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657 Views
豬隻繁殖性能研究發展. 郭士逢 生物科技 組 副研究員 財團法人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 2012/10/18. 動物育種. 動物育種: 動物改良 創新 的過程 產品研發 / 製程改良 / 生產設備改進 / 管理方式改變 燒錢 / 弱勢農民 仿冒 / 授權 研發環境 穩定性:短期,優先,降低成本 差異性:長期,持續, 提高 效率 智慧 財產的 保護 : 新 品種 登記. 荷蘭. 丹麥. 台灣. 挪威. 瑞典. 芬蘭. ?. Nordic Genetics.
E N D
豬隻繁殖性能研究發展 郭士逢 生物科技組 副研究員 財團法人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 2012/10/18
動物育種 • 動物育種:動物改良創新的過程 • 產品研發/製程改良/生產設備改進/管理方式改變 • 燒錢/弱勢農民 • 仿冒/授權 • 研發環境 • 穩定性:短期,優先,降低成本 • 差異性:長期,持續,提高效率 • 智慧財產的保護:新品種登記
荷蘭 丹麥 台灣 挪威 瑞典 芬蘭 ? Nordic Genetics 1. GDP(PPP),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2011,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99年農業統計年報; Statistics Netherlands; Statistics Denmark; Statistics Norway; Official Statistics of Sweden; Official Statistics of Finland (OSF)
種豬 • 種豬:用於配種繁殖產生後代 • 身體強壯、會生、生得多 • 繁殖 • 一貫豬場、肉豬場、繁殖場、種豬場及原種豬場 • 肉豬:用於產肉供食用 • 身體強壯、吃得少,長得快,長肉多 • 生長 • 終點在屠宰場,沒有被留下來:肉豬場/繁殖場
豬隻雜交生產系統 種豬場 Landrace Yorkshire Duroc GGP Landrace × Yorkshire GP × LY Duroc 肉豬場 PS 母系 公系 CS LYD
典型豬肉生產供應鏈 商用豬隻 育種公司 豬肉品質 食品安全 動物福祉 消費者 疾病健康 生長性能 繁殖性能 種豬場 肉豬場 通路 零售商 屠宰 分切處理 豬肉 供應商 屠宰率 屠體品質
系統整合 • 採取專業分工,批次化及具經濟規模方式量化生產,節省不必要或缺乏競爭力之工作項目、成本支出、設備投資或產品開發。 • 善用場內生產記錄,選拔改良豬隻繁殖性能,維持生產豬隻之競爭力。
母豬繁殖性能 • 分娩率(farrowing rate) • 窩仔數(litter size) • 仔豬出生體重(piglet birth weight) • 仔豬死亡率(piglet mortality rate / survival ) • 仔豬離乳重(weaning weight)
分娩率 • 飼料營養及成份 • 提高母豬懷孕第一個月的飼料攝取量或餵飼較高回腸可消化胺基酸飼料,分娩率下降(從89.8%降到76.6%)但統計上不顯著(Hoving et al., 2011)。 • 內分泌素 • 濾泡發育影響母豬繁殖性能,離乳時平均濾泡大小:小(<3.5 mm)、中(3.5 to 4.5 mm)或大(≥4.5 mm),其分娩率分別為 86, 78, and 48% (P < 0.001)。離乳濾泡大之母豬離乳後15天以助孕酮(altrenogest)處理,則分娩率正常(83%)(van Leeuwen et al., 2011)。
窩仔數 • 飼料營養及成份 • 提高母豬懷孕第一個月飼料量(+30%,從2.5 kg增加到3.25 kg),增加母豬體重(10 kg)及總出生頭數(從13.2 ± 0.4增加到15.2 ± 0.5) ,但對母豬背脂沒有影響;餵飼較高(+30%)回腸可消化胺基酸飼料對繁殖性能沒有幫助(Hoving et al., 2011)。 • 分娩前(懷孕後第107起)以及哺乳時(18天離乳),餵飼相同能量但含有n-3 PUFA (來自魚油)日糧,可增加窩仔數(總出生頭數10.7 ± 0.3 vs. 9.7 ± 0.3;出生活仔數10.2 ± 0.3 vs. 9.3 ± 0.3)(Smits et al., 2011)。 • 夏季時懷孕母 補充甜菜鹼(betaine,每日of 7.6–9.0g) 增加第3產以後窩仔數(van Wettere et al., 2012)。
