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370 Views
以教研质量促进教学质量.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 曾天山 16 / 10 / 2010. 内容摘要. 一、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主题 二、提高质量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同责任 三、提高质量的核心是明确标准 四、提高质量的重点是过程控制 五、提高质量的关键是科学评价 六、提高质量的保障是投入到位 七、提高质量的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 八、提高质量的机制是调整资源配置. 一、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主题. 教育水平亟待提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1.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2.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3.人民群众的新期盼
E N D
以教研质量促进教学质量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 曾天山 16/10/2010
内容摘要 • 一、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主题 • 二、提高质量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同责任 • 三、提高质量的核心是明确标准 • 四、提高质量的重点是过程控制 • 五、提高质量的关键是科学评价 • 六、提高质量的保障是投入到位 • 七、提高质量的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 • 八、提高质量的机制是调整资源配置
一、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主题 • 教育水平亟待提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 1.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 2.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 3.人民群众的新期盼 • 4.国际竞争的新形势
二、提升质量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同责任二、提升质量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同责任 • (一)提升质量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 1.提升质量是科学研究的不懈追求 • 2.提升教育科学研究质量对科学解释和正确回答教育问题意义重要 • (二)提升质量是世界教育科学发展的共同趋势 • 1.教育科学诞生于回应复杂教育问题的时代需要 • 2.以质取胜是世界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基本走向
提高质量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同责任 • (三)提升质量是我国教育科学繁荣发展的紧迫任务 • 1.转型期我国教育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 2.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亟待突破质量瓶颈 • ---教育科学与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差距有多大? • ---教育科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多大? • ---教育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先进学科差距有多大? • ----教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距有多大?
投入: • 2200多家科研机构,专职科研人员5万多人,高级职称以上35000人,博士学位2700多人(2008)。 • “十一五”以来,年均立项课题1万多项,年均投入经费近5000万元。 • 产出: • 教育类刊物有627种,每年发表教育论文8万多篇,核心期刊52种,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0多篇。CSSCI索引期刊37种,每年发表学术论文8000多篇。 • 出版社580家,每年出版专业性较强的学术专著200多部。
(四)有质量的教育研究的五项主要任务 • 1.描述事实 • 2.解释现象 • 3.形成理论 • 4.预测趋势 • 5.改进工作 • 没有教育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如新基础教育、目标教学、尝试教学、异步教学、初中数学自学辅导实验等。 • ——区域教学质量与其研究水平呈正比 ——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其研究能力呈正比 ——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其研究能力呈正比
2010年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7000项,其中:江苏省、北京市、湖南省、广东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申报的课题数量均在申报课题总数的5%以上,其中江苏省为最高,达13.50%。和去年相比,新疆、贵州两个西部省份的申报数有了大幅度增加。2010年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7000项,其中:江苏省、北京市、湖南省、广东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申报的课题数量均在申报课题总数的5%以上,其中江苏省为最高,达13.50%。和去年相比,新疆、贵州两个西部省份的申报数有了大幅度增加。 • 报数量排在前20名的单位名单。从该名单中可以看出,申报数量较高的单位大多数是高等学校,其中以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三家部属师范院校为最高,显示出高校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方面的突出优势和积极态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是表4中唯一一家非高校单位,显示出较高的申报积极性。和往年相比,新疆师范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地方高校申报数量明显上升,跃居前20名。
