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480 Views
中小学生实验活动与实践能力关系研究 开题报告(草案)介绍. 2009.04.15. 一、背景情况. 1. 关于题目名称的改变 DCA080143 ; 2. 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 ? a. 素质教育的推进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和阻力 ;(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b. 实验教学有被弱化的趋势 ; a). 对新课程的课程实施目标的理解还有很大差距 ; b). 一方面课时压缩,一方面知识容量加大,导致学生分组实验时间被挤占 ;. 一、背景情况. c). 一方面没有明确学生必做的实验项目,一方面面临高考的升学压力 ;
E N D
中小学生实验活动与实践能力关系研究开题报告(草案)介绍中小学生实验活动与实践能力关系研究开题报告(草案)介绍 2009.04.15
一、背景情况 • 1.关于题目名称的改变DCA080143 ; • 2.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 • a.素质教育的推进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和阻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b.实验教学有被弱化的趋势; • a).对新课程的课程实施目标的理解还有很大差距; • b).一方面课时压缩,一方面知识容量加大,导致学生分组实验时间被挤占 ;
一、背景情况 • c). 一方面没有明确学生必做的实验项目,一方面面临高考的升学压力; • d).探究性实验比传统验证性实验要付出更多的时间 ; • e).实验条件不足 ; • “分组变演示,演示变课件”; • 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成为最有效的攻略 ;
一、背景情况 • 3.意义 • a).有助于人才观的探讨; • b).有助于培养途径的探讨; • c).有助于有效学习方式的探讨; • d).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方法); • e).有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如何评价); • f).有助于对装备工作认识的提高.
一、背景情况 • 4.差距 • a.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所谓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对科学结论或知识过程的再认、再现能力;(2)对科学结论或知识过程的分析、理解能力;(3)对科学结论或知识过程的意义的认识、评价能力。 • (1)前茅, (2) (3)倒数,差15~16倍。 • b.动手实验只有欧、美、日的1/2。
二、目标 • 1、中小学生在校的实验活动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存在怎样的关系? • 2、同我所进行的“八五”重点课题“学生实验能力”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目前中小学生的实验能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科学(理、化、生)课程的实践能力是否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 3、探讨中小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方法。
三、关于实践能力的定义 • 哲学:“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主要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其中生产斗争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1] •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2]
三、关于实践能力的定义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改造和探索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资活动。“实践能力则指个体完成特定实践活动的水平和可能性。它标示了人的价值和主体性的水平,也决定了个体在多大程度上完成自我实现。”[3]
心理学 • 分析性智力用来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创造性智力可以帮助我们从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实践性智力则可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 • 实践思维能力的任务在于,实施选择并使选择发生作用。如果将智力应用于真实世界的环境之中,那么,实践思维能力就开始发生作用了。沉默知识(tacit knowledge)的获得和运用是实践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5]
心理学 • “把实践定位于在认识指导下的问题解决过程,将实践能力定义为: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6]
教育学 • “实践能力就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吸收、整合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基础资源,适应社会生活,解决基本实际问题,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促进自我成长,提升自我的实践主体地位的能力。”[7]其他学者也表示了相同的观点。[8]
三、关于实践能力的定义 • 综上所述,实践能力可以定义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不从解决问题角度来讲,可以将实践能力定义为:个体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就是将所学知识特别是以间接方式获得的知识,如书本知识或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实际任务。
三、关于实践能力的定义 • 学以致用是实践能力的核心。正如荀子所说: • “不闻不若闻之, • 闻之不若见之, • 见之不若知之, • 知之不若行之, • 学至于行而止矣。”
四、实践能力的结构 • 有研究认为,实践能力有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9]实践动机是指由实践目标或实践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者内部动力。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包括个体在实践中的基本生理和心理机能,它不指向解决具体问题,但却影响个体问题解决的效果,构成个体实践能力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情境实践能力因素是指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实践者根据自身能力和具体情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恰当地决定行动路线并付诸实现的能力要素。
