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 likes | 818 Views
煤矿顶板事故隐患分析 及防治. 淮北监察分局业务学习. 今天重点讲二个方面的内容 一、煤矿顶板事故隐患分析及其防治 二、国家局十号令对 《 煤矿安全规程 》 第六十八条修改的背景和含义. 一、煤矿顶板事故的主要类型 煤矿顶板事故主要分为回采工作面顶板事故和巷道顶板事故。. 〈 一 〉 采场顶板事故的主要类型 采场顶板事故按力源又分为:压垮型、漏垮型、推垮型冒顶三大类。 1 .压垮型冒顶 〈1〉 老顶采压时的压垮型冒顶。 〈2〉 后层难冒顶板大面积冒顶。 〈3〉 直接顶导致的压垮型冒顶。. 2 .漏垮型冒顶 〈4〉 大面积漏垮型冒顶。
E N D
淮北监察分局业务学习 • 今天重点讲二个方面的内容 • 一、煤矿顶板事故隐患分析及其防治 • 二、国家局十号令对《煤矿安全规程》第六十八条修改的背景和含义
一、煤矿顶板事故的主要类型 煤矿顶板事故主要分为回采工作面顶板事故和巷道顶板事故。 〈 一〉 采场顶板事故的主要类型 采场顶板事故按力源又分为:压垮型、漏垮型、推垮型冒顶三大类。 1.压垮型冒顶 〈1〉老顶采压时的压垮型冒顶。 〈2〉后层难冒顶板大面积冒顶。 〈3〉直接顶导致的压垮型冒顶。
2.漏垮型冒顶 〈4〉大面积漏垮型冒顶。 〈5〉局部漏冒型冒顶。 〈6〉工作面上、下出口的局部冒顶。 〈7〉放顶线及其附近的局部冒顶。 〈8〉地质破坏带附近的局部冒顶。
3.推垮型冒顶 〈9〉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 〈10〉金属网下推垮型冒顶。 〈11〉大块游离岩块旋转推跨型冒顶。 〈12〉 采空区冒矸冲入采场的推垮型冒顶。
〈二〉巷道顶事故的主要类型 1.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 2.巷道交叉处的冒顶事故。
二、采场顶板事故隐患类型分析及其防治 1.直接顶初次垮落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原因是没有掌握放顶步距,顶板突然垮落,推倒工作支架,造成事故;也有的没有放顶措施或措施不力导致事故发生。 (a) (b) (c)
2、老顶的初次来压与周期来压对工作面顶板管理的影响2、老顶的初次来压与周期来压对工作面顶板管理的影响 老顶初次来压期间,动压很大,工作面支架支撑力达到最大。垮落时,对工作面支护物的稳定性影响很大。此时一定要加强支架的稳定性,一般可用木垛、斜撑、密集支柱等特种支架加强支护。要掌握初次来压步距的大小,及时采取对策,有时可适量加大控顶距。 图2-2 初次来压前四周围岩的支承压力分布状态 A-增压区;B-减压区;C-稳压区 图2-1 老顶断裂成岩块后的转动
周期来压期间,顶板下沉速度急剧增加;顶板下沉量明显增大;支柱载荷增加,钻底;支柱折损,煤壁片帮;顶板台阶下沉;有时局部冒顶;若切顶不力,老顶可能沿工作面切落。周期来压期间,应采取如下措施:准确判断周期来压的征兆与步距;加强工作面的支护(同初次来压):有时可适当缩小控顶距。周期来压期间,顶板下沉速度急剧增加;顶板下沉量明显增大;支柱载荷增加,钻底;支柱折损,煤壁片帮;顶板台阶下沉;有时局部冒顶;若切顶不力,老顶可能沿工作面切落。周期来压期间,应采取如下措施:准确判断周期来压的征兆与步距;加强工作面的支护(同初次来压):有时可适当缩小控顶距。 图2-3 老顶周期来压的力学模型
3.直接顶的完整性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一是岩层本身的力学性质,另一个是岩层内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 节理裂隙按生成原因又分为三类:原生裂隙、 压裂裂隙、构造裂隙 图2-4 各类裂隙图
4.老顶的失稳与来压强度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通常把直接顶厚度∑h与采高m之比Km=∑h/m作为衡量老顶对矿压 显现影响程度的指标。也是老顶分类的重要指标。 Ⅰ Km>5 ,如a 称为无周期压或不明显的顶板。 Ⅱ 2<Km<5 ,如b 称为有周期来压的顶板。 Ⅲ Km<2 ,如c称为周期来压严重的顶板。 Ⅳ 老顶特别坚硬,又无直接顶,常悬露上万平米而不垮落,一旦垮落形成暴风,顶板沿工作面切落,造成事故,如d。 Ⅴ能塑性弯曲的顶板。随工作面的推进缓慢下沉,而后逐渐与煤层 底板接触。
