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N D
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予今所得拓本已极泐缺矣,然就其画隐隐可见者谛视之,全文尚可粗读”;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碑中有十数字经后人重刻”;民国·张维《陇右金石录》:“此碑经浅人剜刻,诸家据《隶续》补之……”此碑所在崖壁,石质恶劣,碑面凹凸不平,又常年雨水冲流,碑文已漫漶难识,并有明显的剜刻痕迹,点画多有谬误。康有为《艺广舟双楫》评:“耿勋, 郙阁古茂相类。”杨守敬赞曰:“与《西狭颂》、《郙阁颂》相似,而稍带奇气”。 《耿勋碑》现状(局部)
《石门颂》 全称为《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结体大小不一,笔法瘦劲恣肆,雄健舒畅,颇饶趣味,今人祝嘉论此石刻曾说:“石门巧多于拙,瘦处多,肥处少,且喜用长势,多用圆笔。布置巧妙,错综变化。”(《书学论集》)。《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张祖翼跋此碑云:“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郙阁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镌刻于东汉灵帝建宁五年(172年)二月十八日,本在原武都郡沮县之析里(今陕西省略阳县徐家坪乡)。1977年11月,因修沿江公路,凿迁时摩崖被炸成170余块,残石复合后置于灵崖寺。摩崖通高164厘米,宽116厘米,题额两行隶书大字阴刻:“析里桥郙阁颂”《郙阁颂》。正文19行,满行27字,共计472字。正文后尚有五行小字,用以纪年、题名,《郙阁颂》晚《西狭颂》一年。《隶释》载有全文。其题名第三行“从史位,□□□□字汉德为此颂”,第四行,“故吏,下辨□□□子长,书此颂”。翁方纲根据宋人著录,考证出《郙阁颂》撰文者为下辨仇靖,书颂者为下辨仇绋(《两汉金石记》卷十三)。《西狭颂》颂文后题名第十行:“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由此可知《西狭颂》、《郙阁颂》同为仇靖撰文,并书《西狭颂》。清方朔评:“书法方古,有西京篆初变隶遗意”。旧拓第九行“校致攻坚”完好,乾隆以后“校”字泐。此拓 “校致攻坚”四字隐约可辨。
汉武都太守李翕修析里郙阁碑,在今沔州西二十里之金堂阁。岁久昏蚀,殆不可读。克仁开禧间得旧墨本于京口,勘之欧阳公《集古录》、洪氏《隶释》及郡志所载,亡缺差少。来守是邦,因勒诸灵岩寺之石壁,以永其传。绍定三年五月既望,临沂田克仁书。汉武都太守李翕修析里郙阁碑,在今沔州西二十里之金堂阁。岁久昏蚀,殆不可读。克仁开禧间得旧墨本于京口,勘之欧阳公《集古录》、洪氏《隶释》及郡志所载,亡缺差少。来守是邦,因勒诸灵岩寺之石壁,以永其传。绍定三年五月既望,临沂田克仁书。
田氏《郙阁颂》仿刻之形制、大小和章法布白与原刻基本相似,但字画光洁,转折生硬,收笔处多尖利(或为刻工粗劣所至),时出楷意,古意全无。
《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俗称《大开通》或《开道碑》。刻于汉明帝永平六年至九年(63-66),记述汉中太守鄐君受诏承修褒斜通道之事,原石在陕西省褒城县北之石门南崖壁,1970年后移置汉中市博物馆。全石长4.38米,高1米多,三列16行,每行5-11字,字径9-16厘米,现存97字。是现存最早的东汉摩崖刻石。据铭文记载,东汉水平六年(63),汉中太守钜鹿鄐君奉诏受广汉蜀郡巴郡刑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动工开通斜栈道。至水平九年四月落成,历时三年之久。《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因年久为苔藓所封,故人莫知之。至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三月,始为南郑县令临淄晏袤发现,并刻长篇题记于其旁。但此后六百余年又满被苔藓,无人间津。到清乾隆间,陕西巡抚、金石家毕沅撰《关中金石志》,复搜访而得之,遂有拓本传世。
《杨淮表》又名《司隶校尉杨淮下邳相杨弼表纪》。 杨淮、杨弼兄弟是《石门颂》中司隶校尉杨孟文之玄孙。东汉熹平二年(173)二月,同郡卞玉过石门,见《石门颂》,有感于杨氏祖孙业绩,因作此表纪,故又称《卞玉过石门颂表纪》。其书风雄古奇逸,参差朴拙,与《石门颂》相类,浑厚稍逊,但更为宽博萧散。翁方纲谓:“字面皆因石势为之,参差古拙。”(《两汉金石记》)康有为称其“润泽如玉,出于《石门颂》而又与《石经·论语》近,但疏荡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