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电视文化生成论

电视文化生成论. 第三讲. 第三讲 影视文化生成论. 第一节 影视文化何以生成 第二节 影视文化如何生成 第三节 影视文化与文化节目. 从大学教授到时尚明星. 由“于丹现象”谈起. 一、于丹: 拿 《 论语 》 说事儿. 似乎是“一夜成名天下知”,近几年来,人们一直谈论一个叫作于丹的教授,原因是她在央视 《 百家讲坛 》 说起了 《 论语 》 。 然后一下子就火了,火得京城纸贵,据说同名书销售如今已经突破几百万册。 在中关村签名售书时排队的人蜿蜒好几里,真是有点莫名其妙!.

Download Presentation

电视文化生成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电视文化生成论 第三讲

  2. 第三讲 影视文化生成论 • 第一节 影视文化何以生成 • 第二节 影视文化如何生成 • 第三节 影视文化与文化节目

  3. 从大学教授到时尚明星 由“于丹现象”谈起

  4. 一、于丹:拿《论语》说事儿 • 似乎是“一夜成名天下知”,近几年来,人们一直谈论一个叫作于丹的教授,原因是她在央视《百家讲坛》说起了《论语》。 • 然后一下子就火了,火得京城纸贵,据说同名书销售如今已经突破几百万册。 • 在中关村签名售书时排队的人蜿蜒好几里,真是有点莫名其妙!

  5. 相应的力挺与酷评也层出不穷,这很自然地让人联想起《百家讲坛》此前的两个演讲者阎崇年和易中天,甚至还有十几年来在电视上频频亮相的学者余秋雨。相应的力挺与酷评也层出不穷,这很自然地让人联想起《百家讲坛》此前的两个演讲者阎崇年和易中天,甚至还有十几年来在电视上频频亮相的学者余秋雨。

  6. 于丹们曾饱受争议,处境尴尬 • 一方面,粉丝甚众: 于 丹:鱼丸 易中天:乙醚 阎崇年:年糕 • 另一方面,批判甚多:学术超女、学术超男,《十博士书》、《解毒于丹》等等

  7. 北宋的皇帝赵匡胤曾经向宰相赵普问治国方略,赵普答曰:“半部《论语》治天下。”着实厉害!北宋的皇帝赵匡胤曾经向宰相赵普问治国方略,赵普答曰:“半部《论语》治天下。”着实厉害! •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奉为儒家的经典,流传了两千多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且也曾经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点,随后就敬而远之了。

  8. 《论语》 • 其实人们并非不想更多地了解《论语》的智慧和孔子的思想,只是千百年来被帝王将相们扶上神坛的孔子有点让人望而生畏,历代严谨学者的皓首穷经,硬是把原本鲜活的《论语》解构得了无生趣。

  9. 于丹显然并非研究《论语》的权威学者,但她很聪明,变换了一下解读的方式,谈自己的阅读心得。于丹显然并非研究《论语》的权威学者,但她很聪明,变换了一下解读的方式,谈自己的阅读心得。 • 既然是心得,而非研究论文,就有了极大的阐释空间,不需要完整的学术体系和严谨的推理逻辑,甚至无所谓对与错,一己之见嘛! • 也正因此,对其一些严厉的批判和举证的硬伤,无形之中都被四两拨千斤了。

  10. 就《论语》这么一件满面灰尘的老古董,原本离我们是如此的遥远,怎么突然一下子就被当今忙碌的都市人接受了呢?就《论语》这么一件满面灰尘的老古董,原本离我们是如此的遥远,怎么突然一下子就被当今忙碌的都市人接受了呢? • 接受意味着我们的某种缺乏。于丹的《论语》心得,可以说完全是按照当代人的精神需求来设置的。 • 《论语》只是个由头和引子而已,重要的是拿《论语》来说事儿,说的都是些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成天面对的困惑与烦恼,然后告诉人们孔老夫子其实早就说过了,应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于是《论语》就成了我们的生活宝典和言行指南。

  11. 口若悬河的于丹真正讲起来,更是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让人不禁频频点头,哪还有工夫计较是不是紧扣着《论语》呢?口若悬河的于丹真正讲起来,更是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让人不禁频频点头,哪还有工夫计较是不是紧扣着《论语》呢? • 此时的于丹不再是大学的教授,此时的《论语》也不再是学术经典,两者的结合其实已经变成了一位高明的厨娘在熬制一坛美味的心灵鸡汤,如此而已!