5.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的编制是工作面安全生产的重要依据 6.回采工作面推进速度对顶板管理的影响 图2-6 工作面实际测定的“S-t”曲线 1-采煤机距测点15米;2-采煤机距离测点10米;3-放顶过测点S点; 4-放顶过测点15米;5-放震动炮后;6-采煤机距测点6米
7.回采工序在时间上、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炮采工作面的回采工序有:“破、装、运、支、处”;而机采及高档普采的回采工序为“割、运、支、处”;综采工作面的回采工序为“割、移、推”。 8.回采工作面支架支撑力的选定应遵循的原则 图2-7 回采工作面支架调压试验所得“P-△L”曲线 周期来压情况…O…表示最大值; - O-表示平均值;A-支架工作稳定区;B-支架工作不稳定区
9.综采工作面架型的选择要适应顶板条件的要求9.综采工作面架型的选择要适应顶板条件的要求 坚硬顶板应选择支撑式,大吨位的四柱式,六柱式支架,以支撑为目的。 中等稳定的顶板应选择掩护支撑式或支撑掩护式顶板,以支撑为主,掩护为辅。 破碎顶板应选用掩护式支架,以掩护为目的。 矿井越深越趋于选择具有掩护结构的架型。
10.煤层倾角对顶板管理的影响 上覆岩层重量为W,由于煤层倾角增大,沿层的切向滑移力W·sinα增大(Q2),而作用于层的垂直压力即W·cosα减少 。 11.刚性支柱支护对顶板管理效果的影响 12.回采工作面回柱顺序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13.顶底板条件对支护效果的影响 图2-8 倾角对矿山压力的影响 W-上覆岩层的重力;Q1-垂直岩层的分力;Q2-平行岩层的分力
11.新暴露顶板的离层危害及防治 一是要及时支护,可采用正悬臂交错顶梁支护、错梁直线柱支护方式,可采用短顶梁加基本顶梁的支护方式,可采用临时点柱方式;对于综采工作面,要将支架移到位,而且支撑得紧。二是要有足够的初撑力,限制顶板的位移,不留后患。若顶板已破裂,要背严结实,防止漏空。 短顶梁与基本顶梁配合情况 正悬臂交错顶梁支护 错梁直线柱支架布置 1-临时柱;2-正式柱。
12、初次来压时单体支护采面 一般采取以下措施 ①加强支护,沿放顶线增设1~2排密集支柱; ②沿放顶线每隔5~8m增设一个木垛,增设一梁三柱的戗棚或一梁三柱的抬棚; ③可适当加大工作面控顶距,以便增加特种支架,有利于顶板垮落; ④采取小进度多循环作业方式,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以保持煤壁的完整性,使之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
⑤落煤后及时支架,并增大支护密度,提高支护质量; ⑥指派专人严密观察顶压变化,同时在工作面和采空区内设木信号点柱,如劈裂、折断便是报警信号。 周期来压期间与初次来压所采取的措施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周期来压时要尽量缩小工作面的控顶距,以减轻基本顶对工作面的影响;另外采空区里的支柱一定要回收干净,使直接顶充分垮落,以缓冲基本顶垮落时对工作面支架的冲击。
13.来压期间与回采期间煤壁片帮的危害及防治13.来压期间与回采期间煤壁片帮的危害及防治 原因:一是煤壁疏松,二是采高过大,三是超前压力破坏了煤体强度,四是无防片帮装置,五是直接顶破碎所致。 措施:一是减少空顶距,二是增加防片帮装置,三是加强敲帮问顶,超前用木锚杆、竹锚杆加固或超前化学加固。
14.回柱放顶时的隐患及防治 事故多发区防治措施: 一是要加强顶板勘察与敲帮问顶工作,摸清受控顶板有否隐患存在。二是若发现有断块或游离顶板存在,严禁人工直接回柱;不许正常回柱,若是金属支柱,事先也可用木柱先替换。要待断块进入老塘后,再进行远距离绞车回柱。 15.放炮崩倒工作面支柱的危害及防治 措施:一是要根据煤的强度,采厚,设计好炮眼布置方式,二是要根据作业规程要求进行装药,三是加强支护质量工作。
16.工作面端头支护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及防治 措施: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按照作业规程的要求,既要把握好支护质量,又要把握好先支后拆的规定,严禁违章作业,就可避免事故的发生。 17.顶板构造及发育的层理、裂隙对安全开采的影响及防治 构造、层理、裂隙对顶板的强度及完整性是很大的削弱,若管理不好易出现各种各样顶板事故。平行于工作面的小断层或裂隙能导致顶板的台阶下沉;垂直或斜交于工作面的构造,裂隙能导致顶板的局部冒顶。
