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488 Views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沈阳建筑大学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第 6 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1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分类与组成. 6.1.1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分类. 第 6 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1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分类与组成. 6.1.2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的组成. 1 普通外排水. 2 天沟外排水 —— 天沟 + 雨水斗 + 排水立管,长度≤ 100m 的多跨工业厂房,坡度 =0.003~0.006 ,在伸缩缝、沉降缝、变形缝两侧分别设置,末端设溢流口,比天沟上檐低 50~100mm 。. 第 6 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E N D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沈阳建筑大学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1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分类与组成 6.1.1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分类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1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分类与组成 6.1.2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的组成 1 普通外排水 2 天沟外排水——天沟+雨水斗+排水立管,长度≤100m的多跨工业厂房,坡度=0.003~0.006,在伸缩缝、沉降缝、变形缝两侧分别设置,末端设溢流口,比天沟上檐低50~100mm。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1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分类与组成 6.1.2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的组成 天沟外排水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1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分类与组成 6.1.2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的组成 3 内排水——雨水斗+连接管+悬吊管+立管+排除管+埋地管+附属构筑物 (1)雨水斗:重力式(65式、79式、87式)+虹吸式 (2)连接管——连接雨水斗和悬吊管的一段竖向短管,管径=雨水斗管径 (3)悬吊管——悬吊在屋架、楼板和梁下或架空在柱子上的雨水横管,连接雨水斗和雨水立管,管径≥连接管管径,≤300mm,坡度≥0.005(塑料管),0.01(铸铁管)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1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分类与组成 6.1.2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的组成 3 内排水——雨水斗+连接管+悬吊管+立管+排除管+埋地管+附属构筑物 (4)立管——管径≥悬吊管管径,与其连接的悬吊管不多于两根 (5)排出管——管径≥立管管径 (6)埋地管——管径=200mm(min)~600mm(max) (7)附属构筑物——检查井、检查口、排气井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1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分类与组成 6.1.3雨水排出系统的选用: 密闭式系统优于敞开式系统,外排水系统优于内排水系统,堰流斗重力流系统安全性最差;虹吸式〉87型雨水斗〉堰流斗重力流系统。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2 雨水内排水系统中的水气流动规律 三种状态:重力无压流、重力半有压流、压力流(虹吸流) 6.2.1 单斗雨水系统 掺气比——渗入雨水斗的空气量与雨水量的比值 三个阶段:初始阶段、过渡阶段、饱和阶段 初始阶段——降雨开始到掺气比最大 过渡阶段——掺气比最大到掺气比为零 饱和阶段——不掺气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2 雨水内排水系统中的水气流动规律 三种状态:重力无压流、重力半有压流、压力流(虹吸流) 6.2.2 多斗雨水系统 三个阶段:初始阶段、过渡阶段、饱和阶段 初始阶段——降雨开始到掺气比最大 过渡阶段——掺气比最大到掺气比为零 饱和阶段——不掺气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1 雨水量计算 1 设计暴雨强度q:设计重现期=2~5年,集水时间=5min 2 汇水面积F——水平投影面积+最大受雨面正投影的一半 3 雨水量计算公式 ——径流系数,=0.9 ——屋面雨水设计流量,L/s ——屋面设计汇水面积,m2 ——当地降雨历时为5min时的暴雨强度,L/(s·104 m2) ——当地降雨历时为5min时的小时降雨厚度,mm/h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1 雨水斗泄流量 重力流 ——通过雨水斗的泄流量,m3/s ——雨水斗进水口的流量系数=0.45 ——雨水斗进水口直径,m ——雨水斗进水口前水深,m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1 雨水斗泄流量 压力流 ——通过雨水斗的泄流量,m3/s ——雨水斗进水口的流量系数=0.95 ——雨水斗进水口直径,m ——雨水斗前水面至雨水斗出口处的高度,m ——雨水斗排水管中的负压,m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2 天沟流量 ——天沟排水流量,m3/s ——流速,m/s ——天沟粗糙系数 ——天沟坡度,≥0.003 ——天沟过水断面积,m2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雨水斗最大泄流量(L/s)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3 横管流量 ——横管排水流量,m3/s ——管内流速,≥0.75 