立项课题区域比较: • 北京、湖南、上海等省市仍然在课题立项情况中名列前茅,西部地区则仍然显得较为落后,绝大部分省区都获得一定的立项。新疆明显上升,申报课题积极性提高,特色鲜明,少数民族学者获得课题立项的数量继续上升。 • 课题负责人所在省市统计情况 • 北京68天津9湖南49新疆9上海42安徽8浙江42江西8江苏36陕西6广东30广西5重庆21云南5湖北19贵州4吉林17青海4山东14甘肃2辽宁12内蒙古2福建9宁夏2河北9山西2河南9黑龙江1四川9海南1总立项数454
立项数量最多的15个单位 • 北京师范大学18华东师范大学17东北师范大学15浙江师范大学12西南大学11华南师范大学8华中师范大学8湖南师范大学8新疆师范大学7厦门大学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51中央民族大学5湖南科技大学5南京师范大学5沈阳师范大学5宁波大学5 ,合计140
三、提高质量的核心是明确标准 • (一)研究标准 • 1.科学性 • (1)观点可信 • (2)材料可靠 • 2.创新性 (1)学术观点创新 (2)学科体系创新 (3)研究方法创新 • 3.应用性 • (1)决策服务/指导实践 • (2)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提高质量的核心是明确标准 • 4.影响度 • (1)国内影响 • (2)国外影响 • 5.规范性 • (1)学术诚信 • (2)学术规范
提高质量的核心是明确标准 • (二)教学标准: • 1.学业标准 • 2.道德标准 • 3.艺体标准 • 4.健康标准
五、提高质量的重点是过程控制 • (一)教育研究的过程:提出问题-构造假设-收集材料-检验假设-形成结论 • (二)课题研究过程: • 1.申报论证过程(8%) • 2.开题启动过程 • 3.研究活动过程 • 4.中期评估过程 • 5.结题鉴定过程(66%合格,5%优秀)
提高质量的重点是过程控制 • (三)教学实践过程: • 1.五段教学法:赫尔巴特分教学过程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 其后德国的齐勒尔(Tuiskon Ziller,1817--1882)和赖因(Wilhelm Rein, 1847--1929)据此加以扩充,订出五个教学步骤:(1)预备:唤起有关的旧观念,以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2)提示:讲授新教材;(3)联想(比较与抽象):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使之建立联系;(4)总括:得出结论、定义或法则;(5)应用:运用得出的概念或法则解答课题或练习。
提高质量的重点是过程控制 • 2.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 (1)情境。给学生设置一种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疑难,产生兴趣。 • (2)问题。从疑难中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 (3)假设。学生应获取资料和进行必要的观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 (4)解决。推断何种假设能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 (5)应用。学生通过做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 这一过程后来修改为暗示、问题、臆说、推理和试证。 • 问题教学法重视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和获取新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在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注意应用,方法和形式强调多样化,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五、提高质量的关键是评价科学 • (一)研究评价 • 1.成果评价 • (1)著作 • (2)论文 • (3)研究报告 • 2.人才评价 • (1)代表作 • (2)研究能力 • 精确计算、谨慎记录、虚心调查、认真试验是优秀研究者的基本技能。
提高质量的关键是评价科学 • 3.项目评价 • (1)立项率 • (2)结题率 • (3)优秀率 • (4)不合格率 • 4.学科评价 • (1)重点学科 • (2)跨学科 • 5.机构评价 • (1)研究资源拥有能力 • (2)对外交流合作水平
提高质量的关键是评价科学 • 6.评价主体 • (1)同行评价 • 学术规范/学术影响 • (2)行政评价 • 投入产出比/成果质量影响/人才培养 • (3)基层评价 • 产出成果/学科建设/单位声誉
提高质量的关键是评价科学 • (4)公众评价 • 成果效用/社会声誉 • (5)自我评价 • 自我完善/自我批评
(二)教学评价 • 1.学科评价 • 2.能力评价 • 3.增值评价
六、提高质量的保障是投入到位 • (一)研究保障 • 1.资质和准入机制 • (1)专业化研究 • (2)内行管理 • (3)专家资质 • (4)出版物资质
提高质量的保障是投入到位 • 2.经费保障条件 • 3.时间保障条件 • 4.设备资料条件 • 5.社会支持条件
提高质量的保障是投入到位 • (二)教学保障 • 1.资质 • 学生资质/教师资质/内行管理资质 • 2.条件 • 经费 • 课程 • 资源
七、提高质量的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 • 1.研究源于实践,始于问题,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针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同任务。 • 2.项目是研究问题的共同平台。 • 3.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 4.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八、提高质量的机制是资源配置 • (一)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机制 • 1.质量取向 • 2.效益取向 • (二)效果取向的问责退出机制 • 1.行政问责 • 2.社会问责 • 3.法律问责 • (三)抬高底部的质量保障战略 • 合格/满意
提高质量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 • 以提高质量为导向。 • 以多出优秀成果和师生健康成长为目标。 • 以促进成果转化和实际影响为重点。 • 以科研课题为龙头。 • 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 • 以优秀专家学者为依靠。 • 以优良学风建设为基础。 • 以标准和模式引领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