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2

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 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

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 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 学习地理的一些主要概念: 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 一、地理学的学科视角. 二、地理环境与人类.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四、地理学与风水. 五、区位与距离衰减规律. 一、地理学的学科视角. 地理学的若干核心概念 位置、方向与距离 大小与尺度 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 地方属性永在变化 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方的相似性与地理区域 空间分布 区域类型. 一、地理学的学科视角. 美国国家地理教育委员会和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总结的基本概念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 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 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 学习地理的一些主要概念: 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

  2. 一、地理学的学科视角 二、地理环境与人类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四、地理学与风水 五、区位与距离衰减规律

  3. 一、地理学的学科视角 地理学的若干核心概念 位置、方向与距离 大小与尺度 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 地方属性永在变化 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方的相似性与地理区域 空间分布 区域类型

  4. 一、地理学的学科视角 美国国家地理教育委员会和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总结的基本概念 区位  地球表面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的意义 地方  场所与众不同且显著的自然与人文特征 地方内的相互关系  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发展和结果 运动  地球上人类空间互动的格局与变化 区域  它们如何形成与变化

  5. 一、地理学的学科视角 ①动态观察世界的地理学方法; ②地理学的综合领域:环境—社会动态把人类活动与自然 环境、环境动态与自然系统、人类社会动态与经济、社会 和政治系统联系起来; ③应用图像、语言、数学、数字和认知方法的空间表达。

  6. 一、地理学的学科视角 (一)、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94)从整个人类认识世界的高度上 研究了科学体系,提出地理学应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 建筑科学、军事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 与美学并列,是一大科学体系,故称为“地理科学”。地理科学不是 一门科学,而是一系列的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 “桥梁科学”。

  7. 一、地理学的学科视角 (二)、地理学的学科功能 地理学的学科功能包括 科学功能 和 社会功能 两方面。 科学功能是指地理学对人类科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即对人类 知识体系有用。 社会功能是指地理学对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即 对指导社会实践有用。

  8. 一、地理学的学科视角 (三)、地理科学未来研究的战略方向 主题一:怎样理解和响应环境变化 持续增加的人口、城市化、工业化和气候变化改变了地表环境并 大量消耗自然资源。 该主题下包括3个战略方向,即: ①如何改变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 ②如何更好地保持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濒危的生态系统; ③气候和其他环境变化将如何影响人与环境耦合系统的脆弱性。

  9. 一、地理学的学科视角 (三)、地理科学未来研究的战略方向 主题二: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 该主题下包括3个战略方向,即: ①100亿人在地球上如何生存和分布; ②如何在未来10年和更长时期内可持续地养活每一个人; ③人口居住地如何影响人类健康。

  10. 一、地理学的学科视角 (三)、地理科学未来研究的战略方向 主题三:如何认识和应对经济与社会的快速空间重组 该主题下包括3个战略方向,即: ①人口流动、物资交流及思想传播如何改造世界; ②经济全球化如何影响不平等; ③地缘政治变化如何影响和平与稳定。

  11. 一、地理学的学科视角 (三)、地理科学未来研究的战略方向 主题四:如何使技术变化更有利于社会和环境 该主题下包括2个战略方向,即: ①人类如何更好地观察、分析和可视化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②公民制图和绘制公民地图的社会影响是什么。

  12. 二、地理环境与人类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简称“决定论”。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是一种以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潮。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 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希腊半岛处于炎热与寒冷气候之间而 赋予希腊人以优良品性,故天生能统治其他民族。

