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758 Views
第五章 分子生物学研究法. 5.1 重组 DNA 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5.1.1 主要三大成就 1. 40 年代确定了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即基因的分子载体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解决了遗传的物质基础问题; 2. 50 年代提示了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半 保留复制机制 , 解决了基因的自我复制和世代交替问题; 3.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相继提出了 " 中心法则 " 和操纵子学说 , 成功地破译了遗传密码,充分认识了遗传信息的流动和表达。. 5.1.2 主要事件. 5.1.3 重组 DNA 实验中常见的主要工具酶. 基因工程中常见的名词:
E N D
第五章 分子生物学研究法
5.1 重组DNA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5.1.1 主要三大成就 1. 40年代确定了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即基因的分子载体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解决了遗传的物质基础问题; 2. 50年代提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半保留复制机制,解决了基因的自我复制和世代交替问题; 3. 50年代末至60年代,相继提出了"中心法则"和操纵子学说,成功地破译了遗传密码,充分认识了遗传信息的流动和表达。
基因工程中常见的名词: 遗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 基因操作--gone manipulation 基因克隆--gone cloning 重组DNA技术--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分子克隆--molecular cloning
5.1.4 基因工程的主要内容或步骤 1. 从生物有机体基因组中,分离出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 2. 将带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连接到能够自我复制的并具有选择记号的载体分子上,形成重组DNA分子。 3. 将重组DNA分子转移到适当的受体细胞(亦称寄主细胞)并与之一起增殖。 4. 从大量的细胞繁殖群体中,筛选出获得了重组DNA分子的受体细胞,并筛选出已经得到扩增的目的基因。 5. 将目的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上,导入寄主细胞,使之在新的遗传背景下实现功能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
5.2 基因操作的主要技术原理 5.2.1 核酸的凝胶电泳 (Agarose & Polyacrylamide) 1. 电泳原理 某种分子放到特定的电场中,它就会以一定的速度向适当的电极移动。某物质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速度叫作电泳的速率,它与电场强度成正比,与该分子所携带的净电荷数成正比,而与分子的磨擦系数成反比(分子大小、极性、介质的粘度系数等)。 在生理条件下,核酸分子中的磷酸基团是离子化的,所以,DNA和RNA实际上呈多聚阴离子状态(Polyanions)。将DNA、RNA放到电场中,它就会由负极→正极移动。
2. 琼脂糖凝胶电泳 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一般加入溴化乙锭(EB)--ethidium bromide染色,此时,核酸分子在紫外光下发出荧光,肉眼能看到约50ng DNA所形成的条带。 Agarose的分离范围在50bp(4.0%)—数十kb(0.3%) Polyacrylamide(PAGE) 1(20%)—1000bp(4%)
3. 脉冲电场电泳技术(PFGE) (Pulse-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用于分离超大分子量DNA。
5.2.2 核酸的分子杂交 在大多数核酸杂交反应中,经过凝胶电泳 分离的DNA或RNA分子,都是在杂交之前,通过毛细管作用或电导作用按其在凝胶中的位置原封不动地“吸印” 转移到滤膜上的。 常用的滤膜有尼龙滤膜、硝酸纤维素滤膜、叠氮苯氧甲基纤维素滤纸(DBM)和二乙氨基乙基纤维素滤膜(DEAE)等。
核酸分子杂交实验包括如下两个步骤: 将核酸样品转移到固体支持物滤膜上,这个过程特称为核酸印迹(nucleic acid blotting)转移,主要有电泳凝胶核酸印迹法、斑点和狭线印迹法(dot and slot blotting)、菌落和噬菌斑印迹法(colony and plaque blotting); 将具有核酸印迹的滤膜同带有放射性标记或其它标记的DNA或RNA探针进行杂交。所以有时也称这类核酸杂交为印迹杂交。
A C B M bp —1534 — 994 — 695 — 515 — 377 — 237
Southern凝胶转移杂交技术Southern凝胶转移杂交技术Southern凝胶转移杂交技术Southern凝胶转移杂交技术 用荧光法检测核酸杂交信号
5.2.3 细菌转化 所谓细菌转化,是指一种细菌菌株由于捕获了来自另一种细菌菌株的DNA,而导致性状特征发生遗传改变的生命过程。这种提供转化DNA的菌株叫做供体菌株,而接受转化DNA的寄主菌株则称做受体菌株。大肠杆菌是最广泛使用的实验菌株。在加入转化DNA之前,必须预先用CaCl2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使之呈感受态(Competent Cells)。Mg2+对维持外源DNA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质粒DNA中的抗生素是筛选标记。 对绝大多数hsdR-,hsdM-突变体菌株(k12),每ug DNA可得107-108个转化子。
5.2.4 核酸序列分析 1.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 • 末端终止法--待测单链DNA模板、引物、四种dNTP(其中一种用32P/35S标记)、终止剂(ddNTP)、DNA聚合酶。 • Sanger发明: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 分别得到ddA ddT ddG ddC结尾的片段。
2. Maxam-Gilbert化学修饰法 硫酸二甲酯特异性切割G,甲酸特性性切割G和A; 肼在NaCl条件下专门切割C,而无NaCl时专门切割T和C。
5.2.5 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1. 凝胶阻滞试验(gel retardation assay)
5.3 基因克隆的主要载体 5.2.1 主要的克隆载体(vector) DNA ,能在宿主细胞中进行自我复制和表达。 分为克隆载体和表达载体。 大肠杆菌质粒载体 噬菌体质粒载体 柯斯质粒载体 pBluescript噬菌粒载体
5.2.2 主要的质粒载体 质粒(plasmid)—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的小型环状双链DNA分子 • 理想的质粒 • 拷贝数多; • 两三个遗传标志,如抗药性基因:抗氨苄青霉素基因(ampr)、抗四环素基因(terr);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 Z)筛选标志 • 多个限制酶的单一切点,即多克隆位点(multiple cloning sites,MCS),如EcoRⅠ(E:属名;co:种名;R:株;Ⅰ:发现次序)。
5.2.3 其它主要载体 • λ噬菌体(λphage) • 基因组分三个区域:左侧区、中间区(非必需区)、右侧区 • DNA,替换型载体,外源DNA:9~23kb • 常用:EMBL 系列、 λgt 系列、charon系列 • 柯斯质粒(cosmid): λDNA的 cos区+质粒,双链环状DNA,克隆容量:40~50kb • M13噬菌体 • 最大优点:产生单链DNA
5.4 基因的分离与鉴定 5.4.1 DNA片段的产生与分离 5.4.2 重组体DNA分子的构建 5.4.3 cDNA基因克隆 5.4.4 克隆基因的分离
5.4.1 DNA片段的产生与分离 5.4.2 重组体DNA分子的构建 1. 外源DNA片段定向插入载体分子 2. 最佳连接反应 3. 重组体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的途径
5.4.3 cDNA基因克隆 5.4.4 克隆基因的分离 1. 核酸杂交筛选法 2. DDRT-PCR差异显示法 3. 应用cDNA差示分析法 4. 应用酵母双杂交体系法 5. 基因的图位克隆法 6. 用DNA微列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