18.复合顶板条件下的事故隐患及防治 措施:掘进上下顺槽时,不要破坏复合顶板,应用伪倾斜工作面以增加阻力;用拉勾链把每排的支柱连起来。提高支架的稳定性;利用树脂锚杆,将开切眼附近及控顶区范围的软硬岩层锚锢在一起;利用戗棚戗柱加强支护。 图2-10 下位软岩层离层断裂
19.金属网假顶下的事故隐患及防治 防治措施:一要提高初撑力及刚度;采用内错式布置开切眼;初次放顶要把金属网下放到底板;加强支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图2-11 金属网假顶下推垮型冒顶过程 (a)-形成网兜;(b)-拊垮工作面
20.坚硬顶板条件下的事故隐患与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一是顶板高压注水,可减少周期来压步距的60~70%,二是强制放顶:即循环式浅孔放顶和步距式深孔放顶,三是超前深孔松动爆破 “步距式”深孔放顶 超前深孔松动爆破
21.工作面前方两道超前移动支承压力对顶板管理的影响21.工作面前方两道超前移动支承压力对顶板管理的影响 措施:提前加强对此范围内进行维护,增加支护密度或强度,超前换棚。
22.上、下层工作面同采时,两工作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安全生产的影响22.上、下层工作面同采时,两工作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Xmin =M/tgδ+L+B (米) 式中M——煤层间距; δ——岩不移动角度,坚硬岩石60~70°,软岩层为45~55°; L——上层冒落岩石塌实及上、下煤层推进速度不均衡安全距离一般20~25m; B—上部出煤回采工作面的最大控顶距(米)。
23.处理工作面冒顶事故应注意的问题 突发性、灾难性、破坏性、继发性 严格的敲帮问顶 先将顶板维护好 注意通风,行人通道畅通 24.破碎顶板条件下实现安全开采的主要措施 超前煤壁注入速凝剂,提高碎体中内摩擦角度和内聚力(即c,φ值),在控顶范围内,对顶板要背严结实,防止漏顶。
25.跨上山回采对岩石上下山的影响 措施:应在上山一侧15m左右处收作,以免煤柱上的集中应力通过底板传递到上下山的支护物上,导致上下山的破坏。 图2-17 跨越上山回采的几种方案
26.跨上山回采时区段煤柱对上山的影响 措施:在采区范围内取消煤柱,例如:沿空巷道。这样即可避免岩石上山受集中应力的影响而导致破坏的问题。 图2-18 跨越上山回采时区段煤柱对上山的影响 1、2-1号和2号工作面停采线;3-采区上山; I-留区段煤柱时;Ⅱ-区段煤柱随工作面回收时
27.底板岩石巷道位置的选择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27.底板岩石巷道位置的选择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煤矿开采的实践证明,巷道围岩的性质越好,其顶底板和两帮的移近量就越小,巷道也就越稳定,所以应在致密,坚硬,均质的岩层中掘进巷道。 图2-20 巷道周围煤、岩的非均质性 图2-21 地质构造造成的巷道破坏造成的支架变形和折损 图2-19 巷道围岩不同时掘进期间的移动量 1、2-围岩比较稳定和中等稳定的岩巷; 3、4-围岩中等稳定和不稳定的半稳定岩巷
四.巷道的隐患类型及其防治。 1.新暴露的巷道顶板应力状态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列) 三向抗拉>双向抗拉>单向抗拉>单向抗压>双向抗压>三向抗压。因此巷道的边壁尽可能不出现拉应力现象。 2.巷道断面形状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图2-25 各种不同断面形状巷道周边应力的分布曲线 “_”表示拉应力;“+”表示压应力 (a)梯形;(b)拱形;(c)蹄形;(d)圆形;(e)椭圆 图2-26 不同形状巷道稳定性次序图 (由左往右,稳定性依次降低)
3.根据巷道的支护原理,支护物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3.根据巷道的支护原理,支护物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巷道周边的围岩是一种天然的承载结构。 4.巷道过断层或破坏带的隐患排除 措施:超前注入速凝剂,以增加c, φ值,提高岩体强度及其稳定性;超前支护,控制碎体的继续破坏和垮落。 图2-27 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关系图