  13. 二、地理环境与人类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 孟德斯鸠的贡献在于把这一思想系统化,并从这一角度探讨人类社 会发展的原因问题,以至于西方的历史学家们把它称作“地理环境决定论” 的代表学者。他在这方面的论点可以概述如下: 1,他认为气候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风俗、宗教以及法律等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他在解释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南方人与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北方人之间的差异时,认为:“气候的王国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异常炎热的气候有损于人的力量和勇气,居住在炎热天气下的民族秉性懦怯,必然引导他们落到奴隶的地位。而寒冷的气候则赋予人们的精神和肉体以某种力量,这种力量和勇气使他们能够从事持续的、艰难的、伟大的和勇敢的行动,使他们保持住自由的状态。” 他赞美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并且想方设法用不列颠群岛的气候特点来解释这种政体的优点。他还用印度炎热的气候来解释佛教教义的产生。孟德斯鸠把气候因素看得如此的重要,乃至成了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

  14. 二、地理环境与人类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 孟德斯鸠的贡献在于把这一思想系统化,并从这一角度探讨人类社 会发展的原因问题,以至于西方的历史学家们把它称作“地理环境决定论” 的代表学者。他在这方面的论点可以概述如下: 2,他认为土壤同居民的性格之间,尤其是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也有非常密切的依赖关系。他写道:“土地贫瘠,是人勤奋、简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因此,“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常常是 ‘数人统治的政体’”等 。

  15. 二、地理环境与人类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 孟德斯鸠的贡献在于把这一思想系统化,并从这一角度探讨人类社 会发展的原因问题,以至于西方的历史学家们把它称作“地理环境决定论” 的代表学者。他在这方面的论点可以概述如下: 3,他还认为一个国家疆域的大小,也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极为密切的依赖关系,他指出,小国宜于共和政体,中等国宜于君主治理,大帝国宜于由专制君主治理。

  16. 二、地理环境与人类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 在孟德斯鸠之后,黑格尔是这一理论又一代表人物。黑格尔与孟德斯鸿相比,他对这个理论又有新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他的前辈。首先,黑格尔视地理环境为“历史的地理基础”,世界历史的舞台。 他把整个世界的地理环境划分为三种类型: 1.干燥的高地,广阔的草原和平原。如成吉思汗 2.平原流域,—是巨川、大江所流过的地方。我国中原地区 3.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日本、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

  17. 二、地理环境与人类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 黑格尔认为,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居住在这三种地区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也产生了不同。 生活在第一种地区的民族过着游牧生活,其政治生活的特点是家长制,这些人“显示出了好客和劫掠两个极端;……他们时常集合为大群人马,在任何一种冲动之下,便激发为对外活动”,如洪水泛滥一般,造成一场结果为遍地瓦砾和满目疮皮的大乱。 生活在第二种区域的民族,由于土地肥沃,又有四季有序之助,所从事的是农业,有关于土地所有权的各种法律,这样的民族依赖性强。 生活在第三种地区的居民则“追求利润,从事商业”,这样的民族智能兼备,既有权谋又具机警。

  18. 二、地理环境与人类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 “地理环境决定论”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它的错误在于:它把自然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完全归因于自然条件的决定性作用,把社会发展及人的活动单纯地看作是对自然界的适应,把社会发展的动力归因于社会之外的自然界,认为人的体质、心理状态、人口和民族分布、智力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发展,乃至社会问题的多寡和种类、宗教信仰、婚姻家庭形态都受地理环境的控制和支配。这就有失偏颇,没有找到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原因,至于脱胎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豪斯霍夫地缘政治学,进一步鼓吹“优等民族”有权占有“生存空间”和建立“新秩序”,将地理环境决定论发展推到了极致变态的高度。坚定一点,不论其余。完全被法西斯夸大和利用,变成侵略行为和血腥屠杀合法化的理论依据。这应该看作是被别有用心的借用。完全抹煞了作为社会行动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忽视了其他影响因素的存在和变化。

  19. 二、地理环境与人类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作用(地质作用)已是十分巨大的,以至于科学家们指出已出现新的地球圈层,先后提出有“智慧圈”、“社会圈”、“技术圈”和“人类圈”;近年又提出在地球史末期应增加“人类世”。

