦称《十翼》。它是对《易经》最古的注解。

  14. 礼仪与四书五经(五) • 《春秋》,又名《春秋经》,我国传世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记载的内容基本上是鲁国史事,也记录一些自然现象,如日食、地震、水、旱、霜、雪等,但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内容记载很少。可见《春秋》并非古人虚构,是一部信史。“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榖梁传》的合称)和《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合称《十三经》。

  15. 礼仪与道德文明《一》 • 礼仪与道德 •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现代礼仪要求人们从仪表、行为、语言、态度等方面遵照某些由人们共同认可、共同完善的原则行事。这些原则包括:尊重、遵守、适度、自律。

  16. 礼仪与道德文明《二》 • 尊重原则要求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既尊重对方,又保持自尊; • 遵守原则包括遵守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 适度原则要求无论任何场合、对象如何,应把握分寸,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 自律原则要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和好感。 • 可以看出,这些原则属于意识形态领域道德修养的范畴。实质上礼仪是道德约束下的行为规范。

  17. 礼义与道德文明《三》 • 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与内在的道德要求密不可分的,道德价值追求的“善”和礼仪表现的“美”是统一的。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思想境界是外在的精神气质、仪态言行的根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为“美是理念的感性外显”。孔子提出“修己以敬”,意为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品质,才能恭敬地对待人和事。

  18. 礼义与道德文明《四》 • 文明与礼仪(文明礼貌) • 文明:A.犹言文化。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B.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 • 讲文明,懂礼貌,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高低,不可小视。一个人讲不讲文明礼貌,正像歌德所说:“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19. 失礼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缺乏修养和必要的文化知识。失礼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缺乏修养和必要的文化知识。 • 主要表现有: • 1.以我为大,(我官也大,业也大)故口气也大。只希望别人按我的指示办,全不顾别人感受如何。 • 2.以我为中心,即处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非以客(他人)为主,全不考虑他人利益。 • 3.因别人有求于我而简单生硬待人。 • 4.说话随便,不在意,不用心,不知不觉中伤害他人造成失札。

  20. 礼义与大学教育(一) • <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 一流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努力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21. 礼义与大学教育(二) • 一流大学应该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不断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2. 礼义与图书馆服务(一) • 馆员职业道德和服务礼仪的核心是对读者的尊重和关爱。“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理念主要是通过符合职业道德的礼仪具体表现出来的。尊重的态度、文明的举止、得体的谈吐、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技能、热情的服务,充分展现了馆员的人格魅力和个性风彩,无形中给读者带来如沐春风的愉悦感受,唤起了相互沟通的欲望,建立起彼此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实现了心理上的相容和交流。

  23. 礼义与图书馆服务(二) • 在此基础上,馆员的道德示范性容易得到充分的发挥,使读者往往在不自觉中承认、接受高尚的道德观念,模仿他们美的行为礼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受到馆员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从认知、情感、审美三个层面上对自身的人格塑造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深刻的、持久的。

  24. 礼义与图书馆服务(三) • 馆员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不仅对读者能发挥教化功能,同时对自身形象的塑造起到积极作用。只有尊重读者才能赢得读者的尊重,冷漠和傲慢只会降低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一位新生读者在与馆员发生争执时馆员态度生硬,事后他跟许多人说:“没想到大学图书馆的老师就这么个水平!”

  25. 礼义与图书馆服务(四) • 不能否认读者中素质差的大有人在,但馆员只能以“礼”服人,“以蛮制蛮”不仅不能维护自己的职业尊严,只怕是连馆员群体形象都会受到影响,更不谈以自己的形象去教化他人。只有关爱读者,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读者需求。

  26. 礼义与图书馆服务(五) • 图书馆各项职能的发挥要靠馆员群体的共同努力,馆员之间相互融洽对增强凝聚力、战斗力至关重要。在这方面职业道德和礼仪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一个相互尊重、遵守公德、诚信友善、礼貌待人的集体里,人们才能心情舒畅,团结协作,充分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使图书馆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

  27. 礼义与图书馆服务(六) • 馆员敬业首先要对自己的职业有充分的认识。图书馆追求的目标是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始终是提高人的科技、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我们馆员对此应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满腔的工作热情。只有对这一职业充满敬意和热情,才能形成道德自觉,这是主动提高道德、礼仪修养的基础。遵守职业道德归根到底是一种自律行为,他律必须转换为自律而发生作用。

  28. 礼义与图书馆服务(七) 馆员通晓了必须的礼仪知识,掌握了有关行为和语言规范,并对职业道德及礼仪的价值意义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在与读者的双向活动中更具能动性、创造性,由衷地以尊重、平等、热情的态度对待不同身份的每一位读者,从读者角度出发完成每一项工作,尽可能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寂寞,奉献社会,以自己的言语、行动和人格魅力影响读者 。

  29. 礼义与图书馆服务(八) • 具有良好道德、礼仪素养的馆员群体,才能共同营造一个道德教化的氛围。这一氛围浓度越大,其整体教化功能就越强;其团队的良好行为才更具有道德示范性;图书馆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文明窗口。

  30. 礼仪与人际关系 • 社交的策略(http://mzy.ecjtu.jx.cn/xxbgs/hotline/relation/000001.html) • 1、寻找习性相近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及处世方式,相对来说,习性相近的人还是随处可见的,问题是你如何去寻觅去发现。首先要注意对方的特征,年龄职业,社会背景和生活观点,双方若能注意到相似,则容易产生共同语言和共鸣感。

