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4

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 戰後六十年綜合回顧

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 戰後六十年綜合回顧. 台灣經濟發展導論第二講 目的: 對台灣經濟從貧窮到富裕的演變過程加以簡介分析. 台灣經濟發展六十年回顧. 台灣經濟發展現況 台灣經濟發展歷史初期 從貧窮到富裕的成長過程 台灣經濟發展成功的環境和條件 政府的角色 台灣經濟發展成果 富裕後的問題和挑戰 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之啟發. 台灣經濟現況.

kare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 戰後六十年綜合回顧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戰後六十年綜合回顧 台灣經濟發展導論第二講 目的: 對台灣經濟從貧窮到富裕的演變過程加以簡介分析

  2. 台灣經濟發展六十年回顧 • 台灣經濟發展現況 • 台灣經濟發展歷史初期 • 從貧窮到富裕的成長過程 • 台灣經濟發展成功的環境和條件 • 政府的角色 • 台灣經濟發展成果 • 富裕後的問題和挑戰 • 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之啟發

  3. 台灣經濟現況 • 2000:土地36千平方公里,為大陸9561千之0.38%。人口22,216千,為大陸1261百萬之1.74%。土地和人口在全世界160較大國家中排行約在第137及52位。每人GNP,US$14,770,在全世界排行約23位。 • 2001: 人口 22,340千。每人GNP, US$13,348. 全世界排行約24位,次於紐西蘭 • 2002:人口 22,453千。每人GNP US $13,476。 • 2003:人口:22,535千。每人GNP US$13,752 • 2004:人口:22,615千。GNP P/C US$14,770 • 2005:人口:22,651千。GNP P/C US$15,690 • 2006: 人口:22,732千。GNP P/C US$116,098 • 2007預測 GNP P/C US$16,537

  4. 壹:台灣經濟發展初期 • 二次大戰前 • 台灣光復 • 大陸來台菁英人口 • 高度通貨膨脹 • 開始發展經濟 • 美援的作用 • 土地改革

  5. 二次大戰前 • 400年前葡萄牙水手首次發現台灣,稱為美麗島Formosa。滿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時,李鴻章稱台灣為「鳥不語、花不香」之荒島。 • 日本佔領台灣:1895-1945(10月25日台灣光復)。日人治台期間推動各種基礎設施及建立制度。

  6. 日本佔領台灣-日據時代 • 教育:1930-31,適齡就學兒童就學比例達1/3;1943-44最高曾達71%。1910開始普設中等學校、職業學校、專科、師範,1928台北帝國大學。這些人才在戰後發揮作用。 • 公共衛生:對各種疾病研究、醫院創設、醫生培訓、建立衛生系統都有成就 • 發展糖、米之生產與貿易 • GNP在日據時期以1936為最高峰,戰後到1955才恢復其水準

  7. 中華民國時代─1945至今 • 1945日本投降,台灣歸還中華民國,當時設10/25為光復節。1949中共得到大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政府撤退來台,開始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統治。 • 1952開始國內政治穩定,經濟開始發展,到2000年台灣已經成為高所得國家。

  8. 戰後台灣的生產1945-49

  9. 大陸來台之菁英份子 • 1945台灣光復到1949國民政府自大陸播遷來台,台灣人口大量增加。 • 1949有160萬軍民自大陸撤退來台,就業及基本需要都難滿足。兩岸交通中斷,物資供應缺乏,美援終止,中共犯台指日可期,風雨飄搖中。 • 1950韓戰爆發,美國恢復協助台灣,使台灣起死為生,從此步入未來50年經濟發展之過程 。

  10. 國民政府帶來黃金外匯 • 1949年初,由中央銀行總裁兪鴻鈞將庫存於上海中央銀行之黃金分兩批運送來台。 • 這筆黃金後來成為發行新台幣之準備(當年6月)及補貼財政、進口軍需民用物品上,讓台灣走過經濟難關。

  11. 運送多少黃金? • 據中共1992年10月1日發佈數據,黃金300多萬兩,白銀1,136萬兩,銀元398萬元。兩的定義可能是舊市兩,換算為公制:黃金約93,750公斤,白銀355,000公斤。(中央日報1992年10月3日) • 以上數字與台灣提供給IMF在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所載數據相近。