四、实践能力的结构 • 另有学者研究得出实践能力包括三大要素: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情境实践能力。[10] • 类比斯皮尔曼(英,1904)提出智力有两种因素构成:一般能力(g)和特殊能力(s),g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并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实践能力至少由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和专项实践能力因素构成。
五、实践活动、实践能力及其类别 • 始于2001年的中小学第八次课程改革,设置了综合课程如科学课、艺术课、综合实践课,增加了探究性实验和研究性学习内容,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 “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1]
五、实践活动、实践能力及其类别 • 语言实践能力(对词义特别敏感,擅长有效利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音乐实践能力(对乐曲、旋律、节奏特别敏感,有很强的感知、鉴赏、表达和创作音乐的能力),数理逻辑实践能力(有效利用数学和逻辑进行推理的能力),空间实践能力(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
五、实践活动、实践能力及其类别 • 身体运动实践能力(动作灵巧、敏捷,在身体平衡、协调、力量、速度、灵活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善于运用身体来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人际交往实践能力(善于觉察并区分他人动机、意图、情绪的能力),自我认识实践能力(善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善于分辨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能力)和自然实践能力(善于观察和洞察生物界以及自然规律的能力)。[12]
五、实践活动、实践能力及其类别 • “在自然科学中,分析思维可以用来将假想的理论同其他理论进行比较;创造思维用来形成一种理论或设计出一个实验;实践性思维则将科学原理应用于日常生活。对文学而言,分析思想用以分析剧情、主题或人物;创造思维用来写一首诗或一篇短篇小说;而实践思想又将从文学中汲取的知识与教训应用于每天的生活中。对于历史,……。”[13]
五、实践活动、实践能力及其类别 •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按照实践活动的方式和特点,可以将实践能力分成模仿式实践能力和创新性实践能力。前者指实践主体模仿他人(教师)完成实践活动的能力,后者指实践主体创造性地完成实践活动的能力。[14]
五、实践活动、实践能力及其类别 • 科学(理、化、生)实验课和综合实践活动(高中技术)课,是中小学课程中主要的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探究性实验、研究性学习和劳动与技术课,为学生动手动脑创造了难得的机会,既是专项技能获得的必经之路,也是学生默会知识增强的重要途径。
六、实践能力的评价 • 实践能力发展具有实践性、情境性、综合性和外显性等特征。因此,“它很难用试卷考试衡量高低,只能通过实践活动表现来评价。”[15] • 有学者做了“考核物理实验能力的笔试与操作考试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高度一致地反映了操作考试与笔试不显著相关,不能用笔试代替操作考试。”
六、实践能力的评价 • “实验笔试与操作考试不显著相关,主要是因为它的不同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可作如下对比分析: • 1、实验笔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情况,涉及能力主要有: • (1)知识的保持与广度——记忆力; • (2)应用知识的理解与判断力; • (3)抽象思维、概括能力。
六、实践能力的评价 • 2、操作考试则以实验知识为基础,主要考查学生的技能,涉及能力主要有: • (1)视—动觉协调能力; • (2)观察力; • (3)对实验环境的适应力。
六、实践能力的评价 • “学生的理科实验能力是一种复合的能力,实验操作技能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整体评价有效方法,把认识、操作与解决实际问题(验证或探究)有机地联系起来,体现了素质教育评价发展的方向。”[17]
六、实践能力的评价 • 实践能力的评价,要根据实践能力发展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创造性地完成一定的任务或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评定现有的实践能力。根据实践能力的结构,实践能力评价只能通过对专项实践能力评价来反映。如果在实验室的环境里,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科学性问题,可以评定学生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实践能力。
六、实践能力的评价 • 我们这次实践能力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在中小学各学段具有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实践能力。 • 依据实践能力的定义、结构以及实践能力发展的特征,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应当有两个目标体系即认识目标体系和操作目标体系:[18]
六、实践能力的评价 • 1、认识目标体系 • 参考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把认识目标分为四类:记忆、理解、应用和综合。 • 2、操作目标体系 • 参考辛普森七分类动作技能,把操作技能目标分成四类:模仿、定势、熟练和迁移。
七、实施方案 • (一)基本过程 • 1、学生实验活动经历调查 • 2、现场实验考核 • (二)抽样 • 凡参与课题研究的省、市、自治区,按照城市、县镇、农村各抽取不少于一所初中、高中学校的中等成绩的班参与调查和考核。参与考核学校的实验室应具备相应的资源和条件。
七、实施方案 • (三)数据处理 • 1、由参与考核的教师将学生的调查表、实验报告和考核报告一一对应进行整理,保证其一致性。并填写调查考核情况汇总表。 • 2、由总课题组组织人力对调查表和考核报告进行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 3、按照课题目标要求进行评价,得出结论。
七、实施方案 • (四)时间进度 • 1、总课题开题 2009年6月 • 2、实验考核试题初稿完成 2009年6月 • 3、主考教师培训 2009年9月 • 4、调查表填写和实验考核 2009年9月 • 5、数据处理 2009年12月
结束语 •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