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676 Views
唐诗宋词意象分析. 唐诗宋词意象分析. ------------ 系列一 流水 ------------. 流水. 流水入诗亦多情.
E N D
唐诗宋词意象分析 ------------系列一 流水------------
流水入诗亦多情 • 李白诗歌描绘得最多的意象除了月亮和美酒之外,恐怕要数流水了,刘勰曾说过:“登山情则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李白登山观瀑,临江泛舟,仰观天宇,俯视山川,一草一木,一江一水都成为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几乎可以说,李白的诗情就像一条鲜活灵动,曲折多变的溪水,时而潺潺流淌,时而奔腾喧哗,时而波平如镜,时而回旋跃宕,时而欢快明朗,时而低徊呜咽……多姿多彩,绚丽迷人。仔细品味诗人笔下那些充满奇思异想,奇情异彩的“流水”意象,我们可以对诗性李白获得更丰富更有趣的理解。下面结合李白的一些诗作就“流水”意象的情意内涵作一些归纳、分析。
(一)友情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隔河洲”(李白《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 • ,“由来浙水偏堪恨,截断千山作两乡”(方干《别孙蜀》 •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酒定常开。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杜甫《所思》 •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李白《江夏行》) • 绵绵不尽的流水正如诗人追随友人而恋恋不舍的深挚情怀
(二)乡情 •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江入大荒流”写出诗人极目远眺的情景,只见江水奔腾,一泻千里,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快行壮景之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尾联两句借流水写思乡之情。
(三)爱情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秦风·蒹葭》 •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 •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阻断而同时连接男女双方) • 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李之仪的《卜算子》: • 此时水成为阻断男女引起无限相思的意象
(四)豪情 • “日照香火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虚实相生,多角度多侧面描绘庐山瀑布的雄奇壮美 )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 《望天门山》(。第一句写浩荡长江奔腾咆哮,冲破天门,一往无前;第二句写浩阔长江流经两山峡峙的狭长河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乘风破浪,目接心驰的豪迈情怀 )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 “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六首》
(五)愁情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注大海,一去不返。上句写黄河之来,势不可当,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悲叹人生苦短 ) •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水的连绵不断,恰如愁情挥之不去
(六)幽情 •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问。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的<山中问答>)桃花飘零,水流潺潺,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一派天然、宁静之美。这片天地和谐、静谧、自由自在,远离人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诗人简直要融化在这青山绿水,红花微风的世界之中,抒发一种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幽逸情怀。 •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白云边>)”清秋佳节,皓月银辉,朗照南湖,波平如镜,澄彻如画,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置身清风明月、緑水清波的南湖,诗人忘怀尘世,摆脱俗务,竟然想遗世独立,羽化成仙,乘流直上,飞升青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
唐诗宋词意象分析 -------系列二 雨-------
论唐宋诗词中“雨”意象的建构类型与人生意蕴 论唐宋诗词中“雨”意象的建构类型与人生意蕴 • 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雨声。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诗。以杜甫和李商隐为例:杜诗中“雨”意象出现了246次,比“睛”的36次多了六倍;李商隐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了73次,而“睛”只有10次。[1]雨作为一种轻柔流动的物象,更是常常出现在词人的笔下,成了词人抒发个人感慨的有效载体。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谈谈“雨”意象的建构类型及其人生意蕴。
(一)喜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韦应物《幽居》 •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苏轼《浣溪沙》一场透雨过后 ,走马于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内心喜悦可以想见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 •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文同《北斋雨后》) “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汪藻《即事二首》其一 (雨后不知不觉芭蕉长出几尺嫩叶,令人意远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诗人以树木葱郁的“绿遍”来写“山原”,以水光映天的“白满”来写“川”,对比之色鲜明,呈现出初夏山水的精神,一方面形象地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迷蒙一片的毛毛细雨,一方面又为我们传来了“田家候之,以兴农事”的子规鸟的鸣啼声,巧妙地烘托了农忙季节的到来。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春雨过后,春花盛开,整个山间随之一片春光明媚,使人如入仙境 这些诗词句子均写得清亲可爱,给人以快感。我们从中可以读出生命的光泽和人生的生机与希望
(二)苦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二)苦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 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其二:“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 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
(三)雅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三)雅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韦应物《滁州西涧》为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鸣叫。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 • 姜夔的《平甫见招不欲往》诗: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 “秋前雨”即夏末之雨,它去暑送凉,最为宜人,今日好不容易遇上这场“秋前雨”,还是让我留在自己幽静的堂屋中,自自在在、舒舒服服地睡上一会吧!