  20.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一)从语言和交通规则到体育运动——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环境烙印 在社会生活的浩瀚海洋中,到处可以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烙印。从语言、交通规则和体育运动三个社会生活的侧面,剖析自然环境的痕迹,有助于理解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间的相互渗透。

  21.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一)从语言和交通规则到体育运动——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环境烙印 1.语言中的自然环境烙印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分区,与自然环境有一定联系。一个语种的词汇,与语言形成时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英语中关于牲畜的词汇十分丰富,这种状况说明英语形成时期畜牧业在社会生活中有重要地位,也说明英语形成时的自然环境。在人间关系上,英语的词汇比较简单。汉语中的姨母、姑母、伯母、婶母、舅母、大妈、大娘、阿姨等词汇在英语中只剩一个词(aunt)。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漫长的封建社会,丰富的伦理观念,促使汉民族注意人间关系的细微差别。

  22.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一)从语言和交通规则到体育运动——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环境烙印 1.语言中的自然环境烙印 地形和交通阻碍着语言的融和。福建和云南是我国语言最复杂的省分,决定性的因素是多山。浙江温州地区保留着古老的瓯语也是山脉阻隔的产物。在温州最南的苍南县有五种语言:瓯语、闽南语、金乡语、畲语、蛮语。其中金乡语只在金乡一镇流行,是明时浙西战士随戚继光到金乡驻扎形成的特殊语言。畲语是浙南、闽北一带少数民族语种。蛮语的来历还待查考。

  23.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一)从语言和交通规则到体育运动——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环境烙印 2.交通规则中的自然环境烙印   全世界公路交通规则分左行制和右行制两类。左行制以英国为代表,实行较早。右行制以美国为代表,是近一二百年逐渐推广的。我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随英制,左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美制,改成右行。在英国实行左行制与岛国环境和交通工具有关。英国的国土比较狭小,古代交通工具是乘骑。骑士由左方上马比较方便。靠左行,右手执剑面向道路中线,便于自卫,有安全感。到了美国大陆,道路较宽,车辆体积较大,大都用三马并驭的马车,有的用六匹马拉。驭夫坐在车的左侧,右手执鞭,靠近车的中线,能够自如地控制三匹以上的大型马群。驾驭这类大型马车如果继续沿用左行制,驭夫坐在左侧,两车迎面时,容易碰撞,没有安全感。改用右行制,驭夫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两车间的空隙,防止碰撞。欧洲大陆汽车方向盘在左面,驾车者习惯右行,英国汽车方向盘在右面,驾车者习惯左行。一旦英吉利海峡隧道通车,要用很大的力量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24.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一)从语言和交通规则到体育运动——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环境烙印 3.体育涌动中的自然环境烙印 体育运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文化地理中的新课题。体育运动项目地域分布的差异性,体育运动的整体水平,发展体育运动的战略思想,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一定关联。没有冰雪的地方很难开展冬季运动。北美和北欧等北方国家是冬季奥运会的主力。在我国,黑龙江和吉林控制着冬季运动会的大部分奖牌。冲浪运动只能在热带海域开展。

  25.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一)从语言和交通规则到体育运动——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环境烙印 3.体育运动中的自然环境烙印 根据地理环境特点,制订体育运动发展战略可以事半功倍。我国在国际体育竞赛中采取由小到大,由巧到力方针与东方人的生理素质有一定联系。乒乓球、羽毛球,小而轻,是我国首批走向世界的项目。在三大球中,排球的对抗性最弱,我国排球水平相对较高。在体操和跳水等灵巧性项目中,我国有一定的优势。凡是按体重分等级的运动,我国在小级别中具有更大的潜力。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发展体育运动时,都根据各自环境,制订战略。世界的马拉松运动员多东非高原上出生的人,短跑健将多为黑人。云南利用高山缺氧的训练优势,发展长跑,新疆和内蒙古利用辽阔草原发展马术运动,山东人身高体壮,在田径上下力,两广采取“短、小、水、巧”方针,具有南国风彩。如果不顾客观环境,制订不切实际的战略,往往事与愿违。

