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likes | 740 Views
导入新课. 台风中的行人. 寒潮. 干旱的土地. 台风过后.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 旱灾 台风灾害 寒潮灾害 气象灾害多发区. 知识目标. 教学目标. 1 .了解旱灾、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危害。. 2 .认识监测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总结的能力,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性的气象灾害及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认识的基础上明确人们由于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或加剧气象灾害的产生,讨论应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实际行动来减少人为因素对气象灾害发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E N D
导入新课 台风中的行人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 • 旱灾 • 台风灾害 • 寒潮灾害 • 气象灾害多发区
知识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旱灾、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危害。 2.认识监测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总结的能力,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性的气象灾害及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认识的基础上明确人们由于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或加剧气象灾害的产生,讨论应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实际行动来减少人为因素对气象灾害发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难点: 主要气象灾害的形成。
一、旱灾 干涸的土地
(一)旱灾相关定义 1.旱灾 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
(二)分布 我国大部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灾害的发生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旱严重;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有的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西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常年受旱。西南地区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川东部则经常出现伏秋旱。华南地区旱灾也时有发生。
(三)旱灾主要特点 1.严重性 我国干旱受灾面积远大于洪涝受灾面积;发生的次数多于洪涝发生的次数。 2.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我国南方年均降水量达850~1800mm,少数地区达2000mm以上,北方除长白山地区年降水量达1000mm左右,其它地区年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50mm以下,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内蒙、宁夏、青海、新疆、甘肃、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0mm。因此南方干旱程度较轻, 北方干旱程度较 重。我国最大的干旱区为黄淮海地区。
3.连发性、连片性 及周期性 华南多秋冬旱或冬春旱,个别年份有秋、冬、春连旱,夏旱很少;两广北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为伏旱,春旱极少;淮河以北地区以春旱或春夏连旱居多,夏旱次之,个别年有春、夏、秋连旱;西南地区多冬、春旱,川西北地区多 春、夏旱,川东地区多伏、秋旱,西北地区一般常年干旱。
新中国成立后两次规模较大的旱灾 第一次是1959—1961年,历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连续三年的大范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剧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人口就减少1000万人。 第二次是1978—1983年,全国连续6年大旱。累计受旱面积近20亿亩。持续时间长,损失惨重,北方是主要受灾区。
(四)防旱要点 1.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 2.改进耕作制度,改变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 3.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 4.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等。
思考 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提示 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季风到来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的时间长短等都直接影响着降雨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而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都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一)相关定义 1.台风 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
(二)成因和类型 台风的等级 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实施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GBT 19201-2006 的通知,热带气旋按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速划分为六个等级:
超强台风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米/秒,也即16级或以上。 强台风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41.5-50.9 米/秒,也即14-15级。 台风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32.7-41.4 米/秒,也即12-13级。
强热带风暴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24.5-32.6 米/秒,也即风力10-11级。 热带风暴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7.2-24.4 米/秒,也即风力8-9 级。 热带低压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0.8-17.1米/秒,也即风力为6-7 级。
台风路径大致可分为三类:①西进型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最后在中国海南岛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②登陆型: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登陆,并逐渐减弱为低气压。这类台风对中国的影响最大。近年来对江苏影响最大的“9015”和“9711”号两次台风,都属此类型。③抛物线型: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台风路径大致可分为三类:①西进型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最后在中国海南岛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②登陆型: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登陆,并逐渐减弱为低气压。这类台风对中国的影响最大。近年来对江苏影响最大的“9015”和“9711”号两次台风,都属此类型。③抛物线型: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
(三)台风灾害的分布 我国台风主要来自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灾害的空间分布具有沿海重、南方重的特点。 杭州湾以南的台风频次远高于以北地区,广东和海南东部沿海的频次约占50%左右。浙江、台湾东部、海南东北部等沿海遭受台风灾害的次数占总次数的三分之一。
(四)台风的危害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1.强风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
2.暴雨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台风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2.暴雨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台风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3.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3.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我国重大台风灾害 2009年台风“莫拉克”造成台湾,大陆,500多人死亡、近200人失踪、46人受伤。 2008年第6号台风“风神”,造成广东、湖南、江西至少30人死亡,财产损失巨大,降水量破记录。 2007年第9号超强台风“圣帕”,造成东南沿海至少39人死亡,经济损失较大。
2005年的19号超强台风“龙王”,给我国台湾、福建、广东、江西等地造成大风大雨,并造成一定人员伤亡。 2004年的14号强台风“云娜”,“云娜”台风登陆中国东南沿海。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181.28亿元。
(五)台风的防御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的措施。 1.台风引发的风暴潮容易冲毁海塘、涵闸、码头、护岸等设施,甚至可能直接冲走附近的人。台风来临前,海涂养殖人员、病险水库下游的人员、临时工棚等危险地段的人员都应及时转移。
2.沿海乡镇在台风来临前要加固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临时建筑、在建工程、市政公用设施(如路灯等)、吊机、施工电梯、脚手架、电线杆、树木、广告牌、铁塔等,千万不要在以上地方躲风避雨。 3.台风来临时,千万不要在河、湖、海的路堤或桥上行走,不要在强风影响区域开车。 4.台风带来的暴雨容易引发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大家心里要有这根弦,发现危险征兆应及早转移。
思考 台风对沿海地区农业和城市有什么影响?
提示 我国沿海地区是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渔业区,人口密集,城市港口众多的地带。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并且可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会造成城市、港口以及生命线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坏等,以及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建筑物破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从而直接威胁着我国沿海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寒潮相关定义 1.寒潮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的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
(二)寒潮的路径及成因 1.寒潮的路径 入侵我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 偏西路径是经新疆和内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是经内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偏西路径是经新疆和内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2.寒潮的成因 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暴发南下的冷高压。这些地区,大多是分布在北极地带,冬季长期见不到阳光,到处被冰雪覆盖着,停留在那些地区的空气团好像躺在一个天然的大冰窖里面一样,越来越冷、越来越干,当这股冷气团积累一定的程度,气压增大到远远较南方高时,就像贮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机会,就向气压较低的南方泛滥、倾泻,这就形成了寒潮。
(三)分布 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不易受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 这时因为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海南、广东等地,受寒潮的影响相对较小。
(四)寒潮主要特点 寒潮爆发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表现为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在内蒙古草原则为大风、吹雪和低温天气。在华北、黄淮地区,寒潮袭来常常风雪交加。在东北表现为更猛烈的大风、大雪,降雪量为全国之冠。在江南常伴随着寒风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