5.巷道联合支护是保证巷道稳定性的重要手段5.巷道联合支护是保证巷道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联合支护,锚杆+棚子;锚杆+混凝土喷层;棚子+巷内临时加强支护;锚杆+棚子+巷旁支护 复合支护,短锚杆组+长锚杆组;普通混凝土喷层+贫混凝土喷层;轻型金属拱+重型金属拱 综合支护,棚子+喷层支护+围岩注浆;锚杆+薄壳支架+壁后注浆
6. 巷道遭受支承压力影响所采取的措施 抵抗高压:采用加强支护的手段减少围岩的变形。 避开高压:将巷道布置在低应力区或从时间与空间上躲开高压的影响。 移走高压:通过人为的方法在巷道两帮形成卸载钻孔或沟槽,使高压移向距巷道较远的地方。 释放高压:有目的地让围岩有一定变形,释放一定的能量,以保证巷道应有的断面和形状。
7.巷道底鼓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图2-29 巷道底板切槽卸压 图2-28 药壶爆破卸压
放顶煤开采安全管理 《煤矿安全规程》第68条的修订
68条修订的目的、意义 • 高效集约化开采技术,经过20多年的实践,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该项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 放顶煤开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 多起放顶煤开采工作面的恶性安全生产事故。
68条修订的目的、意义 • 当前,对放顶煤开采的安全管理除《规程》第68条、183条外,还有1995年煤炭工业部煤生字〔1995〕第104号文颁布的《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暂行规定》。 • 加强对放顶煤开采的安全管理势在必行 。
2.修订的过程 • 严格按照部门法规修改的程序进行,即:提出修改提纲-现场调研-形成修改意见草稿-征求意见-定稿-颁布执行。 • 调研工作采取了普遍调查与现场重点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综合司牵头,委托中煤劳保学会组织,于2005年10月~2006年4月完成。
2.修订的过程 • 普遍调查:2005年11月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下发《关于开展放顶煤采煤方法调查的通知》(煤安监司综合字[2005]17号文),统一布置了调研的内容和方式,并下发了调查表和研讨提纲,要求各省统计放顶煤开采的状况。2005年12月对全国的放顶煤开采状况进行的汇总。 • 现场调研:组织专家分组对放顶煤开采的典型问题,赴煤矿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共对河南郑州煤业集团、鹤壁煤业集团,山西阳泉煤业集团、大同煤业集团,宁夏宁煤集团,陕西铜川矿务局和蒲白矿务局,共4省7个集团公司(局)8个矿进行了现场调研。 • 根据上述调研情况,2005年12月提出了对《煤矿安全规程》第六十八条修订意见的方案,2006年1月20日在上述修订意见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煤矿安全规程》第68和158条修订稿征求意见的通知”,广泛征求各单位对“修订稿”的意见。3月8日,组织部分省局、企业以及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同志进行了讨论和修改。2006年9月26日经局长办公会讨论,形成最终稿。10月25日以国家局十号令形式下发,并与2007年1月1日执行。
3.放顶煤开采的主要方法 • 按工作面落煤和支架的不同,全国放顶煤开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综采放顶煤,一是单体支柱炮采放顶煤。 • 综采放顶煤是工作面采用割煤机落煤,掩护式液压支架支护,在支架靠近采空区一侧的下部(中部很少)开放煤窗口,并设置刮板输送机的采煤方法。 • 从调查的15个省398个放顶煤工作面看,综采放顶煤工作面198个,占49.7%。综采放顶煤的产量大,生产能力通常在50~500万t/a,工作面倾角最大24°,采高2.0~4.5m,采放比0.5~10。