  12. 于丹 • 于丹可是深谙传媒之道,身兼几十个电视频道与栏目的策划和顾问,今天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因此其一举成名似乎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 她的演讲方式和易中天、阎崇年等人的电视评书比起来,有着极大的差异。 • 但是这种整合打包提炼主题思想的方式,其知识含量却大打折扣。

  13. 于丹 • 从普通的大学教师成为家喻户晓的学术明星 • 看《百家讲坛》,读《论语心得》,谈于丹现象,成为近两年的社会时尚 • “于丹”进入2006年中国文化“十大流行词汇” • 电视现象 文化现象 社会现象

  14. 百家讲坛的旗帜 • 阎崇年:正说历史 • 易中天:电视评书 • 于 丹:借题发挥

  15. 讲坛类电视栏目的困惑与出路 • 新世纪以来,讲坛类电视栏目从无到有,从寡到众,从暗淡走向辉煌,从中可以折射出电视理念、媒介环境以至社会文化的嬗变轨迹。 • 而今天,在表面荣光的盛名之下,许多栏目却面临着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的隐忧与困惑,怎样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个性化道路,恐怕是大多数栏目不得不面对的沉重课题。

  16. 目前国内的电视荧屏上,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其中讲坛类栏目可谓独树一帜,分外妖娆。目前国内的电视荧屏上,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其中讲坛类栏目可谓独树一帜,分外妖娆。 • 各个栏目内容定位虽有所侧重,但多数还是以人文社科类选题为主,重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阐释和电视化表达。

  17. 讲坛类电视栏目的肇始者应该认为是湖南卫视1999年10月开播的《新青年》(后更名为《千年论坛》),播出近四年中,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更为重要的是让观众认识并逐渐认可了此类节目样式。讲坛类电视栏目的肇始者应该认为是湖南卫视1999年10月开播的《新青年》(后更名为《千年论坛》),播出近四年中,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更为重要的是让观众认识并逐渐认可了此类节目样式。 • 2003年8月,服从湖南卫视的整体定位,《新青年》令人非常遗憾地改版为求职、择业类内容。

  18. 如果说《新青年》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的话,那么此类栏目的扛鼎之作无疑应该算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01年7月9日开播的《百家讲坛》。如果说《新青年》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的话,那么此类栏目的扛鼎之作无疑应该算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01年7月9日开播的《百家讲坛》。 • 这是一所汇集各路专家、学者的“开放式大学”,力图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19. 《世纪大讲堂》是凤凰卫视中文台一档坚守思想性、学术性,有着强烈文化抱负的节目,是大中华文化圈的学者阐释独特思想,展示最新学术成果的传播平台。《世纪大讲堂》是凤凰卫视中文台一档坚守思想性、学术性,有着强烈文化抱负的节目,是大中华文化圈的学者阐释独特思想,展示最新学术成果的传播平台。 • 栏目定位为思想的盛宴、学术的殿堂,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0. 其他选题相近、风格相似的栏目还有:陕西电视台的《开坛》、河北电视台少儿·科教频道的《燕赵大讲堂》、黄河电视台民生频道的《黄河讲堂》、湖北电视台的《荆楚讲堂》等等。其他选题相近、风格相似的栏目还有:陕西电视台的《开坛》、河北电视台少儿·科教频道的《燕赵大讲堂》、黄河电视台民生频道的《黄河讲堂》、湖北电视台的《荆楚讲堂》等等。 • 还有一些讲坛类栏目,内容定位在一定的专业领域或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比如,着眼于经济话题的就有: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一度推出的《中国经济大讲堂》,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国视讲堂》、《保险大讲堂》和《置业大讲堂》,山东教育电视台的《名家论坛》,湖南经济电视台的《MBA大讲堂》等。

  21. 二、讲坛类电视栏目兴盛原因探究 • 一面是《文化视点》类栏目的黯然下课,一面是《百家讲坛》类栏目的辉煌博兴,表面看来,同样都是文化类栏目,怎么就会有如此悬殊的遭际而呈现出冷热两重天呢?其中缘由颇为值得玩味。

