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615 Views
箱網養殖魚類的 安尼線蟲感染症和預防策略. 指導老師:古鎮鈞 副教授 學生:蔡欣楷 1092107010 王冠傑 1092107036. 安尼線蟲 Anisakis. bar = 2mm. 海獸胃線蟲生活史. 海獸胃線蟲為多種線蟲之統稱。 ( K ø ie et al. ,1995 ) 鯨豚與海魚體內感染最普遍的寄生蟲。 ( K ø ie et al. ,1995 ) 海獸胃線蟲共分為 1 科 4 屬。. 海獸胃線蟲症( anisakiasis )是一種 人畜共通 的疾病。 (施, 2000 )
E N D
箱網養殖魚類的安尼線蟲感染症和預防策略 指導老師:古鎮鈞 副教授 學生:蔡欣楷 1092107010 王冠傑 1092107036
安尼線蟲Anisakis bar=2mm
海獸胃線蟲為多種線蟲之統稱。(Køie et al.,1995) • 鯨豚與海魚體內感染最普遍的寄生蟲。(Køie et al.,1995) • 海獸胃線蟲共分為1科4屬。
海獸胃線蟲症(anisakiasis)是一種人畜共通的疾病。(施,2000)海獸胃線蟲症(anisakiasis)是一種人畜共通的疾病。(施,2000) • 蟲體侵入胃腸黏膜而引發的胃腸道症狀。(施,2001) • 死亡之蟲體亦含有導致人類過敏反應之某些過敏原。(Daschner et al.,2000)
顯微鏡下可觀察到前胃、長方形胃與腸,頭部有三片大唇,尾部具有mucron。顯微鏡下可觀察到前胃、長方形胃與腸,頭部有三片大唇,尾部具有mucron。 (查,2004) • 橫切面下有很大之水泡狀側索。(施,2001)
研究目的 • 調查澎湖地區箱網養殖業者所使用下雜魚體內線蟲之豐富度。 • 不同溫度對安尼線蟲之影響。 • 以組織學的角度探討安尼線蟲感染魚體後所造成之影響。
1.澎湖地區箱網養殖常用的下雜魚感染線蟲之現況調查1.澎湖地區箱網養殖常用的下雜魚感染線蟲之現況調查 • 至箱網養殖場取業者常用之下雜魚,帶回實驗室進行調查。 • 調查不同月份下雜魚感染線蟲的盛行率、平均密度及豐富度。
2.安尼線蟲之鑑定 自魚體內取下安尼線蟲 於解剖顯微鏡及光學顯微鏡下觀察 配合安尼線蟲科各屬(genus)之檢索表 (施,2001)
3.感染參數 • 盛行率(%)=樣本中遭受感染的寄主數目/調查樣本的寄主總數 • 平均密度 (條) =調查樣本中寄生蟲總數/樣本中遭受感染的寄主數目 • 豐富度 (條):代表調查樣本中的平均蟲數,為感染率與平均密度的乘積
4.安尼線蟲在不同溫度下的存活率 魚體分別置入-20℃及4℃下 24、48、72及120小時後解剖觀察魚體
5-1.人為感染箱網海鱺之情況 1,500條海鱺養殖在7x7x4箱網中 連續投餵日本鯷魚3天 3天、3個月及6個月後進行調查
5-2.實驗室中海鱺感染試驗 9尾海鱺畜養在300公升之FRP桶 連續投餵9天有感染線蟲之下雜魚 每10天左右取2尾進行調查
6.組織切片及染色 線蟲於10﹪中性福馬林固定1天 35﹪、50﹪、70﹪、80﹪、90﹪、95﹪酒精各浸泡30分鐘 浸泡99.5﹪酒精、二甲苯各1小時 浸泡含50﹪二甲苯之蠟液1小時 純蠟液浸泡1小時 進行包埋、切片 以蘇木精和伊紅(Hematoxyline & Eosin)Giemsa染色法
7.人工胃液消化處理 37℃培養箱進行體外消化6小時 消化完全之魚肉汁以雙層紗布過濾 除去未消化完全部分 室溫下靜置1小時 取下層沉澱物倒入燒杯 檢查時以手持燒杯做迴旋動作
抽檢樣本數 魚體全長(mm) 盛行率 平均密度 豐富度 1.93/4/17~94/5/2下雜魚調查 白帶魚Trichiurus lepturus 13 - 92% 26.8 24.6 日本鯷Engrails japonicus 22 100-159 68% 21.6 14.7 真鰺Trachurus japonicus4 205-215 25% 1.0 0.25 大甲鰺Megalaspis cordyla11 200-235 72% 10.3 7.4 富氏金帶花鯖Rastrelliger faughni3 165-180 66% 3.5 2.31 脂眼鯡Etrumeus teres 28 120-180 78% 9.8 7.6 脂眼凹肩鰺Selar crumenophthalmus 1 220 0% 0 0 藍圓鰺Decapterus maruadsi 28 130-165 53% 7.8 4.1 白帶魚Trichiurus lepturus 1 580 100% 7 7 脂眼鯡Etrumeus