3.放顶煤开采的主要方法 • 单体液压支柱炮采放顶煤是工作面采用放炮落煤,Π型梁单体液压支柱支撑,通常采用“五柱二梁”的双排支架等形式,工作面挂顶网(金属或PVC编制),沿采空区切顶线间隔1~2m开放煤口放煤。为提高放煤量,通常采用“分段多轮”方式放煤,开口位置距离底板300~500mm。 • 单体液压支柱放顶煤工作面占50.3%,产量15~50万t/a,工作面倾角最大32°,采高一般为1.8~2m,采放比0.5~3。
4.放顶煤开采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 放顶煤开采同普通的分层开采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放顶煤开采过程中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 在顶板管理方面:放顶煤会引起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顶煤的大量冒放会造成更大范围的围岩移动和应力变化,而放煤过程中顶煤的卸压又可能造成工作面支架的松动不稳,因此,工作面,特别是单体液压支柱放顶煤工作面的支架稳定性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坚硬顶板或顶煤(f>3即放性差的4类煤层)无法冒放,必须采取有效的预裂措施才能正常开采。而支架后部的放煤区域内,通常存在瓦斯积聚空洞,在工作面采用直接放炮破碎顶煤顶板,引起瓦斯爆炸的可能性较大。此外,对开采深度大、地应力大的矿井,放顶煤开采有增大矿山压力灾害的趋势。
4.放顶煤开采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 在瓦斯防治方面:放顶煤开采在大幅度增加工作面产量的同时,绝对瓦斯涌出量也大幅度增高,相对瓦斯涌出量却往往会降低。工作面顶煤冒放放散出的瓦斯大量遗留在采空区,加上放煤期间的瓦斯涌出,会大大增加风排瓦斯的负担,造成上隅角瓦斯超限。此外,如果遇到坚硬顶煤、顶板,在工作面两巷落山角或工作面初采期间存在冒落空洞,则很可能形成瓦斯聚集,一方面有瓦斯爆炸的危险,另一方面,顶板突然垮落,也可以使瓦斯突然涌出,引起瓦斯灾害。 • 在煤尘防治方面:放顶煤工作面放煤期间放煤口附近的煤尘严重,对职工的健康有很大影响,对安全生产也有较大影响。放顶煤工作面的煤尘防治必须重视。
4.放顶煤开采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 在防治水害方面:由于放煤引起开采空间增大,因此,必须对由此引起的导水裂隙发展应作充分估计,判断其与含水层水、老空水、地表水沟通的可能性,并作出堵水、排水措施,防止引起水灾。 • 多种灾害并存问题:很多矿井的放顶煤工作面瓦斯高,又是自燃、易自燃煤层,此时,两方面的灾害防治措施存在矛盾,如:采用专用瓦斯排放巷,它可以有效解决回风隅角的瓦斯超限问题,但同时增加了采空区的漏风,增加了煤层自燃的危险性;又如: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可以减小采空区自燃的危险性,但又会增大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因此,在多种灾害并存时,增加了灾害防治的复杂性。
4.放顶煤开采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 资源利用方面:由于放煤口的设置不可能沿采空区一侧连续、成面布置,而放煤的过程和程度完全靠人为、凭经验进行,因此,放煤口之间的煤及其它原因未放出的煤就会遗留在采空区。放顶煤开采的回收率将比分层开采减少5~15%,如放煤参数及放煤工艺不合理,回收率将更低。
5.我国放顶煤开采的现状 • 全国15个省159个煤矿企业生产能力共计:54542万t/a,其中放顶煤工作面生产能力:26353万t/a,占48.3%,各省放顶煤产量所占比例超过80%的省份有山东、新疆和甘肃,超过50%的省份有山西、吉林、内蒙、黑龙江和陕西。
6.我国放顶煤开采的安全状况 • 从工作面的瓦斯灾害、煤与瓦斯突出灾害、坚硬顶板(煤)、煤层自燃危险性、煤尘爆炸危险性、突水危险性和冲击地压危险性等7个方面考察了当前我国放顶煤开采所面临的灾害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