  22. 1.娱乐的深度:对高端学术的位移 • 早期的《百家讲坛》就是靠知识性极强的选题和高水准的学术专家来保证学术性的,嘉宾人选瞄准了全国最好的学者、教授,并将受众群基本定位在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位不俗的知识阶层。 • 如果我们对中央电视台的《文化视点》、《读书时间》等栏目还有印象的话,一定不会忘记主持人和专家正襟危坐的严肃神态,一脸讲经布道的庄重和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这可能无形之中就拉开了与受众的距离,让人敬而远之。

  23. 1.娱乐的深度:对高端学术的位移 • 第一个在《百家讲坛》亮相的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随后还有李政道、丁肇中等学术名流,更有周汝昌、叶嘉莹等知名学者,都是在各专业领域自成一家的人物。

  24. 节目的品位和深度自然是有了,但是口味有些捉摸不定的观众似乎并不领情,收视率一度几近于零。节目的品位和深度自然是有了,但是口味有些捉摸不定的观众似乎并不领情,收视率一度几近于零。 • 在收视率和末位淘汰制的重压之下,在“生存还是死亡”的抉择面前,曲高和寡的《百家讲坛》也不得不开始学着放下“学术”的架子,将具有中学文化水平的群体作为主要收视人群,栏目定位也从包罗万象的人文、自然和社会科学转向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还把讲台搬到了室内演播室,更在节目的可视性上下了很大功夫,加强了内容结构的组合和包装,加强了影视画面资料的运用,甚至强行规定过“三分钟专题片导入”制度,注意悬念和起承转合。

  25. 万卫 • 制片人万卫认为,这种口播类节目必须要有悬念牵引,因为讲座和其他电视节目形态不同,“我们必须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要求3-5分钟必须有一个悬念。悬念性、单线条和戏剧性是我们总结出来的讲座节目和论文的不同地方”。 •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推出了《品读〈水浒传〉》、《清十二帝疑案》、《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读〈三国〉》等多个系列,慢慢地,收视率开始攀升。

  26. 按照栏目早期的设计,让最权威的专家讲述最前沿的的研究成果,把大学讲堂搬上电视荧屏,送到千家万户,应该是普通受众尤其是那些对大学课堂梦寐以求而又求之不得的人们拍手称快的好事。按照栏目早期的设计,让最权威的专家讲述最前沿的的研究成果,把大学讲堂搬上电视荧屏,送到千家万户,应该是普通受众尤其是那些对大学课堂梦寐以求而又求之不得的人们拍手称快的好事。 • 但遗憾的是事与愿违,或多少显得有些一厢情愿。 • 不错,人们对大学讲堂是有着一种或多或少的神往,但是作为大众文化主要载体的电视媒体,其线性传播的特质和居家收视的随机伴随状态,其实并不适合条分缕析、逻辑严整的高头讲章。

  27. 人们希望能够歪在沙发上,吃着零食,聊着天,甚至忙着手中的家务,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内,若即若离、若有若无地进行收视,轻松是重要的,能够有所收获当然最好。人们希望能够歪在沙发上,吃着零食,聊着天,甚至忙着手中的家务,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内,若即若离、若有若无地进行收视,轻松是重要的,能够有所收获当然最好。 • 毕竟,没有几个人期望从电视中学习到系统的文化知识,因为那是课堂听讲或者书籍阅读的事情。看电视的成果又没有人来检查,也不需要考试,何苦费那劳什子的精神。 • 因此,此类节目需要走下神圣的讲坛,走到观众中间,培养一种亲和力,从而成为观众的朋友,而不是威严的导师。这是一种姿态的调整,也是一种从传统的“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者为中心”传播理念的转变。

  28. 2. 深度的娱乐:对浅薄娱乐的反驳 •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荧屏吹起了一股强劲的“娱乐”旋风,不仅大批的游戏娱乐节目风起云涌,就连一向严肃的教育、新闻类节目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娱乐化的倾向,作为当今中国老百姓娱乐正餐的电视剧更是拳头加枕头,“星腥性”泛滥成灾。 • 诚然,人们需要娱乐,在劳累了一天以后,人们有权利要求作为大众文化主要载体和“公共空间”的电视荧屏提供一点轻松的娱乐,尤其是生存压力还相当严酷的中国老百姓,在没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进行其他文化消费的今天,需要从中享受到充分健康的娱乐。