陆游:“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小园四首》陆游:“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小园四首》 张耒:“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初见嵩山》; 汪藻:“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即事二首》其二); 徐俯:“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春游湖》);一条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桥。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走到这里,就过不去了。“人不度”,就是游人不能度过。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经过断桥的阻碍,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 韦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菩萨蛮》); 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咸阳值雨》); 这些诗词句子,写得萧散疏朗,清丽婉约,很符合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他们追求人生的自由审美极境,向往、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存在,人诗意地栖居,人生如闲云野鹤般闲适。我们可以说文学世界里的细雨疏疏,是浮现于诗人嘴角的恬静与惬意。诗人的心灵在细雨的浸润下,流露出远离喧嚣的高雅与适意。
(四)禅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四)禅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的《定风波》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 此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之时,作者借途中遇雨的平常经历阐发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映射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无论是自然界的阴睛风雨,还是现实人生的荣辱升降,都可等闲视之,浑不在意。这里词人正是借助于“雨”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般的宁静之中。 • 宋人方岳的一首《听雨》诗也同样显得很有意味: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诗人雨中入眠,连梦里也长出青苔,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在竹斋听雨的境界里诗人自失于“对象”之中,身心完全物化,世界不复存在。雨把人从喧闹的尘世带入诗意的栖居,虽无一字禅语,但处处可见禅趣
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 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秋雨夜眠》); 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江上》) 诗人们借助于雨意象来表达空、静、闲、淡的艺术氛围,深寓着“可解而不可解”的禅意。在这里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被圆融为一体,一切都随缘任运,自然适意,宁静淡远中有生机勃勃的自由境界,显得空中有灵,灵中有空。这就是所谓的“不立文字”而达到开悟心境的目的。
唐诗宋词意象分析 ---------系列三 青山--------
(一)常象征故乡 •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 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 •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 • “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已《送休师归长沙宁觐》) •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 友人虽然可以回到故乡,可是田园庐舍已成一片废墟,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迎接游子的归来。青山白发的颜色对比极为净洁醒目,含蓄地表达了重回故乡的喜悦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二)青山以其万古长存,暗含时间的因素 •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 《临江仙》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在历史长河中,英雄与凡人消失净尽,是非成败转头皆为空幻;夕阳无数次映红天空,惟有青山在大地上依旧绵延。相比之下,人的身形渺小得仿佛沧海一粟,人的生命短暂得如同电光石火,饮酒笑谈的放达之中,终有一丝抹不去的苍凉
(三)成为诗人栖息身心的家园 •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 • 独坐敬亭山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青山淡如故人,何可经时不相见”(清代诗人查慎行 《入兖州境望徂徕山》)
在伤口中最频繁地提到青山意象的当属宋代词人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生查子·独游西岩》)在伤口中最频繁地提到青山意象的当属宋代词人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生查子·独游西岩》) 连绵青山似乎欣赏高洁之人,有心和他交谈;词人想招青山来到身边,青山无动于衷,他只好自己搬到*山的溪边居住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 辛弃疾此时被投闲置散,徒伤老大,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的朋友,只好把青山当作知已作者把自己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宁愿落寞,不与*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他非常喜欢使用“青山”一词,而且喜欢用“妩媚”来形容青山,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青山意象极富于人情味儿,甚至带有几分幽默之感
(四)表达别时之难,别后相思 •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行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 •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与惆怅。 •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 送柴侍御 王昌龄 •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唐诗宋词意象分析 --------系列四 船帆--------
漂泊与自由 •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 唐代之前,船意象在诗歌中出现频率不高,也不具有典型性。大唐版图辽阔,国势强大,文人多积极进取,漫游与干谒成为时代风气,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岑参则从军绝漠、体验异域风情……他们的活动领域之广大、精神气度之恢宏,都是前代诗人无法比拟的。但漫游虽然豪壮,偶尔也会有故国之思;干谒的路途不可能一帆风顺,失意中难免自伤身世;即使顺利进入官场,宦海沉浮,很多人的生命耗费在往来奔波的途中。于是他们写了很多诗,诗中常会提到旅途中藉以安身的小船。
(一)漂泊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睿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特别突出一个“孤”字。诗人运用音响(猿啼、秋声)、色彩(沧江、青苍)、动景(急夜流、纷纷木叶)、静景(明月、林山晚暮),烘托月照孤舟的意象,将漂泊之感、故人之思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之一 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1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 “危樯独夜舟”“疏灯自照孤帆宿”“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与写照。而“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更将孤舟与诗人的身心直接联系在一起:诗人见丛菊两度开放,他的心渴望着回到故园;一叶小舟本来寄托着还乡的希望,可是却系在夔州江边,他的身体也像是被缚住的小船一般,不得自由
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此诗是因睹木兰舟日日浮于洞庭湖上,而联想到自身如孤舟一般漂泊天涯的命运:清晨,洞庭湖清冷的水波浩渺广阔,似乎与天际的浮云相连。木兰树雕成的华美船只每天都在湖上送人远行。诗人忽然想到:自己几次在木兰舟中望人远行,却不知道自身其实亦如木兰树斫成、漂泊天涯的一叶孤舟!
(二)自由 •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 ——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 ——李商隐《安定城楼》 •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 ——韦庄《西塞山下作》 • 最后,我们以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写《临江仙》词结束全篇: •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一)表现着心灵的不能承受之重! • 在人们的心灵感受中,霜的冷是远远超过雪的冷和冰的冷的。这恐怕是归因于霜的“一夜冷霜万木枯”的残酷无情吧? •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长年孤身飘零在外的诗人,在这月光如霜的寒夜,心情是多么的凄凉啊! •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由清冷遍洒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给人一种逼迫的感觉,已经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凉 • 贾岛《渡桑干》: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表现“年 ”这一时间概念,可用春,可用秋,亦可用冬。而在这里,诗人 特选用一“霜”表示一年,也是为了表达特殊的心情的 • 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代表。“寥廓江天万里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万类霜天竞自由”等诗句,均表现了诗人的胸怀,领袖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