  12. 1946-1951通貨膨脹 • 1949六月幣制改革,NT$1=舊台幣40,000。 • 通膨:台北市躉售物價指數1942年163。1945, 2360(增加14.48倍)。 • 1946年12月12555。1947年12月97462。1948年12月1111364。 • 1949年6月,13214952。 • 改制後,1949年6月330,1950年12月1133,1951年12月1735

  13. 美援促進台灣經濟之穩定 • 美援成為安定台灣政經的力量 • 1951-68實際到援14.82億美元 • 經由480法案剩餘農產品進口或進口物資援助或貸款補充因外匯短缺而產生之重要民生物資的供需缺口,減輕物價上漲壓力 • 出售剩餘農產品所得新台幣相對基金有助於減輕通貨膨脹及幫助政府預算平衡 • 協助基本設施之投資與維修 • 擴大台灣與國際經濟之關係

  14. 1949-53土地改革 • 1949 三七五減租 • 1951 公地放領 • 1953 耕者有其田 • 效果 • 佃農有田可耕種,增加農業生產 • 地主釋地轉工業,帶動工業發展 • 投入生產行列

  15. 貳:從貧窮到富裕的成長過程 • 可將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分三階段:1952-80;1980-2000;2000至今 • 其中蔣經國1969接任行政院副院長到1987去世為發展黃金年代。但也有學者認為這段時期為指令式經濟,揠苗助長,不少後遺症。 • 李登輝1988-2000民主化與多元化時代。 • 2001起政黨輪替

  16. 第一階段:1952-80 • 台灣經濟結構漸漸發生變化,主要來自國際競爭與各產業生產力之消長。 • 1962 以前,農業產值佔GDP比例高於工業。1961農業25%,工業23.7% • 1962農業開始低於工業 • 1952-62時期 • 1962-80時期

  17. 1952-62時期 • 台灣經濟型態以農業為主,政府經濟政策之特色為禁止和限制 • 設廠限制:促進衛生安全及產業成長,避免盲目投資,形成資源的浪費,使資源合理運用。 • 自製率規定:節省外匯,輔導國內零件組建廠成長。(進口替代政策) • 貿易限制:保護國內產業發展,平衡國際收支。 • 關稅保護:保護幼稚產業發展,增加稅源。

  18. 1952-62時期 續 • 這段期間出口貿易、農產品和農產加工品的金額都超過工業產品。 • 同時其對外貿易處於入超局面,但入超金額逐年減少。 • 出口以日本為最大市場,進口則以美國為主。 • 出口依次為糖、米、茶、香蕉及紡織品。其中糖在1957佔出口63% • 經濟成長率平均9.2%,農業4.2%,工業12.3%,服務業9.1%

  19. 1962-1980時期 • 1962起工業產值開始大於農業產值,成為以工業為主的時代。 • 1985工業產值已佔總產值的47% • 社會經濟問題,農村大量剩餘勞動 。 • 政府的對策:拓展對外貿易,設立加工出口區及工業區,以吸收剩餘勞力。 • 鼓勵勞力密集之出口業。 • 另外,因勞力工資低廉,外資湧入設廠。

  20. 1962-80鼓勵對外貿易 • 1970頒佈「19點財經改革措施」。放寬貿易管制、促進出口、鼓勵儲蓄和節約消費、改進投資設廠。 • 1971頒佈「獎勵投資條例」。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及鼓勵出口產業。

  21. 1962-1980時期 續 • 因應能源危機1973,1979。政府以推動12項建設奠定基層建設和重化工業發展之基礎,也減輕能源危機對產業的不利影響。 • 減少管制,降低關稅,建立單一匯率制度,取消外匯證。1979機動匯率制度。1980 利率自由化。 • 1963-80為台灣經濟成長最快速時期。平均成長率10%。

  22. 第二階段1981至2000 • 1980年代台灣經濟社會政治及兩岸關係都有很大變化。經濟逐漸由管制保護變成開放和自由化。 • 經濟自由化。1984:宣布經濟自由化和國際化。計畫進行國營事業民營化。廢除利率管制條例。大幅降低關稅。廢除匯率中心價格。 • 產業發展。1981建立新竹科學園區。1984策略性工業發展。1990宣布獎勵投資條例屆滿不再延長,1991改為產業發展條例。