  29. 2. 深度的娱乐:对浅薄娱乐的反驳 • 但所谓过犹不及,当打开电视,满眼的皇帝加格格,辫子满天飞的时候,当四处都是警察抓小偷,“戏不够,床上凑”的时候,还有着一些文化追求的人们就不禁要困惑以至于愤怒了,难道这就是我们今天生存环境的反映、文化生活的全部吗? • 到处都是戏说,到处都是武打,历史被歪曲,经典被解构,权威被嘲弄,难怪有学者痛心疾首地喊出“弱智的中国电视”。

  30. 2. 深度的娱乐:对浅薄娱乐的反驳 • 表面看来,受众当然有选择换台的权利,遥控器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但当几乎千台一面的时候,实质上就已经构成了对普通受众的话语霸权,因为他已经无从选择,除非选择放弃,而放弃的恰恰是他理应享有的公共空间,因为电视不仅仅是电视台的电视,更是所有公民的电视,尤其是在实行公有制的中国。

  31. 不错,娱乐是人类的天性,从本能上人们并不排斥娱乐,但是娱乐也有着不同的层次和品级,这几乎是无需阐释的道理。不错,娱乐是人类的天性,从本能上人们并不排斥娱乐,但是娱乐也有着不同的层次和品级,这几乎是无需阐释的道理。 • 我们当然并不能要求所有的受众都有着如此高雅的追求,但也并非所有的受众都仅仅满足于一种简单的娱乐,尤其是面对一味的不负责任的娱乐甚至是 “愚乐”时,我们至少应当为有着这种高雅品位需求的受众提供适量的选择。 • 从这个意义上,也许就能够比较容易理解《百家讲坛》类栏目日渐红火的原因了,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娱乐,是对当前过度娱乐的拨乱反正,满足了受众内心深层对“真”的需求和对崇高的渴望。

  32. 浅薄的娱乐满足的只是表面的感官刺激,而真正的艺术愉悦的是人们的精神和心灵。 • 专家学者走上电视,通过相对娱乐的形式传递较为深层的知识和道理,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内心的充盈和精神的慰藉。

  33. 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的转型期,经济迅猛发展,生存压力日益增大,社会风气相对浮躁,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变得焦灼和惶恐,一方面越来越少的人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厚积薄发,大众文化的泛滥,精英文化的日益边缘就是明证;而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文化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这从各种经典典籍的长销不衰可见一斑,虽然购买并不意味着阅读。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的转型期,经济迅猛发展,生存压力日益增大,社会风气相对浮躁,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变得焦灼和惶恐,一方面越来越少的人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厚积薄发,大众文化的泛滥,精英文化的日益边缘就是明证;而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文化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这从各种经典典籍的长销不衰可见一斑,虽然购买并不意味着阅读。 • 况且,现实生活中也确实需要对这种谈资的积聚和储备,因为人总是群体性的动物,不希望在社会交往中被冷落和疏离。

  34. 3.受众的分化:媒介市场的对位 • 这是一个媒介繁盛的时代,电视频道已不再是稀缺资源,电视受众也已经从模糊的大众逐渐细分为较为明确的分众以至于完全量身定做的小众,因此妄图再以一个栏目或节目包打天下就显得颇为不合时宜。 • 在这种媒介环境中,讲坛类电视栏目逐渐就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也许它所针对的目标受众在人口总量中的比例并不是太大,但是这批受众是一个“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人群,他们掌握着这个社会的话语权,有着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消费能力,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

  35. 3.受众的分化:媒介市场的对位 • 也正因此,即使这个节目的绝对收视率并不是太高,但却有着良好的美誉度,而深受广告商的青睐。 • 其实这部分有着较高文化素养和文化诉求的受众已经很长时间远离了电视媒体,这一方面归因于他们休闲娱乐时间的匮乏,另一方面也源自他们对电视长期以来庸俗娱乐的抵制和拒绝。 • 因此有着较高文化品位又不乏机智风趣的讲坛类节目吸引着他们对电视的回归。