窩仔數 • 基因 • PPARγ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基因與窩仔數有顯著相關,不同基因型在大白豬每胎差異約0.4-0.8頭仔豬,在藍瑞斯每胎0.66-2.0頭仔豬(Wang et al., 2011)。 • 銘記基因(imprinted gene)DIO3與甲狀腺代謝有關,可能經由調節胎盤與胚胎生長影響窩仔數,可解釋1.6%外表型變異或15.5% 加性遺傳變異(Coster et al., 2011)。
窩仔數 • 基因 • 豬出生活仔數與ITIH-1、ITIH-3及ITIH-4基因多型性有關,梅山豬同時具有三個多產基因,子宮樣本ITIH-3 基因表現量也顯示會因產仔性能高低而不同(Balcells et al., 2011)。 • Muc1基因相連重複序列多型性(tandem repeats polymorphism)有4個等位基因,大白豬不同基因型3-9胎總出生頭數與出生活仔數差異達1.61及 2.29 頭,藍瑞斯豬3-9胎差異達1.68及1.58頭,所有胎次平均差0.76頭,杜洛克3-9胎差異達1.5頭,等位基因愈小窩仔數愈高。(Chen et al., 2011)。
窩仔數 • 內分泌素 • 分娩率與窩仔數(出生活仔+死仔) 不受助孕酮(altrenogest)處理及胎次影響。只增加初產母豬懷孕期胚胎數及死仔數(木乃伊) (van Leeuwen et al., 2011)。 • 背脂厚度 • 初產母豬背脂厚度與窩仔數有顯著正相關,但以助孕酮類處理會降低背脂厚度,變成沒有相關(van Leeuwen et al., 2011)。
仔豬出生體重 • 飼料營養及成份 • 提高母豬懷孕第一個月的飼料攝取量或餵飼較高回腸可消化胺基酸飼料對仔豬出生體重沒有影響(Hoving et al., 2011)。 • 分娩前餵飼母豬含有n-3日糧不影響仔豬出生體重(Smits et al., 2011)。
仔豬死亡率 • 窩仔數 • 增加窩仔數導致同窩仔豬競爭乳汁,競爭不到乳頭的仔豬容易因飢餓或被母豬壓死而有較高的死亡率,結果使仔豬存活數目沒有增加(Andersen et al., 2011)。 • 分娩胎次 • 母豬後期胎次仔豬死亡率較高,前幾胎次仔豬存活率較高。母豬在第4產次時仔豬因饑餓有較高的死亡率,但仔豬存活的數目和胎次沒有影響(Andersen et al., 2011) 。 • 出生重與整齊度 • 窩內出生活仔率與出生窩重為遺傳正相關(0.22 to 0.55),與窩內出生重差異(整齊度)為遺傳負相關(-0.18 to -0.52)。對於出生窩重輕的品系選拔活仔率是可行的,提高出生個重或窩重均可提高活仔率。因此每個品系選拔適當出生重且窩內整齊度高,對整體仔豬存活與生長可得到最大的改善(Kapell et al., 2011)。
仔豬離乳重 • 窩仔數 • 增加窩仔數對於仔豬增重有負面的影響(Andersen et al., 2011)。 • 飼料營養及成份 • 分娩前餵飼母豬含有n-3日糧不影響仔豬出離乳前生長速率及離乳重(Smits et al., 2011)。
豬隻生產營運改善途徑 • 短期:降低成本 • 長期: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採取專業分工,批次化及具經濟規模方式量化生產,節省不必要或缺乏競爭力之工作項目、成本支出、設備投資或產品開發。 依據市場價格變化、需求與景氣不同而調整 例行性工作標準化,使用機械輔助或自動化方式飼養,降低現場勞動力需求,將人力轉配置於機械操作、記錄與管理的工作。
提高效率 生產記錄電腦化,透過資訊輔助管理,及時取得生產統計資料,使畜舍、設備、豬隻及人力均保持最佳利用效率 與其他業者合資,設立上游種畜場與下游屠宰場,進行垂直整合,確保產業鏈供銷秩序正常。 善用場內檢定與生產記錄,選拔改良豬隻生長與繁殖性能,維持生產豬隻之競爭力。
技術發展次序 • 豬隻健康管理 • 防疫與疾病管理機制 • 改善豬隻營養與飼養環境,減少死亡,降低對生產性能之影響 • 生產系統管理 • 批次化生產機制 • 提高設備利用效率與產能 • 種源管理 • 豬隻性能改善機制 • 提高豬隻性能
生產規模 • 中小型一貫豬場的繁殖性能選拔模式 • 育種目標:會生、好養、長的快 • 改善母豬活產仔數與哺乳能力,同時能提高母豬利用效率並延長使用年限。
改進措施 • 豬場生產效能分析 • 整理豬場繁殖生產記錄,統計生產效能 • 豬場現行措施檢討 • 母豬繁殖技術與優良豬隻引進 • 繁殖性能改善計畫 • 性能改善結果檢討
豬場生產效能分析 • 繁殖生產記錄整理 • 母豬選留淘汰記錄 • 發情觀察、配種及分娩記錄 • 批次生產記錄 • 生產效能統計分析 • 分娩率、重發情率、更新率 • 配種次數、生產胎次 • 出生頭數、活仔數、離乳數、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