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683 Views
私立大專校 院 經營 困境與 發展方向.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103 年 6 月 26 日. 1. 簡報大綱. 壹、 前言. 貳、臺灣高等教育現況. 參、私立大專校院經營困境. 肆、高等教育發展方向. 伍、 結語. 2. 壹、前言. 高等教育國際化競爭激烈 地球村時代來臨,高等教育無國界,國際人才大 流動,國際 間大學的競爭愈形激烈;各國持續投入經費追求高等教育卓越,並以優渥條件積極爭取全球優秀師資與 人才 。 我國人口社會 結構的劇烈 變遷
E N D
私立大專校院經營困境與發展方向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103年6月26日 1
簡報大綱 壹、前言 貳、臺灣高等教育現況 參、私立大專校院經營困境 肆、高等教育發展方向 伍、結語 2
壹、前言 • 高等教育國際化競爭激烈 地球村時代來臨,高等教育無國界,國際人才大流動,國際間大學的競爭愈形激烈;各國持續投入經費追求高等教育卓越,並以優渥條件積極爭取全球優秀師資與人才。 • 我國人口社會結構的劇烈變遷 在面臨少子女化趨勢與高齡化人口結構影響下,學校生源有限,而高等教育機構量的擴充,在政府有限資源下,如何協助學校開創新局為現階段迫切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 大學教育與產業所需有所落差 大學增設、調整系所或課程重新規劃之速度,不及與產業需求結合或同步;再者,學生創新研究能力及專業技術訓練不足、學校課程亦缺乏與產業連結及實務操作經驗,產生了學用落差的情形。 3
貳、臺灣高等教育現況~學校數 • 101學年度大專校院類別及校數 • 不含宗教研修學院(3)、空大(2)、軍警學校(9),大專校院共計162校,其中公立53校(約占1/3);私立109校(約占2/3)。
貳、臺灣高等教育現況~學生數 • 84及101學年度年大專校院學生人數比較 • 大專校院之學士、碩士及博士班學生數皆呈現成長趨勢,其中增加速度最快者為碩士班學生(增加4.5倍);但專科學生人數則大幅減少(減少3/4)
參、私立大專校院經營困境 • 一、少子女化衝擊 • 二、學用落差問題 • 三、大學國際競爭力不足 • 四、高教資源配置問題
一、少子女化衝擊(1/3) • 國小新生人數自93學年起產生大幅度負成長,大專1年級學生則遞移至105學年開始銳減 • 推計105學年大專校院1年級學生數將減為24萬7,251人(中推估),較100學年之27萬5,616人減少2萬8,365人,平均年減近5.7千人 • 若以12年為一週期觀察,推估112學年之大專1年級學生為17萬8,059人,較100學年減少三分之一,平均年減8千餘人,年減幅為3.58% • 101~112 學年度大專校院1年級學生人數預測分析
一、少子女化衝擊(2/3) • 大學招生情形數據分析
一、少子女化衝擊(3/3) 問題 • 學校面臨招生不足危機 • 教育部招生總量管制無法完全解決招生不足問題 • 學校經營管理危機 • 私校退場不易
二、大學教育品質與學用落差問題 • 問題 • 青年失業率偏高,學生就業競爭力亟待提升 • 系所發展未符應產業人才需求,加劇學用落差現象 • 大學侷限於配合性評鑑框架,個別特色不易凸顯 • 學生學習動機不足,缺乏激發自主學習環境
三、大學國際競爭力不足 • 問題 • 大學缺乏足夠之國際競爭力;開設國際學程或能提供國際生修讀之相關課程不足,難以吸引優秀國際學生來臺就學 • 教師薪資水準過低且缺乏彈性,對外國教研人員來台教學研究缺乏配套措施 • 學生視野及外語能力不足,欠缺國際移動能力 • 大學國際能見度相較外國學校低,雙方合作意願也待加強
