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597 Views
Pertemuan 8 (第 8 课) 承前启后的时期 —— 两宋. Matakuliah : Sejarah China (E0822) Tahun : 2010. 五代 ( 907 年 - 960 年). 五代有时也称为 五代十国 ,一般认为从公元 907 年朱温灭唐到 960 年北宋建立,历时共 53 年。. 两宋年代简表 (960—1279). 辽、北宋时期全图. 辽. 西夏. 北宋. 宋朝( 960 – 1279 年) 从公元 960 年宋太祖 赵匡胤 陈桥兵变建立,到 1279 年被 元朝灭亡,共存在了 319 年。时间虽然长过了唐朝,但其影
E N D
Pertemuan 8(第 8 课)承前启后的时期——两宋 Matakuliah : Sejarah China (E0822) Tahun : 2010
五代 (907年 - 960年) • 五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历时共53年。
辽、北宋时期全图 辽 西夏 北宋
宋朝(960 – 1279年) 从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到1279年被 元朝灭亡,共存在了319年。时间虽然长过了唐朝,但其影 响却远在唐朝之下。 宋通常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北宋是与辽、夏、 金对峙时期,而南宋则是偏安衰亡时期。
北宋 (960 – 1127年) 北宋在统一北方地区后,经济、文化得到一定发展,海 外贸易也很发达,同时,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也得到了 相当的发展和创新。在政治方面,大臣范仲淹的“庆历新 政”、丞相王安石的变法,虽然没有能完全实现北宋的长期 强盛,但也解决了一些社会矛盾。而方腊、宋江起义(《水 浒传》)则从侧面反映了宋朝的内部矛盾已经加深。
1. 杯酒释兵权 鉴于五代时高级将领拥兵夺权的教训,刚当上皇帝的宋太祖 赵匡胤把重要将领召集在一起,一边饮酒,一边向他们提出 用兵权换产业的建议,即通过在经济上满足他们的方式,要 他们交出兵权。
2. 赵匡胤派文臣统领军队,军队定期换防,将帅常调,以防止官兵关系过于密切,从而威胁中央政权。 赵匡胤 3. 实施新经济政策,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倍增。
4. 手工业、商业发展,大小城市贸易盛况空前。 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述这一盛况。 宋代在经济 、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卓著的成绩。
5. 纸币开始被使用 • 在文学上,宋词在唐诗的基础上拓展出新的境界。 • 理学的产生:儒学更加精密地与佛学、道学结合。
杨家将 • 《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 • “忠心报国” • 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杨排风
包青天 本名包拯(999 – 1062年),安徽合肥人,是中国宋朝 的清官。大家称他 “包青天” 、 “青天大老爷”、“包公”。 他不讲私情 ,照样依法办事,不怕得罪大官,铁面无 私,公正执法。可是对冤枉的老百姓却充满同情,受到老百 姓的敬仰。
司马光之墓 《资治通鉴》
南宋(1127 - 1279 年) 中国北方的金国灭北宋后,南宋基本是偏安在江南地 区,没有了北伐重新统一北方的雄图大略。著名抗金英雄 岳飞的北伐在统治者看来也仅是为了更好地偏安,巩固自己 的政权。
文天祥等人的力挽狂澜也无法阻挡其速亡的势头。文天祥等人的力挽狂澜也无法阻挡其速亡的势头。 最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勇 壮烈多少掩饰了南宋灭亡的种种悲凉。
辽、西夏、金——少数民族政权Minority ethnic groups states • 辽代(公元 907 年 - 1125年) 始于太祖耶律阿保机,定都南京。 • 辽代于北宋对峙,是统治中国 北部的一个王朝,1125年为金所灭。
2. 西夏 西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 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
3. 金朝(1115年-1234年) 1115年1月28日,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金于1125年灭辽,并于1127年灭北宋。 女真在消灭辽朝和北宋后,统一了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广大北方地区,并与南宋长期对峙。 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维持其霸主地位。
陶瓷 黑釉树叶纹碗(宋) 黑釉树叶纹碗(宋) 紫玉壶(宋) 夕阳紫翠忽如岚
四大发明 • 造纸术 • 出现在西汉。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 • 2.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3. 指南针(司南)的发明 战国时期人们做出司南,但到了宋朝,人们改进了司南成为指 南针 宋朝人的书中谈到 指南针在航海上的 应用,写道:舟师 识地理,夜则观星, 昼则观日,阴晦则 观指南针。
中国的四大古发明: 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
科 学 家 沈 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