  26.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二)人种的纬度地带性 世界人种的分布 人类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智慧人。在人种内,按照体质特征分成不同的人种群体。人种是遗传上有共同体质特征的人类群体。 人种的体质特征是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现代人种划分的主要体质根据: 一是皮肤、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二是鼻子、嘴和头的形状;三是毛发、汗腺发达程度。 大多数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黑、黄、白三个人种。 黑种人皮肤黑色、头发卷曲成波状,鼻梁较塌或中等,鼻孔较宽,嘴唇厚而突出,口较宽,手掌脚掌汗腺发达。 黄种人皮肤黄色,头发直形,胡须稀少,鼻宽中等,嘴唇稍突出,中等厚度。 白种人皮肤白色或浅色,头发或波或卷或直,质软,胡须发达,鼻狭高,鼻孔纵径大于横径,嘴唇不突出,唇薄,口宽度小。

  27.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二)人种的纬度地带性 皮肤中的黑色素像过滤器一样,可以阻挡紫外线进入体内,免受强光烧伤。因此,皮肤黑色素大致与阳光强度成正相关。适量的紫外线对人体健康有益,可以增加维生素D,促进磷的代谢,防止软骨病。丛林中的黑人接触阳光少,身材渐趋矮小。黑人移居温带后,进入体内的紫外线减少,孩子易得软骨病。 人的肤色与大自然的色调有某些相似处。大自然色调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是茂密的丛林。两极是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在动物中也有类似的色调变化。北极活动的是白熊,温带活动的是黑熊、棕熊。东北虎的个体比华南虎大,色调比华南虎浅。 人体的其它特征与环境也有关联。黑人鼻孔大,嘴唇厚,口裂宽,体表毛发少,便于体热散发。白人鼻梁高,鼻孔扁,增加鼻粘膜面积,冷空气进入体内前可以在鼻孔中增温。白人体表毛发有防寒作用,较粗壮的身躯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黑人卷曲的头发像一顶帽子,保护头顶,免受阳光烧伤。黑人的手掌、脚掌和皮肤的汗腺发达,增加体温调节能力。撒哈拉沙漠地区刮干风时,白人儿童死亡率较高,但黑人儿童有较强的适应力。

  28.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二)人种的纬度地带性 环境的渐变性决定人体特征的渐变性。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人体特征都有渐变。  欧洲基本上是白人世界。欧洲人的肤色有地域差别。南欧人肤色较深,北欧人肤色较浅。由于肤色上的渐变性,有的人类学家认为在黑种人与黄种人间还有一个棕种人,如澳大利亚土著人、美拉尼西亚人等。

  29.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二)人种的纬度地带性   人的某些体质特征,如体高,随着环境变化,有明显的变异。在一般情况下,肉食为主民族比素食为主民族高大,面食为主民族比米食为主民族高大。在过去100年内,德国人平均体高增加15厘米。再过100年,德国人的平均体高可达2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展较快的日本、新加坡,平均体高增长较快,经济发展较慢的印度、缅甸,平均体高增长较慢。在美国的黑人后代,比他们原居地增高快。在中国,由于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别,城市居民增高较快。这些现象说明社会经济环境,特别是饮食环境对人体特征有影响。

  30.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二)人种的纬度地带性 我国人种的南北差异 汉民族由许多部族融合而成。融合状况有地域差别。从整体说,北方人蒙古人种的特征较明显,南方人马来人种特征较明显。 南矮北高是中国人身高地域变化的基本态势。