teres 19 70-130 10% 2.0 0.2 脂眼鯡Etrumeus teres23 90-150 8% 2.0 0.16 脂眼鯡Etrumeus teres 45 55-80 0% 0 0 裴氏金線魚Nemipterus peronii 9 165-200 44% 13 0.55 大眼鯛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3 145-160 0 % 0 0 魬鯛Evynnis cardinalis 1 140 100% 13 13 白帶魚Trichiurus lepturus 8 670-930 100% 9.9 9.9 日本鯷Engrails japonicus 35 130-165 100% 26.6 26.6 日本鯷Engrails japonicus 57 130-155 100% 28.9 28.9
Fig.1 Fig.1 三片大唇 bar=0.02mm Fig.2 長方形胃部 bar=0.1mm Fig.3 尾部具有mucronbar=0.1mm 2-1.安尼線蟲外觀型態之鑑定 Fig.2 Fig.3
2-2.安尼線蟲組織切片鑑定 Fig.4 可明顯發現水泡狀側索 bar=100μm
3-1.日本鯷-20℃冷藏下不同時間對線蟲存活率影響3-1.日本鯷-20℃冷藏下不同時間對線蟲存活率影響 抽檢魚體樣本數 存活率(%) 盛行率(%) 平均密度 豐富度 24hr 12 7.7 100 50.3 50.3 48hr 20 0 90 23.5 21.1 72hr 17 0 100 31.9 31.9
3-2.日本鯷4℃冷藏下不同時間對線蟲存活率影響3-2.日本鯷4℃冷藏下不同時間對線蟲存活率影響 抽檢魚體樣本數 存活率(%) 盛行率(%) 平均密度 豐富度 24hr 5 100 100 34 34 48hr 5 100 100 18.6 18.6 72hr 5 100 100 28.6 28.6 96hr 5 100 100 17.2 17.2 120hr 8 56.1 87.5 12.7 11.1
4-1.人為感染箱網海鱺之情況 採樣日期 魚體全長(cm) 重量(kg) 數量 感染數 盛行率(%) 平均密度 豐富度 93/04/17 ≒60 ≒3 2 2 100 28.5 28.5 93/07/21 ≒90 ≒6 4 4 100 34.25 34.25 93/11/20 ≒90 ≒6 2 0 0 0 0
Fig.5 線蟲在胃部呈現包囊狀 bar=2mm Fig.6 線蟲在肝呈現包囊狀 bar=2mm
Fig.7 線蟲在幽門垂呈現包囊狀 bar=2mm Fig.8 線蟲在精巢呈現包囊狀 bar=2mm
4-2.實驗室餵食含有線蟲之下雜魚對海鱺之影響4-2.實驗室餵食含有線蟲之下雜魚對海鱺之影響 採樣日期 魚體全長(cm) 重量(kg) 數量 感染數 盛行率(%) 平均密度 豐富度 93/04/25 ≒22 ≒54 2 0 93/05/04 ≒23 ≒66 2 1 93/05/14 ≒23 ≒55 2 2 93/05/24 ≒22 ≒57 2 0 93/06/03 ≒23 ≒64 1 1 Total 9 4 44 1.5 0.6 *93/05/18 ≒22 ≒54 3 0 *為對照組
5.組織病理觀察 Fig.9 線蟲包囊在肌肉層與漿膜層之間(Gimsa) bar=100μm Fig.10 線蟲包囊在胃部肌肉層與漿膜層之間(H&E) bar=100μm
6.人工消化胃液 • 感染線蟲之海鱺其魚體肌肉無發現線蟲寄生。
本研究發現澎湖養殖業者使用的生餌感染線蟲的感染率59.3%,平均密度19.6,平均豐富度11.6 。 • 溫度試驗顯示將下雜魚冷藏在-20℃下48小時後,其體內的線蟲均死亡。
人為感染試驗中得知,餵食含線蟲之生餌,就有可能被感染。人為感染試驗中得知,餵食含線蟲之生餌,就有可能被感染。 • 安尼線蟲進入寄主後一段時間,會以自由移動(free)或扁平螺旋包囊狀(cyst)兩種方式呈現。
可能是因線蟲於魚體腔中以包囊狀附著在內臟繫膜上使其包囊鈣化死亡,所以造成6個月後並無感染情形。(查,2004)可能是因線蟲於魚體腔中以包囊狀附著在內臟繫膜上使其包囊鈣化死亡,所以造成6個月後並無感染情形。(查,2004) • 只要使用有感染線蟲之下雜魚,則養殖出來的魚種均有安尼線蟲感染的危險。
未來研究目標 • 關於安尼線蟲生理方面地資料仍然缺乏。 • 體外培養的條件尚未建立之故。 • 未來研究應朝線蟲體外大量培養及冷凍保存方向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