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 likes | 711 Views
高考试卷分析及教学启示. 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 汪文玲. 2013 年高考大纲及说明. 语言知识 语言运用. 词汇 3500 ,语法 24 功能 68 ,话题 24. 听力 略 ,阅读 6 能 写作 2 能 ,口语 略. 理解主旨大意; 理解具体信息; 推断生词的词义; 做出判断和推理;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 清楚、连贯地表达意思; 有效运用所需知识. 总体评价.
E N D
高考试卷分析及教学启示 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 汪文玲
2013年高考大纲及说明 • 语言知识 语言运用 词汇3500,语法24 功能68,话题24 听力略,阅读6能 写作2能,口语略 理解主旨大意; 理解具体信息; 推断生词的词义; 做出判断和推理;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 清楚、连贯地表达意思; 有效运用所需知识
总体评价 新课标全国卷Ⅱ英语试卷难度适中,注重能力考查,引领 素质教育,力求平稳推进,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实施,整套 试题具有时代性,注重跨文化交流,倡导社会人文关怀。
1.突出语境,淡化语法,强调综合语言运用能力1.突出语境,淡化语法,强调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单项填空试题的设计突出高中语法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无偏题、怪题;进一步突出语境因素,要求考生必须在弄清语境及清楚语义的前提下才能做出准确判断,防止死套语法结构,要求考生平时语法的学习要侧重语境的理解,做到结合语境活用字词句。
2.材料丰富,话题新颖,题材多样,文化特征明显2.材料丰富,话题新颖,题材多样,文化特征明显 • 完型填空、阅读理解、改错试题话题丰富,涉及到人文关怀,职业体会,音乐节,母亲节的礼物,茶文化等;体裁多样,完型仍旧采用夹叙夹议,阅读有记叙文,说明文等。所选用的文段语言地道,材料真实可信,文章信息充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题材及体裁的选用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语言学习的跨文化交际性,渗透了情感态度及文化意识,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七选五 2013高考试卷中的七选五难度比2012年简单了一点点。51,52,54三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句群因果关系的判定,难度不大。53小题考察学生判定语篇主旨大意的能力,55小题考察观点前后呼应,稍有难度。但是总体难度不大,体现了人文关怀。
短文改错 今年短文改错难度较大,学生容易下手但得分率不高。考 点虽分布均匀,但不易察觉地考查了介词、代词、连词、 名词、动词、副词、冠词的固定搭配,都是细小的知识, 稍不注意就漏掉了一个点。因为改错更加考查学生综合运 用语言的能力,在改错题上,学生还是会拉开一定的差距。
书面表达开放性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考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大书面表达开放性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考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大 •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的书面表达试题体现出开放性更强的特点,写作部分只提供给学生写作的基本轮廓及框架(要求考生给外国朋友写一封信,请朋友在网店进行中国结的代卖,渗透了中国文化元素)而不再提供具体的写作要点,脱离了传统的句子翻译模式,因此考生有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自己确定具体的写作内容和细节,这非常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谋篇布局组句的能力,同样也有利于考查考生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总体评价 • 从整个试卷来看,考生的语言基本功扎实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得到较理想的分数,因为本套试题突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而且基础知识的考查非常细化,在单选和改错中考查小词的比重加大了。此外,考查考生运用语境解决问题的能力依然是重中之重,考点在语境中的贯穿非常明显,关键在于能否发现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高中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 语言知识 语言运用 词汇教学 语法教学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一、词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 1、集中进行词汇教学是否科学? • 2、每个模块的学习中,生词应该课前处理、课中处理还是课后处理? • 3、每单元的重点词汇用法需要扩展吗? • 4、单纯地背诵高考词汇有效果吗? • 5、学生词汇量不小,但成绩不理想,怎么办? • 6、在词汇教学中,如何把握单词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 7、如何解决词汇操练语境少的问题?