m/s,≤1.8 m/s(出户管) ——管道粗糙系数,塑料管=0.010,混凝土管=0.013,铸铁管=0.014 ——水力半径,m,悬吊管按充满度h/D=0.8计算,横干管按满流计算 ——天沟过水断面积,m2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3 横管流量 ——水力坡度,金属管≥0.01,塑料管≥0.005;重力半有压流的水力坡度与横管两端管内的压力差有关: ——横管两端管内的压力差,mH2O,悬吊管=0.5m,埋地横干管=1.0m ——位置水头,mH2O,悬吊管指雨水斗顶面至悬吊管末端的几何高差,埋地横干管指其两端的几何高差 ——横管的长度,m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4 立管流量 ——立管排水流量,L/s ——粗糙高度,m,塑料管=15х10-6,铸铁管=25х10-5 ——充水率,塑料管=0.3,铸铁管=0.35 ——管道计算内径,m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4 立管流量 单斗流系统立管管径=雨水斗、悬吊管管径;多斗系统按下表确定 重力半有压流立管的最大允许泄流量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5 压力流(虹吸式) (1)沿程阻力损失计算 ——单位长度的阻力损失,KPa/m ——流量,L/min ——管道的计算内径,m ——海森·威廉系数,塑料管=130,铸铁管=100,内壁喷塑铸铁管=110,钢管=120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5 压力流(虹吸式) (2)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件的局部阻力损失,KPa ——流速,m/s ——管件局部阻力系数(查表)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5 压力流(虹吸式) (3)阻力损失估算 则算成等效长度,按沿程水头损失估算 ——等效长度,m ——设计长度,m ——系数,金属管=1.2~1.4,塑料管=1.4~1.6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5 压力流(虹吸式) 1) 计算管道阻力损失估算 ——等效长度,m ——设计长度,m ——系数,金属管=1.2~1.4,塑料管=1.4~1.6 ——系数,金属管=1.2~1.4,塑料管=1.4~1.6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5 压力流(虹吸式) 2)悬吊管阻力损失估算 ——等效长度,m ——设计长度,m ——系数,金属管=1.2~1.4,塑料管=1.4~1.6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5 压力流(虹吸式) (4)管内压力 ——等效长度,m ——设计长度,m ——系数,金属管=1.2~1.4,塑料管=1.4~1.6 ——系数,金属管=1.2~1.4,塑料管=1.4~1.6 压力流(虹吸式)雨水系统的最大负压值出现在悬吊管与总立管的连接处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5 压力流(虹吸式) (5)系统余压 总水头损失与排水管出口速度水头之和<雨水斗天沟底面至排水管出口的几何高差,压力余量稍大于10KPa ——设计长度,m ——等效长度,m ——系数,金属管=1.2~1.4,塑料管=1.4~1.6 ——系数,金属管=1.2~1.4,塑料管=1.4~1.6 悬吊管≥1m/s,排出管≤2.2m/s,立管6m/s≥v≥ 2.2m/s (6)管内流速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6 溢流口计算 ——溢流口服务面积内最大降雨量,L/s ——溢流口宽度,m 溢流口的排水功能≥50年重现期的雨水量 ——溢流口孔口高度,m ——流量系数=385 ——重力加速度,m/s2=9.81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3 设计计算步骤 1 普通外排水(宜按重力无压流系统设计) (1)根据屋面坡度和建筑物立面要求,布置立管,间距8~12m; (2)计算每根立管的汇水面积; (3)计算每根立管的泄水量; (4)按堰流式斗雨水系统查表确定管径。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3 设计计算步骤 2 天沟外排水(宜按重力半有压流系统设计) 方法一 (1)计算过水面积; (2)计算流速; (3)计算天沟允许通过的流量; (4)计算汇水面积; (5)计算5min的暴雨强度。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3 设计计算步骤 2 天沟外排水(宜按重力半有压流系统设计) 方法二 (1)确定分水线计算每条天沟的汇水面积; (2)计算5min的暴雨强度; (3)计算天沟的设计流量; (4)初步确定天沟形状和几何尺寸; (5)计算天沟过水断面面积; (6)计算流速; (7)计算天沟允许通过的流量; (8)若天沟的设计流量小于等于天沟允许通过的流量,确定立管管径;若若天沟的设计流量大于天沟允许通过的流量,改变天沟形状和几何尺寸,增大天沟的过水断面面积,重新计算。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3 设计计算步骤 3 重力流和重力半有压流内排水系统 (1)根据建筑物内部墙、梁、柱的位置,屋面的构造和坡度划分为几个系统,确定立管的数量和位置; (2)根据各个系统的汇水面积,查表确定雨水斗的规格和数量; (3)确定连接管管径,连接管管径与雨水斗出水管管径相同。对于单斗系统,悬吊管、立管、排出横管的管径均与连接管管径相同; (4)计算悬吊管连接的各雨水斗流量之和,确定(重力流)或计算(重力有压流)水力坡度,查表确定悬吊管管径,悬吊管管径宜保持不变; (5)计算立管连接的雨水斗泄流量之和,查表确定立管管径。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3 设计计算步骤 4 压力流(虹吸式)内排水系统 (1)计算屋面总的汇水面积; (2)计算总汇水面积上的降雨量; (3)确定雨水斗的口径和数量; (4)布置雨水斗,组成屋面与水排水管网系统; (5)绘制水力计算草图,标注各管段的长度,雨水斗、悬吊管和埋地管起端和末端的标高; (6)估算计算管道的单位等效长度的阻力损失; (7)估算悬吊管的单位管长的阻力损失;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3 设计计算步骤 4 压力流(虹吸式)内排水系统 (8)初步确定管径。根据最小允许流速vmin和悬吊管的单位管长的阻力损失Rxo查表,初步确定悬吊管管径。立管与排出管管径可采用相应的控制流速初选管径,立管管径一般可比悬吊管末端管径小一号; (9)列表进行水力计算,求得各管道的沿程水头损失、局部水头损失、位置水头、各节点的压力; (10)校核 1)系统的最大负压值(悬吊管与立管的连接处); 2)不同支路计算到某一节点的压力差; 3)系统出口压力余量。 (11)按照最后的结果绘制正式图纸。
第6章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6.3 雨水内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