  23. 經濟成長與泡沫經濟: • 對外貿易迅速擴張,出超大幅增加,1987外匯存底已達700億美元。 • 超額儲蓄引發1980年代末期之股市狂飆及房地產價格飛漲,地下投資猖獗,投機賭博之風大起,導致1990年泡沫經濟破滅。(見表) • 投資國外: • 因大量出超,外匯資產迅速累積,NT$對美元大幅升值,以美金計價的勞動成本大幅上升,影響國際競爭力。 • 勞力密集產業出走到國外,特別是東南亞,最後到大陸投資。

  24. 產業結構變化最快。其他東南亞國家也用廉價勞力積極發展經濟。產業結構變化最快。其他東南亞國家也用廉價勞力積極發展經濟。 • 不分產業被迫加緊提高技術水準,朝高科技方向,以提高競爭力。 • 1986製造業中輕工業產值佔52%,重化工業48%。 • 1995,輕工業34%,重化66%。 • 重化及技術密集產值佔製造業:1986為60%,1995增至73%。出口值佔總出口:1986為55%,1995為70%。

  25. 1987台灣政局及經濟自由化分水嶺: • 戒嚴取消、開放大陸探親。外匯自由化。社會運動,包括勞工運動、環保抗爭、消費者運動、農民抗爭等。 • 台商1980年代開始赴大陸投資。 • 1981-95經濟成長率7.5%每年。農業最差,服務業成長最快。 • 1952-95經濟成長率平均8.6%。今後不大可能維持高成長率。

  26. 傳奇年代: 民國60-80年 • 蔣經國執政 1972/5月至1988/1月 • 李登輝執政初期 • 平均經濟成長率9.5%。出口帶動經濟起飛。每人所得從1971之US$450提升到1991之US$8982.

  27. 第三階段 2001至今 • 民主進步黨取代國民黨贏得政權。 • 政黨惡鬥,成為常態。 • 經濟成長較為緩慢。 • 兩岸關係膠著。 • 國際競爭力排名下降。 • 貿易順差下跌 • 高科技產品世界排名在前

  28. 最近10幾年之經濟情勢 • 行政院主計處資料(www.stat.gov.tw) • 成長率下跌 • 中央政府財政赤字上升 • 物價平穩 • 外匯增加 • 失業率上升

  29. 台灣GNP每人 1991-2004

  30. 台灣經濟成長率

  31. 經濟成長率GDP • 2000 5.77% • 2001 -2.17 • 2002 4.25 • 2003 3.43 • 2004 6.07 • 2005 4.03 • 2006 4.62

  32. 2006主計處統計局之簡報

  33. 亞洲四小龍及大陸經濟成長率

  34. 亞洲四小龍及大陸平 均 每 人 國 內 生 產 毛

  35. 出口四小龍、大陸及美、日、德

  36. 亞洲四小龍及大陸失業率

  37. 國民所得中各指標間的關係 • GDP=C+I+X-M • 國內總生產=消費+投資+出口─進口 • Saving=GDP-C=I+X-M • 國內儲蓄=GDP─消費=國內投資+出口─進口 • I=Saving-(X-M) =Saving-國內資金流出 • 國內投資=國內儲蓄─(出口─進口) • I=Saving+(M-X)=國內儲蓄+(進口─出口) • 國內投資 =國內儲蓄+國外資金流入(國外儲蓄) • 所以:投資=儲蓄

  38. GDP=PC+GC+PI+GI+X-M • GDP=民間消費+政府消費+民間投資+政府投資+出口─進口 • I=PI+GI=PS+GS+FS • =(GDP-PC-GR)+(GR-GC)+(M-X) • GR=政府收入 • PS=民間儲蓄 • GS=政府經常帳儲蓄 • FS=M─X 外國儲蓄 • PI=PS+(GS─GI)+FS • 台灣PI=民間儲蓄─政府赤字─資金流出

  39. 台灣就業結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