二、语法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语法教学的重点是不是就是牢记语法规则? 2、如何在语境中学语法? 3、语法教学时是否该鼓励学生做大量的练习? 4、语法教学是应该集中讲解还是分散式地一点点消化? 5、学生语法学得还可以,可到了做题时,还是不会,怎么办? 6、语法规则老师需要全部讲解吗? 7、怎样在教学中做到淡化语法? 8、课时少,知识讲不完怎么办?
观点一 识记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本。不掌握好词汇,学习英语就会寸步难行。因此,每单元的词汇适当集中起来教授,反复循环记忆,力争熟练掌握是很有必要的。花上2~3节课时间,把一单元的词汇按单元编排传授给学生。在教授前,先给学生介绍一些词汇记忆法,如重复记忆法、朗读记忆法、循环记忆法等。教完单词后,要求学生能够默写出单词,做到音形义三者兼备,并且每节课前都要先复习上一节课的单词,“滚雪球”式地循环下去,直到教完本单元。之后,就开始进行循环记忆,将所有单词分成两部分,每天利用几分钟早读时间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对记单词就不再感到头痛,既会读又记得牢。
观点二认为有好处。集中往往不容易忘记,而且容易形成语境,进行写作等,张思中就曾提出集中识词的问题,我认为有指导意义。观点二认为有好处。集中往往不容易忘记,而且容易形成语境,进行写作等,张思中就曾提出集中识词的问题,我认为有指导意义。 • 观点三集中进行词汇教学的单位如果太大,效果往往不是太好.就现行的教材来说,以一个unit为一个单位,采用适当集中,反复循环的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观点四要一分为二地看,对于概念型的词汇,用法简单的名词之类的,可以集中学习;对于用法复杂的动词及其搭配最好各个击破,分散解决。观点四要一分为二地看,对于概念型的词汇,用法简单的名词之类的,可以集中学习;对于用法复杂的动词及其搭配最好各个击破,分散解决。 • 观点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可以适当集中,主要完成快速识记或快速巩固任务,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记忆潜能,但一次不宜集中太多;分散学习主要完成深度理解任务。课堂教学一般不宜采取集中处理大量词汇的做法。课堂上的词汇教学一定要精心筛选并严格控制数量,主要是处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方面有困难的词汇。课堂上的词汇教学另一重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词汇学习策略。
好处:集中识词,省时快捷,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记忆很多单词。好处:集中识词,省时快捷,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记忆很多单词。 • 坏处:记得快,忘得也快。 • 方法:即使集中识词,也要创设语用的环境,使学生不仅记住词形,更能懂得语用环境。
观点六集中进行词汇教学有利有弊。集中教词汇可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了解掌握词汇的意义及用法,也方便他们课下记忆。而且集中学习单元中的词汇可以帮助学生扫清文章中的生词障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但这与新课程理念有点相悖,因为它剥夺了学生部分自主学习的权利和猜测词义的能力。而且对于部分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而言,一下子记住很多单词是很有难度的。所以,单词应该是分散教更好些,但集中教也未尝不可吧。观点六集中进行词汇教学有利有弊。集中教词汇可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了解掌握词汇的意义及用法,也方便他们课下记忆。而且集中学习单元中的词汇可以帮助学生扫清文章中的生词障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但这与新课程理念有点相悖,因为它剥夺了学生部分自主学习的权利和猜测词义的能力。而且对于部分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而言,一下子记住很多单词是很有难度的。所以,单词应该是分散教更好些,但集中教也未尝不可吧。 • 观点七集中识词在短时间内可能对词汇量较少的学生会有很大帮助, 但就学生的长足发展来说, 集中识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了词形和意义, 而学生却不会应用, 以至于出现了可能词汇量挺大, 但阅读,完型和写作能力却很低的现象.