  36. 4.文化的自觉:电视媒体的责任意识 • 作为一家主流媒体,如果只顾一味的娱乐搞笑,只重一时的经济利益,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公信力的缺乏和权威感的丧失,甚至从话语的主流走向边缘,相信这是任何一个有着更高追求且有着社会责任感的电视台尤其是国家大台所不愿意看到的。 • 更何况每一级的电视台都是同级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和重要的舆论阵地,经济效益他们当然不得不考虑,但是电视媒体在塑造一个地区文化形象方面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不能不引起当地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 再说,即使定位高端的文化类节目自身并不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事实证明也并非如此),但其具有的文化气韵与标杆意义却对塑造电视媒体的良好形象和品牌价值功不可抹,而这正是电视媒体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

  37. 在经济全球化和西方媒介大举入侵的的背景下,电视媒体更应当有着一种文化的自觉,担当起传承发扬我国悠久文明的历史使命,为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作出应有的贡献。在经济全球化和西方媒介大举入侵的的背景下,电视媒体更应当有着一种文化的自觉,担当起传承发扬我国悠久文明的历史使命,为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作出应有的贡献。 • 也只有对本国或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有着充分和清醒的认识,理性和科学的传承,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竞争的洪流而不失其自身的特色,做到“和而不同”,既维护了国家电视文化的安全,又为人类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选择,而“文化多样性可能是人类这一物种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

  38. 当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推出,似乎就可以看出这种在商业逻辑和文化逻辑之间的博弈,这种犹豫的神情在刘长乐《为意外的成功作序》中隐约可见:“由于预见到这样的节目可能会因为没有观众而失去广告商青睐,最终导致节目自生自灭,于是我们创办这个栏目之初,多少带有几分悲壮”。当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推出,似乎就可以看出这种在商业逻辑和文化逻辑之间的博弈,这种犹豫的神情在刘长乐《为意外的成功作序》中隐约可见:“由于预见到这样的节目可能会因为没有观众而失去广告商青睐,最终导致节目自生自灭,于是我们创办这个栏目之初,多少带有几分悲壮”。

  39. 5.利益的追逐:商业逻辑的驱动 • 我国的电视媒体不仅要承担着舆论宣传的职责,同时还扮演着市场主体的角色。 • 在相当长的时间以来,纯粹文化类节目是很难在市场盈利的,因此全国的文化读书类节目不是无奈地被边缘化,就是悄然地淡出江湖,央视尚且如此,遑论地方小台,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栏目还在苟延残喘,勉强支撑,其悲壮的姿态令人肃然起敬。

  40. 5.利益的追逐:商业逻辑的驱动 • 可时过境迁,随着《百家讲坛》的日渐红火,各级各类电视台也纷起效尤,纷纷创办各类讲坛类栏目节目,一时之间蔚为大观,但也难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 • 这既有以上四点的深层原因,也有着毋庸讳言的利益驱动,因为资本总是势利的,天性流向能够保值增值的地方。 • 况且模仿克隆本来就是中国电视节目竞争的法宝和常态,而讲坛类栏目相对简单的流程和较少的投资,即可在短期内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41. 讲坛类电视栏目的困惑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讲坛类栏目当前表面的辉煌其实并不能掩盖深层的危机和对未来发展的焦虑,领跑者有领跑者的困惑,追随者有追随者的烦恼。

  42. 1.栏目定位的含混与游移 • 如果单纯从节目形态上来看,这些栏目似乎姑且都可以笼而统之地归入讲坛类,但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每个栏目所处的媒介平台都不尽一致,所追求的目标宗旨也各有不同。 • 栏目定位在高端还是低端,目标视野是全国还是地区,选题范围是宽泛还是专业,都曾经甚至还在困惑着各个栏目。

  43. 《百家讲坛》身处央视的科教频道,是国内此类节目的领头羊,其价值取向不仅影响着众多追随者的发展趋势,在很大意义上,恐怕还代表着国家电视台的品位甚至国家的文化形象。《百家讲坛》身处央视的科教频道,是国内此类节目的领头羊,其价值取向不仅影响着众多追随者的发展趋势,在很大意义上,恐怕还代表着国家电视台的品位甚至国家的文化形象。 • 这就要求它必须既保持一个较高的文化品位,又要适当地满足电视受众的审美娱乐需求。这种“戴着镣铐的舞蹈”并非易事,从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来看,《百家讲坛》也经历了一个从迷茫到清醒,从含混到准确的定位过程。 • 现如今的栏目,定位基本清晰,所谓的“百家”,只不过是传统文化领域内不同学派和主张的百家,而并非节目刚开播时,天文、地理、人文、社科几乎 “无微不至”的学科百家。