  31.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二)人种的纬度地带性 形成南矮北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1)食物结构。北方以面食为主,肉和奶制品消费量较大。面食蛋白质含量较高,比较富有营养。南方以米食为主。大米的蛋白质含量较低。 (2)气候差异。北方日照时数长,低温干燥,日照充足,有利于吸收钙和磷,促进骨骼成长。南方多阴雨,日照时数短,不利于营养吸收, 不利于骨骼和肌肉发育。 (3)遗传因素。中国人的身高南北差异趋势由来已久。根据考古资料,早在新石器时期,北人已经高于南人。黄河中下游男性平均身高 165cm以上。粤、闽、浙男性平均身高162cm以下。

  32.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三)、我国社会经济的南北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和秦岭淮河以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显著差别。 1.南热北寒 南方1月平均温度在℃以上,植物可继续生长 2.南湿北干 南方多雨水和水田,北方多沙漠和旱地 3.南水北火 南方多水力资源,北方多煤、石油和天然气 4.南矮北高 南人身材较矮,北人身材较高 5.南瘦北胖 南人较瘦,北人较胖 6.南繁北齐 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划一 7.南细北爽 南人比较婉约,北人比较直率 8.南柔北刚 杏花春雨江南,南曲如抽丝;古道西风冀北,北曲如抡枪

  33.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三)、我国社会经济的南北差异 9 .南米北面 北方饺子南方鱼,南人爱米食,北人爱面食 10 .南甜北咸 南人口味偏甜,北人口味偏咸 11 .南拳北腿 南方武术长于拳,北方武术长于腿 12 .南骗北抢 南方多智力型经济案,北方多暴力型抢劫案 13 .南棚北窝 建筑园林南方源自棚,多敞口,北方源自窝,较严实 14 .南船北马 南方水上交通比较发达,北方陆上交通比较发达 15 .南轻北重 南方多轻工业,北方多重工业 16 .南经北政 南方经济文化活跃,北方政治军事活跃 17 .南下北上 南方意识形态多次挺进中原,北方政治军事八次统一全国 18 .南北凝聚 统一的自然环境,统一的文字和文化,大运河的维系

  34.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三)、我国社会经济的南北差异 (1)南柔北刚——民性和文艺的南北差异 杏花、春雨、江南,南曲如抽丝。 骏马、秋风、冀北,北曲如抡枪。 南柔北刚是中国音乐的南北差异的主旋律,也是中国戏曲南北差异的主旋律。 江南水乡,山明水秀,小桥流水,人烟稠密。 人与人间的距离较近,歌声不需要传送到很远的地方。

  35.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三)、我国社会经济的南北差异 (1)南柔北刚——民性和文艺的南北差异 南曲清丽柔和,婉转亲切,如雨如水,如梦如画,如诉如泣,如痴如醉。 乐器方面有南方丝竹北方鼓一说。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汕丝弦乐、福建南音、云南丽江纳西族的白沙细乐等,可以归入南方丝竹乐中。箫是江南丝竹乐器的代表。吹箫时,选择幽静环境,低头眯眼,缓吐长音,余声绕梁。广东音乐,丝乐有粤胡、板胡、扬琴等,竹乐有洞箫、喉管等。广东音乐音色清脆明亮,热烈欢快,富有南国情趣。在南方声乐基础上形成的南方剧种,适合演才子佳人。苏州评弹用吴语演唱,喉音和鼻音很重,声色近于叹息,听时仿佛置身幽雅的园林中,感受娴秀之美。

  36.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三)、我国社会经济的南北差异 (1)南柔北刚——民性和文艺的南北差异 北曲苍凉、悲壮、激昂、凝重。威风锣鼓是北方乐曲的代表,有“黄河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陕北安塞县12万人口,有5万多人会打腰鼓,男女老幼,都能挂鼓挥槌。安塞武鼓数百人同舞,场面宏大,鼓点沉重,气势雄壮,粗犷激烈,讲究挥槌的狠劲,踢脚的蛮劲,转身的猛劲,跳跃的虎劲。高潮时鼓声和歌声交融,排山倒海,雷霆万钧,让人看了带劲,听了鼓劲。唢呐是北方代表性的乐器。吹唢呐时,扬头扭脖,耸肩瞪眼,高亢激昂。