观点八我觉得集中识词效果不好。时间长了,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导致注意力分散。还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记忆效果最佳。观点八我觉得集中识词效果不好。时间长了,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导致注意力分散。还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记忆效果最佳。 • 观点九集中进行词汇教学的效果不如分散学习的效果好。建议在学习词汇时,将单词分解在课文中,结合一定的语境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但学习了生词,而且放在句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更能加强对单词的记忆和理解。
本人认为集中进行词汇教学不好,不利于学生词汇学习能力的培养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的猜测等方式学习新词汇,关键的词汇老师也可以在导入时巧妙地插入,让学生了解,再在语篇中理解巩固。本人认为集中进行词汇教学不好,不利于学生词汇学习能力的培养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的猜测等方式学习新词汇,关键的词汇老师也可以在导入时巧妙地插入,让学生了解,再在语篇中理解巩固。 • 词汇教学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可以说在听力,阅读,写作时都可以训练词汇,而阅读是语言输入的最好形式. • 集体学词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主张应该在材料中解决,通过上下文猜词,即培养能力,又能通过材料中的句子学会词的利用,尽管是累点,但效果会更好,所以我的观点是,各个击破。
2、每个单元的学习中,生词应该课前处理、课中处理还是课后处理?2、每个单元的学习中,生词应该课前处理、课中处理还是课后处理? • 观点一: 当某一单元中生词较多,学生阅读困难过大时,应鼓励学生集中预习生词,以完成阅读任务,但不必太多关注用法,特别不宜由老师逐词讲解举例;当课文中生词不多时,便可以不在课前处理生词,让学生在阅读中悟出词义;在完成课文理解任务后,可进一步关注重点词汇的用法。课后可让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生词并通过适当练习巩固、深化对重点单词的理解和掌握。
2、每个单元的学习中,生词应该课前处理、课中处理还是课后处理?2、每个单元的学习中,生词应该课前处理、课中处理还是课后处理? • 观点二 我认为在Pre-reading时应该就一些关键词汇,即会影响学生对课文整体阅读的词汇加以引导,然后在While-reading时,根据课文的语境中引导学生猜词,用词。在Post-reading部分还应设计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巩固,操练。总之,我认为,单词的学习是应分层次,分块学习。一下子把大量的信息都呈现给学生,效果不会太好。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2、每个单元的学习中,生词应该课前处理、课中处理还是课后处理?2、每个单元的学习中,生词应该课前处理、课中处理还是课后处理? • 观点三 • 课前,需要先让学生熟悉一下生词,否则到课文中影响课文内容的理解,但不需要详细释义; • 课中,就有语境了,适合生词的学习,通过文中句子加深生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再做进一步的巩固训练; • 课后,生词就不称其为生词了,需要教师设置合适的题目加以强化,学生本人也要主动地使用新学词汇,使其意义再现,用法突出。
3、每单元的重点词汇用法需要扩展吗? 观点一: 在高一年级,应尽量少扩展或不扩展,因为高中教材中的词汇量对高一新生来说突然增多,本身就已经不适应了,若再扩,恐怕高中英语要好好地给这些刚毕业的初中生们一个下马威,使有些新生会怀疑自己英语学习能力,有些新生甚至会丧失学好英语的勇气,高中三年也缓不过劲儿来。此时可捎带复习唤醒一下有关的初中知识,但也不能喧宾夺主。高二年级以后老师就可根据本班学生情况适当扩展一下了。
3、每单元的重点词汇用法需要扩展吗? 观点二: 我认为有必要进行拓展,但要把握度,有的老师在拓展时,就是把所有词典上词条都复制给学生,看似知识丰富,实则中看不中用.白白增加师生的负担.最好的办法是通过集体备课,大家确定重点单词,然后根据日常运用及高考选定有价值的进行拓展. 观点三: 我认为没有必要扩展太多, 因为每个词的意思很多, 老师不可能每层意思都给学生讲. 即使都讲了, 学生根本也记不住. 应该把经常碰到的词和它的意思说一下.