  44. 至于各个地方台的《燕赵大讲堂》、《荆楚讲堂》、《黄河讲堂》等等栏目,也大多存在着选题范围过于宽泛的问题,试图以一个栏目包打天下,天文地理、文史艺术、风土礼仪尽收其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既想独占本地的专家和选题,又觊觎全国的资源与市场,于是就在犹疑之中左右摇摆,其实若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位,长此以往,难免鸡飞蛋打,高不成低不就,日渐被“视”态炎凉的受众所遗弃。至于各个地方台的《燕赵大讲堂》、《荆楚讲堂》、《黄河讲堂》等等栏目,也大多存在着选题范围过于宽泛的问题,试图以一个栏目包打天下,天文地理、文史艺术、风土礼仪尽收其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既想独占本地的专家和选题,又觊觎全国的资源与市场,于是就在犹疑之中左右摇摆,其实若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位,长此以往,难免鸡飞蛋打,高不成低不就,日渐被“视”态炎凉的受众所遗弃。

  45. 2.专家资源的抢占与争夺 • “以人为本”这句话用在讲坛类栏目上可以说是分外贴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专业范围内真正适合电视表达的专家屈指可数,选对了一个出色的演讲嘉宾,节目可能至少成功了一半,这恐怕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当然也因此引起了业内对专家资源的抢占和争夺。 • 数一数目前炙手可热的易中天、阎崇年、马骏、金正昆等专家,都可以在几个类似的讲坛类栏目中见到他们的身影,讲的形式差不多,内容自然也差不多。 • 这些专家的迅速出名当然不能抹煞他们多年丰厚的知识储备,但超出专业领域而被普罗大众广泛认知及认可,似乎更多还应归功于电视媒体对他们的塑造和包装,在这方面,《百家讲坛》可能贡献最大。

  46. 2.专家资源的抢占与争夺 • 当今比较活跃的几位专家似乎都是在这里“一夜成名天下知”的,然后又纷纷地被其他兄弟栏目所邀请、所延聘。 • 这些专家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们所到之处,几乎就是收视率与美誉度的保证,但对于最先启用他们的栏目来讲,这却意味着专家、选题资源的流失。 • 对于后发的栏目来讲,在短期内表面看来,无疑大大节省了培养专家和造势宣传的成本,但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栏目的公信力与品牌建设。毕竟,缺乏原创的红火是很难持续久远的。

  47. 3.选题开发的盲目与撞车 • 选对了专家,如果还能够找到恰当的选题,其实节目基本上就可以保证成功了。 • 从几年来的操作实践上来看,可能中国传统文化更能契合当前电视受众的需求,也更适合电视化的表达(自然科学类选题不约而同地被放逐并不是偶然的)。 • 于是你讲《红楼梦》,我也讲《红楼梦》,你说二战我也说二战,反正讲什么都没有版权的保护,但这势必就造成了题材选择的重复与撞车。

  48. 3.选题开发的盲目与撞车 • 另外,选题的盲目也是显而易见的。 • 节目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就很难让观众产生连续收看的欲望,也很难与观众形成一种“约会意识”。

  49. 4.形态样式的单调与克隆 • 名曰“讲坛”或“讲堂”,好像也就没有了更好的节目形式,似乎专家站那儿或坐那儿讲就是了。 • 有的栏目有主持人,有的没有;有的观众多,有的观众少;有的与观众双向交流,有的则单向度传输。 • 总体看来,几乎就是专家的一言堂,至于主持人与观众,其实基本上是扮演了一个“花瓶”的角色,主持人串场与观众提问也是一种“伪交流”,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对白,缺乏言语的机锋和思想的碰撞,没有现场鲜活的气场和真实的悬念。 • 成片的形式也大体遵循着:主讲人讲述与实景外拍或影视作品、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辅以高科技的电视化表现手段。

  50. 4.形态样式的单调与克隆 • 客观的来讲,这种较为成熟的表现方式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但若长期固定不变且多个栏目千篇一律的话,恐怕就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讲坛类栏目毕竟不是大学课堂。 • 节目形态的稳定与变化,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怎样处理好可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 况且现在一旦有了创新,可能马上就会被复制克隆,这也势必部分地影响了栏目创新的积极性。

More Related