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媒体制作、授课:老王 http://dsww.7i24.com

媒体制作、授课:老王 http://dsww.7i24.com.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1905─2004). 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记者曲志红):我国文坛再失巨擘,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2月5日晚8时35分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 朱自清: “ 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 茅盾: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 “ 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 。. 2000年1月获首届 “ 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 ” 。

keat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媒体制作、授课:老王 http://dsww.7i24.com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媒体制作、授课:老王 http://dsww.7i24.com

  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3. 臧克家(1905─2004) 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记者曲志红):我国文坛再失巨擘,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2月5日晚8时35分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朱自清:“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 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4. 大师笔下的大师 巨人心中的巨人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5.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闻一多 臧克家

  6.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闻一多生平 闻一多先生(1899-1946),五四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留学。 1925年留学回国后,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 抗战开始后,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 1946年7月15日,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用鲜血和生命写完了自己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 诗人 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 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革命家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 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7. 把文章“读懂” • 了解作者和闻一多 • 扫清字词句障碍 • 理清行文思路 • 读出思想、读出感情

  8. 漂白 校补 赫然 何妨 目不窥园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群蚁排衙 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诗兴不作:作,起。诗兴不作,不是不作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出自《论语》,是颜渊赞美孔子的话,意思是“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弥,更加。 piǎo jiào hè fáng kuī qiè wù lì yá jiǒng dǒu 字 词

  9. 把文章 “读”懂 • 朗读提示1.全神贯注,力求准确。2.大声朗读,一气呵成。3.遇到难句,略作思考。

  10. 难句解析 •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 他……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 他……成了“何妨一下楼主人” 。

  11. 朗读·思考·研讨 着眼局部放眼全篇 • 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这些话是怎样起到过渡作用的? • 画出精辟的语句,说说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总承上文,总起下文相提并论,对比鲜明 知无不言言必有据

  12. 说和做

  13. 你读“懂”了吗? 把文章读“懂” • 了解作者和闻一多 • 扫清字词句障碍 • 理清行文思路 • 读出思想、读出感情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