3、每单元的重点词汇用法需要扩展吗? 观点四: • 对于重点单词要首先落实其在本模块中的用法。 • 根据学生实际程度可选择适度扩展一至两个核心用法或不进行任何扩展。 • 要着眼于整册教材、整个学期甚至高中三年来考虑词汇教学。高一要少扩展,高二、高三适度扩展。 • 巧妙归纳已学用法比扩展更重要。 • 词汇学习说到底主要应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归纳。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词汇学习策略。
3、每单元的重点词汇用法需要扩展吗? 观点五: • 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下子把一个单词的重要意思全部列出, 学生肯定要乱. 可以考虑除阅读中出现的用法之外,扩展一个或两个用法, 而后, 再碰到这个单词的时候再扩展, 慢慢积累。 观点六: • 每一个单词的学习都是有过程的,学到一个单词,它有很多意思,如果一上来就把这些意思罗列给学生记忆,这种方法效果值得商榷。真正懂得这些意思和用法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
正方观点: • 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可能对一些属于这种风格类型的学生有效果。但从普遍意义上讲,不是一种可取的词汇学习方法。还是建议选择词汇复现较高的阅读材料来练习。 • 应该说,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单词记忆确实比较困难,但是熟能生巧,只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成果的,当然,要穿插着阅读文章,听听新闻,做做题什么的更好。
反方观点: • 千篇一律的去背是没有什么好的效果的。我认为,老师和学生一起,给词汇分出个层次来,哪些是只需认读的,哪些是需要掌握用法的,然后采取相应的办法. • 短时记忆毕竟只是短时效果,只有理解的记忆才是长期的效果。 1.不断的重复,重复是所有记忆的基础。 2.在语境中理解记忆。 • 我认为,最好在语境下。如果仅仅背熟词典,也学不好语言。背熟课文,或者读熟课文,生词也就不成问题了。
我认为单纯地背诵高考词汇没有效果,孤立的记忆单词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我认为单纯地背诵高考词汇没有效果,孤立的记忆单词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 首先,词汇教学应该主题化。根据认知规律,把词汇按话题归类符合词汇认知规律,所以用一个主题把相关生词串在一起记忆效果会不错。基于主题的词汇图是有利于词汇学习的策略。 • 如,话题提出后,可以通过引导、提问的方式,激活学生已知词汇,导出新词。这样,新词在已有知识上建构,和主题又联系在一起, 今后学生在阅读 或写作时, 就会通过联想方式, 把这些词汇间都建立起一种联系。 • 其次,词汇教学语境化。要坚持“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章”的原则去记忆生词。 • 再次,加强词块教学。 即与其他词组合可以形成很多搭配,可有效地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 当然,学完后的反复应用及重现也很重要。
1、词汇量是不是与成绩成正比? 2、学生词汇量的掌握方式是什么? 3、学生掌握的词汇运用的机会有多少? 4、学生运用词汇的方式是什么?
语法教学 • 重视 语法的语境化 • 重视语法的实际运用 • 重视篇章中语法的分析和理解 • 减少单纯的语法机械操练
需要记住一些语法规则。在新课程下,语法的重要性一点需要记住一些语法规则。在新课程下,语法的重要性一点 也没有减少,关键是教和学语法应该建立在大量接触和运 用的基础之上。因为离开了大量接触和感悟,一是难以记 住,二是记住的语法项目也难以运用。
运用中理解,理解中掌握,理解中运用,运用中记住,记住后活用。运用中理解,理解中掌握,理解中运用,运用中记住,记住后活用。 • 语法规则并非浅浅的定位于"记住",而应是以学生能准确理解把握和运用交际,能达到语用目的.当然,适当的练习是必要的,并且还要适当巩固与拓展. • 语法的使用会使英语表达更为准确,尤其是书面表达。因此,语法规则还是应该记忆的。但必须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记忆语法规则会更好一些。
语境的概念是什么? 单项选择题是语境 阅读材料是语境 -Where did you get to know her? -It was on the farm where we worked。 The farmer used wood to build a house _____ to store grain. A. with which B. in which C. into which D. where
正方观点: 就我个人认为,学习语法就应该做大量的习题,熟能生巧 嘛,而且大量的作题也非常有好处,我平时注重让学生积累 错题,下次复习的时候对那些错题多看看,多总结,长此以 往,这个语法项目的题目自然而然的慢慢琢磨透了。以后遇 到类似的题目,就会得心应手。