四、高教資源配置問題 • 在全球經濟緊縮趨勢及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下,如何以有限的經費因應逐年飆升的高教成本,成為我國大學的嚴苛挑戰 • 學費為高等教育重要經費來源之一,但考慮到社會期待、經濟發展情況及民眾負擔能力,政府仍訂有學雜費收費上限,未完全放寬對大專學雜費的管制 • 大學自籌收入不易提升,難以吸引外部資源挹注 • 多數學校規模未達經濟效益,大學合併成效有限
肆、高等教育發展方向 ★ 活化導向的調控轉型 ★ 就業力導向的學用整合 ★ 績效導向的資源分配 ★創新導向的競爭力提昇
活化導向的調控轉型 一、強化大學招生彈性措施 • 配合12年國教實施,研議招生及入學考試,設計利於高中推動多元選修課程,並利於具實務能力之考生升讀技專校院之多元入學管道,如特殊選才。 • 鼓勵大學招收國際學生,除開放招收大陸地區學生外,為拓展海外生源,鬆綁僑外生名額,若外加10%招生名額仍不足時,得自總量招生缺額調整流用。 二、賦予大學自主調控之總量招生名額 • 因應少子女化,大學總量調控除由本部以註冊率、違反規定調減名額外(名額扣減後不得回復),更可由學校自行調減名額,所調減名額得以寄存,待學校未來必要時妥適運用。
活化導向的調控轉型三、推動產學合作活化私校財源收入活化導向的調控轉型三、推動產學合作活化私校財源收入
活化導向的調控轉型四、活化資源協助私校轉型整併退場活化導向的調控轉型四、活化資源協助私校轉型整併退場
活化導向的調控轉型四、活化資源協助私校轉型整併退場活化導向的調控轉型四、活化資源協助私校轉型整併退場
-活化導向的調控轉型-四、活化資源協助私校轉型整併退場-活化導向的調控轉型-四、活化資源協助私校轉型整併退場
就業力導向的學用整合 • 第2期技職再造計畫 102-106年 計畫 目標 • 無論高職、專科、科技校院畢業生都具有立即就業的能力 • 充分提供產業發展所需的優質技術人力 • 改變社會對技職教育的觀點 提升技職教育競爭力 就業促進 制度調整 課程活化 面向 課程彈性 設備更新 實務增能 政策統整 系科調整 實務選才 就業接軌 創新創業 證能合一 策略 一 策略 二 策略 三 策略 四 策略 五 策略 六 策略 七 策略 八 策略 九 內容
就業力導向的學用整合 • 第2期技職再造計畫 • -各階段任務
就業力導向的學用整合 • 第2期技職再造計畫 - 制度調整
就業力導向的學用整合 • 第2期技職再造計畫 – 課程活化
就業力導向的學用整合 • 第2期技職再造計畫 –就業促進
就業力導向的學用整合 • 創新課程教學 • 提升課程教學品質評核方案 • 建立有效教學品保機制,課程設計、教學實施及評量方式皆扣緊課程目標,並由外部評核確保學生學習質量 • 創新課程與學制變革方案 • 推動「實務型」與「研究型」課程分流,結合實踐性強的專業領域,辦理學士後專業學院、學士逕修讀碩士等 • 修正大學法、學位授予法、學年學期假期辦法等,建構以學生職涯發展為主體,於校內外自由移動的多元學習制度 • 建立終身學習與數位學習新平臺方案 • 建立支持及認可學生不同學習型態的終身學習機制,促進學習者及工作者的流動接軌 • 建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數位學習課程與教材典範, • 以及新一代的數位課程教學模式與機制
就業力導向的學用整合 • 多元培育機制 • 兼顧產業及尖端研究的碩博士培育方案 • 論文由大學與企業共同指導,大學爭取企業經費,企業取得博士研發成果,政府補助雙方合作,改變學術導向的博士培育 • 由國內外頂大合作成立跨國研究中心,培育傑出碩博士生、提升教研人員研究能量、延攬國際優秀人才及招收優秀國際學生 • 試辦以學院為核心的教學單位方案 • 強化學院在組織結構、教師聘任、招生選才、課程教學的整合功能,並盤點所屬系所的資源及優勢,統籌系所增設調整、招生名額、課程規劃等;以試辦方式辦理 • 學生由系所改歸屬於學院;設計以學院為主的評鑑或資源補助指標
