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254 Views
輔導人員的心理調適. 談社工員自我效能的提升 - 沈慶盈 諮商輔導人員並非超人 ─談大專輔導人員的督導效能與心理建設 - 彭慧玲 國中輔導教師面對諮商輔導工作的多重壓力與因應策略 - 鄭君紋. 學校輔導人員的壓力. 一、角色混淆 以輔導人員的視角 對學生個案來說,輔導人員則是「輔導者」的角色,需遵守專業倫理的規範。 對行政而言,輔導人員具有推動學校輔導工作的責任。 對學生家長及其他一般教師,又必須兼顧諮詢、親子諮商的角色。 從學生個案的視角 是「仰視」著輔導人員,還是「平視」著輔導人員,攸關輔導關係建立。. 學校輔導人員的壓力. 二、輔導倫理的衝突
E N D
輔導人員的心理調適 談社工員自我效能的提升-沈慶盈 諮商輔導人員並非超人 ─談大專輔導人員的督導效能與心理建設-彭慧玲 國中輔導教師面對諮商輔導工作的多重壓力與因應策略-鄭君紋
學校輔導人員的壓力 一、角色混淆 • 以輔導人員的視角 • 對學生個案來說,輔導人員則是「輔導者」的角色,需遵守專業倫理的規範。 • 對行政而言,輔導人員具有推動學校輔導工作的責任。 • 對學生家長及其他一般教師,又必須兼顧諮詢、親子諮商的角色。 • 從學生個案的視角 是「仰視」著輔導人員,還是「平視」著輔導人員,攸關輔導關係建立。
學校輔導人員的壓力 二、輔導倫理的衝突 • 因角色混淆多重,在輔導過程中也必須考慮到家長的需要與感受,同時還要站在學校教育的立足點來考量,常讓輔導人員面臨輔導倫理的掙扎。 (一)保密 輔導人員難以貫徹「保密」的專業倫理,偶爾面臨不被學生個案信任的窘境,因此時常充滿掙扎與壓力,影響輔導的品質與進展。
學校輔導人員的壓力 (二)雙重關係 一方面是長輩的嚴肅形象,使個案情緒緊張;另一方面是學生對輔導人員角色的刻板印象,認為長輩不可能真正了解學生的想法,因而不願敞開心防。 (三)維護當事人權益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考量立場,如果學生的權益與家長、老師的意願不同,又該以哪一方的權益來考量呢? (四)通報 例如家暴、性侵等案件,都是必須通報的。然而有些情況考慮到通報之後可能產生更嚴重的後果,或是可能對個案產生更沈重的心理壓力,令輔導人員左右為難。
學校輔導人員的壓力 三、輔導環境的難題 • 部分學校空間不足:以致於輔導人員進行諮商時缺乏隱密性,影響學生自我坦露的程度。 • 受輔者被標籤化:學生與老師們容易將接受輔導的學生視為有問題的一群,使受輔者產生抗拒心態,更不易建立信任的諮商關係。 • 立足點不同:輔導常以學生個案的意願或立場為出發點,而學校內一般教師則以教育及學習為重, 輔導人員常被冠以「扮白臉」的稱號,因而遭受批評。
輔導人員心理調適策略 一、 滋養個人的自我,預防耗竭 • 助人工作者必須學習自我照顧,才能繼續服務他人,也就是要找出滋補自我的方法。如冥想、獨處、培養興趣嗜好、信仰宗教…等亦能滋養個人的自我,重新找到工作的熱情。 • 尋找對於輔導助人工作的意義並調整自己對工作的期望,避免過度理想主義。 • 如:只是陪伴並非解決問題。
輔導人員心理調適策略 二、 尋求社會支持 • 來自於配偶、親屬、朋友、鄰居、同事、團體或宗教,透過訊息及情感的交換、工作感受的表達、或是一些普通但是印象深刻的經驗分享,都可使人的情感、自尊、讚賞、歸屬、認同及安全感得到滿足。 • 家庭是自我關懷與能量的最佳來源,被人需要或是被愛,能提供內心高度的滋養,家人朋友之間穩固溫暖的關懷,能豐富輔導者的內心,蓄積工作的能量。 • 可參加工作坊、讀書會等團體,透過社會的交流以減輕壓力。
輔導人員心理調適策略 三、加強壓力因應與情緒調適能力 • 輔導人員最需先加強的就是自我覺察能力,在負向情緒氾濫擴大之前以各種方式因應處理,如:當感覺到壓力時,試著找出壓力的來源,用樂觀的態度來面對壓力情境和事件。 • 此外,多與人分享生活經驗、參加成長小團體,以及閱讀書籍、了解壓力因應策略(如肌肉鬆弛法、自我暗示法、認知行為治療等)
輔導人員心理調適策略 四、充實自身專業知能與經驗交流 • 輔導人員可隨時留意可提昇專業知能的訊息,盡量參與進修或在職訓練。可結合教學資源,定期聚會,以充實自身的專業知能。 • 資深輔導人員者應多協助輔導工作資淺者,而資淺的輔導人員也要主動諮詢與尋求協助,例如透過個案會議、團體督導等方式建立輔導的經驗交流與傳承網絡,以增進輔導人員之間的溝通學習。
輔導人員心理調適策略 五、提升自我效能 • 持續聚焦在成功部分的回饋。 • 關注學生主觀評價及過去表現的自我評價。 • 注意學生的學習軌跡以使其隨時有持續努力而克服困難的體驗。 • 設定合理目標 • 修正難以實現的目標,例如不要訂出協助一個求助的低收入家庭致富的目標,而要能訂出協助該家庭確保三餐皆可獲得適當食物的具體的、階段性目標, 並引導其協助案家實現目標。 • 固定的運動可以消除緊張和焦慮。
少年保護官盧蘇偉 • 輔導見解 • 用孩子的語言和他對話。 • 用情解決問題。 • 安排活動。 • 以身作則。 • 等待。 • 輔導的心理調適: • 在協助孩子的過程中以報恩的心態回饋社會大眾,才不會讓自己深陷輔導的挫折與失望中。 • 注意自己的反移情。
結語 • 輔導工作較難有具體成效,因此容易產生較低自我效能感,輔導人員對工作較常感到沮喪與挫折。 • 輔導人員一樣是人不是神,會有情緒泥沼,一樣會有生命中不如意的事。當面臨走不出來的時候,同樣需要運用心理資源去因應。 • 輔導人員必須努力調適自己,多關照自身的心靈,並增加更多溫暖和諧的人際互動,如此才能保持工作的能量,免於輔導心力與熱情的耗竭,也才能讓學生輔導工作堅持下去。 • 「諮商室裡,不需充萬能」,一個好的輔導人員必須瞭解自己專業能力的範圍,同時也要釐清自己的角色定位與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