中立观点: • 学习语法不做练习是不可能掌握语法的。但做过多的练习也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是对掌握语法有害的. • 有针对性地做适量的练习,还应结合阅读,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最好是包含语法现象较多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境学习、记忆、应用语法。
反方观点: • 适当地练习可以巩固我们的语法教学,但是我们要注意材 料选取和应用的真实性,创设语境来为我们的语法教学来服 务,如果脱离开这些而单纯的去做大量的练习,容易使得学 生感到疲惫,而学习的效果也是不好的。
语法的掌握不是通过大量练习题练出来的,这是一个基本观念。语法的掌握不是通过大量练习题练出来的,这是一个基本观念。 • 大量的语法练习是死搬应套的,存在大量的错误的、实际交际运用中根本不适用的、单纯为练语法而设的题,没有练的价值,这是第二个观念。 • 语法的巩固、消化和灵活运用应该通过真实的语境来达到,所以应该在篇章中来完成,这是第三个观念。
正方观点: • 语法“适当集中”比较好.如教不定式时,就可把动名 词,分词的语法现象一起教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完 整的概念,可大量缩短教学时间,学生完全有能力接 受这种超前的教学。学生可先整体知觉这部分语法, 然后再了解细节。
反方观点: • 语法教学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得慢慢渗透,必要时 需要结合平时阅读中的典型例句来帮助学生理解. • 对于基础年级刚接触新的语法项目时,应该逐步消化,循 序渐进, 集中讲解效果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
观点一:语法比较抽象,学生不可能学了就会做题,必须有消化吸收的过程. 我通常采用三遍模式教学生语法. 第一遍,对语法进行简单讲解,让学生对该语法的定义和语法规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给学生一些较简单的练习对该语法总的规则进行训练同时消除学生对语法的敬畏心理. 第二遍我给学生一些较大难度对语法规则带有典型性的题,学生发现做错的题很多,我趁热结合习题对语法细则进行讲解.学生听的认真,又印象深刻. 最后一遍是真题,高考题训练,并让学生对每一个题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对该语法的掌握就比较深入了.
观点二:1, 首先集中学习一次,老师少讲,先让学生把该语法的最基本的概念性的东西会背并且结合例句弄明白,比如学习定语从句,先背概念性的东西,然后在例句中真正体会概念,最后每一个关联词的用法至少理解并背诵两个例句,把这一环节认真检查,要求学生做到位。 2,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遇到含有语法的句子就讲解,并告诉学生,如果在这个句子上出语法题会怎么出,这个句子包含的可考点是什么。 3,集中做题训练时,教会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把握出题人的意图。
观点三: 我觉得学生不会是因为理解不到位,有时候,语法单凭我们讲解,费工夫,又没有多少效果,所以,还是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只记条条,更多的是和现实情况联系在一起,从而理解这个语法真正表达的意义。 观点四: • 语法教学应该融入学习活动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带着任务和目标学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放弃对某些重点难点语法项目的系统、集中讲解和训练,要知道,外语就是外语,既然没有或缺少真实的外语语境练习,不训练怎么行?
观点五: • 我在教学时有一种体会,就是书越教越少,因为一开始怕学生不会,自己也把握不好,所以就面面俱到,但随着经验的增多,慢慢就知道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了,结果就越讲越少。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第一遍不会,第二遍不会,第三遍就会了,不能太急的。
“语法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在积累了很多相关的句子后总结出来的,”因此,在语法讲解前,先提供给他们多个涉及该语法项目的句子,让他们自己感受,分析,总结,而后逐渐提点,让学生找出规律,最后教师再系统讲解加深他们的理解,这样应该比较好。“语法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在积累了很多相关的句子后总结出来的,”因此,在语法讲解前,先提供给他们多个涉及该语法项目的句子,让他们自己感受,分析,总结,而后逐渐提点,让学生找出规律,最后教师再系统讲解加深他们的理解,这样应该比较好。 语法知识的掌握,体系的形成,对高中学生来说,仅靠老师讲和练几次肯定是不够的。除了多次反复练习之外,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回顾渗透和相关或相近知识的归纳和比较,效果应该能好一点吧。我个人认为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