  37.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三)、我国社会经济的南北差异 (2)南细北粗——饮食文化的南北差异 我国饮食的地区差异非常大。 从整体上说,南方饮食比较细腻,北方饮食比较粗犷。生物品种多样性有南北地带变化。北方温度下降,生物品种减少。南方温度上升,生物品种增多,食物的种类也比较丰富。我国北方冬季漫长,群众主要靠越冬储存大白菜、萝卜度日。

  38.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三)、我国社会经济的南北差异 (2)南细北粗——饮食文化的南北差异 在东北常听到一个大字。满族民谣:“背长弓,骑大马,大酒葫芦腰上挂。” 环境是大森林、大草原、大油田、大工厂。人称是大丫头、大小伙子、大老爷们。 与吃有关的是大葱、大酱、大饼、大馒头、大米粥、大白菜、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东北人到江南,对那里的小碗小碟看不惯,吃不饱。炖是东北常见的烹调方式。什么都炖,省力省心。猪肉炖粉条是东北的常见菜。陕西农民常用的海碗,容量可以达到2L,形如半个篮球。潮州人饮功夫茶用的茶杯,薄如纸,自如玉,响如磬,容量只有4ml,形如半只乒乓球。东南沿海一带的点心小品,玲珑剔透,街头小吃,花色繁多。20世纪60年代我国实施粮票制,江南一带有半两粮票,不足一两的粥、包子收半两粮票。这类现象,在北方是不可想象的。在江苏,鳝鱼可以做一百多道不同的菜肴。一味刀鱼可以制成刀鱼全席。

  39.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三)、我国社会经济的南北差异 (3)南棚北窝——建筑园林的南北差异 由于气候等条件的差别,我国南北园林建筑风格迥异。南方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北方园林建筑平缓严谨,粗壮拙扑,内外空间界线分明。 南方城市街坊比较曲折,北方城市街坊比较规正。 南船北马,南方城市景观、街坊走向、房屋布局,都有水的踪影。街坊大都傍水而建,依山展开,水网发达的地区,形成“河一宅一街一桥”一体化格局,溪水穿城郭,傍水起楼阁。宅前石街人履步,宅后河中舟楫行,民宅后有石级码头。小桥、流水、钭街,蓝天、碧树、人家。小丘屹立,浮屠凌空,湖池叠翠,云树绕堤,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构成绮丽的水乡风光。街坊循山水变曲偏钭,房屋的向阳性不严格。加上南方多阴雨,四野茫茫,如果人们没有随身揣着指南针,就很难像在北方常见的晴空之下,瞥一眼日头,轻易辨出个东西南北来。还有湖南的韶山一带的房屋选址“文笔藮墨”的山水地。

  40.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三)、我国社会经济的南北差异 (3)南棚北窝——建筑园林的南北差异 北方河流大都没有航运价值,多洪水灾害。近河的城市避水而建。北京、西安、济南、郑州等城市都与大河保持一定距离,形成近而不挨的格局。街道通行马车,宽直舒展。多数街坊成棋盘格状,气势雄浑,方向端正。北方人指路常说向东,向西,向南拐,向北拐。整齐端庄的街道格局将东南西北方向感深深嵌入北方人的心中。

  41.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三)、我国社会经济的南北差异 (3)南棚北窝——建筑园林的南北差异 在住宅户型方面,受气候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北方强调气度和采光,南方强调紧凑和通风。南方没有窗户的全照明洗手间是不可想象的。到了北方,全照明洗手间比比皆是。

