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01 Views
第二届西部地区外语教育论坛 海南三亚. “ 桥头堡战略”背景下的云南多元外语教育实践:机遇与挑战. 云南师大外国语学院 2011-12-10. 李丽生. 内容. 一、云南的区位优势与“桥头堡战略”的背景 二、云南多元外语教育政策及实践 三、云南多元外语教育发展现状与挑战. 一、云南的区位特点与“桥头堡”战略的背景. 1. 云南的区位特点. 一、云南的区位特点与“桥头堡”战略的背景. 1. 云南的区位特点 / 优势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国境线长达 4060 公里
E N D
第二届西部地区外语教育论坛 海南三亚 “桥头堡战略”背景下的云南多元外语教育实践:机遇与挑战 云南师大外国语学院 2011-12-10 李丽生
内容 一、云南的区位优势与“桥头堡战略”的背景 二、云南多元外语教育政策及实践 三、云南多元外语教育发展现状与挑战
一、云南的区位特点与“桥头堡”战略的背景 1. 云南的区位特点
一、云南的区位特点与“桥头堡”战略的背景 1. 云南的区位特点/优势 •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国境线长达4060公里 • 昆明—曼谷1800公里(20小时—)中国云南至泰国将实现朝发夕至。 • 16个州市中8个州市的27个县与缅、老越接壤 • 25个少数民族中16个跨境而居 • 语言与文化习俗的相似性/相通性 • 17个边境口岸,92个公开的边境通道和边民互市点
2. 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 • 1992年成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组织(GMS—Great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 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中国) •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Zone) 的建成 • 东盟是云南最大的贸易伙伴,2011年贸易已突破150亿美元
3. “桥头堡”建设战略简介 • 西部大开发以后,云南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 • 2009年7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考察云南后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此后,“桥头堡”建设,把云南建成中国沿边开放经济区已成为云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 2011年11月初,国务院正式批准《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发桥头堡的指导意见》
二、云南多元外语教育政策及实践 1.理据和背景 《中国外语》2011年第4期 • 全球化趋势下教育政策的制定从“理性主义”路径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 政府终极威权的弱化 教育重建的分权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并重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内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内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 “欧盟”(EU)的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政策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 “东盟”(ASEAN)的汉语教学
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要紧密结合一个地区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要紧密结合一个地区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 发挥区域内最前沿的地方结合自己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环境制定符合期其需求的教育政策 • “从语言教育政策来说,应发挥语言政策和实践中地方的主题作用”— Canagarajah (2005)
2. 云南有关发展小语种外语教育的政策 •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小语种教学工作的意见》(云教高【2006】86号) •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小语种公共外语教研 室的通知》(云教高【2007】28号) • 《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项目规划》(2009年5月)
《规划》 • 重点发展语种 • 越南语 • 老挝语 • 缅甸语 • 柬埔寨语 • 泰语 • 印地语
至2013年 • 开设小语种专业的学校稳定在10个左右 • 设置小语种专业点达到20个左右 • 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 • 开设小语种选修课的学校达到20个左右 • 选修小语种的学生人数达到10000人以上
此外 • 2011年7月,云南省教育厅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外学校教育司及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达成“云南倡议”合作谅解备忘录;云南省教育厅选择昆明市昆明一中、玉溪市的玉溪一中和玉溪市实验中学等5所中学把德语课程加入规定课时计划,将德语纳入云南省高考外语语种。
1. 小语种专业建设工作势头良好 表1 小语种专业开设情况 表2 小语种在校生人数(2011.04) 表3 高等学校2006-2010年已毕业的小语种专业学生人数
2. 小语种公选课形成一定规模 表4 小语种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表5 选修小语种学生人数统计表
表6 云南省高校小语种专业点情况 注:泰语、越南语无系统全面的统计
3、多元外语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机遇(对外国语学院) • 政府经费支持 • 优化专业结构 • 促进学科建设 • 提升学院地位 • 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
(2)问题与挑战 • 关于政策制定 • 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应是政府主导还是社会、协会主导? • 外语教育政策制定者是如何构建政策所针对的外语教育问题的?这些问题定位准确吗? • 社会有什么样的需求?学习者需求呢? • 外语教育政策制定需要什么样的依据?实证性依据、逻辑推理性依据或者是意识形态性质的依据?这些依据的来源是什么?
政策的实施必然导致社会群体和利益各方的“受益”或者“吃亏”的问题。这些利益的调整给社会公平带来什么问题?政策的实施必然导致社会群体和利益各方的“受益”或者“吃亏”的问题。这些利益的调整给社会公平带来什么问题? • 外语教育政策的实施需要权威的介入,那么这个权威是谁?由谁来决定?由谁来实施?由谁来监督? • 外语教育政策背后体现了什么样的教育观、语言发展观、教学实践观? • 外语教育政策的评价主体应该是谁?是制定者、上级官员,还是第三方独立机构?
关于语种设置 • 应有什么样的合理均衡的语种发展与建设规划?各语种的设置应该多少事宜? • 会否重蹈英语专业发展的覆辙,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 除所建议的重点语种外,其他语种(如孟加拉语、乌尔都语等)是否应该发展?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 • 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是什么?复合型人才还是专业型人才? • 泰语/缅甸语/越南语+英语的双语模式?还是英语+泰语/缅甸语/越南语?还是传统的单语模式? • 专业+小语种还是小语种+专业? • 3+1、3.5+0.5,还是2+2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学分问题、学习费用问题如何解决?
关于开设时间 • 能否提前到中学学习?甚至是部分小学? • 能否在沿边地区的中小学提供英语/越南语、英语/泰语、英语/缅甸语、英语/老挝语等多语种选择?中考或者高考的测试问题如何解决? • 是否可在部分职业中学进行尝试? • 大学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强迫他们学习小语种是否合理?是否就能比英语学得更好?
关于小语种师资 • 小语种专业的师资问题如何解决? • 如何尽快培养结构合理、学术研究方向明确的师资队伍? • 如何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供足够数量的合格的师资队伍?
关于外语教育目的 • 升学教育还是公民教育? • 如是升学教育,对沿边地区最终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至少完成六年的外语学习是否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