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300 Views
善于在比较中去做 在做中推进新课程. - 新课程当好培训者 ( 教师的教师 ) 基本功 东辽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晨. 开首语. 的。相对过去课程标准都是总结国内的、吸收国外的、承袭过去有生命力的,一种“扬弃”。 然而,在新国家根据不同时期国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国际交往、综合国力竞争的需求,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出发推行的新课程标准,都是具体的历史课程推行中遇到的茫然与困惑集中表现在: 其一、“穿新鞋走老路”(仅限于喊口号应付而已);狂追时髦中看不中用(这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其二、评价体系不配套且某些子项之间还自相矛盾,导向作用还难以形成合力。
E N D
善于在比较中去做在做中推进新课程 -新课程当好培训者(教师的教师)基本功 东辽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晨
开首语 • 的。相对过去课程标准都是总结国内的、吸收国外的、承袭过去有生命力的,一种“扬弃”。 • 然而,在新国家根据不同时期国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国际交往、综合国力竞争的需求,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出发推行的新课程标准,都是具体的历史课程推行中遇到的茫然与困惑集中表现在: • 其一、“穿新鞋走老路”(仅限于喊口号应付而已);狂追时髦中看不中用(这是走向另一个极端)。 • 其二、评价体系不配套且某些子项之间还自相矛盾,导向作用还难以形成合力。 • 其三、不仅抱怨中、高考“指挥棒”者有之,且更有甚者将推行新课程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立起来。 • 突破的瓶颈在于解决全县师资素质如何提升?而首当其中的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者(教师的教师)如何提升?那就是善于把新课程与过去、现在国内先进做法、国际相关成功经验拿来加以比较结合本地实际使其本土化去做。通过做的过程生成新的问题再调查研究,制定新的方案再去做直至取得理想的结果。善于比较去做就可以避免做的盲目性,增强实效性,增加自觉性。才能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培训者的基本功,才能胜任引领基层中、小学稳妥推进新课程时代赋予的重任。
一、比较新课程要注意七个观念的更新 -新课程这一“电脑网络版本与杀毒软件”的更新换代
(三)、给学生以渔还是鱼 • 这即质量观。是只为应试得高分?还是使学生具有创造力,乃至具有社会生存能力?教育的过程及结果如何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尽其所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是其关键。新课改的质量观应是与“渔”,应包括: • 1、除必要知识外,还应有学生受用终身的生存发展的本领。(例如:古时三兄弟求仙的故事) • 2、只能为少数升学者服务不是质量的全部。面向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更要包括那些毕业后务农、打工、就业的学生提供必须的教育和培训。(拿大穗报产) • 3、学生个性、特长得以培养、发挥、张扬(入学时脑形个异毕业时全是圆形)。
二、比较新课程教师角色必将发生六个方面的转换二、比较新课程教师角色必将发生六个方面的转换 • (一)、影响教师角色转换的三要素 • 1、社会变迁对教师角色的影响 • 教师角色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呈现出一个累积性的发展.外延缩小而内涵扩大的演变规律.演变过程:长者即教师(原始社会)____有文化知识者即教师(奴隶社会)____教师即文化知识传播者 ____教师即促进者(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随着社会变化教师角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用一句时髦的话:它是与时俱进的。 • 2、课程理论更新对教师角色的影响 •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体构建起来的教学过程(见<<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 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构建,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利于激发创造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培养,这一理论的支撑是教师角色发生变化的又一要素。 • 3、 课程环境变化对教师角色的影响。课程所针对的对象、通过的途径、达到的目标及其评价体系等环境的变化,势必迫使教师角色变化。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角色的新变化即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 1. 教师转变拥有知识的权威者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改变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而进行单向度的知识 灌输.把学生看作消极的知识容器的教学行为。 2. 变天经地意的管理者,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合作者,促进者.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促进者是教 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特征。其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 重要性是因为: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 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 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 被动摇了. 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被动摇了 .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渠道多样化了。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 .