  31. 2、把握自身特长的分寸。一个人如果特长比较突出,则能赢得他人的欣赏,人们自然很乐意与你接近,不过,如果表现得完美无缺的话,反而使人有一种高不可攀的之感,倘若偶尔暴露出一些个人的缺点,这样反倒会吸引大家靠近你。3、注意仪表与气质。待人热情大方的,当然比冷漠内向的人有吸引力。但第一次见面不宜信口开河,这会给人一种不稳重感。2、把握自身特长的分寸。一个人如果特长比较突出,则能赢得他人的欣赏,人们自然很乐意与你接近,不过,如果表现得完美无缺的话,反而使人有一种高不可攀的之感,倘若偶尔暴露出一些个人的缺点,这样反倒会吸引大家靠近你。3、注意仪表与气质。待人热情大方的,当然比冷漠内向的人有吸引力。但第一次见面不宜信口开河,这会给人一种不稳重感。

  32. 社交中的"黄金原则"  • (1)对朋友的态度要永远谦恭,要常常微笑着同别人交谈,交往。 (2)对周围的人要时时保持友好相处的关系,寻找机会多为别人做些什么,例如,你的邻居病了,你能想到为他做一碗可口的汤,别人对你就会经久难忘。

  33. 社交中的"黄金原则" • (3)当别人给你介绍朋友时,你应集中精力去记住人家的名字。在以后的交往中,你一见面就能叫出他的名字,人家就会觉得这个人很热情,很有心。 (4)要学会容忍,克服任性,要尽力理解别人,遇事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做到这一点就能让朋友感到亲切、可信、安全。

  34. 交际中运用目光的艺术    • (1)当别人在交际场合说了错话或做了不自然的动作时,他一定会感到很尴尬,生怕人们嘲笑,蔑视他。这时你千万别看着他的脸,或看了一眼以后要马上转移你的视线。否则,他会认为你在用目光讽刺嘲笑他。  (2)一般来说,双方在交谈中,应注视对方的眼睛或脸部,以示尊重别人,但是,当双方缄默无语时,就不要再老是看着对方的脸。因为双方无话题时,本来就有一种冷漠、踌躇不安的感觉。如果在此时,你注视对方势必使对方显得更尴尬。

  35. 交际中运用目光的艺术 • (3)送客人时,要等客人转过身并走出一段路后,不再回头张望你时,你才能转移目送客人的视线。 (4)如果你在街上或人多的场合看到某陌生人风度翩翩,相貌端秀,服饰新颖,你想欣赏他(她)的美感时,请你从侧面或后面欣赏,不要在人家的对方停住脚步来看他(她),因为这样做是很不礼貌的,当你发觉对方目光将要与你的目光相遇时,你应主动避开。

  36. 社交"十不要"  • (1)不要到忙于事业的人家去串门,即便有事必须去,也应在办妥后及早告退;也不要失约或做不速之客。 (2)不要为办事才给人送礼。礼品与关心亲疏应成正比,但无论如何,礼品应讲究实惠,切不可送人“等外”、“处理”之类的东西。 (3)不要故意引人注目,喧宾夺主,也不要畏畏缩缩,自卑自贱。 (4)不要对别人的事过分好奇,再三打听,刨根问底;更不要去触犯别人的忌讳。 (5)不要拨弄是非,传播流言蜚语。

  37. 社交"十不要" •  (6)不能要求旁人都合自己的脾气,须知你的脾气也并不合于每一个人,应学人宽容。  (7)不要服饰不整,肮脏,身上有难闻的气味。反之,服饰过于华丽、轻佻也会惹得旁人不快。  (8)不要毫不掩饰地咳嗽、打嗝、吐痰等,也不要当众修饰自己的容貌。  (9)不要长幼无序,礼节应有度。 (10)不要不辞而别,离开时,应向主人告辞,表示谢意。

  38. 有教养者十大特征 • 现代社会中,有教养的人在事业、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受到人们的欢迎,总的来说,他们具有以下十大特征:    一、守时   无论是开会、赴约,有教养的人从不迟到。他们懂得,即使是无意迟到,对其他准时到场的人来说,也是不尊重的表现。    二、谈吐有节   注意从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总是先听完对方的发言,然后再去反驳或者补充对方的看法和意见。

  39. 有教养者十大特征 •  三、态度和蔼    在同别人谈话的时候,总是望着对方的眼睛,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不是翻东西,看书报,心不在焉,显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四、语气中肯    避免高声喧哗,在待人接物上,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扯开嗓子说话,既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会影响周围的人,甚至使人讨厌。

  40. 有教养者十大特征 • 五、注意交谈技巧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即使自己不能接受或明确同意,也不当着他人的面指责对方是“瞎说”、“废话”、“胡说八道”等,而是陈述己见,分析事物,讲清道理。 六、不自傲    在与人交往相处时,从不强调个人特殊的一面,也不有意表现自己的优越感。

  41. 有教养者十大特征 •  七、信守诺言    即使遇到某种困难也不食言。自己谈出来的话,要竭尽全力去完成,身体力行是最好的诺言。  八、关怀他人    不论何时何地,对妇女、儿童及上了年纪的老人,总是表示出关心并给予最大的照顾和方便。 九、大度    与人相处胸襟开阔,不会为一点小事情而和朋友、同事闹意见,甚至断绝来往。 十、富有同情心    在他人遇到某种不幸时,尽量给予同情和支持。

  42. 感谢各位同仁! • 下次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