  42.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三)、我国社会经济的南北差异 (4)北方战事较多

  43.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三)、我国社会经济的南北差异 (5)南方经济文化比较发达 我国人才地理分布有三个特点:①南多北少;②东多西少;③江浙一带最密集。 198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授的籍贯地分布,南部占69.1%(国家教育委员会,1988)。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出的第一批院士中,南部占84.20%。江、浙、沪所在的华东区人才密度是全国平均值三倍以上。这里面积占全国1/50,人口占全国1/9,教授和院士籍贯地占全国31%与46%。

  44. 三、地理环境与生活 (三)、我国社会经济的南北差异 (6)南北凝聚 第一,自然环境的凝聚性。中华大地的特征是内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外部的相对封闭性。 第二,文化上的凝聚性。林语堂说:“相同的历史传统,相同的书面语言——它以其独特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的世界语问题,以及相同的文化。”“这些共同点使中国获得了一种人类博爱的共同基础,这也正是欧洲所缺乏的。” 第三,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凝聚性。 第四,大运河对南北凝聚的贡献。

  45. 四、地理学与风水 (一)风水与地理学是一种什么关系? 部分学者的观点 观点一:风水文化的神秘性和地理学的可观察性之间有原则界限。(唐晓峰,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风水文化最核心、最本质的地方是“相宅”,解说阴宅、阳宅的神秘的“凶吉”,它并不单独关注外在的宏观环境世界,基本不解说与“宅”(包括官宅、商宅、民宅、阴宅也就是墓地)无关的事情。关于大范围的山脉、河流、湖泊,以及交通开辟、人口流动等,风水文化并不注重。在古代,风水文化最接近建筑文化,在宅院、居址、墓地、城池的建设中时有表现。

  46. 四、地理学与风水 (一)风水与地理学是一种什么关系? 部分学者的观点 观点二:需要纳入中国古代地理学范畴的,应该是古代地理学的主流及其他具有知识贡献的部分。 (侯甬坚,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风水学说讲究对住宅的选址,实施中会联系到水、土壤、地形等因素,有一些自己的表述和认识,但大都微不足道。风水中讲“九星”,指山川的九种形状;讲“五势”,是指五种山势(正势、侧势、逆势、顺势和回势);讲“形势”,是指地形与地势。虽然风水要对山川作一些描述,涉及一些像是地理学的内容,却多不可取。比之同时代、甚至前代的地理学认识和成就,它都差之甚远。 近20多年来,在建筑学领域,风水学说获得了一些别开生面的评价,并得到了“古代环境工程学”、“环境美学”这样的称誉,这可能是将风水学说纳入中国传统地理学著作中的缘由。说实在的,需要纳入中国古代地理学范畴的,应该是古代地理学的主流及其他具有知识贡献的部分,不能因为与地理有牵扯就纷纷收入。

  47. 四、地理学与风水 (一)风水与地理学是一种什么关系? 部分学者的观点 观点三:风水学说中的糟粕和精华长期以来总是纠缠不清。(韩增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化研究所教授) 风水和地理的关系很密切,与周易的关系也很密切。

  48. 四、地理学与风水 (二)风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风水”古称堪舆,其解释为“藏风聚气”,“堪”指天道,为阳,“舆”指地道,为阴,即阴阳之道也,古代先哲认为天下万物充满着一种合阴合阳之气,能使这阴气与阳气相交并聚合而达到平衡的地方,便是一处风水宝地。 [周易]系词传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黄帝内经]云:“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又云“地善则苗秀,宅吉则人荣”可见风水之术由来已久,源远流长。 它是先哲们为了更好地生息繁衍而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结晶。

  49. 四、地理学与风水 (二)风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风水”理论的源流和发展 “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段话出自晋人郭璞所著的《葬书》,这是“风水”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郭璞简明扼要地说明了“风水”理论的根本:以“生气”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件,以寻求一个理想的墓葬环境为着眼点,以福荫子孙为最终目的。对于如何界定风水的好坏,郭璞的观点是:“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后世风水师们的主要工作,便是寻求能够藏风、得水、具有生气的吉地,用于安葬或是修建住宅,以便人们的发展繁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