績效導向的資源分配 • 鬆綁稅制促進學術發展,健全學校法人自主空間 • 修訂私校法,齊一公私立大學減稅待遇 • 建立學校內部控制制度,落實自我監督 • 精進多元競爭模式 • 為協助不同類型學校發展,強化「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等多元特色競爭模式,鼓勵不同類型學校依其特色發展 • 私立學校獎補助經費 • 鼓勵私立學校健全發展及推動整體特色,縮小公私立大學校院之教育資源差距,編列私校獎補助預算,並依據學校規模、政策績效、助學措施、辦學特色、行政運作等事項,據以核配獎勵、補助經費
創新導向的競爭力提昇 自由經濟示範區—教育創新 • 內涵 • 核心理念:自由化、國際化、前瞻性 • 推動策略:突破法規框架,創新管理機制 • 雙軌並行:地理區位明確→透過實體區域進行示範 • 不適合實體區域試行→以指定試點推動業務鬆綁 • 推動教育創新 • 找出最急迫的危機:大學自由化、高教國際化、校務經營多元化 • 以試點實驗來突破:賦予國內大學辦學彈性,與外國大學合作設立實驗性質的分校分部、獨立學院、學位專班或專業學(課)程 • 各界關切焦點:提升大學自主性&維持適當公共性 • 教育創新推動策略 • 強調國際合作 • 試點實驗性質 • 績優學校優先 • 招收境外學生 • 須經申請許可 • 專法賦予彈性
創新導向的競爭力提昇 訂定「促進人才培育條例」 • 人才培育涉及學校教育發展、人口結構趨勢、產業環境變化、移民政策及外籍人才延攬等問題 • 涉及跨部會的議題不易形成共識、修法曠日廢時,人才培育整體政策難以迅速調整。爰擬研訂《促進人才培育條例》,提供額外誘因或例外措施: 1.人事鬆綁:公教分離、教師資格回歸學校自審 2.經費鬆綁:校務基金、經費支用彈性 3.經營鬆綁:學雜費調整、內控稽核 4.人才鬆綁:延攬國際人才 5.教學鬆綁:招生選才、學位授予、企業協助 • 預訂103年12月前將草案報行政院審議
創新導向的競爭力提昇 訂定「促進人才培育條例」 • 人才培育涉及學校教育發展、人口結構趨勢、產業環境變化、移民政策及外籍人才延攬等問題 • 涉及跨部會的議題不易形成共識、修法曠日廢時,人才培育整體政策難以迅速調整。爰擬研訂《促進人才培育條例》,提供額外誘因或例外措施: 1.人事鬆綁:公教分離、教師資格回歸學校自審 2.經費鬆綁:校務基金、經費支用彈性 3.經營鬆綁:學雜費調整、內控稽核 4.人才鬆綁:延攬國際人才 5.教學鬆綁:招生選才、學位授予、企業協助 • 預訂103年12月前將草案報行政院審議
創新導向的競爭力提昇 全球攬才 • 推動公教薪資結構分離 • 大學教師薪資結構與公務機關體系脫鉤,採不同的薪資制度,改變大學以年資為主的薪資結構,考量一定比例薪資(含退撫)以個人績效核算、薪資結構應反映各領域學術之差異、固定薪資與退撫給予,薪資結構可以充分呈現績效的表現,分年逐步完成公教薪資結構分離 • 推動延攬國際人才配套計畫 • 研議修定外國人在臺工作法規,全面鬆綁國際人才來臺相關法規,放寬國際人才來臺就業條件限制、擬定國際優秀人才之禮遇措施、照護國際人才眷屬措施及留用具有潛力之留學生
創新導向的競爭力提昇 國際輸出(1/2) • 高等教育輸出-擴大招收境外學生行動計畫 • 境外學生人數成長 中程目標:至2016年希達10萬人,較2010年成長1倍以上 長程目標:至2021年,在臺留學或研修之境外學生(學位生及非學位生)人數達15萬人,占大專校院在學生人數逾10% • 高等教育佈局東南亞國家 • 選擇臺灣優勢領域、系所、學程,與東南亞國家合作,利用臺灣高教學術研究及教學品質的既有優勢,深入東南亞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俾利我國發展成為亞太地區智財匯流、知識及創意、技術匯流中心
伍、結語 少子化、國際化及M型化趨勢等交互影響下,臺灣高等教育面臨極大的考驗,對私立學校而言,未來要面對的挑戰更是嚴峻,但危機同時也是契機,若能善用此次機會,改造學校體質,相信在政府、學校、產業共同努力下,高等教育的精進發展,必能帶動國內產業及國家向上提昇發展。
報 告 完 畢 敬 請 指 教 Thank You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