3. 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 (1).开发教育资源; (2).调整课程进度和课程结构; (3).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4. 教师作为研究者 20世纪70.80年代英国学者劳伦斯.斯坦豪斯从课程实施的角度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论。他认为,在以过程原则为基础的课 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他促使教师在教学 上采取探究的方法而不是讲授的方法.研究并不是科学家和理 论工作者的专利,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深入认识自身的专 业行为,教师有必要进行研究,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使教师更加 关注具体的教学情景,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 5. 教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者 据统计大学生患心理疾病患的占18%,中小学生占40%,所以教师 同时又必须是学生心理咨询者。 6. 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 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这种反躬自省对于教师发现自身 不足.通过反思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是 非常必要的。不论成功的课还是失败的课都有必要反思,看到成 功找 到问题。 .
(一)、常规听课、评课与新课程的听课、评课之比较(一)、常规听课、评课与新课程的听课、评课之比较 • 1、常规一般可概括为:“五要点、三角度、一功能” • 第一、从听好课入手,记好听课时的第一手材料 • 第二、从记录的材料中,思考评课时应点评的内容 • 第三、倾听授课教师的自评,做出对点评内容的取舍 • 第四、思考以什么方式加以点评,实现点评的目的 • 第五、加强学习,勤于思考,使点评别有一番风味 • 公开课评价:一是初试课;二是研究课;三是评优课因目的不同,功能不同,因而评价角度不同。 • 发挥评课的功能:在于唤醒胜任的内驱力;激发创新的内驱力。 • 2、新课程听课、评课的“三项原则”和“七个侧重点”的转移 • “三原则”集中体现了新听课、评课的新理念即: • 一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 二是促进教师的成长: • 三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用学习效果衡量教学效果)。 • “七个侧重点的转移”为:
一是从偏重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如何自主、一是从偏重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如何自主、 主动学习。 二是从偏重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转向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三是从偏重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转向关注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四是从偏重关注教科书内容的解读转向关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关注联系社会科技和生活实际。 五是从偏重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 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的关键点。 六是听课者由教学活动的旁观者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组织者。 七是学生也加入评课序列。
(二)、新课程下与过去命题、考试、质量分析之比较1、由过去只重视最终学习结果的甄别、选拔功能向重过程的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转变。2、由过去分数简单机械相加向以等第的呈现方式转变。3、新课程下,单一的命题考试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尽可能体现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并通过其诊断功能促进综合素质评价,促进了学生成长从根本上提高了对甄别、选拔性的考试的应试能力。(二)、新课程下与过去命题、考试、质量分析之比较1、由过去只重视最终学习结果的甄别、选拔功能向重过程的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转变。2、由过去分数简单机械相加向以等第的呈现方式转变。3、新课程下,单一的命题考试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尽可能体现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并通过其诊断功能促进综合素质评价,促进了学生成长从根本上提高了对甄别、选拔性的考试的应试能力。
(三)、新课程下与过去造就典型教师之比较1、由自然生成开始向自觉成长转变。2、由粗放的只为打造精英学生服务的劳力型向善于理性思考的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劳心型转变。3、由单一型的某一方面特长向具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型转变。4、在成长的方向上,人生价值取向方面开始由管理型向名师、学者、专家型转变。5、在作用上,由过去“拨亮一盏灯照红一大片”向着引领一大面转变。(三)、新课程下与过去造就典型教师之比较1、由自然生成开始向自觉成长转变。2、由粗放的只为打造精英学生服务的劳力型向善于理性思考的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劳心型转变。3、由单一型的某一方面特长向具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型转变。4、在成长的方向上,人生价值取向方面开始由管理型向名师、学者、专家型转变。5、在作用上,由过去“拨亮一盏灯照红一大片”向着引领一大面转变。
通过:比较——做——比较——做—— • 达到:在做中学;做中思;在做中创新。 • 做一位新课程下,有心的培训者胜任“老师的老师”这一光荣称号。也许你在本岗位才工作了几年但你一定觉得很充实,否则你即或工作了二十年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二十次重复仍很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